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提升孩子情绪自控力?
发表于2016-05-16 15:52:38

文:陈文峰|壹心理专栏作者

编者按:本文是陈文峰老师在【普西文家长荟第八期嘉宾谈】上的分享整理而成,有删减。

家长荟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陈文峰,今晚分享的主题是:帮助儿童提高情绪自控力。这个分享在别的群也被邀做过,我自己也觉得它非常有价值,因为我发现很多孩子过得不开心,很多父母也觉得自己花了很多心思、很多投入,但是孩子整个成长却充满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个时候他们会有很多的挫败感,还有焦虑。因此这些事情能不能在更早的时间去预防呢,是可以的。

这个课可能内容有点多,针对孩子的时间维度比较早,更适合初为人父母的家长来听。但孩子大一点的家长也会得到一些启示,欢迎大家来参与讨论。

我们进入主题,今天很重要的概念是让孩子有自控力,换句话说我希望孩子可以自律。自律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希望能自由自在。但我们发现很多人是生来自由、却无处不枷锁。那各种各样的枷锁里最重要的枷锁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智、我们的情绪和欲望对我们人生发展高度的影响。

我想和大家特别来谈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真的是可以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吗?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讨论。

话说我们的大脑里有这么一个红彤彤的地方,这个区块对我们的人生的影响是非常大。

这个区块是负责人类的情绪、情感、欲望。但是我们也有社会的规则,我们也有很多的这个社会的要求,父母会讲很多道理给小孩子听。这些道理、这些社会的要求对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怎么样的一个影响。通常情况下,我们说一个人的大脑功能越平衡的话,它自由的可能性就越大。

上张图红色的部分还有后面那张图的杏仁核部分,我把它比喻成是一个大脑的黑匣子。它会自动记录我们从小到大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生命的质量。因为这些记忆是自动记录,基本上来说是不可以擦写的。

如果是情绪不好的父母或者是这个成长经历中有过很多挫败的小孩子,它在这个大脑这个区块会记录着相当多的负面情绪。

这么多的负面情绪有什么危害呢?我想最大的危害就是让一个人的大脑变得不自由。

我经常是讲幸福课,在幸福课的内容里面会讲到积极情绪的对人的幸福的影响。通常的话在讲积极情绪之前我们也会讲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就像这个图一样。这里有许多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让我们的大脑的这个杏仁核变成了非常活跃,然后它会掌控我们的那个大脑的情绪中心。

通常的话大脑有两个处理中心,一个是理智中心、一个是情绪中心。当这种情绪中心很强烈的时候,那么我们说这个人的智商就下降了,它的那个情绪中心会掌控整个大脑的运作。因此我们会说:当情绪来的时候我们没有自由。

我想再谈这个情绪自控力的时候,首先要谈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那就是情绪的自控力它是来源于我们的大脑是自由的,它是没被锁死的,只要当我们的大脑是自由的时候,我们才能说它是可以自律的,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我们谈不上自律。那么这种自律,它从小到大可能来源于很多很多的、各种各样的抚养的方法或者是叫做培养。

我做了一个小金字塔来去说明,整个的课程的脉络可能是来自于这么样的一些观念。

这个发展金字塔,它来源于一些我的临床的经验,以及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还有一些书籍。其中一本叫做《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是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也就是全世界的积极心理学领导者,他写的一本书。那么我在这个书里面找到一些关键信息给大家提取出来,然后总结成了这个发展金字塔。

那我们从下往上看发展金字塔,孩子如果TA能发展出安全的依恋风格的话,那么整个人的这种自信、安全感是很足的,如果TA内心越有爱,自尊水平也越高,那么TA的情绪的健康水平也会更高一点。

金字塔的第二层是可控、探索、征服。

我看到有几个妈妈在谈到自己孩子的心理素质还是胆小或者是自卑,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小时候是没有做到很好的放养,他们可能对孩子做了很多的圈养的动作。因为赛里格曼或者我们的一些临床经验都会告诉我们,在小孩子没有安全威胁的时候,尽可能让孩子可以去操控TA可以触碰到的所有东西,因为小孩子在小时候主要的学习是靠触摸、靠摆弄、靠品尝、靠咬、靠嗅,这种就是孩子的可控感越强,那么TA探索的地方越大,自信心也越强。孩子越能随能力增长而扩大探索的空间,TA的心智发言也会更好。

