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指导:定向转述,多角度概括材料

叙事类文章运用形象思维,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塑造的形象,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突出典型细节,加以扩展、补充,追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论述类文章则不然,它运用的是逻辑思维,理性地思考,通过对材料的概括、简缩、抽象,突出、强化其与论点的契合性,从而支撑论点、证明论点,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一)学习定向转述

“向”是论点的意义指向,定向即叙例朝着这个“指向”;转述,围绕论点取舍、剪裁、组合材料,以浓缩、简练的语言对事实进行概括。定向转述,就是围绕论点对材料进行指向明确的概述,使事实论据与论点的意义相契合。
定向转述是议论文写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像运球、投篮、脚步移动、传接球是对篮球运动员最基本要求。
那么,怎样进行定向转述呢?
首先,写作者应有明晰、强烈的自觉意识。不能随便地引用材料,不能对材料“应该表达什么“实际表达了什么”缺乏意识,而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转述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保持明确的“向(论点)。有了“向”,转述时就像驾驶汽车有了方向、目标,才能避免盲目地、不自觉地走错道的危险。
其次,聚焦论点,指向论点。事实论据的意义与论点高度契合,不偷换概念,不旁逸斜出,追求概念的严密、判断的周全、推理的科学,讲究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逻辑严密性。
再次,根据不同的论题、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取舍、转引,强调、挖掘材料中能够证明论点的方面、属性。不必面面俱到,不能哪方面有话说就多说几句。
例如,根据小说《水浒传》中同样的故事情节:
A.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B.《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茅盾为了证明小说《水浒传》故事发展“前后勾联”“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艺术特点,用了70字就转述了这个比武的故事,抓住了故事发展的三个关键点(不比、假比、真比),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观点。毛泽东为了论证“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的观点,也援引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他紧扣“退让”,突出“退让”后的胜利,用以论证“战略退却”的必要性。
还有,务必概括。概括是议论文写作思维与表达的特点、要求。因此,在转述中应当运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述,一般不宜展开描写、抒情。字数要控制,在一篇800-1000字的议论文里,一个事例(即使作为繁例),字数应在百字以内。

【示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这则材料长达700多字,为证明论点“善良是为自己留下的路标”,怎样将它概括为100字以内的事实论据。

善良是我们的路标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沙漠,因自然环境恶劣,这里又被称为“死亡之海”。
1814年3月,一支由12人组成的考古队从英国伦敦出发,进入了“死亡之海”。这支考古队的队长名叫詹姆斯,他年过花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当时进入沙漠后,考古队经常能碰到许多死者的骸骨。每当看到这些骸骨,詹姆斯总会让大家停下来,把它们收集到一起,然后选择高地挖坑掩埋起来。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詹姆斯还会在这些简易的坟墓前插一根粗树枝或立一块石头,作为墓碑
但是,沙漠里的骸骨实在是太多,他们不断地掩埋这些骸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这极大地影响了考古队的行程。于是,队员们对詹姆斯的意见都很大,他们对他说:“我们是来考古的,而不是来替死人收尸的。”
但詹姆斯却固执得很,他对队员们说:“每一堆白骨,都曾经是我们的同行,怎么能忍心看着他们暴露在荒野呢?”詹姆斯虽然这样说,也不得不作出了让步,他开始化繁就简,把许多骸骨合葬在一起。
一个星期后,詹姆斯带领考古队顺利进入了沙漠中心,在这里,他们挖掘出了许多足以震惊世界的文物。但是正当他们将收获装上骆驼,准备离开时,怪事出现了。沙漠里先是刮起了黑风暴,几天几夜不见天日,接着,他们随身携带的辨别方向的指南针也失灵了。结果,这支考古队在沙漠里转了几天,也没有走出去,食物和淡水开始匮乏。队员们纷纷开始写下遗书,准备迎接死亡的来临。
危难之时,詹姆斯突然说了一句:“不要绝望,我们来时在路上留下了路标。”大家看着他迷惑不解。詹姆斯说:“我们沿着那些坟墓走!”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大家。
最后,他们沿着来时一路掩埋骸骨留下的墓碑,走出了“死亡之海”。而他们是第一支走出这片荒漠的考在接受《泰晤士报》记者的采访时,这支考古队的每一个队员都这样感慨地说:“善良是我们为自己留下的路标。”
(《摘自环球观察》,作者李晓武,有删改)
转述示例
十九世纪初英国考古队长詹姆斯率队穿越撒哈拉沙漠时,将沿途所见的死亡者骸骨掩埋,并在墓前插一根粗树枝或立一块石头作为墓碑。后来,当他们在沙漠中迷路时,正是那些墓碑引导他们走出这片“死亡之海“。
点评

