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历史 || 2020年全国卷2卷历史真题

高考全国2卷历史


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解析】B  本题考查的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是“五育并举”的体现。题干材料讲了三个史实:一是角抵流行于巴渝一带的百戏之一;二是秦二世在宫中欣赏角抵;三是汉武帝举行大规模角抵表演,并以角抵来欢迎西域人。这说明角抵这种体育活动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角抵与川剧的“促进”逻辑关系;不符合全面原则,如果第一个史实与A项有点关系的话,秦二世、汉武帝关于角抵的史实与A项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呈现角抵“推动丝路交流”的信息;且没有体现C项所给“推动”这一逻辑;不符合全面原则,第三个史实与思路有一定的关系,第一、二个史实与丝路没有关系;况且丝绸之路与“巴渝”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逻辑,材料根根就没有呈现角抵起自于民间劳作技能的信息,加之没有体现“起自于”这一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

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解析】C 本题考查的史料实证能力,属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与基础知识没有多少关系,解题关键是理清题干材料的逻辑关系:敦煌莫高窟壁画(文物遗存)à梁林发现实物遗存。这不就是壁画文物遗存与实物遗存互征嘛,很容易得出C项正确结论。A项,不符合逻辑,壁画来自于具体实物,并非来自于“艺术想象”的,故错误。B项,不符合政治原理,题干材料只是个例,怎么能得出一个普遍性结论?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不符合常识,莫高窟壁画中还有很多翩翩起舞的小女神飞天,难道历史上有真实的飞天?还有莫高窟反映的是佛教艺术,壁画体现神话故事很多,这怎么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D项所说的意思;不符合逻辑,材料没有呈现“梁林发掘à壁画价值”这一逻辑关系,故错误。如果题干材料呈现了学者对壁画这些进行了深入研究,向人们展示了壁画反映了当时的绘画、佛教发展的历史,这样才会有D项结论,但是题干材料没有这样的信息。故D项错误。

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解析】C  本体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发展,是对立德树人中制度自信的很好诠释。解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材料存在的逻辑:李昉在科举录取中徇私舞弊à宋太祖设殿试重考à殿试成定制。显然,殿试的开始是带有纠错而进行的,后来成定制就是将这种纠错制度化,即殿试的设立就是发展完善了科举制。故符合题意就是C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呈现世家大族特权信息;不符合常识,李昉的举动徇私舞弊,是违法犯罪,这不是特权,如果是特权,那就不是“私录”,那就是公开的行动。故A项错误。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说说的事“殿试”,非“省试”;题干材料说的确立了殿试权威,并不是确立了省试权威;不符合史实,省试就是有尚书省的礼部主持的科考,其考试权威早在科举考试出现的时候就有了,并不是在宋朝才确立了其考试权威。故B项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只是说科举制增加了殿试这个环节,与人才选拔标准没有关系,人处死选拔标准主要是与考试内容有关系。故D项错误。

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质。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次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解题关键是弄清楚明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江户征收物资的变化:征收产品à征收白银。官营手工业在明中期以前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在手工业中居主导地位。现在政府向匠户征收白银,这里体现的意思有两个:一是匠户生产的产品要拿到市场上出售,官营手工业有民营化发展趋势,这使得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的比重下降。二是官营手工业面对的客户不再是(要求很高的)官府,而是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是很高的普通大众。这使得官营手工业的高超技艺逐渐世俗化,技艺渐趋衰落。综合起来,题干材料反映的就是政府向官营手工业征收物资的变化,造成了官营手工业地位逐渐衰落。符合题意就是D项。A项,不符合题意,属于无中生有的选项,题干材料并没有呈明朝此时货币发展变革的信息,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雇佣劳动发生变化的信息;况且官营手工业的匠户就是政府控制的奴隶工匠,与官府的关系并非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推理,政府向匠户征收白银,使得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就有了私营化的倾向,这是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而不是C项所述。故C项错误。

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占比例如图9所示。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据图9可知,当时