我们说要教育小孩子,经常地会使用一些方法,我们称之为表扬、批评。

那些表扬我们叫关注积极,批评就是关注消极。那么在这里有个字眼叫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正确赞赏。那么这里面其实是两个不同的理念来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来自于说,当一个人当TA的成长是被父母的评价或者说被外界的评价所影响的时候,这个人对自己的内心是越来越分离的。因此,TA的自我功能越差、心理素质越差。

那么什么叫无条件积极关注呢?也就是说,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我们要主动关注到他,而当孩子有不好的表现时,我们依然爱他依然是关注到他。就是说,不一定他做好的事情,我们才去关注他。这个观念来自于罗杰斯,一个伟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核心概念,这里面的差异是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差异。

这个部分我要稍微展开一下:

因为行为主义会说,如果孩子做对的事情我们给他一个积极的一个强化。如果他做的一个不对的事情我们给他一个消退、一个惩罚。表扬就是正强化,批评就是负强化。忽略导致不再继续发生、减弱的,我们叫做消退。这样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小孩子都比较受这一套的。但是孩子大了,差不多就是五、六年级以后,行为主义的这种方式就不那么有效了。所以有些爸爸、妈妈就会发现,孩子到了这个年纪以后就越来越难教,其实他们的“难教”转变是发生在三、四年级时的。

我们经常会表扬孩子(刚才说了不要去表扬孩子),但赞赏孩子时要使用方法,这里推荐几本书或者叫做系统,一个叫做《正面管教》、另一个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是说,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分析、评价、建议,那孩子是没有办法能得到自己内心的整合,TA也没办法知道自己和世界的互动。TA的自尊主要是拿去预防别人对TA的评价,因此当孩子处于行为主义的生存环境成长的时候,TA会发现自己的情绪越来越难处理,自己的“自我感”越来越弱,因此TA也发现自己越来越难自控,因此我们需要非暴力沟通,正确的赞赏方法,才能帮到孩子。

上面说到大脑有杏仁核,杏仁核会自动记录负面信息,从小到大不好的事情都会自动记录下来。但是我们的大脑却没有任何一部分记录好的事情,就是自动记录好事情,通常需要勾引一下,譬如经常询问一下最近美好的事情是哪些?要感谢的人有哪些?自己赞赏自己的部分有哪些?当我们的大脑去习惯性地回顾美好的事情,没事偷着乐的时候,这时候整个的情绪状态会好很多,这是来自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孩子长大后更重要的事情是他的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也叫解释风格,我们称之为心的习惯。

如果这个孩子有比较健康的认知风格,他们会比较乐观,乐观的孩子对于负面情绪的侵袭有更好的免疫力。从这样看下来,孩子从小到大,父母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孩子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发了两张图,先看第二张,我们看看作为父母整个的抚养方式里有哪些特定的维度:

一个是控制的和规管的,一个是放任的和包庇的,通过这个可了解对行为的放任程度如何,还有另外的维度是在情绪上是如何看待的。

很多老师有一句话叫做对孩子要无条件接纳,这样的一句话其实是错的。很多课程里面讲到,我们要让孩子变得比较健康懂得爱的话,那要无条件接纳TA。那很多父母就会很纠结说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那我们还要去无条件接纳TA吗?的确这句话是错了,把罗杰斯的两个概念弄混了。

罗杰斯说我们要接纳一个人的情绪,我们要接纳这个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说我们要无条件积极关注。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在情绪上是接纳TA的,但是我们行为上是管控TA的。这样子的一种状况,才是对小孩子来说是比较有效果。

这个模型让我们看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是怎么样的。

比如象限二:我们会看到有些父母是在行为上管制,但是对小孩子的情绪不接纳,他们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和体验、那么我们会发现这些小孩子的脾气是比较犟的,因为孩子TA的情绪是没有办法去表达出来的。

象限四:我也看到一些小孩子是非常任性的。为什么任性呢,就是说TA如果心情不好,父母也会心疼,然后对TA的行为是不去管控的。就是说父母太过宽容。导致了小孩子的情绪是没有办法去处理的,他们感觉可能会好一点,但他们的行为会变得非常混乱。

象限三是另一种情况:就是对小孩子的情绪是不理不睬,然后对TA行为是放任不管的,有时候可以说是破罐子破摔,这样的状况导致了小孩子将来融入社会就有问题。那么通常情况下,父母那并不是一开始都是这样的状态,可能他们在某些行为上不知道自己的维度在哪个方向,做多了或者做少了,结果逐步就形成了孩子的性格缺陷。

