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东坡多才多艺,他是如何教导儿子的?他的儿子又有什么成就?

  著名作家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原序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林语堂如此盛赞苏轼,相信很多人不会有太多的异议,毕竟在中国自宋代以来,推崇苏轼诗文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那么,像苏东坡这样才华卓绝的人物,他是如何教育子女的?他的儿子又是怎样成才的呢?

  苏过(1072~1123),北宋文学家,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语出陶渊明《游斜川》),是苏轼的第三子。苏轼有三个儿子均能文,而苏过是最有文才者。苏轼曾夸奖他“作文极峻壮,有家法”。苏辙说苏轼“远居海上无他,成就此儿能文也”。苏过之能文,在当时已颇有声望,时人以“小坡”称之。只不过他的文学成就,已被父辈辉煌的光芒所掩盖。

  


  苏过画像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过著作《斜川集》二十卷,经“靖康之难”,至南宋已散佚过半,也影响了人们对苏过的认识和研究。不过,即以当今存世的《斜川集》而论,苏过也绝对算得上是宋代文学家中,一个既有文化个性和文学艺术品味,又颇具代表性的作家。

  就文学艺术而言,他的造诣和成就酷似苏轼,诗、文、书、画兼长,功力深厚,不乏优秀之作。就文化精神而言,他是古代自由主义文人的一个代表,他秉承父亲的遗风,兼采儒、道、释诸家之自由思想,形成了比苏轼更为纯粹的自由主义人生哲学。

  他以自己的出处行藏以及诗文作品,诠释了宋代文人堪称普遍的生命哲学和艺术哲学,一种既缘于历代自由主义文化传统,又独具宋人兼容而通达、内省而广大的风神韵致。简言之,就是自然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独立自主的文化品格。

  一苏过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深受苏轼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哲学理念,是儒、道、释兼容而因时消长。兼容成就了他的思想内省而广大;因时消长则体现了其文化精神的超旷通达而又务实。

  苏轼接受了儒家积极进取、有益于世、热爱生活的生命精神,但并不拘执于一端,他不鄙视功名富贵,但也不执着于此,所以他比正统的儒家更加通达旷放。

  他接受道家哲学尚自然、贵自由、重独立的精神,但并不像庄子那样愤世嫉俗,所以他虽终生仕途坎坷,却并未像他所心仪的陶渊明那样辞官归隐。

  


  苏过著作《斜川集》

  苏轼深谙佛门的随缘之理,以此来解释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各种遭遇,但他并不接受佛门悲观厌世、苦行禁欲、虚无空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他对道教的养生术也甚感兴趣,但并不取其神仙荒诞之意。苏轼在精深理解诸家学说的基础上,打通诸家壁垒,博采众长,形成了兼容有度、杂糅有体、因时消长而不迷其本真、超旷通达又务实的人生哲学。

  苏过得其父亲思想之真传,但却舍弃了儒家进取仕途、“兼善天下”、“致君尧舜”的意愿。他不想继承这种牵累父亲终生的“当世志”。这是与苏轼一生仕途屡遭贬谪的人生际遇密切相关的。

  苏轼谪居黄州、惠州、儋州时,苏过8~30岁,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其间苏轼虽曾入仕翰林、出知州府,为政十载,苏过都侍奉左右。苏过也在21岁时“恩授右承务郎”,但他并未因此而形成仕宦的热情。相反,却在陪伴父亲的岁月中,与父亲一起,对仕途功名作深刻反省,从而形成疏离心态。

  01苏过淡漠功名,疏远仕途

  苏过一生随苏轼转徙,觉官场之险恶,视仕途而寒心。他对官场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淡漠和疏远,如在年轻时,作《萧何论》,写汉高祖猜疑萧何;作《思子台赋》,写汉武帝之暴虐;作《松风亭词》,写屈原遭谗被讥。

  仕宦风波险恶,命运难以自主。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及谪居黄州时期,苏过8~13岁。他对世态炎凉、仕途凶险还未能充分理解,但如此重大的事件,必定长久地留存在他的记忆中,从而使他对仕途产生一种近乎与生俱来的淡漠和疏远。

  

