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访11家公司5万人,处境最危险的是这些“有毒员工”

36氪的朋友们 · 20小时前 · 职场漫谈

有毒员工,毒害和损伤的,不仅是公司,还包括自己。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Kris在路上”(ID:krisgtd),作者 Kris。36氪经授权转载。

哈佛商学院曾经做过一个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他们走访了11家公司超过5万名员工,研究对象都是那些业绩差,评价低,甚至处在公司清退边缘的人。

结果发现,那些最不被看好,最可能被清退的员工,通常都有四种特征:

持利己主义,不关心他人;

过度自信,对自身没有准确认知;

坚持一切遵守规矩,不懂变通;

通常只与业绩较差的员工在一起,拉帮结派,耳濡目染。

而他们也给这些人起了一个名字:

“有毒员工”。

读到这里,我赶紧对照着四条特征,一条条检查。万幸,我还算中毒不深:有的毒从来没沾过,有的毒则已经戒掉了。

但我想,这四个有毒员工的特征,无论对于公司管理者,或者是普通员工,都是一个很好的检查清单,因为:

有毒员工,毒害和损伤的,不仅是公司,还包括自己。

01.利己主义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利己主义的有毒员工,通常可以分成两种:

1.最低级的利己主义:把工作看成拖累,你们让我干活,是剥夺了我的自由

上周末,我在咖啡馆写文,旁边大桌坐着4男1女,兴高采烈地讨论着他们的“魔幻大电影”。我斜瞟了一眼,嗯,不愧是搞艺术的,有颜有范儿,活力四射。

只不过,坐在最角落的那个男生,看上去却格格不入。同伴们在激烈地讨论,而他始终拿着手机,横屏的,面无表情,不时地点来点去。偶尔讨论到高潮的时候,他就放下手机,跟着一起笑一笑,然后继续。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在玩游戏。

旁边的女孩子,可能实在看不下去了,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扭头看了一眼,脸上浮现出不爽的表情,然后继续保持横屏游戏模式。

看到这个画面,真是似曾相识!

工作这么多年,参加了无数次会议,我发现,几乎每场会议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似乎与世隔绝,别人负责开会,而他负责开小差。

而无一例外的,这些开小差的员工基本上也是业绩最差的那一类,无论年纪大小,都已经进入了养老模式,别说升职是奢望,说不定哪一天就可能被开除清退。

2.第二类利己主义者,看上去要高级很多:就是那些只顾自己工作,不顾他人成果,从不讲合作的人。

别人会上开小差,是在聊天,购物,玩游戏,他们开的小差似乎名正言顺:

“我还有工作没做完呢!”

在他们眼中,自己手边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你们开会就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我曾经在一篇周记里提到过一个同事,她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工作很卖力,但卖力范围仅限于自己的工作。几乎每次开会,领导同事在发言,她则一脸严肃地噼里啪啦敲键盘。有一次,领导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直接点名批评,“你键盘先停一停。”

她一脸委屈,还小声嘀咕两句:“我这报告明天就要交呢!”

先不说这份报告的重要性有多高,单是他对于合作的误区和对领导的态度,或许升职之路就基本被判了死刑。

没有哪一家伟大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信仰单干的。

既然在公司里工作,那么就必然要与人合作,而这些单打独斗的人,或许走的很急,但却不会走远。

无论是哪种利己主义者,他们都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天然把自己看做了一颗螺丝钉,还是一颗和谁都无法咬合的螺丝钉,格格不入,满身是刺。最终的结果是,不仅妨碍了公司的正常运转,还让自己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02.过度自信者:要么掉链子,要么出乱子

有过这么一个研究,用来比较驾驶员的自信程度和实际驾驶能力,到底相差有多大,受访的驾驶员需要回答同一个问题:

你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是高于平均、等于平均还是低于平均水平呢?

研究结果让人大吃一惊:82%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水平高于平均。

从统计学角度讲,50%这个答案应该是相对合理的,而82%这个数字,显然表明:

大多数驾驶员对自己的能力都高估了。

同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在买股票这件事上。

曾经遭受过股灾的同学,一定深有体会:自己看好的一支股票,从高位不断回落,但你的盲目自信告诉你,“一定会涨回来的!”。于是不愿止损,反而持续加仓,而这种盲目的投资自信,却在股票一泻千里之后,彻底被打崩溃。

巴菲特说得好,懂才买。

而对于大多数股民来说,他们的投资自信通常仅仅来源于前几次的盈利巧合,赶上好运气,遇上好时候,自信心爆棚,感觉是新股神在世,即使面对股价出现异动,他们也抱着之前的盈利自信,死活不卖,最终却被啪啪打脸。

而在职场上,过度自信的有毒员工同样分成两类:

  • 一种是能力很弱,却自认为高明。这些人通常活在自己构建的假象里,看兵书的时候指点江山,上战场的时候立刻变怂。关键时刻掉链子,就说的这种人。

  • 另一种,则是个人能力很强,公司上下认可,也打过一些漂亮仗,但是这些成功的经验反而让他们开始给自己封神,高高在上,最终站得更高,摔得更碎。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过度自信呢?