以上面这则材料为例,怎样紧扣论点、概括事例呢?

(1)概括应归纳重点,抓住表因果的词语。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体现论据的真实性)简明扼要概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突出契合论点的侧面,舍弃其他方面。找出论点的关键词—“善良”“路标”在材料中的对应内容,即詹姆斯率队掩埋沿途所见死亡者骸骨,并在墓前插树枝或立石头为墓碑以示尊重后来因此得以走出困境的事迹。

(3)概括事例时可渗入作者的议论、评价。转述中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倾向。


【示例2】

比较下面原稿与修改稿,思考:为了证明论点“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合作创新何尝不是一个化干戈为玉帛互利共贏的方式”,修改稿怎样概括事例。

[原稿]

很多年前,冰淇淋还没有圆筒状的,都是装在盒子里出售,而在一届世博会上,天气非常炎热冰淇淋的需求巨大,但盒子很快就用完了。那时候,在一旁卖薄饼的却生意惨淡。后来两者互相合作,创新地将冰淇淋放在薄饼上出售。这样的冰淇淋一出现,便收获了无数青睐。

[修改稿]
因为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冰淇淋与薄饼放弃竞争,选择合作。当冰淇淋与薄饼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便收获了无数青睐

点评

原稿“很多年前”“天气非常炎热”“那时候”这样的语句不应出现在议论文中,因为这属于记叙文的表达语言,不能把“叙述”当作“论证”。

修改稿压缩成两句话,用概括代替了叙述、描写,第一句概括事实,第二句交代结果。概括是分析问题的基础,同学们务必掌握好这项议论文写作的基本功。

【示例3】
下面语段分别围绕不同论点使用相同事例并加以分析、论述,它们是怎样“一材多用”的。
[事例]
春节过后,迎来春运返程高峰。2016年2月10日晚,在山东淄博火车站候车大厅内,一名男子面对前来送站的白发父母,情绪非常激动,跪在地上,磕起了头。淄博火车站工作人员张勇明好目睹这一幕,他用手机拍下了儿子长跪泪别父母的画面。照片一传上网,立即爆红网络,引发热议。
据《齐鲁晚报》记者了解,跪地男子叫张金丽,今年46岁,父亲快80岁高龄,家在淄博新华医疗器械集团,自己在北京从事水泥行业工作,在这之前已经三年没有回过家,妻子和孩子都在北京生活。今年,他自已一人匆匆赶回老家陪父母过年。当张金丽在淄博站准备乘车离开时,面对前来送站的老父母,加上之前喝了点酒,情绪激动,觉得没有尽到孝道,愧对父母。
张全丽年迈的父母表示理解儿子。“现在年轻人都要忙工作,肯定会想他们,也会孤独,但是我们都理解。”老人说,“二儿子张金丽1990年就去北京了,现在已经在北京成了家,有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孙女,这几年由于比较忙,已经三年没回家了。今年我要求他回来,他本来不休班,跟别人换的班,才回来的。”由于时间仓促,这次张金丽是一个人回来的,虽然只待了三天,但老人还是非常高兴。“就是一家人在一块团圆,高高兴兴喝点酒。”这次老两口把儿子送到火车站,大家都很不舍才有了照片上的一幕。
可是不少网友质疑,北京到淄博的高铁只要3个小时,229块钱,往返很方便,即便平时工作再忙,难道抽空回家待一天顿饭的时间也没有吗?“这么近,火车也很方便,起码过年的时候要回家来看看,陪陪父母。”
(摘自《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16年第5期,作者胡丽丽)