当然随着孩子的成长,规管就会越来越放松。而对孩子的情绪的这种接纳程度,也有很多家长会越做越好,这是因为家长的心理的成熟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懂得爱。

最健康有利于孩子情绪发育的家长是象限一:权威型的,他们温柔而坚定,能理解体谅孩子的强烈情绪,还可以给予引导和指导,让孩子安全释放自己的情绪,并有效应对挑战和挫败。

这四个维度的模型,会慢慢的变成了影响孩子的安全感,还有孩子的情绪的状况,就是我刚才发的第二张图里面的那个情况。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是可以自主自立的,我们会希望这个孩子的依恋风格是一种安全型的依恋风格,如果这个孩子总是一种很焦虑的状况,TA很粘人,总是烦着大人,而导致了这个养育的方式经常是在变化当中,这样子父母也会觉得很困难。还有些孩子很难教的,俗话说很顽皮,在TA破罐子破摔时父母甚至也不知道什么事情。

因此我们说依恋风格对孩子的情绪影响其实是非常的深远,有研究表明它对一个人的性格占到30%的影响。

前面讲了很多理论,现在分享一些关键小技巧:

这张图讲到了为什么小孩子的依恋风格有不同的类型,这个类型里有一个内在的结构。这个内在的结构是说:我值得被爱或者是我不值得被爱、他人可信或不可信。这种状态导致了小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度非常大。

比如说安全依恋的小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会比较高,TA的情绪稳定性会比较好。如果我们的父母对孩子依恋风格的培养不够好,小孩子就有很多的情绪是不断地爆发出来,比如寄养出来的孩子就有很多问题。所以说孩子要自律和父母有极大关系,如果父母不知道自己的教养方式、不知道自己的依恋类型导致对孩子的依恋类型的影响的话,问题就会很多。

我想借用这个模型,就是利用好“四种时刻”。

四种时刻原来自于一个婚姻辅导里面用到的一个模型。我们说两夫妻由于工作太忙或者因为生活变动等各种各样的情况,慢慢就变得很疏离起来。因此需要有些方法让夫妻关系变好,而父母的关系变好对孩子的这个情绪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这是用质量换时间,帮助我们去处理因为没有时间陪伴伴侣和孩子的策略——满足依附的需要(依恋的需要)

那怎么来理解这四个时刻?

举例说,如果我们需要孩子来帮忙时,那我们那就会表达我们对TA的感谢。那我们要和孩子分离时,那么最好那就要告诉TA,爸爸妈妈要离开一段时间,这个时间那你要怎么去应付,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回来。分离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些小担心或者是有些小伤心,都先告诉孩子,这样子的话小孩子在分离时焦虑要少一些,TA在去上幼儿园时情绪就会稳定一些。

当我们得到孩子的帮助或者说TA的恩惠时我们一定要去说感谢的话,这样的一些话听起来好像很客套,但是有利于能让孩子培养出“我是值得爱的人,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的感觉。另外,在相聚的时刻,可以好好利用相见的那一刻,口头表达一下自己对他的思念,相见时候的欢欣等,那么哪怕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太多,也会让这个爱的浓度增加。

讲起来了好简单,实际上是因为现在父母们都很忙,跟孩子相处的时间非常少,如果单方面增加时间的话,很多父母觉得有压力,夫妻之间也是一样。

那我们说,如果在这四个时刻里面好好的去表达一下我们对孩子的爱,对伴侣的爱,那么整个依恋需求都会得到满足,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小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上升的。

我们通常会在这个四个时刻里做一些小动作,想让孩子的情绪更健康,其实是要教育的,我们称之为说“幸福的教育”。

我们沿着十种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孩子:

比如说我们得到TA的帮忙时我们一定要说感谢TA。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小孩子不懂得感恩,但其实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教育TA如何表达感恩。

举个例子,如果我孩子帮我拿个东西过来吃时,我就说“好谢谢你哦,你拿东西给爸爸吃爸爸很开心,我能不能抱抱你呢?”这样的一个动作的话,其实我在表达两样事情,一个是在‘得到’时刻,我会表达我很开心我很感激。我能不能抱抱你呢?这个时候的话那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爱的表达,那么这样子孩子会说可以啊,他也会觉得拿个东西给爸爸吃的话也能得到一些正面的力量,这也是代表我跟我儿子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一个时刻,是个重要的时刻。

之前有一个妈妈问了是说怎么样才让孩子爱上学习,我想在这里面有两个部分要来讨论的:

一个就是孩子小时候TA的自发性有没被破坏掉。我们说孩子在没有安全威胁时,尽可能允许TA去探索世界。探索世界在孩子小的时候主要是靠运动来探索来学习。

一般来说,孩子在七岁后才可以去接受抽象的概念。如果TA过早被授予一些抽象概念,小孩子的大脑其实会坏掉的,越学TA越没劲,我们说这个小孩子的自发性其实被破坏掉了。

关于孩子的学习,我分享一个案例:

某次我去企业讲课,课后有个妈妈问我“陈老师,我觉得我的女儿有问题,你能帮帮我?”我问是什么问题呢,她说女儿太骄傲了,从小就很骄傲。我问是怎么回事?她说女儿数学考98分语文考95分,总之各科都好全班排名很前。那妈妈就觉得女儿太骄傲了。那我问她,“您是怎么处理的呢?”她说,“我就打电话她老师,让老师给孩子出更难的题目,好让她觉得自己不是那么厉害哦”。

我不知道大家听完这个故事后,觉得家长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呢?

对照我刚才发出来的图,这个女孩子是这样的:她妈妈会说她学了一个单词后,她会回家说,“妈妈今天我学了一个新单词,我来教你一下吧”。那我们看到她的这种状况,意味着她的自我管理水平落在哪个维度上呢?是落在第四个维度上是不是,就是‘个人的重要感和意识的价值感’。

那这个妈妈给老师打电话说,给孩子出难一点的题目让他们觉得自己不会做,然后让她不好受,这样的一个状况实际上是妈妈要把孩子的自我管理水平推向哪个方向呢?大家可以看到吗?

如果大家关注到的话,这个妈妈在做一个很严重同时很愚蠢的事情。

这是一个积极心理学在人类动机上研究的一个模型:

这个模型是这样子的,越靠近右边,这个人的幸福感就越高。越靠近左边,这个人的幸福感就越低。

我们看到了这最低的水平是无意愿、无价值判断、无能力、无控制感,就是那些辍学不愿意学习的孩子,他们已经彻底的厌学,你问TA想干嘛,TA说我不知道,那以后怎么办?TA说没想法。那以后如何让自己变得好一点?TA依然说我不知道。这种状况的话即破罐子破摔的小孩子,已经失去了再往上的动机。

试想一个人能从外在的管理达到内在的管理,TA要经过一个阶段:

就是由外在的管理慢慢变成内在的自觉的状况。而这个自觉的状况,又类似人类的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理论。

这个模型我也让大家看看:

这三张图我们从“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这样来看。

前习俗水平,我们看到的是“从又乖又怕到自私蛊惑”,是因为孩子小时候分不清善恶,那么TA只要知道做什么事情会挨打的或者是会被批评,那么TA就不做这个事情,TA只是因为恐惧并不是因为TA懂。

有些孩子到了另外的状况,就是说,只要做这个事情对自己有好处TA就做,对自己没有好处TA就不做,成年人也会看到这样的人,这种人我们叫做相对工具取向的一类人。我们发现小孩子喜欢撒谎,为什么呢,就觉得撒谎对自己有帮助的话TA就撒。这样状况是说明TA的道德发展到了一个第二阶段水平。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可以特别能管好自己,那就说,我们可能去希望孩子已经到了后习俗水平:遵循良心式原则,这个程度其实要非常成熟的人才会做到。在我看来,有许多成年人其实都很难达到这个水平的。

我把两个模型叠加在一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是这样的概念:一个人从这个道德自律到达TA的行为自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的过程里面有个核心的部分那就是:TA能不能选择。如果TA可以选择的话,TA的动机就会被整合起来。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来讲最后一个部分:

在这个课前,我已经回答了之前那些家长的提问。我觉得家长的提问里面有些东西是之前大家不了解的,比如说怎么让小孩子去到国外有心理支持,怎么有情绪的自控等这样的问题。

关键是什么呢?

关键是: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个词“情商”!

