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个破坏电影视觉效果的镜头技术瑕疵
前十网 来源:前十网

终止怀疑(译注:指在科幻类文学类作品中,作者需要通过渲染人文情怀和文中场景与现实的相似度,使读者自愿放弃对作品本身超现实部分的怀疑)对 电影的魔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电影中的特效,创作或是表演不停地让你意识到自己所见是虚构的,那么你便无法融入其中。但即使所有这些关键要素都很完美, 只要出现一个烂镜头便可以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意识到所有场景都是经过布置的,而不是简单地镜头捕获,于是幻想遭到破灭。

也许这听起来很奇葩,但我们观看视频时,的确与镜头产生了共鸣。不管你有多喜欢主角,在某种程度上与你关系最为密切的仍是镜头——因为你忘记了镜头的作用,以为它是个用来偷窥屏幕上所发生事件的机器。

即使理性地讲我们知道电影是虚构的,但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很享受变成“墙上的苍蝇”俯瞰大千世界的感觉的。透过别人(镜头)的“眼”,电影帮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与其他媒介相比,电影更能开阔我们的眼界这是电影吸引人的一部分原因——同时也让摄影变得十分的不和谐与混乱。

就像在戏法中发现了魔术师的破绽一样,以下10个镜头技术瑕疵毁坏了强迫症患者静坐几个小时盯着墙面的乐趣与好奇心。

10.飞溅的镜头/镜头光斑

纪录片的流行像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实现了虚构影片对捕获真实人物与事件的需求,将史实,异域与名人尽可能地展现给观众。

随之而来的,好莱坞带着其用心理暗示伎俩操控观众的贪婪之习,尝试为纪录片配上虚构电影的视觉效果与感觉。

像《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这样的电影就实现了这样的视觉效果,原因极为具体:就是说,大部分现代电影观众习惯观看纪录短片形式的二战影片。所以当我们看到血,沙和水同时朝着镜头飞溅而来时,我们觉得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景象。

不 幸的是,这种审美已遍及各式各样的影片与主题,以至于几乎每次讨厌的镜头中出现流血场景,你都希望有些溅到镜头上来,你并没有意识到暴力是历史的悲剧,但 导演使用的廉价特效能让你觉得他看过许多类似的电影。当没有流血的画面时,镜头里便是泥,水花,汗水,口水甚至某人呼出的雾气,正如《幽灵》中无厘头的片 段:列夫(Leo)气喘吁吁地对着镜头呼吸,画面淡化直至全白。

任何一个看过J·J·艾布拉姆斯(J.J. Abrams)电影的人——包括导演JJ自己——都证实这同样适用于镜头光晕。不,影片中没有任何身体与屏幕的触及或是撞击,但光线扰动依旧为这段影片片 段添入了虚假成分,即使片段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任何内容呈现出来。这样的处理不仅没有将观众带入影片环境之中,反而将他们拖回到现实中廉价剧场的高楼座 位上。

若电影中没有任何线索使其看上去像是个纪录片,那么镜头飞溅和光晕只是在提醒观众他们正在看电影,还很有可能看的是一个不如《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开场片头的电影。

9.摇晃镜头


影院中最常见的焦点透视是所谓的“配景”。大致说来,配景或多或少地对镜头起到固定作用,并将其大约固定在观众的平均视线水平高度。这让观众置身其中,以目击者而不是参与者的身份观看屏幕上的场景。

摇晃的镜头像是在照本宣书,彻底地毁了这一原则。试图通过移动镜头而模拟身体运动的感觉,有些手持纪录片的风格,还尝试着保留那与场景近距离的身临其境之感。但最终却导致所有事物模糊不清,让观众失望。

效果不言而喻,但当观众根本无法看清发生了什么时,他们立即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和认同感。每一次镜头晃动对观众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从简单的摇镜、俯仰摇镜,到随后的缩放与旋转镜头,这些镜头都在帮助叙事,并激发观众不同的潜意识反应。