[论点]

A.爆发的孝道感动中华。

B.张金丽给天下儿女上了一堂亲情课

C.摆脱空巢,需要全社会的担当

[转述示例]
A.爆发的孝道感动中华
儿行千里母担忧,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是一个乡愁情怀浓重的民族。照片中,长跪的儿子,已经年近半百,不能够守护在父母身边尽孝;白发苍苍的父亲,年近八旬,却无奈独守空巢。这是无数普通人家庭生活的写照。因为牵挂,因为思念,因为那深深的中华民族的乡愁情怀,海内外的漂泊游子们虽然无奈着,但也幸福着。在这样的乡愁情怀中,我们思念着父母,我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B.张金丽给天下儿女上了一堂亲情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时间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作为儿女晚辈,必须反思一下自己在尽孝方面是否有该做而没有做到位的地方?如果有,就应该用行动来改变,而不仅仅是长跪不起。如今,高铁遍布全国,今后还将越来越方便。还是多回家看看吧!“张金丽”们!千万别再等到没有机会陪伴父母的时候而追悔莫及。请擦干眼睛的泪水,留住我们孝敬父母的一颗赤诚之心。
C.摆脱空巢,需要全社会的担当。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让孩子能够陪伴在老人身边,这个基本责任光靠孩子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全社会的担当。全面建设小康,不仅是物质幸福的小康,也是精神幸福的小康、家庭幸福的小康、老人安度晚年的小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期盼我们的用人单位能够落实探亲假,让那些游子们能够有一段专心陪伴父母的时间;我期盼我们的住房改革能够有一个“老人补贴住房”制度,帮助孩子们把老人接到身边居住;我期盼我们能够有一个“城市爱心老人工程”,给异地的孩子们打造一个孝敬的平台。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統,我们应该让老人能够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
[点评]
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关注、思考上面三个语段
(1)对同一则材料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剪裁、取舍、概括?
(2)转述时怎样强调不同的侧面来证明各自的论点?
(3)怎样叙、议结合(即材料转述与材料分析融为一体)?


(二)走出转述误区


下面议论文语段写作不符合要求,更像记叙文写法。
我们直到现在都不会忘记“最美司机”吴斌,他虽然早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他精神长存,虽死犹生。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途中,突然有一块铁像炮弹一样从空中飞落下来去碎了车辆前挡风玻璃,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面对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吴斌强忍剧痛,换挡,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跳灯,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动作,确保了旅客安然无恙,而他自己却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年仅48岁。
(摘自2014年重庆市高考作文《高举责任的大旗》)
显然,作者缺乏“定向”意识,用了较多文字完整地陈述事情的经过,没有根据论点“责任在于坚守”突出重点、恰当取舍。这样的表达不符合高考作文试题“明确文体”的要求,可能导致失分。
定向转述材料,看似简单、容易,但是许多同学并未真正掌握,以致在议论文写作中或定向不明确,或转述角度错误,或取舍详略不当,或啰唆不简练,或臆想窜改事实。