A.明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缓和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解析】A  本题考查的中国近代史上近代企业发展情况,学科素养主要体现的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根据我讲的做表格题的方法思路解读如下:一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所比较的项目对应的数据是变大还是变小,外企在华贸易业投资急剧减少,在运输业上投资急剧增加,制造业的投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金融业投资急剧减少。二关注,尤其要关注数据变化最大,外企在中国投资变化最大的贸易业、运输业合金融业,两少一多。三化简解读。(1)关于贸易业投资减少的解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资本输出的方式主要是开山采矿、开办工厂、修筑铁路和设立银行。因此,商品输出直接相关的贸易业减少。也就是说,列强将主要投资用于对中国的资本住输出上,那么,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与商品输出关系密切的贸易业不是题干材料索要考查的主体。(2)关于金融业投资减少的解读。设立银行属于资本输出,但是从1894年道1914年列强在华的金融业投资减少,即兴办银行的投资减少,那么,这部分钱头到哪里去了?显然,就是列强压缩贸易业、金融业的投资,将投资主要用于运输业上了。至此,运用主体一致原则,正确答案A项,脱口而出。因此,可以说命题人的主要意图就是要求考生,将主要精力用在对运输业的解读上。可谓煞费苦心呀。不管怎样命题人怎么命题,用我们将的方法思路都可以巧妙拿下。B项,不符合题意与逻辑,列强在贸易业投资减少,与外贸的顺差逆差没有关系,况且题干材料并未呈现中外进出口贸易额的具体数据,无法得出B项;不符合史实,此时的中外贸易,中国依然处于贸易逆差。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与逻辑,题干材料呈现的是列强对华的经济项目投资数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并为呈现列强在华资本垄断减弱的信息,因此,无从推导出列强对华资本垄断强弱变化的结论;不符合史实,近代前期,伴随着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的增加,国际资本对华的垄断是不断加强。故C项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讲的是列强对华各行业投资比例的变化,主体并非民族企业;不符合逻辑,题干材料没有呈现列强在华投资总额下降的信息,无法推导出民族企业竞争力提高的结论。不符合史实,《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列强在华纷纷投资处设厂,而且这些外企产品在中国内销售免征内陆税,本来刚刚艰难产生民族企业,从资金、技术、市场、机器设备、管理和清政府的税收政策等等,都无法与列强竞争,民族企业竞争力不是提高了,而是大大增加了。故D项错误。

2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明确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学科素养主要体现的是时空观念。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材料内容明确材料所述史实的时间。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句是“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国民政府……由革命政权变成了资产阶级反动执政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综合起来,国共分裂,国民党蜕变成军阀。结合所学知识,立刻可知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是: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所以。正确答案B项脱口而出。A项,不符合史实,工农武装割据是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开展井冈山斗争过程中,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具体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必要性可行性的理论,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大革命的失败原因之一是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八七会议上批判纠正的是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动员红军战略战役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事,故错误。

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1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抗战爆发后,中共在敌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民主政权里各阶层均有自己的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积极响应共产国际七大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为了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题干材料所述内容反映的就是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史实。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D。A项,新民主主义理论确立的标志是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从时间上看,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错误。B项,“根本”太绝对;从表格内容来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代表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占主导地位,这两大阶级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实基础,这说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中共领导的民主政权。故B项错误。C项迷惑性最大,“各阶层”太绝对,从表格可以看出,边区政府种没有资产阶级的代表;不符合史实,联合政府是抗战胜利后,国共谈判时期,中共努力追求的目标。故C项错误。

31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密切相关的内容。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研究二战后德国、日本从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的秘密,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与韩国经济发展情况,再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做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可以推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本题的诡异之处在于,从题干材料中根本就看不出这次会议是为了讨论“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以促进经济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办法就是利用最近原则和排除法来完成,尽管我非常不喜欢排除法(因为多数人使用的排除法,往往并不是经常建立在弄清题干意思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对选项正误的判定)。四个选项中哪个和推动经济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意思距离最近,哪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很显然,只有B项符合题意,属于正确答案。A项,这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与题干材料呈现的时间要求不吻合,故错误。C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突破了计划与市场的理论瓶颈后,当年召开的十四大才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符合题干材料要求,故错误。D项,从所学基础知识来看,没有“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之相关的知识支撑,很陌生结论,我经常讲,做选择题有一个不要跟陌生人搭讪的原则,此项正好适用。其实,这个选项还可以用推理的方式排除,一五计划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二五计划一开始也是这样,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最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中央出台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就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向农业倾斜,此时此刻才会有“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可能性。故D项错误。

