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大家畏如猛虎的细辛,温脏寒有奇效,但需注意这一点
现代教材越来越“畏细辛如虎”。如《中药学讲义》第1 版、第2 版教材定细辛用量为2.5~10g

《中药学》第4 版定为5g,第5 版定为3g

以至于2000 年药典规定:细辛用量为1~3g,成了地道的“不过钱”。

考“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源于宋代陈承《本草别说》,其曰:“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用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述曰“( 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并将“半钱匕”改成“钱”。以宋明时期度量衡来计算,“钱”约合现在的3g。

细辛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君药120 种内,虽未言用量,但可“久服”。继此以降,善用细辛者,张仲景实为翘楚。观仲景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细辛22 处17 个处方,其用量以三两为多见。虽然对汉代剂量的考证至今仍争论不休,有一两约为3g、5g、15g 之别,但即使按《伤寒论讲义》中的一两折合一钱(3g),“三两”折来也大约要9g。目前来说,大多医家也都支持这种换算,郭子光在《伤寒论汤证新编》、王占玺在《张仲景药法研究》、焦树德在《用药心得十讲》中都采用了这样种折算方式。

据关庆增等对243 例使用乌梅汤病案的药量统计,细辛最大用量为15g,作用为温“脏寒”;对使用小青龙汤治疗的医案350 例资料统计,细辛的最大用量为40g,取其温肺散寒、涤痰化饮;对315 例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病案的统计表示,细辛的最大用量为30g,以使寒邪外出、通彻表里、温经散寒。在这些方剂中,统计资料又显示细辛的常规用量多为3~9g。

现代药理表明细辛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它的挥发油,大剂量的挥发油可使动物呈兴奋,继而出现麻痹,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逐渐减弱,反射消失,终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这种挥发油的含量取决于细辛的剂型,如细辛散剂在4~5g 时就使人产生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溶剂类型,如醇浸出剂的毒性明显高于水煎剂;水煎剂时取决于细辛的煎煮时间,如细辛煎煮30 分钟之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己不足以引起中毒反应;另外还有细辛的用药部位。

《本草纲目》言细辛因根细味极辛而得名,并指明但以根为入药部位。但是,据《中药大辞典》《中药学》第7 版,现代细辛的入药部位已变为全草。药理研究表明:细辛的叶与根,挥发油含量具有显著的差异,所以古今细辛已不可同日而语。继续照搬“细辛不过钱”显然不合情理。进一步分析陈承的原意,可理解为单用细辛根粉末一次的用量,如果不论单方还是复方、入汤剂还是散剂、煎煮时间的长短等,而一味地将细辛用量限制在一钱之内,就是对“细辛不过钱”的一种误解。

笔者认为还有几点值考虑:现代的野生细辛地道药材少见,种植的细辛全草药材据抽样调查大多是“叶全而根残”,其挥发油成分必然明显偏低;现代人的营养、体质、寿命较古人要明显超越,接触各类药物的机会也多于古代人,因此对药物的耐受力也偏强;复方时煎煮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使细辛的挥发油成分遭到破坏。因此,笔者于临床中,恒用细辛10~15g 于水煎剂中(50分钟以上),治愈各种风湿病、头痛、三叉神经痛、咳喘、鼻炎等患者数百例,疗效卓著而未见有一例出现不良反应的。因此,大量的事实说明,在现实条件下,以细辛3g 入复方,实为“隔靴搔痒”,药不能尽病而反令细辛倍受责难。所以,入水煎剂细辛的常用量当以10~15g 为宜。至于单用散剂,“细辛不过钱”仍可为是。

本文摘自《外感热病发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细辛的用量
细辛中毒经历及重视中草药性肾损害
“细辛不过钱”大家怎么看
究竟临床该怎样使用细辛
黑糊糊版主的中医日志 --- 雷诺氏症
细辛的用量,细辛的功效与副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