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中的自然灾害

         古诗词中的自然灾害

    诗词是艺术再现生活的一种形式,它反映生活,提炼生活,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历史。人类的各方面都能在诗词中找到蛛丝马迹。虽然诗词不能非常准确地表达历史事件的全部内容,但是,它能使敏感的诗人,随时记录他们对于社会事件的感受,这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正史上不曾记录的事件。 

中国自古就地域广大,自然灾害也是多种多样,这些灾害不仅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也给国家带来极大的祸害,有许多小国就是经不起灾害的冲击而灭国。中国的史书上记载的灾害不断,至于文学和诗歌对于灾害的描述也是屡见不鲜。《诗经·邶风·旄丘》中就有“流离之子”的描述,这些流亡之人,不是天灾就是战祸引起的。他们盼望人们去关怀,去救济,但是得到的往往是失望和无助。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就有关于山崩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描写:“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把电闪雷鸣、百川沸腾、山崩地裂、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高山的巨大变化,描述得淋漓尽致,把百姓不得安宁、灾难不断的情景,说得十分详细。诗中“胡憯莫惩”,句中“憯”是副词作“乃”、:“竟”讲,是说灾难不能禁止的意思。

《十月之交》中还记述了日食、月食的情况。诗人用天文异象,用自然灾害等等不寻常的现象,来描述社会动荡,表达人民对于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这些不寻常的诗歌记录,也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可贵的天文记录(世界上历史最早的日食记录,)和地震记录。

    《诗经·小雅·雨无正》开头就说:“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也是说天降灾害,闹得人间饥馑遍地。戕害天下。

  古代诗歌中的灾害记录,为我们留下的是灾害的种类、严重程度、灾害范围、时间、地域等等以外,还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态度和抗灾措施。是很值得研究的科学资料。

1、古诗词中关于地震的描述: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就有关于山崩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描写:“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把电闪雷鸣、百川沸腾、山崩地裂、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高山的巨大变化,描述得淋漓尽致,把百姓不得安宁、灾难不断的情景,说得十分详细。诗中“胡憯莫惩”,句中“憯”是副词,作“乃”、:“竟”讲,是说灾难不能禁止的意思。《十月之交》中还记述了日食、月食的情况。诗人用天文异象,用自然灾害等等不寻常的现象,来描述社会动荡,表达人民对于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这些不寻常的诗歌记录,也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可贵的天文记录(世界上历史最早的日食记录,)和地震记录。

2、古诗词中关于风灾的描述:

“九年夏四月,天诫若言语。烈风驾地震,狞雷驱猛雨。夜于正殿阶,拔去千年树。”
  这是唐杜牧《李甘诗》中的几句。说的是唐文宗李昂大和九年夏四月,发生了一次灾害。狂风呼啸,雷霆万钧,暴雨如注,地动山摇,屋摧树倒,一片恐怖景象。
  杜牧接着说道:“吾君不省觉,二凶日威武”。他认为地震是对于君王的告诫(“天戒若言语”)。但是君王还不警醒,仍然相信两个奸臣(郑注和李训),使他们为非作歹,祸害百姓。
  杜牧此诗写的是他与李甘(字和鼎)一起受奸臣(郑注和李训)的迫害,但是后来形势变化,化险为夷,“二凶”被废。(原诗很长,不再引录)
  杜牧这首诗说到的这次自然灾害,有时间(大和九年夏四月,公元835年),有灾害事件的描述,千年古树都能拔起,这风起码也有十级以上。暴风引起的似乎是地动山摇,和地震差不多。像这样的灾害,损失还能小吗?作者虽然没有描写损失情况,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出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
  杜牧为我们留下了一次唐代官场斗争的历史记录,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次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

 

3、古诗词中异常天气的描述:
  现在,我们十分关注天气情况,对于异常天气十分敏感。而对于气候变暖的报到更是非常关注。其实,异常天气,各个时代都有,不是一遇到异常天气就说是气候变暖或气候变冷造成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读唐诗,元稹的一首诗是说天气反常的,录下给大家看看,诗名为《酬乐天叹穷愁见寄》,诗曰:
  病煎愁绪转纷纷,百里何由说向君。
  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闻。
  三冬有电连春雨,九月无霜尽火云。
  并与巴南终岁热,四时谁道各平分。
  诗中除去说了久病愁烦,无处诉说,心绪日减外,诗的后半部就是说的气候反常。你看,巴南地区(即现在的四川南部)终岁炎热,,四时也不分明,九月份还火云遮天,没有霜降;三冬之际还雷电交加,雨水不断。这种天气异常,又影响了诗人的情绪。所以写信给老友说说。
  元稹所说的情况,在那时,恐怕没有人会说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吧?

