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训练检测5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

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二)

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

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

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

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

B. 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

C. 人类建筑的目的一为生活必需,二为娱乐所设,这与中国历史上以形式、用途为标准的建筑分类异曲同工。

D. 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景,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1.B.[“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错。由原文“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可知,睡觉时闭门,设门帘屏风等不是确保有个人私密空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等级社会中,门具有概念化的意义,在区隔生活界限的同时也代表着等级上的差别。

B. 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索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

C. 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以求安慰。

D. 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设计却处处透着道家“法自然”的意味。

2.C.[“都会”太绝对。原文是“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原文中没有“都会”的表达。]

3. 根据材料三,下列描写古代建筑的诗句最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3分)

A.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C. 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

D. 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

3.A.[ 结合原文“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可知,“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是指建筑和自然的结合。A项涉及到建筑,也体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契合。B项只写出了建筑的宏伟与气势;C项写出建筑的外在形制,并没有表现与自然的契合;D项只涉及到建筑,没有体现出与自然的契合。]

4.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传统宅第和园林的特点。(4分)

4. ①传统宅第:位序严谨;无私密性;为生活必需;体现儒家理念。

②园 林:有私密性;属于娱乐设备;体现道家理念,和自然紧密相连。

[每点2分,概括准确即可。] 

5. 大观园是红楼众钗活动的主要场所,例如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都各具特点。请结合上面的材料从潇湘馆、蘅芜苑中选择其一,分析居住场所与人物之间的关系。(6分)

5.  选择一:

潇湘馆是林黛玉的居所:①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为林黛玉营造了一个私密、自由的空间。②修竹、清泉、梨花、芭蕉,让林黛玉在自然中得到安慰,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潇湘馆有千竿翠竹(湘妃竹),象征林黛玉的高洁不屈,清雅脱俗的品质,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③清泉绕屋,修竹茂盛,环境清幽,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

选择二:

蘅芜苑是薛宝钗的居所:①地处偏远,周围有山石遮蔽,为薛宝钗营造了一个私密、自由的空间。②山石横挡,花木全无,内部陈设简单素净,体现了薛宝钗为人处事低调内敛、冷静沉稳,以及她藏愚守拙的处世哲学。③清幽素雅,遍植香草,体现了中国园林对原始自然的联想。

[每点2分:文本观点概括1分,结合小说内容1分;3点,共6分;表达准确、合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Ⅰ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夭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书中人都有可爱可怜之处。

B. 作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 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 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根据原文“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可知,是表面上说“非伤时骂世”,实际上作品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有意规避”的说法错误。

故选D。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 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二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C. 十二钗的悲剧从综合来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 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曲解文意,过于绝对。根据原文“《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可知,作者认为新生事物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的缘故。而且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说法曲解文意,且过于绝对。

故选B。

3. 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                                                           B. 《哈姆莱特》

C. 《孔雀东南飞》                                                    D. 《窦娥冤》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分析可知,《红楼梦》的悲剧不是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而造就的悲剧。

C.《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源于社会以及个人之思想、性格、人生见地之不同,未涉及善恶之攻伐。

故选C。

4. “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是材料二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请分析概括作者“引用”和“举例”的目的。

①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有力地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观点;

②接着举“金陵十二钗”的例子来佐证,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③然后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将二者进行比较,进一步完善观点。  

5. 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示例一:

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示例二:

①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追求自由本真,厌恶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

②宝、钗婚姻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钗的婚姻悲剧。

(三)现代文阅读ⅠⅠ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钗扑蝶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她来”说着便丢下众人,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桶子糊着纸。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叫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就算谢他的罢。一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槁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玩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得见,就别说了。”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她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她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她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她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她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那山子洞里去。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她二人是怎样。

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她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待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她们玩笑。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文本二:

《红楼梦》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不仅细腻、生动,惟妙惟肖,而且方法也各具特色:人物自白,直接透析复杂内心,有力且深刻;而借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则不落俗套且更富有表现力。精彩的描写,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性格鲜明、呼之欲出。

作者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道出人物心声。这种方式可以直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第三十二回,林黛玉无意中听到宝玉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于是“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段描写,细腻、连贯、深切,写活了黛玉的情感世界,已带有心理分析的性质。

