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九歌.山鬼》赏析;《九歌.国殇》赏析;《九歌.礼魂》赏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九歌.山鬼》、《九歌.国殇》、《九歌.礼魂》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表述的思想感情;体悟中国古典文学欣赏。
教学重点:《九歌.山鬼》原文吟诵、诗文词句解读和赏析。《九歌.国殇》原文吟诵、诗文词句解读和赏析。
一、《楚辞·九歌》赏析之九(山鬼)
【原文】
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①。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②。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③。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④。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⑤。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⑥。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⑦。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⑧?
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⑨。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⑩。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⑾。
君思我兮然疑作⑿。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⒀。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⒁。
【注释】
①女萝:地衣类隐花植物,又名松萝。
②含睇(dì):含情微视。睇:微盼,《说文》:“目小视也,南楚谓眄曰睇。”
③赤豹:毛色红褐的豹。
④被石兰:即用石兰做车盖。
⑤幽篁(huánɡ):幽暗的竹林。
⑥容容:通“溶溶”。水流貌,这里形容云气浮动的样子。
⑦杳(yǎo):深远。
⑧留灵修:即为灵修而留。灵修:指山鬼思念的人。
⑨三秀:灵芝草,灵一年三次开花,故称“三秀”。
⑩公子:亦指山鬼思念的人。
⑾饮石泉:饮山石间的泉水。言饮食的芳洁。
⑿然疑作:即半信半疑。然:是,相信。疑:怀疑。作:交作。
⒀狖(yòu):黑色长尾猿。
⒁离忧:遭受忧伤。离:通“罹”,遭受。
【译文】
好像有个人儿在山坳,身披薜荔女萝束细腰。
含情脉脉开口微微笑,你爱我啊美丽又窈窕。
赤豹前拉车后跟花狸,辛夷做车桂枝做旌旗。
石兰做车盖杜衡为带,折下香花送意中之人。
我居林深处暗不见天,通路艰险阻挡我来迟。
我孤身站在高山之巅,云海茫茫在脚下翻卷。
昏昏暗暗白昼如夜晚,东风阵阵飘洒着细雨。
痴心等待你不思回返,红颜已凋谢谁来顾盼?
采灵芝仙草在巫山间,山石嶙峋啊葛藤蔓蔓。
怨你失约惆怅我忘返,你思念我只是不得闲。
山中人儿纯真像杜若,啜饮石泉伫立松柏下。
你想我谁知是真是假。
雷声隆隆啊细雨飘扬,长猿夜啼声声断人肠。
秋风飒飒啊黄叶飘零,痴情思公子徒自哀伤。
【赏析】
《九歌·山鬼》是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此诗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与心上人幽会以及再次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来的情绪,描绘了一个瑰丽而又离奇的神鬼形象。全诗把山鬼起伏不定的感情变化、千回百折的内心世界,刻画得非常细致、真实而动人。
本篇为祭祀山神的乐歌,因非正神,故称鬼。古今许多学者认为诗中所写的山中女神就是传说中的巫山神女瑶姬。清人顾成天《九歌解》说:“楚襄王游云梦,梦一妇人,名曰瑶姬。通篇辞意,似指此事。”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根据诗中“采三秀兮於山间”,认为“於”、“巫”古音通转,“於山”即巫山,山神即宋玉《高唐赋》中所写的巫山女神。诗中山鬼是一缠绵多情的女神,全诗细致地表现了山中女神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失恋后的忧伤凄苦情态。
开头八句写山鬼的出场、装束、神态和乘车赴约的情景,中间十二句写山鬼不见情人赴约的内心活动,最后七句进一步以凄厉的背景,渲染了山鬼失恋后的痛苦。山鬼的形象既有山川景色的自然美,又有社会人世美丽多情女子之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巧妙结合。
此诗一开头,那打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喜滋滋飘行在接迎神灵的山隈间。从诗人对巫者装束的精妙描摹,可知楚人传说中的山鬼该是怎样倩丽,“若有人兮山之阿”,是一个远镜头。诗人下一“若”字,状貌她在山隈间忽隐忽现的身影,开笔即给人以缥缈神奇之感。镜头拉近,便是一位身披薜荔、腰束女萝、清新鲜翠的女郎,那正是山林神女所独具的风采!
