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妈之后,还能拼事业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Fujia的微信个人公众号“伊甸园的桃子”,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Sheryl Sandberg的Lean in《向前一步》出版于2013年,当时我刚博士毕业不久,处于职业刚开始的前端,读着受益匪浅。5年过去了,Sandberg的丈夫已因病去世,她又出版了一本新畅销书了。我已经在职场上积攒了经验,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1岁的女儿。但身处职业家庭的斗争漩涡间,重读Lean in依然有不同的新感受。
不要主动退出
Sandberg提到,女性在选择职业方向时,通常会因为对自己照顾家庭的考虑而选择退守职业机遇。她将此称为“身还在,心已远”。一个小有成就的女性雄心勃勃走在职业前进的道路上,心理却不停念叨着:“我会有孩子,我无法接受职业挑战。”于是,这些女性开始有意无意地不去争取前进的机会,或者在面对机遇挑战时犹豫不前,自动选择退居二线。这使得在她真的拥有孩子之后,由于职业的停滞不前,一受社会环境鼓励,她就会放弃鸡肋职业而照顾家庭。这直接导致了职场上男女高管的畸形比例。
即使Sandberg自己也出现了这个情况。她曾经得到成为Linkedin CEO的offer,但当时她正在备孕第二个孩子,知道自己孕期有严重的妊娠反应,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她拒绝了这个offer。几个月之后,她的孩子出生了,她又得到了Facebook的offer。这次她再也不想错过机会,在孩子刚刚出生时就上岗了。
Sheryl Sandberg
如果把职场比作一场备受磨炼但回报丰厚的马拉松比赛,在我们刚刚毕业时,一声枪响,意气风发的男女毕业生都投入了比赛。男生会一直听到加油的口号声,而女生则一直会听到各种不同的评论:
“女生还是要以家庭为重”
“这工作可能不适合你以后带孩子”。
当职场进行到一定阶段,无论男女都开始疲于应对职场挑战时,男生通常听到的是“坚持下去!不要放弃!”而女生则会听到更多质疑:
“你要生孩子了不行的!”
“你孩子谁带的?”
外界的反对于女性的影响非常深远,让女性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甚至完全退出比赛。
虽说是否离开职场原本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但这种选择永远夹杂着社会压力和现实考量。社会的习俗传统、同辈压力、家人的期许、现实的“谁带孩子”的安排,都会对女性是否选择继续就业造成巨大影响。社会鼓励女性离开职场,将生活重心放在家庭上,而并不是让女性们自己真正做出决定:“如果没有家庭育儿负担,我愿意工作而取得个人成就吗?”
Sandberg认为,对自己有职业期许的女性在打算要孩子之前,会有一个接受新工作挑战的好时机。如果这份工作很有吸引力,会更鼓励这些女性在产后返回职场。而如果没有接受挑战,使得事业停滞不前,产后放弃职业的机会成本不够高,就更会促使原本可以更有作为的女性离开职场。所以女性在生育之前,更应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争取获得更多的机会。这样在生育之后,可以更好抵御世俗的质疑,完成自己的梦想。
如果你希望在职业上有所发展,又很幸运地获得工作机会,不要因为自己或他人的“你以后要生孩子”的说法而退却。只有勇往向前,为自己争取得更多成就,这样在你必须为职业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时,你才能更正确地作出属于自己的决定。
图片来源:Pixabay
不要想成为“完美妈妈”
今天的社会里,人们认为一个“好妈妈”需要一直围绕在孩子身旁,无微不至地关怀孩子。社会学家称此为“高强度养育”(Intensive Mothering),这种文化强调母亲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为孩子准备三餐,陪孩子学习,了解孩子的朋友,参加学校的活动。这和职业妇女的日常工作生活完全相悖,于是,职业妈妈总让人觉得活得很失败。
2006年,美国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经过15年对1000多个孩子的研究,发表了研究结论:由全职妈妈照料的孩子与其他有他人共同照料长大的孩子,在个体发展上并无不同,在认知能力、语言表达、社交能力、人际关系及母子感情上都没有差距。而父母的行为(包括父母婚姻亲密度、父亲是否有责任心、父母是否积极乐观等)对孩子的影响,相比起母亲是否全职照料的影响要多出2-3倍。研究更是指出:母亲的照料与孩子发展关联性不大,母亲不需要认为自己选择工作就会影响孩子发展。”
Sandberg认为,职业女性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而感到焦虑,这种情绪更多是因为母亲自己的因素,而不是因为孩子真的非常需要母亲。因为工作原因,职业女性经常会错过孩子成长的一些点点滴滴,而为此觉得特别难过。但这个问题并不困扰父亲。在访问中,父亲认为自己经常回家吃晚饭,就已经是个好爸爸了,而母亲会因为自己上一天班而不能陪孩子,而自责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妈妈,尽管整个晚上都是她在陪孩子!