有时,作者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红楼梦》的一大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变化,从细微处体现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如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以后,宝钗亲来探视送药,“叹道:'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这低首弄衣带的娇羞怯怯的动作深刻揭示了薛宝钗的深深隐藏的复杂心理,可见她也深爱着这位风流倜傥的表弟,但又不能大胆表现其关爱之情。

(摘编自张新丰《浅谈〈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宝钗不跟着宝玉进潇湘馆,是因为她知道林黛玉一向好使小性子,天生喜好猜忌,怕林黛玉怀疑自己与宝玉感情过深。

B.小说善于运用衬托手法写人,如写一双玉色蝴蝶迎风翩跹、忽起忽落、穿花度柳,以之对宝钗形成衬托:蝶丽人美,成为一幅绝佳图画。

C.红玉、坠儿在谈论秘事时挑选盖造在池中的滴翠亭内交谈,也许是看中了这个地方偏僻,不易泄密,结果还是被薛宝钗听到了。

D.红玉所说的“林姑娘……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林黛玉的形象,又引发了读者对其事情的推测。

A【解析】错在对宝钗不再进潇湘馆的原因的解说,从原文看,她不进潇湘馆,原因有二: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香菱只是一个丫鬟,但文本一开头却说“并香菱与众丫鬟们”,把她从丫鬟中独立出来,这是因为作者要把她作为丫鬟的代表进行描写。

B.“潇湘馆”是《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其中有大片翠竹,是林黛玉寄居于荣国府的住所,因为林黛玉是南方人,故以“潇湘”命名。

C.如果把宝钗扑蝶改到她在寻黛玉途中去写,未尝不可,但这样一来,就与其做事缜密的个性不吻合了,而且很难引出听人谈话的情节。

D.《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事件是小说的高潮之一,是贾宝玉不同意参加科举考试的叛逆行为与贾政对他的期望发生冲突造成的。

C【解析】A项错在“作者要把她作为丫鬟的代表进行描写”,真正原因是作者把香菱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去塑造了。B项错在“因为林黛玉是南方人,故以'潇湘’命名”。此住所,贾宝玉曾提匾额“有凤来仪”,后来因为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而更名为潇湘馆。D项对“宝玉挨打”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宝玉挨打,具体原因有多个,但都不是他不同意参加科举考试。

3.请结合文本二,举两例分析文本一是怎样刻画宝钗心理的。(4分)

①采用心理独白的方式。如“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倒是回来的妙”一段,就是宝钗心中所想,表现了她平和、稳重的性格,同时还推进了情节发展。②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刻画侧面表现人物心理。如“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侧面写出了宝钗心中要让红玉她们误以为她是刚刚到达滴翠亭的心理。

4.有人认为宝钗的“金蝉脱壳”之计是故意坑害林黛玉,但也有人认为不然。你持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示例一:宝钗确是在故意坑害林黛玉。理由:①从宝钗的修养上讲,她熟读圣贤书,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但她不肯自陷于困境,却把林黛玉送人其中。②从情节上说,宝钗刚从众姐妹处来,这些人个个都可以成为她用来“金蝉脱壳”的工具,她却另提林黛玉。③人物关系方面,宝钗在与贾宝玉的关系上,一直视林黛玉为对手,潜意识中有对林黛玉的恨意,这恨意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示例二:宝钗不是故意坑害林黛玉。理由:①与开头情节不符;若是故意坑害林黛玉,那么文本一开头宝钗就会进入潇湘馆,不会出现见宝玉进去,自己抽身回来的情节。②内容上,宝钗之所以说出林堡玉,是因为当时“犹未想完,其听’咯吱’一声”,可几事发突然,来不及躲闪,而林黛玉此时恰好占据其脑海,故提及林黛玉,是情急中的应急反应。③人物形象上,宝钗向来性情友善,平和稳重,后面红玉的话“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里了"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若是故意坑害材黛玉,与其人物形象不符。

(三)现代文阅读IV(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注],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一面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因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注] 《会真记》实指《西厢记》。

1.“警芳心”意即启动爱之心。林黛玉在梨香院外听戏文,《牡丹亭》的唱词是怎样启动黛玉的春心的?(4分)

①“偶然两句吹到耳内”,黛玉只不过“感慨缠绵”,留步细听而已。当听到“良辰美景”一处,渐渐“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黛玉已经入境。

