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山到南洋

2016-07-19 12:01 | 豆瓣:kusicat

如今移民新加坡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根据新加坡市区重建局的统计情况,2014年上半年,新加坡置业的外国人中,来自中国置业者比例占到35%,超过马来西亚,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外籍买家。这些人要么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富起来的新贵,要么是高级知识分子、技术精英。现在从中国来新加坡交通十分方便,只需要坐几个小时的飞机,小睡一觉便可直达。然而100多年前,福建、广东沿海的中国人他们只带着路上所需的口粮、一无所有地来到新加坡,在海上需颠簸几十天。


直落亚逸知初 雕像作品


直落亚逸之初

在新加坡市中心的直落亚逸街有一组雕塑家林龙成有关早期移民的雕像作品,在他的雕塑中能看到早期的移民坐着简陋的木船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而直落亚逸这个地方就是当年移民登陆的地方,雕塑旁边的说明是这样写的:直落亚逸原本是个海湾,直落亚逸街就在沿岸边。早期移民都在这里登陆。并到附近庙宇答谢神恩。过去,驳船从这里把货物运到新加坡河两岸的货仓。1900年期间,直落亚逸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当局于是在海湾填土,今日的珊顿道就座落于这填土地段上。

“正月出门到如今,衫裤着烂几下身。一心赚钱归家使,不知惹债又上身。香港行过七州洋,风波水浪得人狂。” 这首歌叫做《南洋吟》,当年一无所有、走投无路的中国人就是哼着这样的歌谣不远万里,漂泊至此。要知道千百年来一直为农业社会的中国农民安土重迁,世世代代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想要漂洋过海,远离故土去打拼。这就是中国移民历史上含着血泪和传奇的“下南洋”。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包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等。中国人去南洋区域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或走南洋。


海南岛人下南洋路线图

“下南洋”成为堪与“闯关东”、“走西口”相媲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其迁徙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广,世界罕见。而“下南洋”历史事件的产生,有着“推、拉”两方面合力的驱动。

推力方面,“经济压迫”是最具有能量的“激素”。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下南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拉力方面,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中,劳动力的需求量旺,供不应求,就业机会正多。而且,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甚至采取了“最吸引人的条件”,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国王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了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植者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植者;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这对当时福建、广东一带无业失业的人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此开始了在海外拼搏的日子。(参考李长傅:《中国殖民史》)

我记得我刚到新加坡的时候,热天的一个午后我独自走在街上,摸索着去博物馆的路线。从公车上下来我发觉自己下错了站。胡乱走了几步路转过一个十字路口我彻底地迷路了,四周是行色匆匆的人群,在这一片刻我焦灼又茫然地站在斑马线的前面。

这时一个看上去已经很老的老头在街对面笔直地朝我走来。我还在慌神之中他已经站在了我旁边,他问我是否需要帮助。我一下子愣住了,于是他又问了一遍,虽然非常诧异我还是老实地告诉他我迷路了,我找不到博物馆在哪里。他的动作非常迅速,掉头往前走,用非常肯定几乎是命令的口气跟我说,跟我走。我居然不由自主地跟着他走了,心里在想新加坡人这么热心帮助人的。

他很瘦,但身子骨很硬朗,健步如飞。皮肤晒成褐色,像一把枯柴。穿着破旧的白色体恤衫,因为洗的次数太多而变得松松垮垮。一双球鞋也不合尺寸,能看到细细的脚后跟踏在肥大的鞋子里有些松动。我不敢并排和他走,多少还是有些恐惧。

他一边走一边跟我介绍街对面的英式建筑已经两百年了,英国人留下来的,前面有一座花园一定要去看,等等等等。我抬眼看远处团团绿色,一边随口附和他。他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说是。他接着自顾自地说,我是唐山人,来这里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从来没有回去过,一次也没有回去过。

他问我,十二月那边是不是下雪了?我说是,唐山市应该开始下雪了。他又问,下很大的雪?我说,是,下很大的雪,一脚踩下去到膝盖,因为我想起北京的雪就是这样的。他又开始念叨,五十年,从来没有回去过,一次也没有回去过。半个世纪,来到这永远没有冬天的岛屿。五十年,故乡成了一个迷,只能在偶遇的旅人口中探听那个神秘的冬天。