【示例4】
下面两个语段运用相同的事实论据论证“远大的目标要与实际行动结合才能成功”这一论点哪个语段更加符合要求
A.勾践被困会稽山时,绝望到几乎自杀的地步,幸有大夫文种进言劝其向夫差示弱,并以西施为饵实行美人计。而夫差骄傲自大,不信忠臣伍子胥的谏言,结果给了勾践喘息的机会。越王勾践以俯首帖耳取得夫差的信任得以回国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B.越王勾践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目标是美好的,但道路是艰辛的。为了这一目标,他葬死者、问伤者、吊有忧、贺有喜;为了这一目标,他屈尊下顾、礼贤下士;为了这一目标,他亲自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这远大的目标加上长达十年一步一步行动,终于使他在最后一举歼灭吴国,成就了一代霸业。
让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衡量这两个语段:
(1)叙述角度是否选择恰当。
以“远大的目标结合实际行动而走向成功”的人是勾践而不是夫差,文段B以勾践作为叙事主体,角度选择恰当,叙述笔墨也就更集中;而文段A先后以夫差和勾践作为叙事主体,导致笔墨分散,对夫差的陈述多余、累赘
(2)剪裁合理是否重点突出。
论点是“远大的目标要与实际行动结合才能成功”,那么论证时就要紧紧围绕“目标”与“行动”二者的关系展开。文段B的叙述句句落脚在“目标”与“行动”上;而文段A多点立足,既有“目标”“行动”,也有信念、恒心,甚至还有策略、谏言,因而未能紧扣论点,横生枝节。
(3)中心词句是否反复强化。
文段B“目标”出现六次之多,“行动”也很具体地多次体现,而文段A“目标”和“行动”都出现得少。文段B“为了这一目标”还构成了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示例5】
阅读下面两位考生同样以“人生不一定都要打草稿”为观点写的议论文片段,思考:它们对材料的选择、概括,符合议论文写作对事例论据的要求吗?
A.曾经有一位下岗职工到一家外企去参加部门经理的面试,由于工作经验丰富,他一路过关斩将。眼看着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这个时候,那个老外面试官却突然向他提出了个出乎意料的问题:“你会用打字机吗?”他面上不显,快速地打量了一下四周后发现现场并没有打字机,于是他很淡定地回答会用,面试官又问:“一分钟能打出多少个字?”他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您的要求是多少?”面试官说了一个数字,他毫不犹豫地说可以。面试结束后,他向别人借钱买了台打字机,日夜疯狂地练了有两个星期,终于达到了面试官的要求。后来他被录取了,他的上司一次也没有要求过他打字
试想,若是他在面试当中表现出哪怕一丝的犹豫,他在面试官的心中也会留下不太好的印象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一个杀伐果断且有急智的部门经理比一个太过于谨慎细致的部门经理要受欢迎得多。因为说不定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到手的好机会就这么白白溜走了。
B.佩服司马迁笔下的项羽,顶天立地的英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不打战争的草稿,置之死地而后生;惊叹作《七步诗》的曹植,满腹经纶的才子,才思敏捷,厚积薄发,不打创作的草稿妙笔生花,感天动地;崇敬导弹之父钱学森,精心推断,果敢决断,不打学术的草稿,功勋卓著,叹为观止。
反观现实,很多人沉溺于凡事必先打个草稿的习惯,把大好的光阴白白浪费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当中。甚至连买个菜也要打个草稿,先想着货比三家,然后再揣度着讨价还价。试想,只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白白地耗费半天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草稿打还是不打?答案不言而喻。
[点评]
A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所选用的论据缺乏典型性;第二,用作论据的材料应当概括、简明,而该语段竟然多次展开人物的对话描写;第三,分析材料缺乏就事论理,没有从这件事中分析出其中蕴含的道理;第四,一个事例的叙述文字(第1个自然段)就达266字,超过整篇作文(800多字)的四分之一,导致该作文沦为“文体不明”。
比较而言,B不仅论据典型,观点明确,而且语言简明,联系现实分析有力。
【示例6】
阅读下面各语段(摘自2016年上海市春季招生高考作文《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冯渊老师点评),思考:它们在事例论证方面分别存在什么问题。
A.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想的不是他住的条件不好,而是每过一天,时间就减少了天。他得抓紧时间编写《史记》,而每一天的编写也使得他逐渐接近生命的终点。对他来说,每一天都不相同。
[点评]
一些同学考前准备了不少素材,这是一个好习惯。考试时,看到作文题,要根据话题指向,从所备材料中进行筛选,选择那些能准确证明考试作文主题的材料。有些同学未经深入思考,不去建材料与话题之间的桥梁,而是生拉硬扯,主题先行,材料常被窜改得似是而非。司马迁的《史记》不是“编”的,是他依据多年翻阅文献资料和游历寻访创作的,以史实为原型,融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受刑之后,他“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在写《史记》时的确会想到来日无多,但这又怎么能证明“每一天都不相同”呢?
B.思考个人之痛能成就事业之辉煌。居里夫人尝尽放射性元素带来的疾病之痛,但痛定思痛之余,她明白自己的痛苦会给后人带来无尽的财富,她的思考超越了缠身的病魔,终成伟业。司马亦如是,宫刑的痛苦带给他的思考是正直平等的判断,以客观的文字成就了浩然巨著,是历史永恒的财富。
[点评]
众所周知,居里夫人的伟业不是从对病痛的思考中得出的,司马迁也并未因宫刑的痛苦导致客观的文字”。我们知道对《史记》最好的评语是“无韵之离骚”,“无韵之离骚”就不是“客观”所能概括的,而“正直平等的判断”更不知所指为何。
C.王国维,不像鲁迅弃医努力唤起的斗志。王国维不堪重负,跳湖自尽,落得个凄凉的结局。如果他认为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有着新的希望,或许他的人生就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
[点评]
如果缺乏文化底蕴,最好不要对文化名人、文化现象胡乱点评。王国维的自尽在稍有文化的人心目中至少值得尊重的,绝不是简单的“落得个凄凉的结局”,而且与鲁迅的“弃医从文”对比,更是不伦不类。
同学们切记:材料转化为议论文的事实论据,首要是真实,不能根据自己的观点的需要,改变(扩大、缩小、歪曲、推测、臆想)事实。