②“你在幽闺自怜”正是“青灯照壁人初睡”,是黛玉每一个不能寐的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大观园众女儿无法挽回的青春。

③待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黛玉已由“心动神摇”到了“如醉如痴”的境地,这已经是艺术欣赏的高潮。

④戏词中的每一句都烙在了黛玉的心里。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再到悲唱《葬花词》,层层推进,黛玉对命运的认识一步一步清晰起来。

⑤从“感慨缠绵”,到“点头自叹”再到“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直到最后的“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最终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2.贾宝玉将落花撂进流水中,林黛玉却要将落花埋起来,他们二人在对待落花的感情上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做简要分析。

贾宝玉将落花撂进流水与林黛玉将落花埋进土里,都是希望给落花找一个洁净的归宿,不让花被凡尘沾染。作者这样写既表达了二人的心境追求都是清洁干净的,又能表现出林黛玉在这种追求上更加纯粹高远,充斥着一种仙意。

3.林黛玉在读《会真记》时“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但当贾宝玉背诵书中戏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时,她却嗔指宝玉“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请分析林黛玉的矛盾心理。

林黛玉表现出来的心口之间的矛盾只是表象,从内心上说,她与贾宝玉一样被《会真记》里描写的爱情所吸引,所感染,所以才会看得那么快,那么出神,而且还默默记诵。至于对贾宝玉借戏文半真半假地说情话的嗔怪,既是少女害羞的天性所致,也是林黛玉孤傲清高、强烈的自尊心的性格体现

二、语言文字运用

《红楼梦》十二金钗中,有稳重大方、八面玲珑的(      ),冰雪聪明、敏感多疑的(      ),也有精明能干、圆滑世故的(      ),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的(      )等。许多人会问:“十二金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可作者没有“嘲笑”或“不喜欢”,只有“悲悯”与“包容”。他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    ①       ,美的、丑的。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处境。即便是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      ②        。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由此,我们或许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不再随便说:       ③         。

1.依次对应文中括号处的人物,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贾迎春

B.王熙凤  林黛玉  贾迎春  薛宝钗

C.薛宝钗  林黛玉  王熙凤  贾迎春

D.贾迎春  王熙凤  林黛玉  薛宝钗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

1.C

2. ①善良的、残酷的(凶恶的)/富有的、贫穷的

②也应该是被尊重的对象/也有可以被欣赏的美/也值得尊重(欣赏)

③喜欢谁,或不喜欢谁/最喜欢谁或最不喜欢谁

3.《红楼梦》开篇第五回以判词预示人物命运,体现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独特写法。下列对相关判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判词先以“荷花”暗示香菱其名,再预言其一生坎坷的命运。

B.“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将钗黛并立,运用典故赞美林黛玉、薛宝钗同是德行贤淑、才华出众的女子。

C.“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判词以谐音暗示李纨其名,评价她虽有美名也不过是他人笑谈。

D.“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判词以“凡鸟”指王熙凤之“凤(鳳)”字,赞其才华,也叹其命运。

19.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B.“赞美林黛玉、薛宝钗同是德行贤淑、才华出众的女子”理解错误,“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宝钗”,“雪”,谐“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这四句判词都暗寓了宝钗、黛玉二人的可悲命运,故选项说其赞美二人“同是德行贤淑、才华出众”理解错误。

故选B。

4.下列对《红楼梦》相关情节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雨村一上任就审理薛蟠为争买英莲而打死冯渊的案件。他要拿人判案时,手下的门子为制止他,呈给他“护官符”,上面写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B.金陵十二钗中,最有才华的是黛玉,最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泼辣狠毒的是王熙凤,绘制大观园图的是元春,错嫁中山狼的是迎春。

C.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结婚的消息,一病不起,她挣扎着狠命撕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将绢子撂在火上焚烧。

D.宝钗见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想扑了来玩耍,就一路跟踪蝴蝶,来到滴翠亭上,无意听到小红和坠儿在谈一些闺房私话。为了避免尴尬,便装出正在找黛玉的样子。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

B.“绘制大观园图的是元春”错误。“绘制大观园图的是惜春而非元春”。《红楼梦》中绘制大观园图是在刘姥姥逛大观园之后,她对大观园的精美景致赞不绝口,说要是有人能照着大观园画上一幅,她带回去让人见见,死了也得好处。贾母就让惜春给刘姥姥画一幅,画成之后让刘姥姥带回家去。元春身为贵妃,当然不可能为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老太绘画。

