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百练:宋史道学一/宋史程颢、程颐传

“道学”之名(名称),古无是(这个名称)也。三代盛时,天子以(用)是(这个)道为(作为)政教(政令教化),大臣百官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泛指官吏)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各级学校。《学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有塾,据《周礼》所载,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居一巷,巷首有门,门旁有塾。“家有塾”即指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都能够在塾中受教。党:据《周礼》,上古五百家为一党。术:当为“遂”。遂是古代统辖五县的行政区划。《周礼》称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遂。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师(教育)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动词用作名词,讲习的内容),四方百姓日(每天)用是(这个)道而不知。是故(所以,因此)盈(满,整个)覆载之间(天地之间。覆,覆盖;载,承载。),无一民一物不被(承受)是道之泽(恩泽),以遂(成全)其性(本性)。于(在)斯(这个)时也,道学之名,何自(宾语前置,从哪里)而立(存在)哉。
文王、周公既(……以后)没(“殁”,死亡),孔子有德无位(政治地位。有德无位者,只能通过著述的方式,以“正人心”的途径曲折地将“道”传达于社会政治现实;有德有位者,在明道以后,可利用手中的权力而将“道”直接实现于社会政治现实),既(既然)不能使(让)是道之用(功用)渐被(遍及)斯世,退而与其徒(他的弟子)定(修定)礼乐,明(申明)宪章,删(删定)《诗》,修(修撰)《春秋》,赞(评论)《易象》,讨论(探讨论说)《坟》《典》,期(希望)使(让)五三圣人之道昭明(彰明)于(到)无穷(永远)。孔子没(“殁”,死亡),曾子独得其传(所传授的思想),传(传授)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殁”,死亡)而无传两汉而下(以下)儒者之论大道察(明白,理解)焉(代词,代儒道)而弗精(精微)语焉而弗详(语焉不详:说到了,但说得不详细不清楚)异端邪说起而乘(践踏)之几(几乎)至大坏
至宋中叶,周敦颐乃(才)得圣贤不传之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道理,规律)。仁宗明道初年,程颢与弟颐实(宾前标志,“唯……实……”)生(出生),及(等到)长,受业(从师学习)周氏,慨然(情绪激昂的样子)有求道之志(志向),泛滥(漂浮,引申为广泛学习)于诸家,已(不久)乃(就)扩大(扩充)其(代二程)所闻,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表(表述,阐明)章(“彰”,显著,明显)《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同时实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奥妙),下至初学入德(进德,提高道德素养)之门,融会贯通,无(不)复(再)余蕴(蕴藏于中而未全部显现)。程颢教人自(从)致知(获得知识)至于(达到)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循循有序。病(忧虑,担心)学者(求学的人)厌卑近(形容词作名词,浅近的知识)而骛(追求)高远,卒(最终)无成焉。程颐以为后人不达(通达),以(因为)谓圣本(本来)生知(出生就知道),非(不是)学可至,而(于是)为学之道遂(就)失。不求诸(兼词,“之于”)己,而(却)求诸外,以(把)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作为,当作)工(“功”,事,功效),荣华(使……华丽)其言,鲜(少)有至于(达到)道者。
迄(到)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正统传授),其学加(更加)亲(亲近)切(切实)焉。凡(所有的)《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流传下来的著作学说),颠错(颠倒混乱)于秦火,支离(残缺不全,歪曲肢解,断章取义)于汉儒,幽沉(低沉退隐、不受重视)于魏、晋、六朝者,至是(这个时候)皆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而大明(大放光明),秩然(井然有序的样子。秩,次序。)而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此宋儒之学所以(……的原因)度越(超越)诸子而上(向上)接(承接,接续)孟氏者欤(此……欤:这就是……啊)。(节选自《宋史道学一》《宋史程颢、程颐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B.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C.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D.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翻译:这样一直传到孟子。孟子死后道就不传了。两汉之后,儒者论说大道,明晰却不精微,叙述了却不详尽,异端邪说乘机而起,道学几乎到了大破坏的地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B.庠、序: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C.五行:指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元素。古代学者认为万物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的。