(三)运用点例繁例


事例论证时还应当点例、繁例相结合,多形式展开论证。
点例是具有本质关联,且材料之间具有相似性、逻辑性的一组概括性事例;繁例是阐述观点、分析论证时,用作事实论据的一两个富有代表性而又较为具体的事例。繁例与点例相结合,能够定点挖掘、横向拓展,详与略、面与点、深与广兼顾。
运用点例需要较强的概括力,几乎每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故事。对所叙述的事例,作者要具有从不同角度驾驭、撷取一端的能力,以简洁的语言抓住要害,不要被事例中与论点无关的因素牵着鼻子走。例如《孟子》中这段著名的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句一个典型事例(画横线部分),体现出作者很强的概括力,是运用点例的经典范例。
对新颖的、典型的事实论据,可写得稍微具体一些,突出与论点相关的方面,作为繁例;对般的、常见的、不太新鲜的事例,应简要概述,作为点例。
一篇议论文倘若尽是繁例则显得臃肿,如果全是点例又过于浮泛。一般情况应是数个点例两个繁例,点例、繁例结合。
【示例7】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思考:它们在点例组合上各有什么特点
A.在古代名著的“大树”上,结出现代教育学的“叶子”,实质上是对古代名著教育功能的延伸,有利于促进古代名著对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三国演义》在教会我们团结协作、用头脑处理事情的传统教育意义上,将其延伸至策略学领域,更好地发挥了《从三国演义》对于学生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红楼梦》在为我们展现清朝封建大家族生存境况的传统教育意义上,往公关学方向延伸,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处世为人;《西游记》在惩恶扬善的传统意义上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优化管理;《儒林外史》在批判、讽刺封建礼教度的传统教育意义上,往营销学延伸,教会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营销”自我。可见,传统“大树”上长“新叶”可以有效促进读者现代化发展。
(摘自2017年广东佛山模拟考试作文《传统“大树”应长“新叶”》)
B.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兵强马壮。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表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
(摘自2003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情感与理智》)
[点评]
A运用点例(四部名著)排比的方式,叙议结合,有力地论证段首中心句(即分论点)。这四个点例展示了作者的阅读积淀,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气势充沛,论证有力。
B运用点例对比,用周公、刘备的“兼听”与楚怀王的“偏听”对比来论证兴亡之道,使现鲜明、突出。
点例排比、点例对比的不同特点:
(1)点例排比,指运用三个以上的句式相同的点例来证明一个观点。运用点例排比的方式转叙事例,可以强化语势,增强感染力。
(2)点例对比,指运用两组点例形成对比,是非曲直一目了然,作者的观点、态度得到鲜明地突出。运用对比式点例,要注意构成对比的事物是否具有可比性。
事例并列时,要注意事例的排列顺序,一般可以采用从古到今,先中后外的顺序;先写重要的说次要的;先写典型的,后说普通的。
特别提醒:点例排比若不加以分析将滑入“堆砌事例”的误区。点例分析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夹叙夹议,每个点例的叙述结合着议论;二是叙后再议(俗称“例后析”),在点例列举之后对点例进行整体分析(求同或求异)。
【示例8】
阅读下面文字,思考:它体现了繁例与点例结合的哪些基本原则
弯曲是尊严的另一种诠释。古有晏子使楚,楚国刻意刁难,开了个小门,让晏子钻。晏子据理力争,说:“下等人出使下等国家,小国开小门。”他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负气回国,而是适时弯曲,据理力争,用言辞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与祖国的尊严。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为老人拾履,勾践卧薪尝胆,刘备三顾茅庐,他们能屈能伸,屈为积蓄力量,伸为博取尊严。