故选B。

5.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府的“四春”分别是: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B.宝玉的通灵宝玉上的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薛宝钗金锁上錾刻的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就是所谓的“金玉良缘”的依据。

C.《红楼梦》第四回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阔的社会背景。

D.贾宝玉曾说过:“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

A.“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表述错误。应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

故选A。

6.下面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判词(部分),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贾府中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⑤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_

【答案】 贾探春     袭人     贾惜春     王熙凤     李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诗词含义的整体把握能力。

①探春判词。画面暗指探春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运偏消”,命运偏偏愈来愈不济。

②袭人判词。袭人服侍宝玉细心周到,恪尽职任,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她一心为宝玉前途忧虑,判词中“枉自”“空云”“堪羡”“谁知”等语暗示她将来的结局与初愿相违,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③惜春判词。判词暗示惜春的结局是出家为尼。惜春为尼后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三春”,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堪破”,堪破。“缁衣”,黑色的衣服,这里指僧尼服装。

④王熙凤判词。“凡鸟”合而成“鳳(凤)”字,点其名。事出《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是好友,一次吕安去拜访嵇康,康不在,其兄嵇喜出门迎接,吕安不入,在门上题一“凤”字而去,嵇喜很高兴,以为称自己是凤凰,其实吕安嘲笑他是“凡鸟”。“一从二令三人木”,或谓贾琏对王熙凤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始则听从,续则使令,最后休弃(“人木”合成“休”字)。贾府“事败”,王熙凤曾落入“狱神庙”,后短命而死。

⑤李纨判词。由“结子”可以看出他已有孩子。“李”“完”也与李纨谐音。“兰”又是贾兰的名字。“空”暗示她已守寡,只能作为贞洁的样板了。

7.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一般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

B.《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是指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府四春、妙玉、香菱、王熙凤、李纨、秦可卿。

C.《红楼梦》中的诗词往往与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相合,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两句就堪称黛玉性格的写照。

D.《红楼梦》不仅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且突破了以往小说单线发展的情节结构,使艺术结构更加宏大完整。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

B.“金陵十二钗有香菱”表述错误。“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正册里不包括香菱,把香菱与林黛玉等人一起归类不当。香菱,原名是甄英莲,在贾府中叫香菱,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中人物。

故选B。

8.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的开卷诗,甄士隐解注《好了歌》时也说“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B.《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分别是:宝玉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声;凤姐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C.第二十二回,探春制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其谜底是风筝。

D.“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贾林二人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艺术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D.“'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表述错误。“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故选D。

9.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宝玉所佩戴的玉上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湘云说这八字与宝钗的项圈上的八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配成一对。

B.贾母叫贾政、宝玉等人来猜灯谜,宝玉见贾政在此不敢长谈阔论,只唯唯而已。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泰然自若。黛玉本性娇懒,不肯多话。

C.中秋佳节,甄士隐闻贾雨村欲进京求取功名,但行囊路费一概无措,便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士隐本想写两封荐书并于黄道之期送他上京,但雨村当夜便上京了。

D.贾宝玉在沁芳闸边桃树下读《会真记》,见桃花落得满地,便将它们兜到了池边,抖在池内,正巧遇到黛玉。黛玉将宝玉带到花冢,这是本书第一次提及黛玉的花冢。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

A项,“湘云说这八字与宝钗的项圈上的八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配成一对”错误。应为“莺儿”所说。

故选A。

10.《红楼梦》前五回幻境与现实交织,亦真亦假,真假难辨,这给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阅读障碍。但作为小说的总纲,前五回对后文故事的展开具有重要作用。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①前五回暗示情节发展走向,比如“还泪说”暗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②为后文情节发展提供合理性,如交代了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贾府的原因,让宝、黛、钗三人的相聚合理自然。

③展示社会环境,提供故事背景,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描写贾府环境,通过“护官符”写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④介绍主要人物及关系,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⑤暗示人物命运,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暗示了众多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精华,是小说的序幕,也是小说的纲,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第1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3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名著阅读!超全!!!
林黛玉为何要嫁给北静王?发生三件事情后,她只能这么选择
林黛玉魂归何处?
评薛宝钗
再论“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我们可能冤枉贾母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