彼得·贝维林在《寻求智慧》一书里是这么写的:

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认识都是能力不凡、诚实且富有智慧,前途一片光明且婚姻美满幸福,比一般人更坚强等等。但是,我们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到超越平均水平。

看清了事情背后的概率本质,承认自己可能存在的缺陷,过度自信这件事就会好很多。

查理.芒格老爷子的建议,更加直接,他说

“应对盲目乐观的标准解药是训练自己习惯使用费马和帕斯卡的简单概率数学,在我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学习的。”

【有兴趣了解费马帕斯卡模型可以自行搜索学习,核心就是尊重概率的本质】

03.循规守矩者:私心太重,格局太小

这种类型的有毒员工,最常出现在大型企业,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大公司病。

我这些年,在集团总部待的时间长了,真是见识了什么叫做“规矩高于一切”。

有些规矩,比如公司的制度规定,我很赞同,即使有损效率也必须遵守,像投资项目的层层审批,毕竟动辄几个亿的资金投入,审批不严格、不谨慎,万一出了问题,后果太过严重。这种合理的合规性理应是底线。

但问题是,大企业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成文的潜规则,这些所谓的“规矩”,明显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拖累公司的发展,但偏偏就形成了一种谁都不愿触碰的共识。

我刚入职的时候,就对一条规矩非常不理解 ——不能帮同事接电话。

那会儿想着自己是个菜鸟,多帮大家干点活儿,表现一下。其他部门有电话响,没人接,我就特别积极地接听、记录、转答。结果下班的时候,我当时的部门经理把我叫到了会议室,特别严肃地给了我这条建议:

“以后,其他部门的电话,不用帮着接。“

他也看出我的困惑,接着说:

“你看,人家一个部门的人都没帮着接呢,你作为一个无关人等,老是接人家电话,这不是给人家部门拆台吗?”

这个奇葩逻辑,我至今都无法理解,后来部门经理调走了,我决定打破这个破烂规矩。

而当我坏了规矩,开始帮人接电话之后,就像是一次破冰:其他的员工也陆续开始帮着接电话了。

因为大家意识到,同一个部门的电话,如果总是被其他部门的人帮着接,连一个电话的事都不帮忙,大家心里都会有点疙瘩,干脆互帮互助,少些麻烦。

一条不合理的规矩,就这么被打破了。

这些遵循死规矩的员工,他们或许觉得接电话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或许单纯对别人有意见,或许就是懒,但说到底,还是私心摆的太重,格局放得太小。

当公司都被这些逃避、推诿、不负责任的坏规矩充斥时,当这些坏规矩,又被这些有毒员工奉为潜规则时,这家公司必然要开始走下坡路。

04.拉帮结派者:抱团“偷懒”,杀伤力极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有毒员工,通常自带极强的传染性。

一个有毒员工不干活,最多损失一个人的力量。但问题是,旁边的员工本来兢兢业业,结果发现这人不干活,也照样发工资,那老子也不干了。

于是,两个人一起偷懒,一起抱怨,一起聊天,既无工作能力,又无工作热情,还对那些努力工作的人背地里嗤之以鼻。这个有毒员工的圈子就越来越大。

看上去,他们与团队所有成员相处融洽,其实把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浪费在了“闲话八卦”上。

他们不仅不创造价值,反而让公司上下因为自己的偷懒、抱怨,而让这种负能量迅速蔓延,毒气汹天,杀伤力极强。

但其实偷懒这件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间歇性刚需。累了,困了,疲了,倦了,不想工作,就在躺在床上岁月静好,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但有毒员工的“偷懒”并非间歇性,而是把懒当做一种工作的常态。这也是人力资源部门最希望清退和淘汰的一批人。

05.

刘强东,从当年一个人卖碟到现在京东14万员工,他的用人策略也一直被津津乐道。

在一次公开演讲时,他给台下的创业者们展示了一张京东内部的表格,他们把员工做了如下的分类:

  • 一是废铁,能力一般,绩效一般,得分很低,往往在招聘的时候就被刷掉了;

  • 二是铁,价值观跟公司非常匹配,但能力、绩效不达标,当一次转岗或者培训之后,绩效仍然达不到要求清除;

  • 三是钢,价值观和能力都在90分之间;

  • 四是金子,能力非常强,个人价值观和公司匹配度非常高,是公司珍惜的人才;

  • 五是铁锈,能力强、业绩好、但价值观与公司不匹配,第一时间要干掉的就是铁锈。

对比一下,四种特征下的有毒员工,完美契合刘强东眼中的废铁和铁锈,无疑是最可能被公司干掉的那批人。

有很多商业案例,喜欢拿“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来类比公司的人员结构,核心思想是:公司里,会有好员工,也会有坏员工,有能力强的,也有能力弱的,平衡配比,才能和谐共处。

不少“有毒员工”很开心,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子不干活也算是平衡公司的人才结构嘛!

但其实,我觉得这件事可以用逆向思维来思考:

假如你是唐僧,四个徒弟必须炒掉一个人,那么,你会选谁呢?

所以,别觉得做一个有毒员工很安全,或许只是因为,你的老板还没找到替代者而已。

以上。

作者简介:Kris 。公众号:Kris在路上(ID:krisgtd),85后/二胎爸爸/会计博士/500强央企/马拉松跑者,3年陪孩子读了300本书/半年10个500强offer/2个月考博/1个月瘦20斤。个人微信:ursosonice5欢迎来撩。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36氪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强东:我把员工分为5类,价值观不对的一律干掉!
工作是要求出来的,结果是压出来的,5种方法管理员工,省时又省力
四四工作法:成为优秀的部门领导
如何对付职场“势利眼”?
新任主管的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一)
管理的人员由 10 到 30 了(管理的部门由 1 个到多个) 如何管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