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为疫情睡不着觉?不妨起来和自己聊聊天吧
发布时间:2020-09-15 

文:陈丽华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今天是《咨询师解惑》的第二期。


留言来自一位总是失眠的朋友,他因为疫情,变得分外敏感,已经很久没有睡安稳了。

 读者留言

昨天晚上 2 点,我才勉勉强强睡着,可是到了 5 点左右,不知怎么地,突然间就惊醒了。平时我能从晚上 11 点一觉睡到早上 8 点,最近就没睡过安稳觉。


脑海里全是我白天刷到的感染数字和疫情新闻,心跳突然加快,气都快喘不上来了。


想做点什么,可是又感觉力不从心。我知道自己生理上很困,于是强行安慰自己接着睡。就这样,断断续续睡到了八点,实在是躺不住了,这才起来。


今天,我阻断了所有的负面信息,不刷微博不看微信群,推送也全都关了。刷了刷电视剧,找了本傻白甜小说看,感觉好多了。


可就在刚才,隐约听到隔壁的邻居在楼道讨论“听说哪个小区封了”“听说谁谁谁确诊了”,我这火噌就冒上来了,很想冲出去让她们闭嘴。真的很烦。


说实话,非典的时候我也六年级了,当时也是在北京。那时候我在家光长肉了,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是害怕。现在,信息来得快了很多,也多了很多,才发现自己原来这么脆弱。

咨询师回答


你的留言让我感觉到,你的身体正在忙碌地应付着自己内心的慌张与愤怒。


可能你之前还有一些经历,在你不留神的时候,也对你产生了影响。这些经历跟现在的情况叠加在一起,让你一下子要应对的事情太多了。


但是这仅仅是我的猜测。现在,我们先来聊一聊睡不好这件事。

01

睡不好,这是一个现象描述。


根据你的描述,我尝试理解了一下。我猜测,有两个指标可能已经被打破了。 

第一个是睡眠指标。


“晚上 2 点我才勉强睡着”“ 5 点左右就惊醒”对比“平时我能从晚上 11 点一觉睡到早上 8 点”,说明你目前的焦虑水平已经累计到了一定限度,正在以躯体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第二个是情绪指标。


当我们感到不安时,启动焦虑和愤怒防御是大多数人本能的反应。


你有提到“心跳突然加快,气都快喘不上来了”。


可见,你不但被各种疫情的消息所淹没,还因此出现了一些“惊恐”的初期征状。


就目前的心跳情况,你可能要留意了。

如果这种状况总是反复发生,而且每次发生的时间都有延长的迹象。那我建议等到疫情结束后,可以到公立三甲医院去做一些相关项目的器质性检查。如果没有身体方面的问题,就要考虑是否是“急性焦虑发作”了。

02

现在,我们知道有两个指标而被打破。想好好睡一觉,可以从深层一点的原因入手。

 以下是我提供的一些建议,你可以试一下,看看效果。

 首先,我们可以转移注意力,这是缓解焦虑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你提到的“刷了刷电视剧,找了本傻白甜小说看,感觉好多了”,就是在缓解焦虑了,效果不错,可以多往这个方向尝试。


此外,还可以与好朋友通过语音或视频的方式多聊聊天,以此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或者找一些与你目前的工作或学业相关的事情来做,增强自己的现实感。

如果说,你觉得现在的情绪波动,跟以前的遭遇有关,也可以试试通过这个难得的独处机会,来适当地做一些自身的探索。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是哪一部分触动到我?具体又是触动到了我的什么呢?