  四川眉山苏轼雕像

  苏轼谪居惠州、儋州期间,苏过23~30岁,他与父亲朝夕相伴,对父亲的坎坷遭遇,有了既切实而又富于历史感的理解。苏过从李斯、萧何、马援等这些历史人物以及父亲的遭遇中,形成了影响其终生的淡漠功名、疏远仕途思想。

  如果说,苏轼的遭遇只是个别现象,苏过也还不至于那样厌倦和淡漠仕途。但宋代是一个朝廷党争纷纭激烈、官吏升黜异常频繁的朝代。宋朝崇尚文化,广开文人仕进之门,重用文人治国,不杀士大夫,厚禄养士。这是形成宋朝文化鼎盛的根本原因。

  但凡事皆有利弊。宋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加强君主对臣属的控制,大力强化台谏监察弹劾职能。,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鼓励台谏言事:不杀言事者;许以风闻;台谏独立,台谏官员专职;察谏的范围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台谏制度的发达,有效地抑制了权臣的专权,对百官形成了强有力的监察,但也造成了宋代官员频频遭受弹劾和贬谪。

  苏轼一生,可谓多灾多难,宗派斗争和文字狱,使他受尽折磨。他才高名大,交游广,徒众多,政敌们不会轻易放过他。自乌台诗案之后,他又多次遇险遭祸,最后一贬再贬,直到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去世。可以说,苏轼的仕途生涯,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朝廷做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地方做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流放的路上。

  


  苏轼、苏过父子在海南

  苏过总是陪伴着被贬谪的父亲,长途跋涉,万里投荒。他悉心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聆听父亲的教诲,并时时安慰父亲那颗痛苦的心灵。

  02苏过羡慕自由,讨厌羁累

  苏过对庄子以仕为羁、陶渊明视仕途为樊笼的处事态度,深以为然,在诗文中频繁发挥此意。崇宁初年,苏过在郏县居父丧期间,这时的他,在此之前,并未出来做过官,却已有了“儒冠半世已误身”之叹。这是借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意;政和年间闲居颍昌时,有《赠诗僧从信》云:“高情谢樊笼”。借陶渊明以“樊笼”喻仕途之意,赞扬诗僧从信不入仕途是“高情”。

  苏过在30岁以前,一心陪伴父亲,对仕途的态度比较单一。父亲去世后,由于朝廷迫害“元祐党人”,苏过仍然别无选择,只好陪叔父苏辙闲居颍昌。然而一家人的生计,终究还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谁怜荜门士,破壁穿飞屑。捉襟肘常见,纳履指屡决。夜长不可度,薪湿何由爇。饥吟数更鼓,坐叹生理拙”。所以,当朝廷解除党禁,给他一个小小差事时,他为了养家,就只好接受了。

  政和二年(1112)六月至政和四年(1114)冬,苏过出任太原府监税。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从政,他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人在仕途的不自由滋味。初入仕途,他的体会是:“我生江海上,性与鱼鸟逸。端来入世网,竟坐形骸役。此心本洞然,六月遭怵迫”“我昔千里上太行,身世漂零如逆旅”

  他盼望这种违心的仕宦生涯早日结束:“何时脱缰索,著我林泉帽”;“安得浪漫游,时解冠带缚”;“身作三年客,愁随万点鸦。家书空系雁,灯信未沾花。万里寻归计,柴桑似有涯”。在《和赵承之竹隐轩诗》中,苏过极言厌官思隐之意:“莫将不赀身,玩此有限年。必待三径足,何时赋归田?陶令甑无粟,阮公不言钱”。然而迫于生计,他又不能弃官归去:“我恨营口腹,敛板惭妻孥。三径未及归,高卧子不如”

  


  苏过书法《贻孙贴》

  同僚诗友任况之将“返旧庐”,他徒自羡慕:“息肩子有日,我愧今不如。嗟哉妻孥累,口腹亦见驱。一坠世网中,局促辕下驹”,这种违心又无奈的小吏生涯对他来说是痛苦的煎熬:“青衫百僚底,屏气不敢吐。谓当哭途穷,何当折腰膂……念我丘壑人,老矣事簪组。端如赴缧囚,坐受狱吏侮”

  后来苏过回忆起这段生涯,仍有“簪裳如缧囚,我生三年系。一落罝网中,遂负山林志……恓恓百僚末,举首触嗔忌。早知折腰恶,谁敢朱云吏”之叹。罢太原监税不到一年,他又奉敕命知郾城县,在任四年多,他觉得像身不由己的工具一样被驱使:“我方处世如铅舂,自知冠冕久不工”。当他52岁第三次出仕中山府时,突发暴病逝于上任途中。

