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甫与铜川的渊源,你知道多少?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两次路过同官(今铜川市),留下“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的著名诗句和《玉华宫》诗篇,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6年5月,杜甫把家属从奉先即今天的蒲城县送到白水县,投靠担任县尉的舅父崔顼。6月,长安陷落,玄宗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是为肃宗,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即今天的富县羌村。
       在从白水前往鄜州的途中,杜甫经过华原(今铜川耀州区),看到的是一个贫瘠的山区,“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北上唯土山,连山走穷谷。”(杜甫:《三川观水涨二十韵》),诗人写道:我从华原这地方过来,再也看不到平坦的平原,一路向北只有黄土堆积的高山,走在贫瘠的山谷大山一座接着一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铜川(当时的同官)经济的贫困。
       杜甫来到同官(今铜川)在同官县城驿站寄宿几日,看到设县三四百年的同官,古老的槐树已经盘根错节,树根暴出了地面,留下“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的诗句墨宝,被置于县署墙壁之上。古老的县城,盘根错节的槐树树根已经露出地面,马因为挨饿吃不饱,骨头高耸,马是古代常用的交通工具,作为县衙的马都如此境况,可见主人的境况也不怎么样了,得出同官县令的清廉,以物喻人,怜之由之,在清版本《同官县志》卷之十杂术志《寓贤》一题中写有杜甫:字子美,少陵人,遍游秦蜀之地,尝驻车同官,有“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之句,晋置县署壁间。
       杜甫搬家至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后,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于是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虏,押解长安。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逃出长安,穿过两军防线来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很快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在此期间,杜甫回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探亲,路过玉华宫,写下流传至今的诗作《玉华宫》。
      玉华宫位于同官(今陕西铜川)金锁镇,始建于公元624年,原名仁智宫,是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在此营造的一座军事要塞与避暑合一的行宫。历史上著名的“仁智宫太子扣押事件”即发生于此。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登上皇帝宝位。李世民登基后,嫌其父高祖李渊624年修建的凤凰谷仁智宫狭小,不足以威慑北部边敌,显示唐朝的富强,遂于647年敕诏,由初唐著名建筑学家,画家闫立德设计营造,扩建仁智宫,并更名为玉华宫。
      玉华宫扩建后第二年年初,太宗李世民再次巡幸玉华宫。因被这里的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气候凉爽所陶醉,太宗又下旨珊瑚谷显道门内再添建紫蔽殿,形成了壮观的宫殿建筑群。
      唐太宗李世民对玉华宫的环境和建筑艺术倍加赞赏, 亲自撰写《玉华宫铭》,太子李治《奉和玉华宫铭》赞日“ 顺请铜山, 镌芳金谷, 道光轩驾, 声流姬迹, 引此崇崖, 介通帝宅。峻体铜柱,祥韬金碧, 饮渭南通, 呜泣西格, 炎生肇授, 彤暑初融” , “丹溪缭绕, 漩树玲珑, 径分余云, 岭界斜虹” , “ 云飞御鹤” 。足见万山丛中的玉华宫是非常之壮观,美丽。
      唐太宗晚年“ 有内热之疾, 以至厌九重之居, 常避暑于空山之中, 作为离宫” 。“ 夏有寒泉, 地无大暑” , “清凉胜于九成宫”的玉华宫便成为“太宗晚年处理朝政的避暑胜地”。
      历史上被唐太宗赞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的唐朝著名宰相房玄龄,身染重疾,唐太宗得知后下诏让其立刻来玉华宫养病并特许 “停卧治事”。并安排名医谨治,御膳供应,并让人随时票报宰相病情,无奈房玄龄已病入膏盲,不久就撒手人寰,病逝于玉华宫中。
       后,太宗死,高宗继位。公元651年,唐高宗颁布诏书,废玉华宫为玉华寺;赐玄奘法师在此译经,从此,玉华宫结束了其作为皇家避暑离宫的使命。
      玄奘病逝玉华宫之后,玉华寺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日趋衰落,大部分建筑在唐中期毁于“安史之乱”。
       玉华寺渐成山间小寺,寺里众僧徒相继离开, 玉华宫从此冷落下来。其寺院范围也仅局限于肃成院一隅。历宋、金、元, 明数代, 绵延不绝, 历代文人墨客多巡游凭吊, 辞赋文章镌于碑石。
     《玉华宫》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杜甫路过之时,玉华宫已历经百余年,境地荒凉。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刚到第三个年头,面对国家破败不堪,人民灾难深重。横遭政治上打击的杜甫,心头更增凄凉之意。

        玉 华 宫(杜甫)

           溪回松风长,

        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

           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

      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

      秋色正潇洒。

      美人为黄土,

      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

      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

      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

      谁是长年者?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溪水回旋,松风长啸,灰白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窜来窜去。接着诗人发问“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不知是那代帝王的宫殿,遗留在绝壁之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阴森的房间,灯光如似鬼火,“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年久失修的道路湍急的水流在哀鸣,除此之外万籁俱静又好比笙竽和鸣,秋色正浓,“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昔日里宫廷里的美女早已变成黄土,况且那些殉葬的假人呢,“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那时侍奉皇帝的人们都到哪里去了,只留下那孤独的石马,’“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心里忧伤瘫坐在草地上,高歌长嘶满脸的泪水如雨而下,“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谁又能永远的活下去呢?
      诗中,诗人看着眼前的一切,耳里听着周围的动静,所有感慨都在此时爆发出来,玉华宫前溪水回旋,曾经的宫殿苍鼠乱窜,旧日繁华的宫殿,遗失在悬崖绝壁之下,湍急的河水漫过年久失修的道路,长期闲置而变得清冷的房间灯光如鬼火一般,万籁寂静河水和松风如笙竽一般一起合奏,此时正是秋天最浓的时候,昔日宫廷的美女早已变成黄土,况且那些殉葬的假人,当时侍奉皇帝的人都没了,只有留下的石人石马,也许是睹物思情,诗人杜甫联想到自己,年少裘游,一腔抱负无能施展,玉华宫的变迁,人生无常的遭遇,心里悲痛万分,忧伤的心情再也无法控制,瘫坐在草地上,忽而唱歌忽而嘶喊,眼泪再也制止不住,像秋雨一样流了下来,作此诗时杜甫已经四十六岁,除困守长安十年外,又经历了三年的战乱,战乱的摧残,颠沛流离的生活,深刻体会人生的艰难,更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玉华宫的荒凉与往昔回忆中的对比,因景及人,因人而国,忧国忧民,发出更加沉郁的思想力量。
      所以,作者在写玉华宫的时候不用《玉华寺》,而是写作《玉华宫》,体现了诗人在兵祸连连,国家衰败,借玉华宫对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的无限缅怀,抚今追昔,不禁伤怀无尽,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衰败,杜甫仕途上的不济,理想和现实带来的巨大差异,使杜甫诗风大变,以盛唐时期诗人的眼光,带着盛唐时期诗歌的伟大气魄,去观察和反映战乱后的社会现实,沉郁顿挫的低吟,诉说世态的苍凉和百姓的疾苦,成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铜川记忆】诗圣杜甫在铜川
成都 杜甫草堂
刷了3遍《长安三万里》才懂: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
唐朝诗人们的朋友圈(二)
诗和远方,杜甫眼下该如何选择?
经历安史之乱的诗人们,后来结局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