摇晃镜头的方向迷失并不像是人类的视角,因为大多数人不会控制不住地摇晃,也不会一看到令人兴奋的事物就突然晕倒。这将观众的思绪从影片中拽回到那又粘又痒的座位上。

这种镜头在各流派中滥用,但最严重的是对动作影片和短片的侵犯,为了拍摄绊倒与摇晃步态而调换三脚架,这场景看上去就像是个被绑在运动相机前的婴儿。实际上观众在注视这样不稳定的镜头时,动作的编排早已消失在屏幕中了。

8. 推轨镜头


从 技术上讲,推轨镜头就是移动相机,同时借助移动式摄影车(通常安装在迷你型的火车轨道上——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而形成的一系列镜头。几乎从故事片开始出 现时,推轨镜头就被广泛运用来营造各种效果,从投射在广袤地形上的简单远景到精心编排的大型芭蕾舞表演中的人物移动、场景的替换,再到移动车辆的拍摄。

回到放映机的光辉岁月,那时室内人造烟雾十分常见,但电影的标准卷只能容纳10 – 11分钟的录像。有效的限制了电影最后任何单一镜头可持续的时间,同时也导致用一个场景拍摄完复杂镜头的风险成本变高。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制片人做成一部电影就会特别炫耀吹嘘一下。

数字化时代飞速到来,但导演仍然在这种单调麻木的比赛中乐此不疲,尝试不断升级超越对方,以至于他们一直在尝试用一个单一的、无止境的镜头拍摄完一整部电影。

坦白而言,一些观众十分享受推轨镜头——没有明显的剪辑,没有人为的角度亦或场景的切割——换言之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推轨镜头在工作时,就如其他的摄影技术一样,服务于故事情节和构建情节之间的联系。

尽 管,通常会因为长镜头故意炫耀其复杂性、精细程度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程度,观众的注意力会远离情节本身。但是,电影和魔术师一样,都需要观众先将怀疑不信 任搁置一边,全身心的欣赏表演或剧情。二者的区别是:魔术师渴求的是获得观众的惊奇(“他是如何做到的?”),而电影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不是驱使观众 去要求放映员倒转卷轴,来发现其中的诀窍。

当你不再追随画面,而开始停下来思考哪里是隐藏的场景切割,哪边是电脑合成的特效以及摄像机背后的各种剧组人员时,这时故事情节本身将不再吸引你,取而代之的是电影特效。

7.电脑生成的玻璃


这不仅仅是用电脑生成的动画来代替现实元素遇到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极其微妙的特效,与相机镜头一起工作,尽管有时会令观众分心甚至产生疑惑。

这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利用电脑生成技术,营造一种此处有坚硬玻璃窗户的幻觉,然后展现给观众画面会出现一小段涟漪,最后展现窗户里面的情节。

这么酷的小技巧,有时也会让观众心理上产生不安,因为观众会因为这种特效以为自己就是摄像机。尽管镜头的运动相对离散,但仍然会使观众与电影所构建出来的世界之间的关联分离开来,重新回到现实中,而不是进一步深入故事情节中。

即 使在空中飞行来观看混战或在太空中倾斜时,观众也需要相机来让自己感到踏实,以便继续把自己当做讲故事的人——这是一种具身认知的逻辑方式,即让观众来接 受这种通常是不可能的角度和运动,但结合电影的背景以及相机视角的物质性,也是讲得通的。这之间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尽管如此,这也无形中透露出观 众的大脑是如何来应对他们看到的这些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

而镜头透过玻璃这种方式恰恰违反了这种微妙的逻辑,造成一种画面的不和谐,并最终让观众潜意识里,无法喜欢呈现在荧幕上的现实。

6.360度全景拍摄


视频游戏行业和电影行业之间的冷战衍生出最终的侵入式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存在感薄弱的相关联盟允许这两个行业之间发展的交叉,但潮流使然,二者都开始使用愈加巧妙而又昂贵的噱头试图进一步圈粉。

如今,这两者之间新的界线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使用多台摄像机而不仅仅是一台;

第二,当摄像机摆到合适的位置时,在看似360度无死角的摄像机下进行电影的拍摄。

 

