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口缝合的变迁
2016-01-15 00:03:06


  动作片电影的主人公经常是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永远不死,完美英雄无所不能。但英雄也经常受伤,除了科幻类的伤口能自愈外,大都还得自己包扎伤口。最令人心惊肉跳的镜头是美国电影《第一滴血》中兰博用军用丝线自己缝合臂上伤口的场景。
       一生中有许多人会有伤口缝合的经历。远古的时候,狩猎、战争都会造成伤害,伤口缝合不可避免。那么,以前又都用什么来缝合伤口呢?缝合线又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过程呢?
      伤口缝合线属于生物医用材料的一种,总的来看,按成分性质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两大类。人类外科使用的缝合线在最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天然材质的时期。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把亚麻、马鬃、皮革、棉线及其他植物纤维等当做缝合材料,这些棉花纤维、马鬃等则可称得上是最原始的生物医用材料。我国古代的史书中也有用麻纤维做缝合线、用棉布包扎伤口和止血的记录。
       现代医用缝合线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有多种,按其可否被吸收分为两大类,即可吸收缝线和不可吸收缝线。最早的、也是当时唯一的可吸收缝合线是肠线,诞生于公元前1800年的埃及亚历山大,但真正提出肠线概念是在公元前150年。而以羊或牛的小肠黏膜为原料的肠线,则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同一时期医生常用的不可吸收缝线为丝线。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外科手术范围和难度不断增大,外科医生对缝线的张力、操作性和吸收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天然材料的缝合线已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外科缝线逐渐进入了人工合成时期。1934年美国首次出现了关于壳聚糖工业制备的专利,并在1941年制备出了可吸收的手术缝合线。至此,手术缝合线便向着合成新型聚合体材料的方向发展。方向也有两个:可吸收和不可吸收。
      1962年,美国Cyananid公司以PGA为原料,成功地研制出第一种人工合成的可吸收缝合线,并在1970年实现商业化,商品名为Dexon,成为世界上第一根化学合成的可吸收缝合线。据美国的统计,在随后的几十年发展中,可吸收缝合线逐渐占到了整个可吸收材料市场的95%。 
      随后,化学合成可吸收缝合线取得了重大进展,聚乳酸、PHB等材料相继出现,中国也在1991年研制成功甲壳素医用缝合线。这期间,相继问世的不可吸收缝合线有尼龙线、涤纶线、聚酯线、聚丙烯线及聚乙烯线等,部分不可吸收人工合成材料由于它不吸收、打结困难、易脱结等,正逐渐被经过灭菌处理、可吸收线所取代。同时,缝合线的结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1983年Buckall实验证明,多丝结构的缝合线要比单丝尼龙线更容易感染。于是20世纪末期以后,虽然缝合线市场上是单丝型、编织型和捻合型并存,但前两者所占比例逐年提高。
      人工合成可吸收缝合线越来越多地受到外科医生的认可,并不断产生新型的高科技产品。目前,我国大量使用的医用缝合线主要有丝线、羊肠线和PGA类可吸收线,趋势是可吸收合成缝合线最终将取代丝线和肠线。
      对于瘢痕体质的人来说,进行手术时即使用最好的缝合线,也难免在切口两侧留下针眼痕迹。为了迎合爱美人士,一些美容院宣称,在美容外科中,临床的缝合法正逐渐被医用胶粘所替代。若果真如此,不知是福音还是悲哀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缝伤口和缝衣服用的线,一样吗?
为什么人体能吸收外科手术后的缝合线
构建可降解高分子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平台,普立蒙破解医用材料难题
缝合伤口最早用棉麻线
中国手术缝合线市场先行者——强生Ethicon(一)
【科普】手术中使用的缝合线,你了解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