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WB常见指标——自噬标志物LC3
摘要
LC3特点
实验要点
LC3A/B/C有细胞/组织类型分布特点
查询细胞/组织中各亚型的表达谱,选择合适靶标的抗体
LC3-I可转变为LC3-II
检测LC3-I和LC3-II使用LC3A,LC3B或者LC3A/B的抗体均可。
脂化、膜相关蛋白
超声确保充分裂解
小分子量蛋白
~15%分离胶,0.22um印记膜转膜
LC3-II可被溶酶体降解
加入工具药(如氯喹等),阻断降解
LC3-I/II的形成和降解是一个动态过程
瞬时LC3-II表达不能反映自噬程度,需配合使用工具药(如氯喹)分析自噬变化
正文
在进行自噬研究时,WB检测LC3-I和LC3-II几乎是必做的实验,那么,进行LC3检测时,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请看下文
LC3: 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LC3/Atg8 被具有蛋白内切酶活性的Atg4在羧基端剪切,生成胞质 LC3-I。LC3-I通过Atg7 和 Atg3(分别对应 E1 和 E2 样酶)参与的泛素样反应,使磷脂酰乙醇胺 (PtdEth,PE) 偶联,生成脂质化形式的 LC3,也称作 LC3-II,它可以附着到自噬体(autophagosome)的膜上,是自噬体的结构蛋白。在降解过程中,位于自噬溶酶体外膜的LC3-II被半胱氨酸蛋白酶Atg4B移除后回收,位于内膜的LC3-II则与包裹的内容物一起,被溶酶体降解。
图1:自噬信号通路的调控,点击下载源文件
LC3A/B/C有种属细胞/组织分布特点
LC3/Atg8 被具有蛋白内切酶活性的Atg4在羧基端剪切,生成胞质 LC3-I。LC3-I通过Atg7 和 Atg3(分别对应 E1 和 E2 样酶)参与的泛素样反应,使磷脂酰乙醇胺 (PtdEth,PE) 偶联,生成脂质化形式的 LC3,也称作 LC3-II,它可以附着到自噬体(autophagosome)的膜上,是自噬体的结构蛋白。在降解过程中,位于自噬溶酶体外膜的LC3-II被半胱氨酸蛋白酶Atg4B移除后回收,位于内膜的LC3-II则与包裹的内容物一起,被溶酶体降解。
哺乳动物LC3蛋白的四个亚型(LC3A, LC3B,LC3B2和 LC3C),他们的表达因组织或细胞类型而异。如图2所示,在甲状腺(Thyroid,第一行)中,LC3B的表达水平并不高,检测LC3A更为合适。所以,需要根据自己使用的细胞系或者组织的情况,使用合适的靶标抗体。当然,通过使用抗LC3A/B抗体,同时检测LC3A和LC3B,可以大大增加实验的成功率。
图2:小鼠组织/部分细胞中LC3A和LC3B的mRNA水平差异(来源: Biogps)
LC3 的来去是一个动态过程
正如前言所述,LC3-I和II存在一个生成-降解的动态过程。自噬小体有一个生成、融合、降解的过程,即“自噬流”。所以,单时间点LC3-II的表达改变并不能体现自噬的改变,需要使用一些阻断溶酶体降解的药物(如氯喹、巴佛洛霉素A1等),判断在干预手段下,细胞的自噬程度的改变。氯喹可以通过抑制溶酶体功能(比如升高它的pH值),抑制LC3-II的降解;巴佛洛霉素A1则是一种强效V-ATPase抑制剂,阻断溶酶体依赖的降解。在“堵漏”的前提下,根据一段时间内LC3-II的积聚程度,判断自噬的改变(图3)。
图3:干预条件下,LC3印记结果示例(摘自文献3)
a组,LC3-II在a处理下表达升高,使用Baf A1后,进一步升高,提示自噬流的升高;
b组,LC3-II在b处理下表达无明显变化,且使用Baf A1后无明显积聚,提示自噬流的降低;
c组,LC3-II在c处理下表达升高,使用Baf A1后未见明显积聚,提示自噬被抑制。
LC3 检测的注意点
目前的LC3抗体所检测的抗原表位都位于LC3的N端,由于PE基团结合可能导致N端区域的构象变化,使得抗体对LC3-II的亲和性更高,所以LC3-II条带显色深并不能代表该样本处于高自噬状态。另外,LC3-I对反复冻融更为敏感,也更易在SDS上样缓冲液中降解。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在半定量时,除了使用LC3-II/LC3-I的比值外,也有科学家使用LC3-II与管家蛋白(Housekeeping Protein)的比值进行半定量。
LC3 是一个膜相关蛋白
作为脂化和膜相关蛋白,在细胞裂解后,对其进行冰上短暂超声,促进蛋白的溶解,将LC3从膜上解离。
超声方法:使用35%-40%的最大功率进行3次超声脉冲,每次超声时间10秒,每次超声之间停顿10秒,不同的仪器可以调整最大功率水平在200W左右。
如没有细胞超声仪,可使用1mL注射器(带针头),通过反复抽吸的方式达到类似于超声的效果。
LC3-I 和LC3-II 是小分子蛋白
LC3-I的分子量约16KD,由于LC3-II接合了PE基团,所以理论上,LC3-II的分子量比LC3-I更高。但是,由于带负电的PE改变了LC-II的性质,使其疏水性更强,导致其在电泳中迁移率更高,所以,LC3-II在电泳后,停留在了更小分子量(约14KD)处。
小分子量、LC3-I与LC3-II仅有2KD差异,在WB中需注意:
· 使用高浓度分离胶(~15%,确认Tris缓冲液的pH值)进行分离;
· 转膜时,使用小孔径0.22um转印膜,湿转70V 1.5h即可。对于半干转(如 Trans-Blot Turbo System),则可使用2.5A 7min。
2018年10月,CST技术人员现场检测LC3,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LC3-I和LC3-II条带清晰。
图4:使用经过氯喹(CQ)处理的Hela细胞蛋白裂解物(LC3 Control Cell Extracts #11972,为阳性对照),LC3A/B抗体(12741#)进行检测
自噬是一个“流动”的过程,目前,检测自噬流的方法有很多,除了Western blot外,还有电镜、长寿命蛋白降解实验,mRFP-GFP-LC3双荧光系统等等,每一种实验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所以,需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或者使用多个独立的实验方法进行交叉论证,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PNAS中找到自噬凋亡的研究逻辑
LC3:隐秘的自噬标记物!
5 分钟看懂自噬信号通路!再也不用蓝瘦香菇了!
经典信号通路Apoptosis和Autophagy的热门靶点及高引用抗体
手把手教你玩转肿瘤自噬研究!
干货 | 细胞信号通路图解之细胞自噬信号通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