  03苏过重视文化,轻视功名

  苏过认为,仕途功名是身外之事,只有文化,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文化才是他的终极关怀。他曾作《夷门蔡氏藏书目叙》,夷门(今开封)蔡致君“隐居以求志,好古而博雅。闭门读书,不交当世之公卿”。在文中,他历数古代文化隐者而由衷赞叹:“呜呼,读其书,论其事,想见其人,凛然于千载之上修身立言,可以垂训百世之后”

  在《河东提刑崔公行状》中,他提出“夫重于内者必轻于外”,身外之事无可无不可,内在文化修养须臾不可无。他自幼在父亲教导下读书,苏轼常常夸奖他的读书精神:“小儿强好古,侍史笑流汗”

  


  苏过著作《斜川集》

  惠州、儋州七载,苏轼父子把读书、著述、诗文唱作为生活的最大乐趣和最重要的精神寄托。苏过在海南作《志隐》,深得苏轼嘉赏。45岁又作《〈志隐〉跋》。年轻的苏过,读书不辍,曾作《借书》:“借书如借田,主以岁月计。常恐遗地力,敢有不敛齐?便便五经腹,三冬良可继。倘有愧寸阴,得无讥没世”。借读而整部抄写,可见其勤奋。观其笔记《书田布传后》、《书周亚夫传后》、《萧何论》、《记交趾进异兽状》、《书二李传后》、《读楚语》、《书张骞传后》、《东交门箴》等文,可知苏过读书之精深

  苏过居颍时,作《送仲南兄赴水南仓》:“丈夫升沉何足道,竭身养志真奇特。闭门却求文史乐,劲气岂为穷居屈……秋风潩水各相送,未觉轩裳胜蓬荜”。这也正是宋代眉山苏氏之家风:重内轻外,爱文化甚于爱官职。苏门著述传世,苏家几代人之生命价值,皆因斯文而不朽

  二苏过终生都在学陶渊明以自适

  陶渊明其人其诗,是中国中古以后失意文人参悟人生、超脱世事、消解忧愤、安顿心灵、咏唱自由的一种精典范式。尤其在宋代文人中,学陶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而苏氏父子之学陶,又堪称代表。

  苏过伴父读陶、和陶、学陶,从而对陶渊明委运乘化、不喜不惧、轻轩冕而重志节、遗世俗而任性情、就自然以求自由的精神,深有会心。《斜川集》中随处可见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影响。苏过的《次韵渊明正月五日游斜川韵》,是其诗中最具渊明风神韵致之作:“春阴翳薄日,磻石俯清流。心目两自闲,醉眠不惊鸥。……澄江可寓目,长啸忘千忧。倘遂北海志,余事复何求”

  


  苏过书法《贻孙贴》

  苏过常常借陶诗意趣,咏叹真实无伪、和谐无忧的自然人生。“柴门任轩吼,晓梦方清美”。此陶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苏过诗多言陶《饮酒》其五诗意。苏轼去世后,苏过闲居郏、颍有诗云:“浮沉闾里间,与世真无求”。他在《和母仲山雨后》诗其五说:“吾庐不知暑,心闲自清凉。醉乡岂难入?不假陶令觞。”陶令因心远而不闻车马喧;苏过则因心闲而不觉暑热。陶令之醉尚须饮酒,苏过连酒都不必饮,就能进入“醉乡”。

  自由从来就不是无代价的,放弃仕与禄便是最基本的代价。当朝廷对元祐党人的迫害稍有缓和,他有了出仕的希望时,他之学陶便由前半生别无选择的轻松,变成了两难选择的沉重。苏过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三度出仕,实则两次为官共七载。而不论在官还是居家,都不曾改变厌仕而慕陶的情怀。

  苏过以随缘之心为官,以解家人口腹之急,正所谓“一尘未有归耘处,五斗聊为束带人”。他为此不免“隐忧浩无边”,但他更多是借陶渊明以消遣烦忧:“地偏心远人知少,酒熟诗成我自欢。诗诵髯刘枯槁句,秕糠万事百忧宽”。而且他尤其要以渊明之隐为自己身心之归宿:“世间轩冕如嚼蜡,自觉山川天下贵……萧然筑室在人境,身与此心俱欲止。倦飞偶学陶彭泽,示疾还同老居士”

