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讲坛|雷敬敷:赏石艺术的审美理念

        赏石艺术的审美理念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突出地体现在天人合一、以奇为美、以石比德、赏石乐生这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追求意境

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无不统摄于“天人合一”的宇宙构成论的哲学思想之中,传统赏石艺术也是如此。在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观的普世意义,不言而喻。

赏石艺术的天人合一理念,在观赏石的物质层面上,追求观赏石不假人为、不加雕琢的自然天成。就是那些必须切割、打磨的大理石之类的山体石,也被称之为“天然石画”(图9)。甚至于将用作雕件的和田玉籽料中的多姿多彩者,也以原石赏析,称之为“和田观赏玉”(图10)。

 


 

赏石艺术的天人合一理念,在观赏石的精神层面上,追求赏析或创作时由

“观”“赏”进而通过“悟”而达到审美意境追求,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意”是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超越了观赏石本身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意境是情景交融、人石合一的一种空灵恍惚的状态。将意境的感受诉诸文字,那就是赋文以美了。

对于命题为“白牡丹”的图纹石(图11)的意境感受,笔者赋诗曰:

素裙羽衣舞徘徊,

清波芙蓉次第开。

一缕暗香随风动,

为有牡丹仙子来。

意境是有层次的,其最高的层次是对人与石的超越,通过理性沉思,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谛,这就是林有麟在《素园石谱》中所说的“石尤近于禅”。对造型石“得道”(图12)的审美意境感受,笔者理性沉思赋诗曰:

身融宇宙已心通,

神驰八荒须臾中。

芥末可观天下事,

禅定自在色即空。



2、形质色纹,以奇为美

观赏石作为赏石艺术的审美对象,它的“形”,是形态、体量和石皮;“质”是质地的粗细、硬度的高低和质感的润燥;“色”是色彩和光泽;“纹”是石的纹理。

自古以来,赏石艺术对形质色纹均以奇为美。从先秦《尚书·禹贡》中的“怪石”贡品,到宋代苏东坡的“石文而丑”的评说,到清末郑板桥的“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的体验,这“怪”和“丑”都包涵“奇”的意义。清代沈心在《怪石录》序中“质色文理,迵非凡品”之言,更是强调了怪石在于形质色纹的非同一般。

观赏石的“奇”所带来的美感,一是可以乱真的、具象的、惊奇的感受(图13);二是形、质、色、纹的奇特、奇妙、奇巧、奇拙、奇丑,给人一种难以名状的独特的感受。如由黑色电气石、云母、重晶石共生的矿物晶竟然构成了花瓶和插花(图14)。



3.以石比德,赏石乐生

我国传统美学自孔子关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论述之后,荀子在《法行篇》中言“夫玉者,君子比德焉”以来,自然美就成为比德的对象,成为人们道德满足的寄托,也成为传统赏石艺术的审美理念。孔传在为杜绾《云林石谱》所作序中明确地说:“圣人尝曰:'仁者乐山。’好石乃乐山之意,盖所谓静而寿者,有得于此。”所以,关于米芾拜石(图15)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在赏石艺术中,充满着以石为师、以石比德的情愫。

以石比德不仅表现在将人的道德情操比附于观赏石,反过来观赏石也会因名人高士的喜好而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宋代苏东坡心仪的“壶中九华”“雪浪石”,近现代沈钧儒、张大千的藏石,均是如此。在以石比德的人与石的互动中,人伦社会与现实社会得到了统一,“善”转化成了“美”。

中国传统赏石艺术在强调道德情操满足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人的自然情感的满足,提倡在寄情于石的缘情与人石合一的畅神之中,获得赏石乐生的审美享受。这就是明代《素园石谱》作者林有麟所体验的“神游其间”“莞尔不言,一洗人间肉飞丝语境界”,也是当代石友所感悟的“夜听石语到三更”“石心石意石有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雷敬敷:观赏石品鉴的方法论。
石林.志文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赏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园林的“天人合一”
竹文化与竹子造景的意境创造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