D.大学: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学之名可追溯到三代。三代之时,天子依赖“道”执政,四方百姓依赖“道”处世,天地之间蒙受“道”的滋养,道学之名开始出现。(“道学之名开始出现”说法错误,原文中是“'道学’的名称又从何而起呢”)

B.孔子对道学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他与弟子删定《诗经》,修订《春秋》,论赞《易象》,讨论典籍等,希望将道学彰明显扬。

C.程颢程颐求道之志坚定。二人尽管辗转于儒释道诸家几十年,但未改求道之志,最终融会贯通,学有所获。

D.朱熹对道学精钻细研。对于《诗》《书》六艺的文章与孔孟的言论,无论是颠倒错乱还是被歪曲肢解的,抑或隐晦不清的,他都进行了精细的阐发。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译文:(程颢)忧虑求学的人厌恶浅近的知识而追求高深的知识,最终一无所成。(采分点:病、学者、骛、卒)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采分点:明、明德、治、状语后置句)

14.宋代儒学为什么能够超越诸子,接续孔孟的道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信息区间】

①至宋中叶,周敦颐乃得圣贤不传之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②仁宗明道初年,程颢与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已乃扩大其所闻,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③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


【参考答案】

①周敦颐发掘圣贤不传的学问,推明阴阳五行的道理。

②程颢、程颐将周敦颐的思想发扬并扩充,将儒学思想融会贯通。

③朱熹将二程思想发扬光大并对孔孟思想进行发掘汇总,并使其井然有序。


【参考译文】

“道学”这个名称,古时是没有这样称的。在三代盛世,天子把这个道作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关部门把这个道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和弟子把这个道作为讲授学习的内容,四方百姓每天都运用这个道却不知晓。所以天地之间没有一个人和一样事物不蒙受这个道的恩泽,以成全各自的本性。在这个时候,“道学”的名称又从何而起呢?         
文王、周公去世之后,孔子有德而无位,既然不能使这个道的功用逐渐被推广到这个时代,于是退而与他的门徒修定礼乐,申明典章制度,删定《诗经》,修撰《春秋》,论赞《易象》,探讨论说《三坟》《五典》,期望使五帝和三代圣人的道永远彰明。孔子死后,唯独曾子得到他的传授,又传给了子思,这样一直传到孟子。孟子死后,道就不传了。两汉之后,儒者论说大道,明晰却不精微,叙述了却不详尽,异端邪说乘机而起,道学几乎到了大破坏的地步。         
到了宋代中叶,周敦颐才得到了圣贤不传的学问,推明阴阳五行的道理。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和他的弟弟出生,等到他们长大之后,跟从周敦颐学习,程颢情绪激昂,立志求道,遍读诸子百家,而后便扩充所学知识,在道家、佛学之间出入几十年,阐明彰显《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行于世。于是上自帝王传心的奥秘,下到初学者进德的门径,全都融会贯通,不再有剩余的意蕴。         程颢教导人从求知到知道要达到的境界,循循善诱。(程颢)忧虑求学的人厌恶浅近的知识而追求高深的知识,最终一无所成。程颐以为后人不够通达,认为圣人本是生而知之,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达到的,于是为学之道便失去了。他们不向自身探求,而向外物探求,以博闻强记、精文丽句为工巧,追求辞藻华美,很少有达到明道境界的。     
到了宋朝南渡之后,新安的朱熹得到程氏的正统传授,他的学说更加亲近切实。凡是《诗》《书》六艺的文章,与孔子、孟子的学说,在秦始皇焚书的时候就被颠倒错乱,被汉儒所歪曲肢解,在魏、晋、六朝幽隐不明的,到这个时候都焕然而大放光明,井然有序而各得其所。这就是宋儒的学问超越诸子而上承孟子的原因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建刚:《周敦颐与北宋理学之形成》
李会富:《伊洛渊源录》中的道统观探析
孙海燕︱发明实推内圣功——思想史上的《近思录》系列之四
水心先生
宋史[四库本] 卷四百二十六 ------ 卷四百三十
百家争鸣 | 养静工夫是修习儒学的重要法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