  


  苏过书法《赠远夫诗提贴》

  这正是苏过神往的人生境界。“斜川终拟学渊明”。陶渊明50岁作《游斜川》诗,苏过便特地选择了自己50岁这一年,卜居城西,“营水竹可赏者数亩,则名之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慕渊明隐逸之事,效渊明自由情怀,此即“斜川居士”之意。惜天不假其以寿,斜川居士52岁辞别人世,终未能如陶渊明那样隐居以享天年。

  三苏过对传统文化博采兼容而偏取自由

  仕与隐是文人难以回避的两难选择。苏过在大半生的岁月里,并没有选择仕途的机会。这使他似乎顺理成章地学陶、学庄、学佛、学一切自由隐逸的生存范式。虽然他在最后十年中曾七载为吏,但他的自由主义人生倾向早已形成。

  01了悟无常的人生虚幻感和乐生观

  在苏过诗文中,常常见到一种融合庄、释,师承苏轼的人生虚幻之感。人生因无常而显得虚幻,这是苏轼终生咏叹的生命主题,也是传统文人乃至人类普遍咏叹的生命主题。苏过曰:“人生行乐耳”。趋乐避苦是人之常情,不过苏过所说的行乐,却不是一般的世俗之乐,而是物外闲人的精神自愉。“破铛折脚自烹煮,中有至乐人所无”,这是庄子式的至乐。

  

  四川眉山苏石村

  苏过的行乐,与孔子及其弟子的乐处相通:“早岁厌华屋,曲肱慕饮水”。“吾闻颜氏子,箪瓢欢有余。不知外慕乐,服膺在诗书”。“宁甘一瓢乐,耻为五斗折”。“箪瓢有余乐,菽水未为篓”“瓢饮来同陋巷颜”。“故将箪瓢心,聊作粱肉砭……胡为不欢乐?何事贫忧谄?”。“敢师浴乎沂”。“今已与世疏,雅志追沂浴”。这些意思皆取诸《论语》,是安贫乐道之乐。

  庄子式的至乐,以无为为前提,以精神自由为标的;孔颜之乐,以乐道和自由为志愿。然而人类并不能离开物质世界而生存,那么,如何处理内心与外物的关系,才能在困窘的生活中,保证精神之高贵和快乐呢?

  02齐同物我、心游物外、随缘自适的平淡情怀

  苏过自幼受父亲教导,熟稔庄、释哲学,他的诗文中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这种精神。绍圣二年(1095)他在惠州作《飓风赋》,因飓风而论“大小出于相形,忧喜因于所遇”的相对之理,借大鹏以示不忧不惧之意。元符元年(1098)在儋耳作《志隐》,以苏轼所信奉的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安贫乐道的思想,来宽慰父亲:“子知鱼之安于水也,而鱼何择夫河汉之与江湖?”

  他在安慰父亲的同时,其实也在安慰自己。庄与释是他终生的精神伴侣。“我生三十余,忧患恰半生”。这是闲居度日的感慨。“我老不自爱,几时真罢休”。这是间为小吏的烦恼。如何解除这些如影随形的生之烦忧,而实现主体心灵的自适和至乐呢?

  


  苏过行书手札

  他熟练地掌握了庄子“齐物”、相对的思维方式,对荣辱穷达、富贵贫贱、生死祸福等有了精神解脱之道。他又在佛教哲学中,找到了安顿灵台的法门。他自幼随父亲濡染佛教。然而他毕竟无心皈佛,他像父亲一样实在是个杂家。但他不像父亲那样,始终以儒学为本位,他是个自由主义的杂家。《和母仲山雨后》其四,可见其融庄、释、陶于一炉:“能琴何必弦?但晓琴中趣。学道何所得?知迷即真悟。尝观指非月,要似足忘履。归吾无所归,兹焉定归处。”

  他还把道教神仙之说,纳入到自己自由主义的大拼盘里。居颍所作《叔父生日》四首,《次韵叔父黄门己丑岁除二首》等篇什,即杂糅道家、释家、道教神仙、隐逸君子之作。如《叔父生日》其四:“心法已传黄薜要,形神自契赤松仙……不用丹砂留齿发,见恒河性本依然”。《次韵……》其一:“坐阅星周几变迁,恒河见性但依然。求田问舍追三径,面壁灰心过九年”