对于职业女性而言,控制负罪感和时间管理是同样重要的功课。世上无完人,生活也从来不可能完美。我们的重点是要时刻问自己:在工作和家庭里,我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把心态放平努力做好,这会比沉溺于无谓的挣扎更有意义。我们不要追求完美,而要追求一个可以长期持续的计划,让自己在事业上有所得,又能让自己享受家庭幸福。这也许是减少一些工作时间陪孩子,也可能是放手让孩子给保姆照看而自己专心工作。无论具体举措是什么,我们只能放下负罪感,竭自己所能去努力。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少给孩子做一顿饭并不重要。
关于“要花多少时间陪孩子”的问题,我也有很多个人体会。桃子出生不久后我就开始到处出差。尽管我尽量把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桃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我依然有一半时间是在旅程中度过的。为了补偿,当我在家的时候,我几乎包揽了所有带孩子的时间:每个周末都陪桃子玩,桃子生病时、日托放假时,永远都是我推掉工作在家陪她。即使如此,我依然难过得不行:爱孩子不就是要花时间陪她吗?一个经常工作的妈妈是不是好妈妈?
马克因此列了张时间清单,记录了三个月内我俩分别照看孩子的时间。结果发现,虽然马克出差很少,每天晚上都回家带孩子吃饭睡觉,但他陪孩子的时间比我还少得多。但马克根本不认为自己不是好爸爸,连我们家人、甚至微博粉丝们都认为马克是个好爸爸。马克理直气壮:工作上班多么正常,下班时间都给孩子了就足够建立亲子关系了。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为啥要没事找事质疑自己?
马克和桃子
在此之后我就丢掉我的“完美妈妈负罪感”了。父亲能轻装前行,母亲也能。不要让社会偏见给你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不要让那些看不见的莫须有问题影响了你的判断。只要孩子和你都健康快乐,你就是最好的完美妈妈!Fujia 发表于 2018-11-22 07:00 | Tags 标签:原创,性别歧视,育儿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Fujia的微信个人公众号“伊甸园的桃子”,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Sheryl Sandberg的Lean in《向前一步》出版于2013年,当时我刚博士毕业不久,处于职业刚开始的前端,读着受益匪浅。5年过去了,Sandberg的丈夫已因病去世,她又出版了一本新畅销书了。我已经在职场上积攒了经验,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1岁的女儿。但身处职业家庭的斗争漩涡间,重读Lean in依然有不同的新感受。
不要主动退出
Sandberg提到,女性在选择职业方向时,通常会因为对自己照顾家庭的考虑而选择退守职业机遇。她将此称为“身还在,心已远”。一个小有成就的女性雄心勃勃走在职业前进的道路上,心理却不停念叨着:“我会有孩子,我无法接受职业挑战。”于是,这些女性开始有意无意地不去争取前进的机会,或者在面对机遇挑战时犹豫不前,自动选择退居二线。这使得在她真的拥有孩子之后,由于职业的停滞不前,一受社会环境鼓励,她就会放弃鸡肋职业而照顾家庭。这直接导致了职场上男女高管的畸形比例。
即使Sandberg自己也出现了这个情况。她曾经得到成为Linkedin CEO的offer,但当时她正在备孕第二个孩子,知道自己孕期有严重的妊娠反应,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她拒绝了这个offer。几个月之后,她的孩子出生了,她又得到了Facebook的offer。这次她再也不想错过机会,在孩子刚刚出生时就上岗了。
Sheryl Sandberg
如果把职场比作一场备受磨炼但回报丰厚的马拉松比赛,在我们刚刚毕业时,一声枪响,意气风发的男女毕业生都投入了比赛。男生会一直听到加油的口号声,而女生则一直会听到各种不同的评论:
“女生还是要以家庭为重”
“这工作可能不适合你以后带孩子”。
当职场进行到一定阶段,无论男女都开始疲于应对职场挑战时,男生通常听到的是“坚持下去!不要放弃!”而女生则会听到更多质疑:
“你要生孩子了不行的!”
“你孩子谁带的?”
外界的反对于女性的影响非常深远,让女性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甚至完全退出比赛。
虽说是否离开职场原本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但这种选择永远夹杂着社会压力和现实考量。社会的习俗传统、同辈压力、家人的期许、现实的“谁带孩子”的安排,都会对女性是否选择继续就业造成巨大影响。社会鼓励女性离开职场,将生活重心放在家庭上,而并不是让女性们自己真正做出决定:“如果没有家庭育儿负担,我愿意工作而取得个人成就吗?”
