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说百练:大淖记事(汪曾祺)

大淖记事(节选)

汪曾祺

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获。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萎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这条沙洲是两条河水的分界处。从淖里坐船沿沙洲西面北行,可以看到高阜上的几家炕房。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非常显眼。

大淖是城区和乡下的交界处。从轮船公司往南,穿过一条深巷,就是北门外东大街了。轮船公司东头都是草房,茅草盖顶,黄土打墙,房顶两头多盖着半片破缸破瓮,防止大风时把茅草刮走。这里的人,世代相传,都是挑夫。男人、女人、大人、孩子,都靠肩膀吃饭。

挑得最多的是稻子。东乡、北乡的稻船,都在大冲靠岸。满船的稻子,都由这些挑夫挑走。或送到米店,或送进哪家大户的廒仓,或挑到南门外琵琶闸的大船上,沿运河外运。有时还会一直挑到车逻、马棚湾这样很远的码头上。单程一趟,或五六里,或七八里,十多里不等。一二十人走成一串,步子走得很匀,很快。一担稻子一百五十斤,中途不歇肩。一路不停地打着号子。换肩时一齐换肩。打头的一个,手往扁担上一搭,一二十副担子就同时由右肩转到左肩上来了。每挑一担,领一根“筹子”——尺半长,一寸宽的竹牌,上涂白漆,一头是红的。到傍晚凭筹领钱。

稻谷之外,什么都挑。砖瓦,石灰、竹子(挑竹子一头拖在地上,在砖铺的街面上擦得刷刷地响),桐油(桐油很重,使扁担不行,得用木杠,两人抬一桶)……因此,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有活干,饿不着。

十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挑了。起初挑半担,用两个柳条笆斗。练上一二年,人长高了,力气也够了,就挑整担,像大人一样的挣钱了。

挑夫们的生活很简单:卖力气,吃饭。一天三顿,都是干饭。这些人家都不盘灶,烧的是“锅腔子”——黄泥烧成的矮瓮,一面开口烧火。烧柴是不花钱的。淖边常有草船,乡下人挑芦柴入街去卖,一路总要撒下一些。凡是尚未挑担挣钱的孩子,就一人一把竹箍,到处去搂。因此,这些顽童得到一个稍带侮辱性的称呼,叫作“筢草鬼子”。有时懒得费事,就从乡下人的草担上猛力拽出一把,拔腿就溜。等乡下人撂下担子叫骂时,他们早就没影儿了。锅腔子无处出烟,烟子就横溢出来,飘到大淖水面上,平铺开来,停留不散。这些人家无隔宿之粮,都是当天买,当天吃,吃的都是脱粟的糙米。一到饭时,就看见这些茅草房子的门口蹲着一些男子汉,捧着一个蓝花大海碗,碗里是骨堆堆的一碗紫红紫红的米饭,一边堆着青菜小鱼、臭豆腐、腌辣椒,大口大口地在吞食。他们吃饭不怎么嚼,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咚一声就咽下去了。看他们吃得那样香,你会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饭更好吃的饭了。

他们也有年,也有节。逢年过节,除了换一件干净衣裳,吃得好一些,就是聚在一起赌钱。赌具﹐也是钱。打钱,滚钱。打钱:各人拿出一二十铜圆,叠成很高的一摞。参与者远远地用一个钱向这摞铜钱砸去,砸倒多少取多少。滚钱又叫“滚五七寸”。在一片空场上,各人放一摞钱;一块整砖支起一个斜坡,用一个铜圆由砖面落下,向钱注密处滚去,钱停住后,用事前备好的两根草棍量一量,如距钱注五寸,滚钱者即可吃掉这一注;距离七寸,反赔出与此注相同之数。这种古老的博法使挑夫们得到极大的快乐。旁观的闲人也不时大声喝彩,为他们助兴。

