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败在你的一念间|成败效应
发布时间:2021-07-04 

 阐述定义

“成败效应”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是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的。

这个名词的定义非常的简单, “成败效应”就是由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组成。在同一个事件上,不同的人,努力之后不同的结果,对人本身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比如高考,金榜题名者自然是欢呼雀跃,感觉未来一片光明,对于高考失利者,肯定会有所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让此学生感到努力没有回报,可能会质疑自己的努力。

 

来源

“成败效应”是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的。格维尔茨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了一类中一个问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而挑较为复杂的艰难的问题,藉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法,而感到兴趣更浓。

这就是显示学生的兴趣,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 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

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在另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

这一发现其实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让人正确地去看待成功与失败的问题,也叫人可以适当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对谁来说都好,都是对于自身努力和付出的肯定,都会让人信心倍增,对于挑战新的问题也更会有自信,好的心态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而失败的情况就相反了,失败一次两次可能还没什么,但是如果失败多次却又未能找到根本原因,就很容易让人陷入自我否定,迷茫的状态,甚至无法继续坚持下去,简单来说就是心态崩了。

案例分享

其实“成败效应”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不管是学习,工作,生活,情感,只要你多留心,就会发现成败效应有时候真的会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读小学的表弟之前一段时间非常喜欢下国际象棋,而且也下的很好,曾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一直觉得他还挺有天赋的。有一段时间没见面,听说现在已经不下了,究其原因,说是因为之前比赛时,碰到对手了,自信心受挫,比赛结束后,好像对下棋失去了兴趣,不愿意继续去学习和接触。

如果说到工作上,相信大家更不会陌生。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业绩好的人,总是可以稳居前列,而且升职加薪也总是容易落到这些人的头上。有些人抱怨领导偏心,命运不公,但是你是否想过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成败效应”在作祟。

一样付出了努力,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做的比较好,除了处理问题的一些方法,还有可能就是心态了,特别是这些拿过好成绩的人,心态上可能更稳一些,所以当同一任务落在大家身上时,这些人的心态可能要更好一点,处理起问题来也会更加地冷静和有条理,他们也更愿意去处理更难的问题。

在感情问题上,其实也会有成败效应。如果一个男孩追求一个女孩,从一开始主动联系女孩到约吃饭,女孩有给对方回应,那么男孩内心就会有一种成功效应,对于后面的追求行动也会更有信心。假如从一开始女孩就没有回复男孩信息或者态度冰冷,就算男孩能坚持一段时间,最后肯定也会放弃。

最近看欧洲杯,球员点球时,其实也是双方心理状态关于“成败效应”的博弈,顺利进球往往会让赢球一方的整个球队瞬间士气倍增,更有利于后面的比赛。

其实成败效应,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只要我们用心,就会发现它的存在。

相关科普

从成败效应中,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另外两个类似的心理效应。

1、“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

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自己对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种认可感。自我认同包含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两部分。

2、“跳蚤效应”指跳蚤调节了自己跳的目标高度,而且适应了它,不再改变。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梦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为心里就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看不到未来确切的努力方向。作为人类,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成功效应”,之所以可以让事情顺利发展,让人信心倍增,不断地突破,主要也是因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即自己对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的一种肯定,可以使人更加积极而独立,在完成任务或者实现目标的过程体会到自我的价值。

当然自我认同的内容要更广泛,只是这二者在这个点上有交叉部分,也许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结合起来更好地应用。同样的事件,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

“失败效应”,让我联想到的是“跳蚤效应”。这二者都是个体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经历失败而出现的一个结果现象。

但是“失败效应”更多的是强调了,人们失败之后的那种信心丢失和厌弃,甚至可以说是破罐子破摔。

而“跳蚤效应”则更强调失败后对目标的调整,但是却容易低估了自己的实力,把自己困住。

相对来说,“跳蚤效应”比起“失败效应”好像要显得积极一点,好歹有对目标做出调整然后继续地做下去,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你碰到的是哪一种。

个人见解

“成败效应”真的是日常生活非常非常普遍的现象,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当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不管是个体还是整个人类,它也是一直存在的,比如各种体育项目的成绩不断刷新,比如世界吉尼斯记录不断地被突破,又如历史上刘邦屡战屡败,这些都是关于集体,关于人类的成败效应。

“成败效应”既然把成和败放到一起,我认为一个是有对比的作用,另一个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只有“成功效应”,人可能很容易就“飘”了,如果只有“失败效应”,那失败的人可能会一蹶不振,我们应该正确地去看待成败效应。

1、 对于个人来说,应该更加清晰地去看到事情的本质,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开心难过之余,我们都应该正确地去分析和看待整个事情,这样才可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 对于管理者,也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学效应,去更好地去培养员工。

比如对于初入职场的员工,可以先交予一些简单的任务,树立员工的企业中的自信心,慢慢地再增加工作难度,这样可以让员工可以持续保持学习的状态。

而对于一些因为工作任务受挫的员工,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让员工可以找回更好的工作状态。

3、 对于教育方面,我觉得对于“成败效应”的把握和应用非常的有必要。

特别是小孩,正是培养和树立自我意志和观念的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耐心正确地去引导,毕竟凡事过犹不及,成败与否,更重要的对待事情的心态以及事后的调整。

 

写在最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总是不断,但愿“成败效应”可以成为我们的助攻,而不是绊脚石。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百度百科
原创:雨亦奇
责任编辑:一只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收集的100条社会潜规则(下),慢慢悟,不后悔
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
423陈何芳/邱敏:硕士生的成败归因有何影响
高效执行力(转)
趣味概念:跳蚤效应
跳蚤效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