情商在心理学的研究里面它并不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具有操作性定义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心理学家对这个词,其实持有不同的一个理解,他们还没有达成共识。

当然这个不影响我们对这个小孩子情商的培养。我们说,给小孩子的情商做提高培养,那其实来源于两个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一个叫做元情绪,另一个叫元认知

我们先讲元情绪:

今天晚上的课可能要讲点其它内容。

例如在中国的儒家教育里,青少年到了13、14岁的时候要开始学习《大学》《中庸》这样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里面很核心的一个部分就是在讲一个人怎么能克服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从而跳脱出日常生活,成为一个道德水平更高的成人,诸如此类的训练。

我们会发现过去其实没有一些科学的东西来帮助他们,如果现在用心理学的方式来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察,可以识别、命名、分析、评价。那么这样的一种状况我们说这个人就有了一种自我反思的能力。

自我反思能力是对个体情商提升是很有帮助的、非常重要,但是这种能力在过去并没有被提倡或者是被发展出来。

所以依据上面那个模型是这样的:

我们首先在小孩子3、4岁的时候开始要帮助孩子去学会习情绪的词汇,然后TA可以用这个情绪觉知来做情绪的处理。

举个例子,有次我跟我姐姐发生一些争执。我儿子大概是两岁多,然后看见这个场景,他只会说很简单的吐字说,“打姑妈”,然后我说:“升升你怎么了?”他说“打爸爸”,这个时候我发现他有些异常。刚好这时候我妈妈走进房间,说“升升你怎么了?”,他说“打奶奶”。我发现小孩子突然变成了情绪很不正常。我妈妈很生气,说,“你这么小的人敢打我、一点礼貌都没有!”

请问这是一个礼貌的问题吗?

这件事我是这样去处理的:

我蹲下来跟我的孩子聊这个事情,我说:“你是不是很害怕呀?”孩子“啪”就打了我一个耳光。然后我再问:“你是不是很害怕啊?”我把他抱起来,结果他又一个耳光打过来。我觉得他的情绪很激烈,就把他抱出房间。在房间外面的过道里面我就再问他:“你是不是很害怕呀?”又被他一个耳光打过来。

我被这个孩子打了三个耳光以后,我其实也火了。但是这时候我会继续问他:“升升你是不是很害怕呀?”这个时候我看见孩子的眼泪像是卡通片里的一样,泪水是喷射出来,到现在我当时的感觉还是非常的清晰。

这时候小孩子的核心情绪是“恐惧”,但是他表现出来的是另一种:愤怒的情绪。其实那个时候他的情绪是没有被觉知自己觉知到的,小孩子会需要知道自己的内心真正情绪。

我们这样理解:“原生情绪”是恐惧,然后“次生情绪”那就是愤怒,他的行为可能就是攻击性行为。

很多时候的人类是这样子的,TA有一个原生的情绪比较深,但自己不会觉得的。比如说我们发现自己的爱人跟别的异性在交往,这时候,我们心里面是很担心这种亲密关系受到破坏,就是恐惧。但是我们会展现出一种愤怒与不屑来,这样的一种行为的话那就是说,原生情绪和次生情绪没有被觉知道的。

接下来我会对孩子说:“你是不是看见爸爸和姑妈这么大声说话,你很害怕呀?所以你就来打我们啦?”他点头说是。我说:“是这样子啊,那爸爸知道了。你现在好点没有呢?”他好点了。我说:“那你现在可以下去玩了吗?“他说可以,然后他就可以离开了。

那我说这些话干嘛呢?

就是说帮助孩子自己去理解他的情绪,他是看到什么,然后他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反应,这样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帮助一个孩子去了解他的“情绪链”。

儿童处理情绪的技巧:

·呼吸调节

·冷静时刻

·允许情绪的发生

·给予预期的说明

·帮助孩子理解‘情绪链’

·给予选择的自由并确认需要为选择负责

这个帮助孩子理解情绪链的过程,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

跟孩子聊天的时候就问TA:“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是怎样的感受、有了这种感受以后你做什么动作、原来这个动作背后是因为你有一系列的理解方式,是这样子吗?”如果孩子确认了是,那这个孩子就能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后面的因果关系。

这种方式是一个情商训练的一个小技巧,或者是认知治疗里面的ABC理论。

在小孩子3、4岁时就开始帮TA去识别情绪的话,孩子的情商慢慢就会提高。当然情商是这样子的,如果用戈尔曼的模型来看,第一层的能力是对情绪有及时的识别,我们希望孩子能有更高的情商只要首先帮助孩子能迅速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如果这个孩子能迅速识别情绪的话,TA就有可能做出一些反应,这些反应包括这个呼吸的调节、或者自己放松、或者离开一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工程院院士提醒:3岁以前培养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否则耽误一身!
母亲的情绪,对孩子有多严重的影响?
我也想做个温柔的妈妈,可不吼孩子就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越哭越闹就越不能哄,否则会惯坏”正确吗?| 建立依恋关系的科学指南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解读边缘型人格障碍(中)
父母心平气和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情绪自控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