Sandberg认为,对自己有职业期许的女性在打算要孩子之前,会有一个接受新工作挑战的好时机。如果这份工作很有吸引力,会更鼓励这些女性在产后返回职场。而如果没有接受挑战,使得事业停滞不前,产后放弃职业的机会成本不够高,就更会促使原本可以更有作为的女性离开职场。所以女性在生育之前,更应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争取获得更多的机会。这样在生育之后,可以更好抵御世俗的质疑,完成自己的梦想。
如果你希望在职业上有所发展,又很幸运地获得工作机会,不要因为自己或他人的“你以后要生孩子”的说法而退却。只有勇往向前,为自己争取得更多成就,这样在你必须为职业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时,你才能更正确地作出属于自己的决定。
图片来源:Pixabay
不要想成为“完美妈妈”
今天的社会里,人们认为一个“好妈妈”需要一直围绕在孩子身旁,无微不至地关怀孩子。社会学家称此为“高强度养育”(Intensive Mothering),这种文化强调母亲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为孩子准备三餐,陪孩子学习,了解孩子的朋友,参加学校的活动。这和职业妇女的日常工作生活完全相悖,于是,职业妈妈总让人觉得活得很失败。
2006年,美国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经过15年对1000多个孩子的研究,发表了研究结论:由全职妈妈照料的孩子与其他有他人共同照料长大的孩子,在个体发展上并无不同,在认知能力、语言表达、社交能力、人际关系及母子感情上都没有差距。而父母的行为(包括父母婚姻亲密度、父亲是否有责任心、父母是否积极乐观等)对孩子的影响,相比起母亲是否全职照料的影响要多出2-3倍。研究更是指出:母亲的照料与孩子发展关联性不大,母亲不需要认为自己选择工作就会影响孩子发展。”
Sandberg认为,职业女性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而感到焦虑,这种情绪更多是因为母亲自己的因素,而不是因为孩子真的非常需要母亲。因为工作原因,职业女性经常会错过孩子成长的一些点点滴滴,而为此觉得特别难过。但这个问题并不困扰父亲。在访问中,父亲认为自己经常回家吃晚饭,就已经是个好爸爸了,而母亲会因为自己上一天班而不能陪孩子,而自责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妈妈,尽管整个晚上都是她在陪孩子!
对于职业女性而言,控制负罪感和时间管理是同样重要的功课。世上无完人,生活也从来不可能完美。我们的重点是要时刻问自己:在工作和家庭里,我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把心态放平努力做好,这会比沉溺于无谓的挣扎更有意义。我们不要追求完美,而要追求一个可以长期持续的计划,让自己在事业上有所得,又能让自己享受家庭幸福。这也许是减少一些工作时间陪孩子,也可能是放手让孩子给保姆照看而自己专心工作。无论具体举措是什么,我们只能放下负罪感,竭自己所能去努力。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少给孩子做一顿饭并不重要。
关于“要花多少时间陪孩子”的问题,我也有很多个人体会。桃子出生不久后我就开始到处出差。尽管我尽量把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桃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我依然有一半时间是在旅程中度过的。为了补偿,当我在家的时候,我几乎包揽了所有带孩子的时间:每个周末都陪桃子玩,桃子生病时、日托放假时,永远都是我推掉工作在家陪她。即使如此,我依然难过得不行:爱孩子不就是要花时间陪她吗?一个经常工作的妈妈是不是好妈妈?
马克因此列了张时间清单,记录了三个月内我俩分别照看孩子的时间。结果发现,虽然马克出差很少,每天晚上都回家带孩子吃饭睡觉,但他陪孩子的时间比我还少得多。但马克根本不认为自己不是好爸爸,连我们家人、甚至微博粉丝们都认为马克是个好爸爸。马克理直气壮:工作上班多么正常,下班时间都给孩子了就足够建立亲子关系了。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为啥要没事找事质疑自己?
马克和桃子
在此之后我就丢掉我的“完美妈妈负罪感”了。父亲能轻装前行,母亲也能。不要让社会偏见给你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不要让那些看不见的莫须有问题影响了你的判断。只要孩子和你都健康快乐,你就是最好的完美妈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职业家庭如何两全?143位成功女性的统计结果给你答案
《欢乐颂》里的职场女性们,究竟谁最苦?
毕业工作几年以后,你悟出了什么职场心得?
当个职场女强人,也要当个好妈妈
对职场女性来说,到底早婚早育,还是晚婚晚育更有利于职业发展?
凭什么职场妈妈就是罪人?到底是谁的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