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三百首中唯一一首七律乐府: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古代的诗歌发展到了唐朝,算是巅峰,有人统计过,唐朝之后,平均两三年就会诞生一本唐诗选集。

而在这几百本唐诗选集中,最具影响力的无疑是清朝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是按诗歌体裁来划分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古诗、乐府诗……

翻遍《唐诗三百首》,你会发现有一首诗很特别,因为它自成一卷,是全书中唯一一首“七律乐府”。

这首诗名为《独不见》,又名《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作者是初唐诗人沈佺期。


关于这首诗的争议真的是太多了。

首先是它的标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里叫“独不见”,敦煌残卷《珠英学士集》里,它又叫“古意”,《才调集》里又把它叫作“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到底哪个最准确,估计也就沈佺期自己才知道了。

再有一个就是它的体裁,宋人郭茂倩将其当成乐府诗收录,但是明人何景明、薛蕙却说它是“七律第一”,而《唐诗三百首》干脆为它单独辟了栏目叫“七律乐府”,如今大多数人都默认它既是乐府也是律诗,这在唐诗中也是少见了。

 

再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沈佺期,他是初唐和宋之问齐名的诗人。

宋之问虽然人品确实不咋地,但是他的才华却是毋庸置疑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就是他的作品。

两人之间曾有过多次对战,最精彩的一次就是“彩楼之战”,发生在长安郊区的昆明池,评委是一代才女上官婉儿。

当时的题目是《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其实两人原本是不相上下,但是宋之问的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比沈佺期的“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明显高明多了,所以最后是宋之问胜出。

可这并不代表宋之问的水平就在沈佺期之上,两人只能说各有千秋,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曾这样评价沈佺期“吞吐芬芳,安详合度,亭亭整整,觉其句自能言,字自能语,品之所以为美”。


现在再来看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独守空闺的思妇形象。

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室内的环境来反衬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卢家少妇”是泛指富贵人家的媳妇,出自梁武帝萧衍的《河中之水歌》,“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

从“郁金堂”、“玳瑁梁”这些词足以看出室内陈设之华丽,思妇生活之优渥。

然而物质上的富足,却弥补不了她内心的空虚,梁上的海燕成双成对,相依相偎,然而她却独自一人,形影相吊,两相对比,思妇的愁苦之情便呼之欲出了。

 

接着颔联,场景从室内转到了室外。

女主人公听着窗外阵阵的捣衣声,望着簌簌飘落的叶子,恍然惊觉,又是一年秋至。她的丈夫已离家十年,归期不定,她的心中怎能不惦念呢?

“寒砧”就是捣衣声,在游子思妇诗中很常见,“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而“木叶”也是很悲凉的意象,寒砧阵阵,落叶萧萧,令女主人公难以成眠。

接下来的颈联承接上联,进一步渲染环境,突出思妇内心的忧虑。

十年来丈夫戍守边关,本就令她忧心,又断了音讯,不知吉凶,此时她的心境已不单单是孤独了,更添了一层忧虑愁苦。

漫漫长夜,思念不止,难以成眠。


最后的尾联,诗人直抒胸臆,是全诗情感的结穴之处。

明月洒下点点清辉,将流黄帏帐照得炫人眼目。

女主人公因为思而不见,愁苦到了极点,最后竟迁怒于明月,看似无理,实则进一步加深了她内心的痛苦。

全诗层层递进,多方面、多角度,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女主人公思而不见的愁苦之情。

后世对这首诗的评价非常高,甚至认为是“唐人七律第一”,不知你们怎么看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独不见》
唐朝贪官沈佺期的一首诗《独不见》(又名《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被赞为唐人七律第一,入选《唐诗三百首》流传千年
沈佺期《古意》
《古意》沈佺期
这3首七律分别被评为第一 杜甫和崔颢以外 第3位诗人也大名鼎鼎
杜甫崔颢两首诗相持不下,沈佺期这首诗也要来争七律第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