她一双眼波正微微流转,蕴含着脉脉深情;嫣然一笑,齿白唇红,更使笑靥生辉!“既含睇兮又宜笑”,着力处只在描摹其眼神和笑意,却比《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之类铺排,显得更觉轻灵传神。女巫如此装扮,本意在引得神灵附身,故接着便是一句“子(指神灵)慕予兮善窈窕”——“我这样美好,可要把你羡慕死了”。其口吻是按传说的山鬼性格设计的,开口便是不假掩饰的自夸自赞,一下显露了活泼、爽朗的意态。
这是通过女巫的装扮和口吻为山鬼画像,应该说已极精妙了。诗人却还嫌气氛冷清了些,所以又将镜头推开,色彩浓烈地渲染她的车驾随从:“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这真是一次堂皇、欢快的迎神之旅!
火红的豹子,毛色斑斓的花狸,还有开着笔尖状花朵的辛夷、芬芳四溢的桂枝,诗人用它们充当迎神女巫的车仗,既切合所迎神灵的环境、身份,又将她手燃花枝、笑吟吟前行的气氛,映衬得格外欢快和热烈。
自“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以下,情节出现了曲折,诗情也由此从欢快的顶峰跌落。满怀喜悦的女巫,只因山高路险耽误了时间,竟没能接到山鬼姑娘。
她懊恼、哀愁,同时又怀着一线希冀,开始在山林间寻找。诗中正是运用不断转换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女巫的这一寻找过程及其微妙心理:她忽而登上高山之巅俯瞰深林,但溶溶升腾的山雾,却遮蔽了她焦急顾盼的视野;她忽而行走在幽暗的林丛,但古木森森,昏暗如夜;那山间的飘风、飞洒的阵雨,似乎全为神灵所催发,可山鬼姑娘就是不露面。人们祭祀山灵,无非是想求得她的福佑。现在见不到神灵,就没有谁能使我(巫者代表的世人)青春长驻了。为了宽慰年华不再的失落之感,她便在山间采食灵芝,以求延年益寿。
这些描述,写的虽是巫者寻找神灵时的思虑,表达的则正是世人共有的愿望和人生惆怅。诗人还特别妙于展示巫者迎神的心理:“怨公子兮怅忘归”,分明对神灵生出了哀怨;“君思我兮不得闲”,转眼却又怨意全消,反去为山鬼姑娘的不临辩解起来。
“山中人兮芳杜若”,字面上与开头的“子慕予兮善窈窕”相仿,似还在自夸自赞,但放在此处,则又隐隐透露了不遇神灵的自怜和自惜。“君思我兮然疑作”,对山鬼不临既思念、又疑惑的,明明是巫者自己;但开口诉说之时,却又推说是神灵。这些诗句所展示的主人公心理,均表现得复杂而又微妙。
到了此诗结尾一节,神灵的不临已成定局,诗中由此出现了哀婉啸叹的变徵之音。“靁填填兮雨冥冥”三句,将雷鸣猿啼、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极为凄凉的山林夜景。
诗人在此处似乎运用了反衬手法:他愈是渲染雷鸣啼猿之夜声,便愈加见出山鬼所处山林的幽深和静寂。正是在这凄风苦雨的无边静寂中,诗人的收笔则是一句突然迸发的哀切呼告之语:“思公子兮徒离忧!”这是发自迎神女巫心头的痛切呼号。
她开初曾那样喜悦地拈着花枝,乘着赤豹,沿着曲曲山隈走来;至此,却带着多少哀怨和愁思,在风雨中凄凄离去,终于隐没在一片雷鸣和猿啼声中。大抵古人“以哀音为美”,料想神灵必也喜好悲切的哀音。
二、《楚辞·九歌》赏析之十(国殇)
【原文】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①。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②。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③。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④。 [5]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⑤。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⑥。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⑦。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⑧。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⑨。
【注释】
①犀甲:用犀牛皮制成的铠甲,最为坚韧。
②旌(jīnɡ):旌旗,旗的通称。
③骖(cān):古时用四匹马驾车,中间的两匹叫服,两旁的两匹叫骖。
④絷(zhí):绊住。
⑤怼(duì):怨恨。
⑥反:同“返”。
⑦秦弓:秦地制造的弓。
⑧诚:实在是。勇:勇气。武:武艺。不可凌:言战士宁死不屈,志不可夺。
⑨神以灵:精神不死,神魂显灵。鬼雄:鬼中的英雄。
【译文】
国殇
手持吴戈身披犀牛甲,车轮交错短兵相厮杀。
旌旗蔽日啊敌人如云,乱箭交坠啊勇士争先。
强敌冲我阵队列遭践,左骖倒地右服被刀扎。
两轮深陷啊四马被拴,挥动鼓槌响鼓勇拼杀。
苍天哀怨啊神灵怒发,将士阵亡尸横荒山下。
勇夫出征一去不复返,荒原渺茫道路多遥远。
佩带长剑秦弓拿在手,身首分离雄心永不变。
真是既勇敢啊又能武,始终刚强啊不可侵凌。
身虽死啊精神显威灵,魂魄刚毅啊为鬼中雄。
【赏析】
《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这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