  03厌仕忘忧、思慕隐逸的自由愿望

  苏过虽然不是一个隐士,但在他的心中,自有一方隐逸者的乐园。巢、由、夷齐、沮、溺等上古隐君子,都是他精神乐园中备受思慕的前贤。他终身所追求的,就是身求隐逸、心求自由。

  他学庄子。作《寄题任况之樗翁轩诗》:“不如樗与栎,生理默自遂……我愿处不材,一官隐关市……弹冠聊尔尔,颇似漆园吏”。此用庄子《人间世》《山木》等篇意;侍父居惠时,他作诗曰“曳杖叩其门,恐是沮溺俦”,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作《松风亭词》“余师首阳之清德兮,超千古而犹馨”,典出《史记·伯夷列传》。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三苏墓苏洵、苏轼、苏辙雕像

  闲居颍昌时,箕山颍水,常常引发他的隐逸之思:“高情寓箕颍,绝意登麒麟”“采薇聊卒岁,雅志在箕颍”“箕山咫尺行当隐,巢许高踪蹑二公”。“高踪蹑箕颍,援手谢契稷”。“幅巾从此追巢许”。“退藏欲遂箕山志,谈笑归来颍水滨”。“箕山宛在目,颍水清带郭。何年定卜居,伴我采薇霍”“颍滨遗老非虚语,万古巢由不独贤”

  他仰慕范蠡功成身退、扁舟五湖的自由和潇洒,他赞赏张良明哲保身、及时引退的人生大智慧。他陪父亲贬惠途经虔州郁孤台(今江西赣县西南)时,登临而怀古伤今,“丘壑从兹逝,轩裳岂足留。终当思范蠡,归泛五湖舟”。居惠州时作《松风亭词》云:“慕子房之明哲兮,学辟谷以引龄”

  他倾慕孔、孟一派重道守志、浮云富贵的独立人格精神,如《闻潮阳吴子野出家》:“富贵比浮云”。《大人生日》其二:“勿叹乘桴远,当知出世尊”。《叔父生日》其四:“大哉孔孟志,夫子真能师。浩然刚大气,直养充四维。贫富未易动,寒暑何从窥”。《张几仲召还朝……》其六:“与君期岁寒,穷坚老当壮。相从茅茨下,不羡凌烟上”

  


  苏轼书法《寒食帖》

  他也倾慕魏晋风度。山林之人能忘富贵易,轩冕之士能处枯槁难。谢安雅志东山,故于富贵如脱履;山王未能忘轩冕,不敢数于嵇阮间。大抵能脱略世故,不戚戚于贫贱者,必英伟奇特人也。

  结语

  苏过诗中的怀人之作,情真意切,哀而不伤。苏过的散文写得很好,保存至今的有百余篇。其中的史评史论,彰显了苏过的才气和独到的见解。苏过生不逢时,未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才华,后人深为之惋惜。

  苏过与苏轼融化儒、道、释诸家之生命哲学有所不同。苏轼自幼即有“范滂”之志,自入仕途后,一直心存一份“达则兼济天下”的热忱,他因而首先是一位儒者,而且最终仍是儒中之达者。只是在仕途坎坷穷困之际,他才援道释入儒,以自由主义进行精神自救。

  苏轼疏离仕途,学陶以自愉,援道释以自救,是出于不得已,而这一切对苏过而言,则自觉自愿的意味就比苏轼多得多。苏过纯然是一位自由主义者,他由衷地向往布衣文士自由独立的生存境界,在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富有无法相容时,他宁愿选择后者;在功名利禄与自由独立无法相容的情况下,他宁愿选择后者。

  苏过的一生是平淡的,远不及他父亲一生之波澜起伏,动人心魄。但他的平淡正可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平淡中蕴藏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自由主义传统,显示着宋代文人普遍钟爱的渊博、达观、宽容、淡泊的情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古代隐逸诗人情怀,看隐士的意义所在
古代文学研究
陶渊明隐逸诗对唐宋诗坛的影响
宋代文化与文学研究(隐士居士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东坡为何最喜爱《归去来兮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