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百练:乡土中国/辨析差别-礼治与法治之异

材料一: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在教化中让人心生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礼治是传统社会的规则,法治是现代社会的规范,新时代也提出了“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法治之治平等待人,法治的治理对象包括所有人,对各级各类当权者以及不当权者,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仅治民,而且治官。法治相信人皆有善恶,在这方面人与人没有本质差别,掌握权力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尚的道德操守,教化可能难以让他们抵挡腐蚀和诱惑,即使对圣君贤人廉吏也不能放松制度的监督和制约,不能放任他们在行使权力时为所欲为,要不留面子地严格督察。法治不相信圣人的存在,即使最优秀的人也难逃任性的本能,也有可能利欲熏心,一旦拥有权力也都可能滥用,需要用法的理性、规范性、强制性加以约束。

法治的治理范围是有节制的,法治虽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并不是治理社会的全部工程,社会还有一些需要治理的领域是法难以触及的,因此除法律之外,还有道德、宗教、习俗等多条途径存在,用以调整社会的各个方面。法治明确划分出法律的禁区(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良心自由都是法律不能干预的),从而为个人留有较为广阔的自由空间,表现出对人权的保护和尊重。礼治没有禁区,礼散布在空气里,缠绕在每个人的身上,饮食起居,吃喝拉撒,礼对所有行为都有讲究,甚至思想、情感、喜怒哀乐等也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一旦礼与法有所冲突时,重礼坏法的皇帝不失为仁君,以礼破例的官吏不失为循吏,以礼违法的百姓也不失为义民。相反以律违礼者,则会被人们视为暴君,视为酷吏,视为刁民。礼教造就了顺民,也造就了清官与明君,这便是礼教的威力所在”。这种礼高于法的制度格局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从正面意义上看,与法治中“法律原则高于法律规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等基本制度相似;从负面作用来看,则可能存续“以礼违法”的陋习。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依然认为:道德高于法,实质正义大于程序正义。法律不是最高的,执法、司法、守法时,一旦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法律就可能被道德所代替,以致有法不依(依道德)。

(摘编自马岭《辨析差别:礼治与法治之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中的“礼”是人们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人们服从礼,礼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法律靠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而礼靠的是“传统”来推行。

C.法律除了治民,还要治官,掌握权力的官员需依靠法律约束,因为教化不足以让他们抵挡诱惑。

D.当代社会治理的全部工程既需要法治治理,也需要道德、宗教、习俗等多条途径,用以协同治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强调“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注重主动修身,注重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节,人服礼是主动的。

B.从“'子不教’,成了'父之过’”可知,乡土社会更看重的是通过教化手段维持礼治,进而维持社会秩序。

C.法治之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礼治之礼则强调在礼治面前人有贵贱等级、上下长幼的差别。

D.由于礼治的治理范围是漫无边际的,礼缠绕在每个人身上给人以极大的束缚,所以只能使社会走向僵化。

3.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在社会治理方面“礼治秩序”的弊端。

【参考答案】

1.C    2.D    3.①礼治给人以极大的束缚,没有自由的空间,不能充分保护和尊重人权。

②礼治可能造成“以礼违法”的陋习。

③礼治可能导致有法不依。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掌握权力的官员需依靠法律约束,因为教化不足以让他们抵挡诱惑”原因片面。“掌握权力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尚的道德操守,教化可能难以让他们抵挡腐蚀和诱惑”,强调的是“可能”。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法治之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礼治之礼则强调在礼治面前人有贵贱等级、上下长幼的差别。

D.“所以只能使社会走向僵化”错,原文“礼治没有禁区,礼散布在空气里,缠绕在每个人的身上,饮食起居,吃喝拉撒,礼对所有行为都有讲究,甚至思想、情感、喜怒哀乐等也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强调的是礼的治理没有禁区,无所不在,为个人留下的自由空间不大,但不能说只能使社会走向僵化。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礼治没有禁区,礼散布在空气里,缠绕在每个人的身上,饮食起居,吃喝拉撒,礼对所有行为都有讲究,甚至思想、情感、喜怒哀乐等也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夸张,礼治给人以极大的束缚,没有自由的空间,不能保护和尊重人权。

结合“这种礼高于法的制度格局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从负面作用来看,则可能存续'以礼违法’的陋习”夸张,礼治可能造成“以礼违法”的陋习。

结合“法律不是最高的,执法、司法、守法时,一旦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法律就可能被道德所代替,以致有法不依(依道德)”夸张,礼治可能导致有法不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暑假阅读第九天
《乡土中国》解读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部编新高考版)板块9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课时81 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核心概念,理解迁移
视界 | 费孝通:礼治秩序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1-14章读书笔记完整版
走进《乡土中国》(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