当你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抚平你的焦虑。

当我们的情绪逐渐平复后,还可以更深入一点。

我们可以在“建立自我边界”“看到我们未被了解的内心冲突”两个方面,做一些自我保护的尝试。 

首先,是关于建立边界。

 从表面来看,这次疫情与非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 不知道病毒产生源头

  • 不了解病毒的运行机制

  • 不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但同时,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不同是,这次疫情信息的传播远比非典时期更迅速、更集中、更泛滥。


这就导致我们深陷“信息轰炸”中,避无可避。从而感到害怕、烦躁和愤怒。

病毒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染,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信息也是一样。

很多时候,“信息流行病”都伴随着“病毒”一起传播。

只不过大家的注意力,往往只关注到疫情,关注到自己的身体是否被感染,却忘记了无止境的“信息轰炸”也会让自己的内心暴露在没有“口罩”保护的地方,从而“生病”“受伤”,比如替代性创伤。 

我们普通人在接收了大量疫情相关的信息后,如果不懂得筛选和过滤,那么很容易就会沉浸在他人的创伤(譬如别人生病)中无法自拔,内心被莫名的痛苦所包围,甚至是绝望。

如果这些情绪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和消化,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到替代性创伤中,难以缓解。 

又比如,在恐慌焦虑的情形下,原有的创伤被重新唤起。 

  • 小时候因为生病被责骂或惩罚的经历

  • 由于有过慢性病,而遭受过排挤和嫌弃

  • 小时候被父母锁在家里不让出门时的恐慌和害怕


所以,在阅读疫情相关的信息时,要设定好对应的时间。懂得适时关闭自己与外界交流的通道,给自己一个缓冲消化的时间。 


第二点,是关于内心的冲突。 

我们似乎总是这样。

一方面,希望远离这些繁杂的疫情信息;一方面,又不由自主的去浏览、阅读或讨论。

我们知道自己是有选择的,我们也知道自己可以选择不去关注这些信息。

只是这个选择,有时候是意识层面的,有时候是潜意识层面的。

比如,你虽然选择了“阻断了所有的负面信息,不刷微博不看微信群,推送也全都关了”,却仍然可以“隐约听到隔壁的邻居在楼道讨论听说哪个小区封了,听说谁谁谁确诊了的小道消息”。

看起来,似乎你是被动地去听到,实际上,是满足了你潜意识中的参与感。

时时刻刻了解疫情,了解确诊人数的变化,了解各种推送,都会让我们有存在感、参与感和归属感。

这些感受比较难觉察,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不自觉就去做了。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强调“关闭”信息源,一味地寻求如何才能不失眠,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治标不治本。

例如在你的描述里,你说到“我这火噌就冒上来了,很想冲出去让她们闭嘴。真的很烦”,

这种“烦”既有现实层面的原因,你认为她们打扰到你了;

同时也有心理层面的原因,你内心依旧有“存在”在人群中、与他人“同在”的需要。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做好“接收信息”和“远离信息”的平衡了。

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筛选。

我们允许自己了解各种疫情相关的信息,保证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保持连接。

同时,又要评估各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从而完成信息的过滤。

其次,与“潜意识”握手言和。

这一点相对会比较难,它需要一个探索和接纳的过程。

我在这里提出,是希望你知道,还有这样的一个可能性存在。

如果有兴趣,不妨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者是寻求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的帮助。

03

如果非典的时候,你是六年级,那么现在应该也快而立之年了。

17 年的时光,你说你看到了自己的脆弱,但我想这正是这 17 年时光赠予你珍贵的人生礼物。

当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脆弱,承认自身的有限时,才是脚踏实地真实生活的开始。 

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的边界感真的很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在自己可以做到的范围内做到最好。 

最后想和你分享莫泊桑在《一生》中的一段话:

“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时,我们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 
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祝好。

写在最后

如果你也有任何的困惑,可以到我们的后台留言。

我们会隐藏你的个人信息,为你保密。 希望在你最孤独的时刻,能在这里找到光。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作者简介:陈丽华,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优秀心理咨询师,CAPA中美精神分析联盟初级组、高级组、督导组毕业。来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排版:小鲸鱼 摇圈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没有个人体验的咨询师背后
什么是完美父母?
焦虑不堪,小心“疫情替代性创伤”
疫情过后,做对这4件事的人将脱颖而出
有情绪,写出来
亲密关系恐惧症:爱会毁了一个人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