(摘自考场作文《谈“尊严”》点评
[点评]
以上文字体现了繁例与点例结合的三项基本原则:
(1)繁例点例同类或相关原则
繁例(晏子)与点例(韩信等人)的叙述均紧扣观点。
(2)繁例点例多维组合原则。
繁例(晏子)与点例所叙述的人物(韩信等人)各有特点
(3)繁例点例点面互补原则
晏子的事例与韩信等人的事例形成点面互补。
【示例9】
阅读下面语段,思考: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历史素材与现实素材怎样恰当地组合。
千年前,圣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极臣的政客,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而孔子,则成为后世称赞景仰的伟大教育家,究其根本,在于其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扬其长补其短,因材施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待遇”,才使得每个人都得尽展其能,各得其所
社会对于每个人,应有不同的要求,正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既不能缺少轰隆雷鸣的马达,也不尽其所能的结果,若是我们只是用统一的标杆来评价不一样的人,那世间将会埋没多少奇能与怪才能松懈默默无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可能对于小亮而言,九十分是他永无无法企及的高度,及格便是
是的,我们社会需要差别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汪洋意的O书画只求神形俱备即可;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精巧说辞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铺写精致,《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
(摘自2016年湖北省高考作文《差别待遇》)
[点评]
第段,作者把孔子“因材施教”这一经典素材与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时事素材相结合,从不同角度论述“差别对待”的重要性;第段(“是的……”)浓缩古今素材,“历史”与“现实相辉映,彰显出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样,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历史素材与现实素材恰当地组合,收到较好的论证效果。

小结

同一则材料的意义指向是多元的,所以能够证明的观点也不是唯一的,换而言之,“一材”可以“多用”。那么,怎样“一材多用”呢?
(1)选择材料的侧面
当材料具有多个侧面的时候,选择与观点一致的侧面,舍弃与观点不同、无关的侧面,在论分析中,要把事例与论点内在的逻辑关系、相同属性揭示出来,彰显材料与观点的契合
(2)围绕论点来挖掘
紧扣论点的意义、指向及关键词,不仅要善于取舍,而且对感性的(抽象的)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果溯因地挖掘,把它的内在意义充分挖掘出来。挖掘材料的过程是我们对事物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过程,也是不断深化论证的过程。
另外,从性质(内涵、外延)来看,论据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个别的;一种是普遍的、概述的。“按议论文严格的要求,那就是特殊的事例与普遍概括的结合,力求在间上有最大的涵盖面。”(孙绍振)因此在论证时,应综合运用这两种类型的事例论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作高手应具备的条件-----议论文写作(二)
高考作文二类卷以上的不二法门(议论文)
高考作文专题:议论文如何选择事例、叙述事例、议论事例
如何写好议论文之论据
【2021一轮复习】议论文论证段的写作方法指导
写作 • 议论文写作事实论据的分析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