 

4、古诗词中关于水患描述:
  千百年来水患与干旱都是历朝历代的农民所最关心的事,由于古时社会发展的局限,科学水平较低,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稍有水患干旱就会造成农业减产,严重的就会绝收,再加上官吏暴政,弄得人们家庭破产,妻离子散。
  唐诗人白居易有首诗《大水》就是写水患的,全诗曰: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白居易当时在浔阳为官,他看到了大水的危害,但是他只想到损害农桑,影响了税收,只看到了舟夫借渡船发财,而没有看到农民的因绝收而造成的困境。
  唐诗人高适也有一首诗《东平路中遇大水》
  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畴。
  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
  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
  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
  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
  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

开宗明义地说天灾自古有,今年秋天特别厉害。接连不断的阴雨天,把各处田地、沟河涵洞都下满了。齐鲁大地到处洪水横流,虫蛇上树,麋鹿、蚂蚁都没处安身。庄稼被淹得七零八落,随波飘荡。庄稼是绝收了,老百姓没有收成,生活无着,到处是唉声叹气、求告无门。当权者商议,免去今年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作者最后说,纵有济世之策,谁又来和我讨论呢?

高适看到了农民的苦难,但是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皇帝开仓放粮,免除赋税。但是他自己都不能肯定自己的主张能否实现,“谁肯论吾谋”?答案呢?
  5、古诗词中关于干旱的描述

《诗经·大雅·云汉》就是讲周宣王在遇着大旱时,祀天祭神,求雨救灾的情况。

诗中描述旱情很严重,“旱即大甚,蕴隆虫虫”。“旱即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大旱严重,暑气蒸人,山上树木都干死了,河里水都蒸干了。旱魔为虐,象火烧火燎一样。这样的旱情,怎么能不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呢?但是,他们只能祭拜天地,求神保佑,祈求下雨。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一篇写干旱的诗中,就写出了官吏和皇帝是如何对待灾害的。
诗名为《 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
  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
  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
  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
  虚受吾君蠲免恩。
诗中对于干旱描写得很形象生动又符合科学规律“三月无雨旱风起,
  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地方官吏明知灾害,却提前收租。当皇帝的免租令下来之后,大家空喜一场。而官吏与皇帝的一出双簧,则让人啼笑皆非。
  白居易的这首《杜陵叟》比《大水》的意义要大得多。它不但鞭挞了官吏,也讽刺了皇帝。同时,也寄托了对于农民的同情。

唐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火》,诗曰:

  楚山经月火,大旱则斯举。旧俗烧蛟龙,惊惶致雷雨。

  爆嵌魑魅泣,崩冻岚阴昈。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入夜殊赫然,新秋照牛女。

  风吹巨焰作,河棹腾烟柱。势俗焚昆仑,光弥焮洲渚。

  腥至焦长蛇,声吼缠猛虎。神物已高飞,不见石与土。

  尔宁要谤讟,凭此近荧侮。薄关长吏忧,甚昧至精主。

  远迁谁扑灭,将恐及环堵。流汗卧江亭,更深气如缕。

  诗中说道楚山连月的大火是因为干旱引起的。这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长期干旱,只有烧蛟龙(即烧山火)才能惊动上天,而致雷雨爆发。可是,山也烧了,树林都成了灰烬,天上一点云彩都没有,夜来仍然晴空万里。火借风势,愈来愈大,眼看就要烧到洲渚。官民都很着急,都在想,怎样才能扑灭大火呢?

