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并不神秘,每个人都能学好

此为个人行医日志,作者赵岩,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许多初学者接触到中医的理论后,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太极八卦、二十四节气……,于是就感觉中医很神秘,感觉中医很复杂,于是望而却步,知难而退。

其实,之所以感到复杂神秘,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很少有关这些内容。但在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就有阴阳五行这些知识,所以古代读书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只要认识字,就能读懂医书,如果考取功名不成,就转而为医。所以,阴阳五行并不难,只是我们以前不熟悉而已。

自学中医成才的比比皆是,尤其是古代和近代,中医大学没有普及,除了家传和拜师,多数都是自己读书学习。比如李可绍先生、岳美中先生、张锡纯先生等等。所以,每个人都能学好中医,中医并不是有些人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玄乎。之所以有人说中医药大学毕业生成才率低,并不是因为中医有多难,而是因为许多学生大学期间并没有全身心学习中医,其次是因为毕业后多数去了大医院,很少有单独从事中医的机会而已。

中医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守的问题。一个中医在临床摸爬滚打几年后,都会有实战经验和心得体会,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说。即便是有些已经成名的中医,表面上对患者态度极其和蔼,被人夸赞医德高尚。但是反过头来,对待中医同行又是另一副面孔,保守的很,有关中医的干货只字不提。

何谓中医干货?我们绝大多数中医毕业后,都渴望得到一些临床实用的经验,可以明显提高有效率,并且经得起验证与重复。说实话,干货都是中医前辈花费大量精力,经过许多病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我们每一位青年中医从头开始积累,慢慢摸索,那需要很长的时间,没有这么多患者让你来练手。除非你做人八面玲珑,能说会道,会营销,人际关系搞得好,否则寸步难行。

此时,若有一人毫不保留告诉你他的经验和教训,那这个人简直就是菩萨。多年前,我在济南坐诊,买了一本书,里面全是干货,我反复读,反复背诵,反复划,反复做记录,反复思考。最后,许多疾病的有效率因这本书而提升了很多。这本书就是《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真是一本贴合临床实际的中医书,尤其适合青年中医反复研读。

昨天一篇“半副药退去病毒热,三天走出鬼门关”的文章刷屏,里面有一段话作者写的很务实,很实在。具体在下图,应该一个字一个字去读,尤其是最后两句话。

辨证论治,这四个字学过中医的人都懂,没必要一提经验就抬杠。这四个字,几乎成了许多中医不愿告诉别人经验心得的挡箭牌了。对于某一个疾病,比如咳嗽吧,即便是辨证论治,也不是毫无头绪、漫无目的的辨证论治吧,总要有一个切入点和思路吧,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辨证论治是一种理论分析,但是究竟怎样辨证分型,怎样入手,如何选择方子和药物,这本身就需要经验,否则就成了空谈。

正如有位同道所说,中医的理论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现象的解释,这个现象具体来说就是中医治病的过程和结果,比如说医案。当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不会被所谓的名医或大师的理论所迷惑,会巧妙的看懂其中的干货,并且毫不犹豫拿过来为我所用。

我们许多青年中医之所以默默无闻,一是因为没有人告诉我们干货,单打独斗,只能去找书籍,使劲读书,一边看病一边读书摸索。二是因为做人做事的问题,直言快语,有些中医其实已经成才,看病水平并不差,但不会与病人和领导搞关系,即便医术再高,也难以成名,这就是现实。

所以中医成才与成名不是一个概念,没有名气并不代表你没成才,对自己要有信心。其实有不少青年中医已经成才了,但是却未必成名。不要因为自己没有名气就妄自菲薄,这时更需要放平心态,看淡一切置疑、不信任,顺其自然。

也希望更多的前辈,毫不吝啬公布出自己更多的干货,提携我们这些普通青年中医,最终让更多患者受益,毕竟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看尽全天下的病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医著奠定中医科学技术体系
中医辨证论治经验辑录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小结
怎样理解中医治病在“方”不在“药”?
【名老中医经验】王义广辨证论治的临床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