此诗分为两节,第一节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第二节颂悼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战况的激烈和将士们奋勇争先的气概,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诗篇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
国殇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未成人夭折谓之殇。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束冠笄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疡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
《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所祭的都是自然界中的神祇,独最后这一篇《国殇》是祭人间为国牺牲的将士的。许多学者认为这和战国时秦楚战争有关,楚怀王时楚国多次和秦国交战,几乎每次都遭到惨重的失败。楚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抗击强秦,英勇杀敌,前赴后继。屈原写这篇作品就是为了歌颂楚国将士为保卫国家不惜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诗中前十句写激烈而悲壮的战斗场面,在强敌面前楚军浴血奋战,其斗争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后八句悼念将士为国捐躯,颂扬他们至死不屈的英雄精神。全诗直赋其事,激昂慷慨,是古今诗坛不朽的杰作。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
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
《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
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
三、《楚辞·九歌》赏析之十一(礼魂)
【原文】
九歌·礼魂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①,姱女倡兮容与②。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③。
【注释】
①传芭(bā):互相传递花朵。芭:同“葩”,初开的花朵。
②姱(kuā):美好。
③长无绝:永不断绝。
【译文】
祭礼完成一齐击鸣鼓,传递鲜花轮番来跳舞,美女高唱歌声多安舒。
春兰秋菊啊时常供奉,祭礼不绝啊传于千古。
【赏析】
《九歌·礼魂》是战国时期屈原所作。一说礼魂为是通用于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后的送神曲,由于送的不只是神还包括人鬼,所以称礼魂而不称礼神。送神,在古代的祭祀中,是仪式的最后环节,也是最庄重的祭祀礼仪。礼魂,由美丽的女巫领唱,男女青年随歌起舞,还要传花伴歌伴舞。屈原记录了这个庄重的祭祀仪式。另一说礼魂为对英雄祖先的祭祀,不属于九歌之列。
诗篇以简洁的文字生动描绘出一个热烈而隆重的大合乐送神场面。一开始,先点出是“成礼”,使它和《九歌》各篇发生了联系。祀礼完成后,于是响起密集的鼓点,于是一边把花朵互相传递,一边更番交替地跳起舞。美貌女郎唱起歌,歌声舒徐和缓,从容不迫。这正是一个祭众神已毕时简短而又热烈的娱神场面。而春天供以兰,秋天供以菊,人们多么希望美好的生活能月月如此,岁岁如此。于是,大家从春供到秋,以时令之花把美好的愿望总告于众神灵,并许以长此不绝以至终古的供奉之愿,表达人们敬神事神的虔诚之心。
《九歌》中神灵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充满各种芳美植物的郁郁生气,突出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礼赞。从这个意义上说,“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正可以作为《九歌》祀神祈福的主旋律。
此诗在《九歌》里最短,几乎接近诗里的“风”诗,但寥寥数语,却把一个盛大集会的场面描写得如此激越和恢宏。随着激烈的鼓点和舞步,传递香草做着游戏上神灵快乐。
诗末“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两句,完成了组诗的整体布局;用香草美人喻清平世界;用香草美人作为贯穿组诗各篇(除《国殇》)的联结线。这个香草即是总谱的五线谱(形式)又是总谱上的各个音符(内容),这种宏观构思是前无古人的。通过送神,展现了诗人矢志不渝的报国决心。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