  我们从杜甫的诗中,可以看出几点问题:

  ①、当时干旱的确严重,人民无法抗旱。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和技术条件都不可能作出正确的抗旱选择(如挖井、挖渠引水、更没有人工造雨等等措施),只能求助于鬼神(烧蛟龙)来解决;

  ②、烧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引起另外的麻烦,破坏了山林,破坏了生态;

  ③、当时的官吏,也不知道怎样去解决干旱问题,,也只有“流汗卧江亭,更深气如缕。”望火兴叹了。

  唐朝诗人皎然诗《同薛员外谊久旱感怀寄兼呈上杨使君》:

  皇天鉴不昧,愐想何亢极。丝雨久愆期,绮霞徒相惑。

  阴云舒又卷,濯枝安可得。涸井不累瓶,干溪一凭轼。

  赤地芳草死,飙尘惊四塞。戎冠夜刺闺,民荒岁伤国。

  赖以王猷盛,中原无凶慝。杨公当此晨,省灾常旰食。

  独感下堂雨,偏嘉越境域。秋郊天根见,我疆看稼穑。

  请回云汉诗,为君歌乐职。

  诗中描写的干旱情况非常严重,久旱不见丝雨,井底都现出来了,留下的水还盛不了一瓶,河流干涸得能走车了。大地上的草都干死了,风一过,就刮起了沙尘。在这样的状况下,这个杨使君还能思考着怎样抗旱救灾,也算是一个好官了。但是最后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从诗中了解到,诗人观察很细心,把久旱不雨,草死河干,风过沙起等干旱现象都写出来了。他没有写庄稼长势,但是,从“民荒岁伤国”就可以看出,庄稼缺收,年荒岁饥,国家都受到危害。当然,这是皎然写给友人的诗,其中不乏溢美之词。同时,我们也看到,诗人是抱着同情之心来写干旱这一天灾的。他同情人民,关心国家,也很为友人的“省灾常旰食”的精神鼓呼。
   
唐诗人元稹诗《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

  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

  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腊雪不满地,膏雨不降春。恻恻诏书下,半减麦与缗。

  半租岂不薄,尚竭力与筋。竭力不敢惮,惭戴天子恩。

  ······

  欢言未盈口,旱气已再振。六月天不雨,秋孟亦既旬。

  ······

  元稹的诗很长,开头即说天灾祸及千万人,自责为什么不只祸及我一个人呢?

  对于旱灾的严重程度诗中说得很详细,即连年大旱,腊月无雪,春天无雨,不但麦子减收,连春蚕都减收。为了减轻人民负担,皇上下令减半征收赋税(粮与钱),就是这样,人民仍然不堪负担。可是到了六月,天继续干旱无雨,一直到秋末,旱情仍然没有解除。(下面一大段诗都说的是元稹自己对同州辖下七县官员同事的希望和要求,希望他们能体恤民生艰难,不要加重人民负担)

元稹的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干旱无雨,,庄稼绝收的惨状,就这样,官府只是赋税减半,还不知道能否执行。而对于元稹这样的官员,尚能洁身自好,其他人呢?就不得而知了。

白居易在诗《贺雨》中说: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

  ······

  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凝为油油云,散作习习风。

  昼夜三日雨,凄凄复濛濛。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

  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

 

  说的是元和三年冬起到第二年春末都没有下雨,旱情严重,皇帝随下“罪己诏”,表示自己愿意承担一切责任,请老天爷下雨,以解百姓之苦。好像老天爷知道人民疾苦和皇帝“罪己诏”,不到七天就下雨了,旱情解除了,人们变愁为乐,年成也有差变好了。白居易于是写了《贺雨》,发了一通感慨,说明皇帝的伟大英明等等。

  此诗描述的旱灾是确实无疑的了,因为时间在元和三年到元和四年之间,发生了旱情,诗人用了一句“不雨旱爞爞”,来描述,久旱不雨,热气“爞爞”,熏蒸得很厉害,表明旱情严重。采取的措施是皇帝下“罪己诏”。巧得很,“罪己诏”下后不到七天,就下雨了,解除了旱情。

6、古诗词中关于蝗灾的记述:

  蝗虫自古就是危害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而在发明农药之前,人们没有有效办法克服蝗虫灾害,一般只能任其吞噬庄稼,任其祸害,弄得颗粒无收,流离失所。人们还迷信认为蝗虫是天上派下来的神虫,不敢触动,触动了就会惹怒天神,所以对于捕捉蝗虫,认为大大不可,甚至谈“捕”色变。