这里的姑娘媳妇也都能挑。她们挑得不比男人少,走得不比男人慢。挑鲜货是她们的专业。大概是觉得这种水淋淋的东西对女人更相宜,男人们是不屑于去挑的。这些“女将”都生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照当地说法是:苍蝇站上去都会闪了腿)。脑后的发髻都极大。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她们的发髻的一侧总要插一点什么东西。清明插一个柳球(杨柳的嫩枝,一头拿牙咬着,把柳枝的外皮连同鹅黄的柳叶使劲往下一抹,成一个小小球形),端午插一丛艾叶,有鲜花时插一朵栀子,一朵夹竹桃,无鲜花时插一朵大红剪绒花。因为常年挑担,衣服的肩膀处易破,她们的托肩多半是换过的。旧衣服,新托肩,颜色不一样,这几乎成了大淖妇女的特有的服饰。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淖是城乡结合部,当地的人世代相传,都是挑夫,靠肩膀吃饭,无论男女老少。

B.十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挑担了。挑夫们会一路上不停地喊着号子,连换肩都一齐。

C.小孩子会“游”挑夫们的柴草,挑夫从赌博中得到快乐,说明当地民风刁悍险诈。

D.大淖的女人们挑担不比男人少,时常也会打扮自己。说明了她们的勤劳善良淳朴。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描写大淖四季变化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清幽冷痕的氛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

B.本文主要通过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刻画了大淖中的人物群像,表现出一方风土人情。

C.小说在情节上注重前后照应,如前文讲男女老少都是挑夫,后文写姑娘媳妇挑货也就顺理成章。

D.汪曾祺对大淖风土人情的描写,与《边城》的相关描写非常相似,突出了风俗、人情、人性美。

3.汪曾祺认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于这句话的理解。(4分)

4.振华中学“三月”文学社征集关于本文的优秀的文学短评,并给了以下两个关键词;乡土小说、水。请任选一个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1.C(3分)

【解析】C项“刁悍险诈”错,只能说明当地文明没有开化。

2.A(3分)

【解析】A项“清幽冷寂”概括不当,景物描写渲染的氛围因季节变化而而异,不可泛泛而论。

3.(4分)

①语言平实,多用方言口语,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拔腿就溜”“他们早就没影儿了”等语言平实生动,简洁有力;“锅腔子”“筢草鬼子”等词语能体现大淖的地域特色;

②语言幽默风趣,擅于在平淡的叙事中捕捉生活的乐趣。“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对比鲜明,别有意趣;挑夫们吃饭“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咚一声就咽下去了”,画面感很强,富有生活的乐趣;

③多用短句,用语简洁凝练。“他们也有年,也有节”“天天有活干,饿不着”等寥寥数语,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大淖人的精神面貌,也表现出小说诗化语言的特征;

④擅于运用叙述停顿、铺张叙述、场景对话等控制叙事节奏。文章第三段关于挑夫的描写,通过极力延长对挑担的路程、动作等的描写来控制叙事的节奏,使得行文张弛有度。

(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4.(6分)示例一:乡土小说

①内容:着意叙写大淖当地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一幅大淖地区的优美的风土人情画卷;

②风格:运用散文化/诗化的叙事手法,如大淖自然景物的描写,使得作品充满冲淡平和的气息,再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心理;

③主题:从小事透视美好人生,表现小人物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文中的挑夫,无论男女老少,都是通过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示例二:水

①“水”这个意象与“大淖”这个地名相互映衬。为小说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

②“水”作为文章不可或缺的叙事要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挑夫们的生活与水密切相关,挑的最多的是稻子,有时会挑到船上;姑娘媳妇们挑的是鲜货。

③水暗示着一种无拘无束、极为自然的生命状态。生活在大淖地区的人们,与水有这不解之缘,水融入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暗示了他们自由自在、自然生长的生命状态。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环境写得有多美,人物就有多动人:跟汪曾祺学写短篇小说2
《大淖记事》| 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
汪曾祺的“水性杨花”,造就了文学如水般的柔婉淡雅
微博文章
曾建开书话:读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3)
读书北牖 | 这里有不一样的爱情 ——汪曾祺教我读《大淖记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