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IB文学课这么让人渴望?听完这位权威名师的讲座就明白了

点  作为目前国际认可度最高的课程,IB中文课要求学生,在两年之内读完13本古今中外的作品。外滩教育“Ai·R爱阅读沙龙”邀请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副校长,IB中文资深老师李萍,为大家讲解IBDP对学生阅读要求。下文是讲座实录,李老师针对IB课程对母语阅读的要求,深入分析当下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详尽解决方案。

主讲 | 李萍   策划丨蒋蕾

整理丨韩智鑫   编辑丨李臻

剪辑丨洪宇哲

近日由外滩教育主办的Ai·R爱阅读沙龙讲座在外滩SOHO如期举行,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副校长,IB中文资深老师李萍做了一场名为 “IBDP课程要求指引下的作品阅读要诀”的讲座。

IBDP课程是公认含金量最高的国际课程,李老师针对IB课程对母语阅读的要求,深入分析当下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详尽解决方案。 

IB中文母语文学课程在读什么

在讲座开始,李老师首先引用《语言A:指南》一书中,IBDP第一语言课程的设定强调母语权益政策的规定,指出IB课程中倡导学生对母语语言文学遗产的尊重,同时IB课程也积极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这与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的IBDP课程的要求不谋而合。李老师说,这些中文母语的学生需要在两年之内读完13本古今中外的作品。

中文母语的学生阅读的书单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外国文学的翻译作品。

李老师说她一贯的原则是“要读就读经典”。她说在IBDP中国文学和语言课程领域任教23年,期间虽然不断更换外国翻译作品,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年的书单中,至少有两本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比如说加缪的《局外人》、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丽丝·门罗的《逃离》等。

第二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当然不在话下,另外李老师还会有意识地精选一些唐、宋的散文。

第三部分是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

比如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得奖作品《芙蓉镇》、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花儿与少年》、台湾作家余丽华的《又见棕榈》等。

最后一部分是已经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

这一块内容的设计也是为了呼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一个作品怎么从白纸黑字印刷的文学作品,改编成适应现代电子媒介传播方式的电影作品,它保留了原作的哪些精华?

在这一块当中,学生首先需要阅读对文本进行大致了解,继而查阅资料,进行深层分析,最终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发表见解进行呈现。这一过程非常吻合IB的培养要求。

社会生活常识的积累是作品阅读的基础

李老师说:“文学的东西,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常识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快地理解作品在讲什么,进行后续理论层面的文本分析鉴赏。

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常识的欠缺、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特定地方色彩或者时代特色理解的偏差、不了解国情知识等问题,出现阅读的不顺畅现象。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在考场上,将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对题目和文章的整体把握。

比如说今年五月份刚刚考过的刘诚龙的散文作品《水车》,文章中说,“水车车水,怕是乡村最富有情味的劳动了。”这样一种凝聚着人类历史文化的“水车”,是传统乡村生动的美学存在。然而由于一些学生没有乡村生活经验,就很难深层地理解文章及对文章作者是如何寻找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对抗的契合点的挣扎和执着。

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文学课程的学习,必须以中国的历史社会地理和文化常识为基础。社会常识的积累方式多种多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李老师建议家长和准备要选读IBDP课程的学生不要一味地埋头读死书,同时注意平时的积累,扩充自己的生活面。

文化语境的考察是作品阅读的关键

《语言A:指南》中指出:将作品置于其文学和文化背景中加以学习;鼓励学生对作品创作情景和接受情境的重要性,对作家的观点在语义建构上所起的作用有清晰的认识。            

文化语境的考察是IB作品阅读的关键。在所有的IB文学课程母语课程的大纲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是cultural context,即文化语境,或文化脉络。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年代,同一主题的作品,它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迥然相异的这样一种风貌。

比如说,王维的诗歌《相思》和童丽演唱的《红豆生南国》两部作品虽然使用红豆这一相同的意象,但是如果仔细探究这两篇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王维的作品抒发的是一种朋友之情,而童丽演唱的《红豆生南国》则表达的是男女之恋,两部作品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所以,在我们阅读作品时,需要对作品所处的历史或文化背景有一些了解。

IBDP的文学课程要突出强调文学作品贴近现实,以及来关注创作和创作语境之间的关系。那又该如何把作品放在文学和文化的背景中加以学习?

李老师接着讲到,读作品是第一步,比如说去读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芙蓉镇》,这部小说之所以被称为第一部彻底清算文革的长篇小说。主要是里面写到了四清运动,写到文革开始的情形以及文革后的拨乱反正。

遇见这种状况,老师可以在阅读之前给学生详细地介绍文革的背景。有了对时代大背景的提前认知,学生再去读《芙蓉镇》当中的人事变迁,他就觉得这个故事鲜活、真实可信。

当然,李老师讲,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对老师的教学功底有一些要求。老师可以有意识地从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去引导学生,不仅从字面去读,也应该从根本处去读。

其次,学生自己分组去读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说,学生在读《活着》的时候,老师可以把这一块的准备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分组去查资料,而后拿来在课堂上分享。这样,学生对这本书从根源上深耕细读,同时也为口试做准备练习。

翻译作品的阅读也是IB课程的重中之重,一般根据大纲的要求分四个步骤来走。拿每年选用最多的翻译作品《局外人》来说:

第一部分叫课堂口头交流,学生自己选择关于这部作品读到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资料来跟全班的同学去分享;

在这个分享之后,每个人用480个字的篇幅来写一篇反思陈述。反思自己在前面做了些什么?通过之前搜集资料和分享互动,给自己带来了一什么样的收获?反思过程是翻译作品的第二步;

第三步,有一个老师出题的课堂环节,也叫做现实写作;

第四,学生自己选取与这部作品相关的某一种文学技巧,写成一篇的论文,占成绩的20%。

李老师说,这样一种精耕细读的过程,真正让学生从本质上去了解其它文化的特点,以及作品主题跟学生个人文化经验之间的关联,使得书跟阅读者之间产生了一种直接的关系。通过不断地追问和探究,让学生发现每一本好书的背后,每一篇好作品的背后其实都与它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

文学常识的准备与作品阅读的前提

对于一个好的阅读者,文学概念定义和专业术语方面有一定的准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表达出对作品深度的鉴赏评点。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学生掌握至少一种文学基本常识。比如说,在阅读小说之前,阅读者至少要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描写方式,诗歌的四大特征,散文的四大功能等。

同时,学生若是能说出有哪些手法技巧,指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正是因为使用了这些技巧和手法,在主题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都实现了最大化。

在讲座最后,李老师强调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鉴赏分析技巧,作品的阅读是所有语文课程学习要走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际文凭课程(IBDP)是怎样设置的?
IB如何选课?
问问教师:您是搞教育的还是搞教学的
香港直资名校启思中学开放中一叩门申请,报名即将截止!
预告丨下半年关于文学理论的一项研究
对比IB、AP、A-level三大课程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