远远地我看见了博物馆的一角,老头也停下了脚步。告诉我博物馆就在前面,他要走了。我有些感慨,内心的激荡还没有完全平复,我不知道作为家乡人应该对这离家太久的游子说什么。毕竟我们只是陌生人。结果他一如刚刚碰面时干脆利落地说话,他问我:“小妹妹,能给爷爷十块钱吃晚饭吗?”这时我才意识到他是个变相乞讨的老人,我虽然有些错愕但是却慌里慌张地从包里拿出十块钱新币给了他。

从那次之后我再也没有在新加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是唯一的一次。南下闯荡的人里有人成了亿万富翁,也有人落魄街头。

后来我才知道他所说的“唐山”并不指“唐山市”。“唐人” 是海外华人华侨的自称,聚居地谓之“唐人街”,而故国称做“唐山”。下南洋的中国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公元890年,黄巢大起义,沿海居民为躲避战乱,乘船南渡,大部分到三佛齐(现在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来定居,当时流落南洋的中国人究竟有多少,因为缺乏记载,无从查考;因此,移居海外的人就自称“唐人”,称祖国为“唐山”,这个称呼代代相传,包括后来的欧美华侨华人也都自称唐人,聚居地也称为唐人街。


李小龙主演电影《唐山大兄》


新加坡本地电视剧《唐山到南洋》

而真正大规模的“下南洋”的浪潮分为两次,一次是晚清时期,第二次是从20世纪初到1950年代初,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当时的殖民者在港澳设立不少“招工馆”(猪仔馆),打出“金山满地黄金”、“要发财去金山”这些富有诱惑性的语句,使那些为了糊口,迫不及待的人上当受骗,或者被“猪仔馆”的爪牙软硬兼施,被迫签订契约卖身出洋。这就像卖猪仔一样,一去不回来,所以被称做“猪仔华工”。


贩卖猪仔

我从一位新加坡的老婆婆那听说了一个“猪仔华工”的故事,老婆婆现在应该也60多岁了,她小的时候住在马来西亚的新山,她家开一个小店,有一位爷爷经常来光顾她们的小店,因为每次来都会给她一些糖果吃,于是她叫他糖果爷爷。糖果爷爷那时也是60多岁,所以推测他来到马来西亚做华工应该刚好是近100年以前。

糖果爷爷是广州附近一个小城的人,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家附近的铁轨玩,跟着一群人越走越远,顺着铁轨竟然走到了广州。在广州迷了路,不知道怎么回去了。于是露宿街头,成了一个小混混,又不知道怎么跟了一个小偷的群体,几年之后成了一个惯偷,有一天夜里他潜进一户人家里,结果被女主人发现了,他拿出刀子要挟女主人叫出钱财,女主人刚刚生完孩子,她开口说:“等一会,等我喂完奶。”他一听竟然眼眶泛红了,因为那女人说的是他已经有些生疏的家乡话。他于是没有拿人家的任何东西又从窗户爬了出去。

他想起自己的母亲,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当小偷了。在街头游走的时候看到猪仔馆在招猪仔,他心一横就南下做了猪仔华工。

糖果爷爷到了马来西亚柔佛州开始割橡胶,每天夜里一点多就出门了,因为橡胶割了以后汁流出来,遇到太阳光就凝结了,所以只能晚上作业。


橡胶园


马来西亚原住民

糖果爷爷在割橡胶的过程中认识了当地的原住民。西马的原住民基本上分为三大类18个族群。分别为北部的矮黑人,中部的赛诺伊人以及南部的原马来人。当时柔佛州的原住民为贾昆人,贾昆人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主。一个村寨由几户高脚屋住宅组成,每户一个小家庭,全寨人口一般为50至70人。头人成为“巴庭”,巴庭除了当村寨首领之外还当巫医、巫师的职能。他们的生计主要是采集和狩猎。于是糖果爷爷背着橡胶园主暗中跟他们买他们采集的松香、箩藤,换给稻米给他们。赚了第一桶金。要知道猪仔一般用的是特殊的只在园内通用的“猪仔钱”,能存上私房钱实属不易。赚了一笔钱之后糖果爷爷设法逃出了橡胶园,开始做起了生意,成为了大老板。晚年移民新加坡,最后在新加坡去世,80年代初(推测应该80岁高龄)他坐船坐了几天,回过一次中国的家乡,一切已经物是人非。(参考资料《马来西亚种族及文化》)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风潮变幻难预料 一壶六堡不可少
曾经下南洋的华人“猪仔”最后怎么样了?
今天是马来西亚“封国”第一天,新加坡南洋...
各国大学标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
斑斑血泪下南洋
让我平视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