诚然,这项技术有些过于前卫,但随着虚拟摄像机套装(从根本上讲,就是将一组摄像机安装到中央的外罩上)可利用性的增加,这项技术正使得或业余或专业的电影制作者渴望成为意识到此项技术在电影制作上有着巨大潜力的第一批人。

360度全景电影拍摄技术还未广泛应用于主流电影的拍摄上是有原因的,此项技术属于迪士尼,迪士尼将此技术应用于游乐设备和身临其境的恐怖游戏或射击冒险上。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不用再乘坐梅森迪克逊线来观看内战重演,学生们可以戴上耳机,亲身踏在虚拟的战场上,他们可以在月球表面上漫步,也可以有效地进行其他虚拟实地考察旅行,这一点是电影摄制者所关心的。

在电影院,虚拟现实技术的问题在于此项技术创造出不同于电影史上其他电影所创造出的错觉。作为一次娱乐体验,它以一种使得电影新奇而又吸引人而不是让观影者更加沉浸于故事本身的方式来模糊电影、纪录片的视频游戏之间的界线。

5.摄像机稳定器


不 要将其与抖动拍摄搞混,这是一种将预备拍摄视角固定在一个特定对象上的仪器,这个特定对象可以是一个人的脸,通常当物体在运动时使用。某些想偷懒的摄像师 将摄像机固定在拍摄对象的脸上或者是躯干上,这样他们的脸才能在镜头中保持固定。当他们在运动时,他们身后的世界也随之移动或震动。

这成就了很炫酷的拍摄效果,但同时也很容易让人分心。原因是那些错觉太令人迷惑和陌生,从而使得稳定的镜头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不是片段的内容。

这 造成的感觉类似于摄像机稳定器所造成的恶心、混乱,也类似由画面在摄像机中移动而不是摄像机绕着中心画面移动带来的厌烦。电影常常给观众留下这样的感觉: 他们对观众所看到加以“有限制”地控制,主要是因为放映画面中最有趣的片段也是摄像机关注点所在,摄像机聚焦于观看者本能想关注的地方。摄像机稳定器迫使 关注点进入到一种不舒适、不自然,最终会让观众脱离影片而不能与电影同步的封闭式限制状态。

 

4. 主观镜头


打 破第四面墙是个电影术语,指的是电影角色看着镜头/观众直接跟他们说话,在《弗瑞斯-巴勒》(Ferris Bueller)或最近的电影《死侍》(Deadpool)中都有这一手法,特别是喜剧中用得比较多,因为观众已经看到要展现的东西,需要从第三者视角来 推动故事的发展。

但如果电影想要改变观众的第三人视角,让电影角色与他们有互动,这给人感觉很奇怪。

镜头和人的眼睛有很大差别,人眼可以持续聚焦,快速转动,同时观察不同的东西,人类有个内置的回转仪,与视觉系统一起工作,保持观察目标的能力,眼球不停地转动,以观察所有的事情,回转仪也能够减轻眼球转动带来的感觉。

镜头没有这些功能,更别说采用主观镜头来模拟第一人视角了。而且主观镜头有点生硬,就好像把镜头装在人脸处一样,镜头里的每个人都很傻地跟镜头说话,演员会在镜头外挥舞手臂,试图假装镜头就是他的头。

主观镜头在电视和动画片中会很有趣,但不适合用在电影中。

3. 镜头缩放


尽管镜头的缩放可以做得很细微,但其实不能够让观众相信他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并且在其中还带入一点不自然的因素。

观众是否能够感到与电影镜头相联系,不仅取决于现实中的“感受”,还取决于镜头所记录的一切是否具有连贯性。当蚁人缩小的时候,观众本能地接受镜头随之缩小,但如果没有任何原因或预兆,镜头就改变了,就很令人恼火,打断了整体情节的联系。

很多电影制作人不多加考虑电影的品味和逻辑,一味追求所谓的酷炫效果。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让导演们可以把虚拟镜头放在任何地方(他们也可以把观众放在任何场景中),尽管有些东西可以通过常规手法展现,他们都会在其中加入“酷”的元素。

