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子午谷奇谋”——汉帝国最后的机会

孙笑宇

5小时前

“子午谷奇谋”是可行的。 

       在谈论这个战术计划前首先是要在战略上分析汉魏之间的态势。 

        1.论综合国力(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上就是人口和可耕地的多少)魏(曹)是占据压倒性优势。汉(蜀)若不拼死一搏,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死路一条。"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这一点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是无争论的。这也是为什么后诸葛亮时代汉内部大多数主张投降。 

        2.论军事力量汉最致命的还不是兵力比魏少,而是缺乏骑兵,缺乏战场控制力和战略、战役机动能力。

        3.论后勤能力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补给损耗远大于魏。曹操在世时划定的关中防线,一直沿用到司马懿。只要魏军坚守住,不用出击。汉军自己就会因为粮食耗尽被迫撤退。诸葛亮几次北伐均验证了这一点。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若欲“兴复汉室;克复中原”或者保证偏安割据,汉只能也必须克复关中。无殽函之险未必不能保关中,关键是要能控制陇右,夺得陇右就能建立骑兵,有了骑兵就能争夺关中平原(安史之乱时,唐控制了陇右虽丢了长安,最后也夺回了潼关天险)。而且控制了陇右对于关东来的魏国援军来说,就面临两线作战的态势(类似国军解放战争时在东北面临解放军北满和南满两线作战的态势)。而无关中则西蜀必不保,这是被历史一再证明的。而为达到这个目的鉴于魏汉军事力量对比,汉必须以赌国运之决心倾全力一搏,一波流偷袭夺取长安。        

        为什么是长安?

       一是长安不仅是关中重镇,更是西汉旧都、东汉陪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影响力。夺取它能鼓舞天下反曹魏集团政治势力的士气。东吴必趁火打劫,不管它能否北伐成功必牵制曹魏军事有生力量,对魏形成东南两线夹击之势,为汉争取时间。

       二是夺取长安能割断陇右与关东的联系。以政治手段鼓动羌人造反,以控制马匹产地,许以重利直接以羌人组建骑兵集团,只要控制了陇右,即便长安得而复失亦不是问题。       

        偷袭是否可能成功呢?可能。

       一是刘备死后,无论是魏还是吴都认为汉是苟延残喘,就等着魏整理好内部消灭它,没有人想到汉能主动出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使天下震动,三县(郡)叛魏。

        二是当时中国政治结构是中央与地方门阀联合统治,洛阳对地方的控制不像隋唐后那样严密。而门阀只忠于自己家族的利益对中央的忠诚度是约等于零的。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快,目的不在于歼灭关中魏军主力而是夺取长安。夺取长安后再寻求瓦解消灭关中魏军主力。抢在关东魏军援军到达前诱使羌人叛魏。出子午谷是最可行的方案。风险是巨大的,收益也是诱人的。除此别无他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

        根本原因不在于战术上的可行性,而是战略上的目标不同。

        魏延一以贯之是要“兴复汉室、克复中原”,最后他也是死在这上面了。为了这个目标甘冒奇险,反正打也是死,不打也是死,为什么不放手一搏呢?万一成功了,则是盖世奇功,复汉元勋。不成功亦不过是汉早灭亡几十年。诸葛亮则不同,名为北伐中原还于旧都,实为攻势防御,诸葛亮对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信心不足。加之本钱小,保本思想严重,自是不敢冒险。所谓:“稳住别浪”可是历史一再教育我们,稳扎稳打仅适用于本钱厚的,越怕输越输。刘帅说的:“五行不定,输个干干净净!”。

       还是司马懿最了解诸葛亮啊!“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假如,当然历史不存在假如。

       假如诸葛亮能扬长避短 (“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 甘于效仿故汉丞相萧何(或者刘禅能够镇住诸葛亮),坐镇汉中,筹措辎重,谋划西羌。魏延以大将军统军于外,历史未必不能改写。刘禅不是刘备,诸葛亮的性格也不是萧何,魏延也不是韩信。汉(蜀)该着灭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延子午谷奇谋分析
如果诸葛亮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结果究竟会咋样?
陇右战略与子午谷奇谋,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子午谷奇谋”的真正问题
诸葛亮北伐曹魏,为何先打陇右五郡,而不是先打关中重镇长安
“孔明北伐”为什么不走眉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