  唐人白居易有一首诗 《 捕蝗-刺长吏也》: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 课人昼夜捕蝗虫。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一虫虽死百虫来, 岂将人力定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 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全诗说的是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闹蝗灾的事。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七》也有记载,当时的宰相李泌说今天下旱、蝗,关中米斗千钱,仓廪耗竭,而江东丰稔。说的是关中蝗灾和旱灾齐发,斗米千钱。是岁蝗遍远近,草木无疑遗,惟不食稻,大饥,道殣相望。

蝗灾的范围很大(始自两河及三辅),蝗虫很多(荐食如蚕飞似雨),损失程度很严重(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官吏们拿出的灭蝗办法是课人昼夜捕蝗虫,即征人来参加灭蝗。按理说河南长吏做法也还不错,没有许多人惧怕蝗虫、不敢去歼灭蝗虫,长吏能招人灭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可是白居易却得出了另外的结论,他认为: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灭蝗没有利,徒费人力物力;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灭了一个蝗虫,又飞来百个蝗虫,什么时候能灭清呢?他怕人力不能战胜天灾。

   、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即是“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用“善政”把蝗虫赶到外县外州去。不要说所谓“善政”赶不走蝗虫,,就是这种以邻为壑的思想也是要不得的。

④、白居易还提到一个例子,就是“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是说唐贞观之初李世民对于蝗灾的态度,就是不怕天灾,更不怕所谓的皇天报复,一口吃了一只蝗虫,给人们做出了榜样,号召灭蝗,取得了灭蝗的胜利。这个例子恰恰说明,只有发动群众,一起动手,才能灭蝗成功。而不是如白居易所说,是靠皇帝一人吃了一只蝗虫,那年蝗灾就不为害了。

白居易这首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

   、唐朝皇帝(如李世民等)是有着清醒头脑的,遇着蝗灾,是会科学对待的;

   、地方官吏也能拿出办法,发动群众灭蝗;

   、大家也能破除迷信,敢于灭蝗。如果百姓们不出力,蝗虫能灭得了吗?

上面白居易诗《捕蝗-刺长吏也》中,说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发生蝗灾的时候,带头吃了蝗虫,给民众灭蝗做了榜样。取得当年治蝗的胜利。

  《资治通鉴·唐纪八》有一段话,记载了唐太宗吃蝗虫的事,文曰: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夏畿内有蝗,辛卯,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当时人们为什么不敢打蝗虫怕蝗虫呢?

  那时候,人们没有多少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保佑。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办法没有。

  有的人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

  还有的说,杀虫太多,总是伤生太多,有伤和气。

  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唐太宗身先士卒,不怕“神仙”报复,不怕吃蝗虫得病,给人民和官员做出了榜样,号召人民一起来灭蝗,所以在当年没有造成蝗灾,人民过上安稳的一年。

  唐朝历史上有许多次蝗灾。唐玄宗时代的宰相姚崇也是力主灭蝗的一位官员。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山东大蝗。民或于田旁焚香膜拜设祭而不敢杀,姚崇奏请御史督州县捕而瘗之。议者以为蝗众多,除之不尽;上亦疑之。崇曰:今蝗满山东,河南、北之人,流亡待尽,岂可坐视食苗,曾不救乎!借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上乃从之。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蛭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于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姚崇于是号召并组织人民灭蝗,取得了当年灭蝗的胜利,保住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保住了国家的安定。

  历史上有许多不怕鬼神的故事,唐太宗和姚崇灭蝗的故事,也应该纳入其中。

      蝗灾是古代经常出现的灾害,宋代苏轼有诗《寄刘孝叔》中,有句“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也是描写蝗灾的。宋朝陆游也有诗《开岁连日大雪》中,有句“去年久旱绵千里,犁不入土蝗虫稠。”也是描写干旱和蝗虫为害。

 清诗人魏麐徵(字苍石,江南溧阳人。康熙丁未进士)有诗名曰《 捕蝗》: 
       
捕蝗捕蝗人簇簇,蝗飞蔽天引其族。扬旗击鼓乱敲钲,奔走如狂沸山谷。
       
炎肌雨汗肠雷鸣,取蝗一斗当斗粟。幸不入境驱邻封,彼亦天民忍遭酷!
       