全景镜头与微型镜头之间的明显切换,忽略了这可能带来的不适,导致观众无法集中思考。

2. 旧片重制


旧片重制中所应用到的一种摄影技巧,可以捕捉到呕吐袋的情况并呈现在大荧幕上,就像变戏法一样,即便是纪录片风格中常用到的摇晃镜头也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但问题是那些将“业余水平”的拍摄言过其实的电影制作技巧已经将这种技巧掩盖掉了。

虽然这样的技巧被称之为物理现实和摄影存在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观看者在一定程度也能从心理上接受,因为这必然会依赖于摄像机或是摄影者对事物的捕捉,才能更好地推进情节、利于观看,但是那些主题更全面的电影才更容易得到拍摄许可,所以即便是好的摄影发挥也会受限。

和 重制风格的电影一样,书面作品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也会至少出现两次突然性的逻辑跳跃,于是观众在心理上依然会怀疑故事是否可行。即便是某一部恐怖电影运用 了一些比喻让故事发展得更容易,观众还是会有这样的想法——“不要进这家电影院——呀,该死,她进去了!”因为归根结底,电影视角依然是事件的第三方视 角。

旧片重制的电影中所呈现的第一视角,观众更多地不是从摄影的视角来观看故事,而是被赋予操作者的视角,但是摄影机并不属于某个电影或是某个观众——因为它们具有敏感特性——而摄像机背后的那个人也并不属于这部电影。那么至少观众不应该只专注于电影。

老片重制风格的电影常常会违反自身逻辑,丢失自身特点,忽视电影需要从特定视角拍摄,因此会破坏电影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即带给观众无限的幻想。当初发掘重制技术是一个噱头,但是观众现在对这样的噱头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而不会将其接受为现实。

1. 3D技术


3D技术大多数时候像剪纸艺术一样。剪纸艺术中前色和底色之间存在一些看不见的距离——但是呈现效果是二者看起来仍然是平面的。

3D技术呈现效果最好的时候,观众会适应电影中的3D技术,并且最终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总是有一些劣质的3D镜头,如雨滴、鸟类和玻璃碎片,会让你想起这些画面不是真实的——而是一个随意制作的镜头。

同 样,镜头缩放、闪光和边带噪声也存在问题,电影观看者和视点人物(译者注:POV,即point of view,例如,导演将摄影机装在不同人物的身上,并不断切换。整个故事,由甲人物以自身立场讲述一段后,便换为乙人物来讲述,以此类推,周而复始)之间 的交流完全是混乱的,是令人难受的混乱状态,并且会将任何有可能的怀疑或者是沉迷统统毁灭。

充分利用3D技术,也就是将那些不断切换的画面、快速运动的镜头、夸张的角度以及飞扬的碎屑硬塞给观众,打着电影的旗号,戴一副笨拙的眼镜、看一场特别的效果演示,还能让观众感觉到花出去的钱是值得的。

但 是归根结底,电影能够受欢迎是因为人们喜欢偷窥,而不仅仅只是盲目崇拜。在某种意义上,它使得观众无需在现场,就能够同时偷听、侦察、跟踪以及评判其他人 ——几乎所有的电影都能够满足观众这一最基本的幻想。太多的现实主义——或者为加强现实主义而存在的劣质人工替代品——更多的时候是能唤起观众的想象,而 不只是简单地体验过、享受过它所带来的刺激。

3D技术的运用很难使电影具有真正有深度的感觉,它本身就是一种噱头,提醒观众电影只是电影,不需要太认真。

翻译/旧书店  chunxia zhang   Ivan  余丹  豆儿  via toptenz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造梦大师宫崎骏的电影镜头语言
付东 X 柏林银熊:拍大众电影就是一种羞耻感
拍摄一部微电影,需要哪些影视器材?
基础教程之手机拍电影篇:干货篇,教你如何用手机 稳定器拍电影
微电影拍摄需要什么有效的设备?(视频)
2020奥斯卡最佳摄影《1917》是这样拍摄出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