32.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                     

B.僭主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寡头政治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解题关键是弄清题干材料的意思,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联词“只有……才”,强调的是前半句这个必备的条件,也就是说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只有建立多数人赞同的政体——民主政体,才能抑制因政治激情即专制独裁而“造成的流血”,才能使“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很显然,这里的政体就是一种民主政体。符合题意就是A项。B项,不符合题意,僭主政治是一种通过非法手段获得政权而建立政治,僭主政治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赞同的政体,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罗马共和政体是奴隶主贵族政治,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赞同的政体,故错误。D项,寡头政治就是少数贵族长掌握政权的专制体制,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赞同的政体,故错误。

33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这一主张

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C.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西尔维乌斯主张通过教育让人拥有信仰、知识和智慧,即强调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结合题干所给的时间“15世纪”,可联系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强调肯定的人的价值何尊杨,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与快乐。距此,可推断出西尔维乌斯的教育思想就是对人文主义的丰富发展。正确答案A项迅速搞定。B项,时间不吻合,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的事,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逻辑,西尔维乌斯说的是通过教育,才能使人拥有信仰,即教育让人得自由,让人拥有符合人性的信仰。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宗教改革最主要的内容要求将人天主教会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反对因行称义,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含显然这与西尔维乌斯的主张(通过教育让人拥有信仰、知识和智慧)不一样,故错误。

3419世纪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继任,支持俾斯麦的政党联盟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失败,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国

A.议会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B.皇帝个人权力强大

C.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D.分权制衡体制成熟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解题的关键是将题干材料置于德国君主立宪制这个大背景下分析,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权力很大,所以才会有“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现象发生;如果君主是虚君,与其意见相左的为德国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的俾斯麦是不一定辞职的。符合史实和题意就是B项。在专制色彩浓厚的第二帝国,相对联邦议会来说,具有民主色彩的帝国议会没有多大作用,因此,帝国议会选举失败对俾斯麦来说影响比较小,还可在权力比较大的联邦议会再拼搏。因此题干材料的第一句话传递的信息就是,这个失败不足以让俾斯麦辞职,也就是真正让俾斯麦辞职的是与他关系不好的的皇位威廉二世,俾斯麦考虑到的是与权力很大的威廉二世很难相处共事,所以选择辞职。A项,不符合史实,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专职色彩浓厚的典型表现就是行政权控制了立法权,因此A项所述不符合当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实际情况。不符合逻辑,首相俾斯麦辞职与议会加强对政府监督没有什么联系。故A项错误。C项,“根本”太绝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题及“对外政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行政权与立法权分权制衡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逻辑,分权制衡体制成熟,意即民主政治发展,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专制色彩很浓。故D项错误。

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美苏冷战,带有切合当下热点——中美关系日渐远离色彩。据“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可知苏联派人到美国学习交流先进科技;据“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可知美国派去的人文学者主要是考察的是与人文相关的制度、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和人权等,这就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苏联的,去给苏联挑刺的,为美国遏制苏联提供素材的。故符合题意就是C项。A项,不符合题意,美国派去的专家旨在给苏联挑刺,为美国遏制苏联提供素材;不符合史实,此时的美国刚刚组建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遏制苏联的意图非常清晰。故A项错误。B项,主体不一致,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国与国之间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而材料提到“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显然与经济交流没有多少关系,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和逻辑,当时的美国科技最先进最发达,苏联派到美国取得科学家和工程师,是为了学习美国的先进科技;科技落后的国家怎么可能到科技发达国家去输出科技呢?故D项错误。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浸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15分)

41

(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

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制度优势。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有学者将欧洲联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12所示:

12  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

——摘自 (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略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9分)

45.(15分)

(1)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反战和平运动兴起于19世纪,在美国、英国、法国相继成立了反战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有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如“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的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领导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支持民族自决和人民独立,爱因斯坦、宋庆岭等被选为名誉主席团成员。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联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

——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1)根据材料,概述反战和平运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湖的主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和平运动掀起高潮的原因及作用。(7分)

46.(15分)

(1)扩展到全球,成立众多反战组织;与反帝、支持民族独立结合;转向反法西斯;采取直接反战行动。

(2)原因:一战的惨痛教训,法西斯对外侵略的威胁,反战和平组织的推动。

作用:广泛传播和平反战呼声;动员人们与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微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史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

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

47.(15分)

(1)培养科学人才;推动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发展;筹建和主持多个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项目;将科学成就应用于国家建设。

(2)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

来源:高中历史教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抢先精品解析: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对2021年山东新高考历史试题的深度解析(2)
【试题研究】史小军:解答选择题遵循的六大基本原则(三)——主体一致原则
方军:秒杀历史选择题选项之——史实不符【学生角度】
江苏省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