谁云蝗多不食苗,苗食垂尽到草木。复闻修德能弭灾,非止蝗生宜早扑。
  
魏麐徵就比白居易明白得多,他不但看到蝗虫的危害,还看到捕蝗时不要把蝗虫赶到邻县去。他看到了群众捕蝗的盛大场面,而且为了及早控制灾害,提倡及早扑灭蝗虫。

 7、古诗词中关于瘟疫的记述:

      唐朝诗人戴叔伦的诗《女耕田行》: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

  持刀斫地翻作泥。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

  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头巾掩面畏人识,

  以刀代牛谁与同。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

  疏通畦陇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日正南冈下饷归,

  可怜朝雉扰惊飞。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馀芳泪满衣。

  全诗描写两个女孩,父死母老,兄从军,无嫂子,所以只有姐妹两个下地干活。再加上去年瘟疫,家中的牛病死,所以耕地也只有靠她们两姐妹用刀耕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农业发达,用犁(金属农具)、用牛(畜力)很早。到了唐代,金属农具更加普及。可是由于瘟疫的原因,耕牛死了,姐妹没了帮手,只有用刀挖地种庄稼。

  诗中“去年灾疫牛囤空”,说得非常清楚,由于灾疫牛死了。牛作为农家最重要的生产力,是不可或缺的。耕地、播种、打场、运输等等,都离不开牛和马等大牲畜。

“瘟疫”是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传染病。在古代医学不发达的情况下,所有传染病都异常可怕,不管是人还是牲畜家禽得了瘟疫,死亡率都极高,都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回忆。这首诗虽然只有一句话描写了灾疫,但是从全诗的描写来看,瘟疫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8、古诗词中多重自然灾害的记述:

  白居易诗《捕蝗-刺长吏也》中,说到的兴元元年,是一个干旱、蝗灾齐发的年代,像这样多种自然灾害的年代,是经常发生的。

 唐诗人戴叔伦有《屯田词》诗: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馀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这首诗描写干旱、蝗灾、冰冻等灾害接连发生,农民苦不堪言,只有遥望南天,泪下如雨,以泪洗面。这日子怎么过啊!这也是描写现实生活的好诗,在《全唐诗》中也不多见。就是一个蝗灾、干旱、冻灾等连年灾害。

还有是自然灾害与战争灾害连在一起,如:诗人殷尧藩的诗《关中伤乱后》:

  去岁干戈险,今年蝗旱忧。关西归战马,海内卖耕牛。

  大家可以看出,连年战争,再加今年干旱蝗灾连连,老百姓怎能承受得起呢?也只有卖牛卖马,倾家荡产了。

  唐诗人僧鸾《苦热行》为我们描述了另一种干旱情景:

  烛龙衔火飞天地,平陆无风海波沸。彤云叠叠耸奇峰,焰焰流光热凝翠。

  烟岛抟鹏亸双翅,羲和赫怒强总辔。饮流夸父毙长途,如见当中印王字。

  明明夜西朝又东,古来有道仍再中。扶桑老叶蔽不得,辉华直欲凌苍空。

  行人挥汗翻成雨,口燥喉干嗌尘土。西郊云色昼冥冥,如何不救生灵苦。

  何山怪木藏蛟龙,缩鳞卷鬣为乖慵。不发滂泽注天下,欲使风雷何所从。

  旱苗原上枯成焰,岳灵徒祝无神验。豪家帘外唤清风,水纹明角铺长簟。

  玉扇画堂凝夜秋,歌艳绕梁催莫愁。阳乌落尽酒不醒,扶上西园当月楼。

  废田暍死非吾属,库有黄金仓有粟。

  诗人把干旱炎热描写得非常详细和艺术化,“ 旱苗原上枯成焰,岳灵徒祝无神验。关键是这一句,田地里的庄稼都干的冒火了,老百姓向上天的祷告一点用处也没有,一点雨都下不来。可是有钱人家却歌舞宴席不断,因为干旱的田地不是他的,他家的库里有黄金,仓里有余粮,他是不会饿死的。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应该能够认识灾害、治理灾害、战胜灾害,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共生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题】(1131)沙漠飞蝗为啥这么飞?
古代中国蝗灾频繁,为何现在很少见到
【诗词学堂】白居易的灾害诗
奇怪,为什么古代会怕蝗灾?
中国历史上都发生过哪些大规模毁灭性自然灾害 你能知道几个
都说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三百年前的中国,到底有多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