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即静,致良知,修习人生哲学

“宁静于内,无敌于外。”心可静,方可应对外界一切。“圣人之道,吾性自如。”悟到人的本质“良知”,精神面貌会蜕变。那如何修习心静和良知呢?

《王阳明神奇的心学》告诉了我们修习之法。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分别从处事心态、人生格局、自助与自控、胆识魄力等角度,全方位诠释了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神奇心学。

本书作者罗智钻研修习王阳明心学十几年,他身体力行,并凭借王阳明心学的智慧走出了人生低谷。

静心、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之一。读懂王阳明心学,修习人生哲学,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立于不败之地。

心即静

古人云:“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也就是说心就像水一样,只有静下来才能看透世间万物,才能滋长智慧。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逃离不开只能接受。那么面对磨难的时候,如果不能泰然处之,自怨自艾,事情只会变得更糟。当我们面对外界时,心理一直是活跃的状态,不懂停止。而只有我们学会静下来,我们才能真实地感应到世界的存在。用王阳明的话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禅宗理论认为:“当我们的心灵不被‘境’牵着走的时候,我们便处于定的状态下,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回到当主人的位置上,由是所生的便是智慧。”

曾国藩曾因急躁不安,静不下来解决问题而苦恼。他想要改掉自己身上的坏习惯,用写日记的方式把各种坏毛病写下来,痛加责骂力求改正。可惜事后还是照犯不改,曾国藩没有一点辙。经过他的老师唐鉴的启发,他顿悟了。其实唐鉴只是告诉了曾国藩一个字,那就是:“静”。

《庄子》认为,水静时可以清晰地照出胡须和眉毛,水静便形成明镜。圣人的心是平静的,就可以作为映照天地万物的明镜。曾国藩静下心认真反省,终于有所收获,明白了自己的毛病是好动不好静。自此,他专心以“谨言,修容,静坐”三件事下功夫。 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

王阳明悟到的心学,强调心如明镜,不偏不倚,虚而应物,来之即照,往之不究。一个人内心只要有一种定见,就能坦然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际遇。

致良知

王阳明先生50岁的时候,到达了他的心学的顶峰,系统地提出了“致良知”的核心理念。他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良知是天植灵根。”

在王阳明时代,像刘瑾为代表的是缺乏良知的人,中国历史上还有如秦桧,严嵩等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无恶不作,丝毫没有良知。在他们的世界里,每天要和良知做斗争,失去了本心。

日本企业家稻盛先生毕业之后进入松风工业公司工作。发明了新材料开发成品,获得大量订单,车间运用工作量巨大,供不应求,其中却有不尽心工作的工人。稻盛先生发现后辞退了此人,这人火速告到工会,展开批判声讨,众人高呼,义愤填膺。稻盛秉持正义和良知,并坚守正道。

因为车间因为稻盛先生的正确引导,生意进展顺利。公司董事讲一个装满钱的信封给他,稻盛先生拒绝了,他拒绝的理由是:为客户着想,让伙伴获得成长,这是他坚守正道的信念。

稻盛先生有我们古代伟大哲学家王阳明先生的正义和良知。从小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见不得违背良心的不公平的事情。

近年来稻盛先生应邀到中共中央党校讲,演讲时提到京瓷公司发展持续发展壮大,理由是公司有正确且明确的经营哲学。全体员工理解和接受,把经营哲学变成自己的东西团结一致共同努力。那么这种哲学是什么呢?就是把‘作为人,何谓正确?’当作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换种说法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如此而已。

“致良知”三个字把几千年的中国优秀文化串联了起来。就是把良知发挥到极致,每件事情都要从“不虑而知”的良知出发,去应对,去处理。

修习静心和良知

那如何修习静心和良知呢?可以先静坐再自我反省。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坐而悟道。他强调当初参悟心学时,受各种因素影响,注意力不能集中,受到各种事情的牵绊,这多是与人的欲望有关。所以要先学会静坐,认真思虑,反思自己。

静坐这一方式来源佛家的“禅坐”与道家的“坐忘”,是佛家和道家门徒的必修课。静坐在儒家也有。孔子的弟子颜回就经常静坐。在静坐中培养自己的心性,并得到孔子赏识。静坐不仅能让人扫去一天的忧愁和烦恼,也会让人的心情更加沉稳和安定。

王阳明在静坐中,获得了许多感悟,参透了很多真理,明白了心学的真谛。但是他更强调静坐之后的自我反省。

每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疲惫追赶生活的脚步,没有时间安心想想你的生活过得怎么样?而你正是需要给自己的心灵上一节静态课。下班之后,不妨关掉手机,在安静的房间,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回味你的生活……慢慢你会发现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每个人内心都应该是善良的,都有自己的良知,这是我们人生的指明灯。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大抵如此。其实为善去恶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谓的多去参加实践活动,多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真正的意义应该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心理活动的改变,因为只有内心改变了,才会真心实意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同时你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为习惯。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哪些方面违反了道德的意愿,告诉自己可以战胜。确定自己的内心和目标后,接受身边人的监督,循序渐进地改进,慢慢你会发现自己没有了以前错误的想法,心中没有了恶意,充满善意,重新找回了良知。大胆找回内心良知吧!

非宁静无以致远。如何才能进入静的境界?不要轻易起心动念。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把心放在静处,荣辱得失,哪一样能左右你?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只有保持良知,才能有良好口碑传世,才能在有限能力范围内创造出无限人生价值。心即静,致良知,修习人生哲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目录
学习《致良知》的点滴心得感悟
曹岫云:异曲同工——致良知和敬天爱人
王阳明八个字教你修习心学,醍醐灌顶!
一代圣人王守仁的“心学”具体讲了什么?
传习堂 | 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究竟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