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41
《素问.骨空论》(第一段,风从外入的病证,以及针刺取穴法)

   第一篇,我先粗略的讲一下,我们教才选的是《素问.骨空论》在教材的第93页。

   篇名释义:
“骨空”,骨就是骨骼,空就是穴位,空就是孔,孔就是穴。骨空就是研究骨骼和穴位的关系。换句话说,人身的穴位都是在骨骼上有孔穴之处,或者骨与骨相连接的那个空隙,孔就是空隙。真到肌肉上,也是肌肉的缝隙,所以叫分肉的缝隙,要不怎么叫孔、叫穴、叫空呢。
   这种空,虽然是肉与肉之间、骨与骨之间,甚至每一根骨上的空穴处,空处,但它是气血游行出入之处,或者说是神气游行出入之处。这个空穴不单是直接属于经络,直接属于经脉,同时它是相互联系的,人体内有不同的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有很多的相互联系,同时,又和人体内外相互交通,人体和自然界相互交通,不单是口鼻而已,全身的三百六十五穴,《内经》叫三百六十五节,那叫节,肉与肉之间、骨与骨之间、关节之间,这不都叫节嘛,三百六十五节,三百六十五个穴位,都和自然界相联系,神气游行出入嘛,有出有入,它是相联系的,它有这样的功能,腧穴就有这样的功能,不然的话,我们针刺一个穴位不可能治疗全身的病。
   经常有这种情况,头上有病针刺脚上的穴位,左边有病针刺右边的穴位,脏腑之病也从四肢上取穴治疗,那它全身都是相互通的,气血游行出入,所以我们在穴位上采取治疗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同时人和自然界的联系腧穴也在那里起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实际上“骨空”就是研究这些骨骼之间的一些穴位问题,骨骼上的孔穴位问题,有的骨本身就带有孔穴,有的骨是骨骼跟骨骼之间有腧穴。

   这一篇我们教材还是全选了。
   第一段,它是讲了风从外入的病证,以及针刺取穴法。
   针刺的时候要取穴,怎么取穴,还有个方法问题,当然,其实这里仅是举例而言,刚才我说了,人身三百六十五节,每一节都讲怎么取穴,《内经》里没讲那么全,但是它举了很多的例子,这个穴应该那样取法,那个穴应该这样取法,有个取穴的方法问题。
   当然我这里说,三百六十五,《内经》说的很清楚,人身有三百六十五节,也就是三百六十五穴,但是你可得记住,现在的《灵枢》、《素问》数来数去,不正好是那些数,但是理论上是三百六十五节。
   为什么呢?
   因为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天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人身有三百六十五节,它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下来的,当然后来又发现了很多的穴位,很多的腧穴。《内经》时代其实已经有啊是穴了,《内经》没有这个词,但是已经有这个穴了,它叫做“以痛为腧”,腧就是腧穴,也是穴,因为它疏通气血,所以叫做腧,哪儿有病,哪儿就是腧。一按哪儿痛,有的时候就针刺那,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是哪儿痛就针刺哪儿,要是所有的时候都是哪儿痛针刺哪,那就不要讲经络,讲腧穴了。有的时候他就是这个部位痛,那就针刺那,这种情况那也叫穴了。《内经》时候说:“以痛为腧”,后人说那叫“啊是穴”,因为这啊是那么一疼,这“啊”是一种象声词,病人疼的意思,一按这儿他就疼,他就发出声音来,是这么一种穴位。
   另外,还有即使在《内经》里也有这么一种穴位,叫经外奇穴,它不在经脉上,在经脉之外,经外奇穴,就不在这三百六十五节(穴)之内。经外奇穴。

   经络之外的穴位,叫做经外奇穴;又有啊是穴;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不少的穴,特别近年来又发现了睡眠穴,有安1,有安2,用来睡觉的;又有了阑尾穴,在足三里穴下面多长的位置,接近于丰隆穴的地方,那儿有个阑尾穴,治疗阑尾的,很多这样的穴位。所以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又发现了,某些特定的部位,那个腧穴在针刺,在按摩的时候,可以治疗某些特殊的相应的疾病。
   以现实医疗实践当中除了十二正经的三百六十五穴之外,还有很多的其它的发现。


   这一段,我先读一遍,
【原文】
《素问.骨空论》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噫嘻,噫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噫嘻,噫嘻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䏚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噫嘻。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凥分间。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
   串讲,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风者百病之使”,这在《内经》理论里已经提过多次了,有说“风为百病之长”有时候说“风为百病之始”,就是外淫致病,风邪为主,所以又叫风为六淫之长,风邪侵入人体,不单它自己侵入人体,其它的邪气侵入人体,也往往借助于风邪,所以风邪常和其它的邪气相杂为病,相结合,相兼,相杂为病,因为风是属阳,其性动,无孔不入,所以其它的邪气侵犯人体,往往借助于风邪,所以作为六淫之病,外感之病而言,风为百病之始。
   你看,有风热,有风寒,有风湿,风燥也有,它与其它邪气往往相合而侵入人体,而其它邪气也有相兼的,就只有风,几乎六气都可以兼,全可以相杂,而且风邪致病,速度很快,变化很多,为六淫之首,就这个意义上讲,所以风为百病之始。

“以针治之奈何?”,风邪侵入人体,或者说外邪侵入人体,用针刺治疗,应该怎么样治呢?)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岐伯回答说,风从外入,这是外邪不是我们说的内风,肝风内动,不是这个,是风从外入,外邪致病。

“令人振寒”,风邪侵入人体,人体可以振寒,振是震、振颤,冷的哆嗦,振寒。
   为什么?
   邪气从外而入,影响人的卫气,首先伤的是卫气,卫气受伤,不能正常运行,肥腠理,司开阖;不能温煦人体,不能发挥卫气正常温煦作用,所以这个人振寒,怕冷。

“汗出”,风为阳邪,气性开泄,使腠理疏松,所以容易汗出。

“头痛”,头痛是太阳经之病,足太阳经行于头,所以外感病容易头痛,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要不叫太阳嘛,足太阳是全身最大的阳气的经脉,所以太阳,你看,太阳又叫巨阳,它阳气最盛,所谓阳气最盛,看来是卫气在里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入人体,首先伤人之表嘛,所以伤及太阳,太阳经的循行部位,在头、在背然后下到下肢的外侧,乃至于足小趾端,因此,风邪侵犯太阳,出现汗出,头痛。

“身重”,其实还没有说呢,身体沉重也可以身体疼痛,经脉不通畅,气血不流通了,所以肢体就沉重,或者是疼痛。

“恶寒”,恶寒和上边的振寒的理论道理是一回事,就是怕冷。
   受了以上外感病的常见症状,常见什么症状?
* 恶寒,汗出,头痛,当然风邪是有汗出。
* 一般的寒邪侵犯人体,也有头痛,恶寒,但是一般没有汗出,风为阳邪嘛。

“治在风府”,所以这时候以针治之奈何?应该针刺风府,风府属于督脉穴,正中间的后边入发际一寸,这是风府,两侧,那是少阳经的了,那叫风池。
   刺风府,目的在于调其阴阳,调阴阳是调营卫,使其营卫调和,卫气运行通畅,这样的话,风邪就好了。

   他又说,
“不足则补,有余则泻”,风邪侵入人体,一般是有余之证,但也有正气不足,或者是有人明显的正气虚受了风邪。所以他有侧重点,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你要就邪气而言,它是实邪,是实证,应该泻,但是对于人来说,虽然是感受的风邪,但有的人是正气虚为主,所以它不足则补,有余则泻,这个是针刺的补泻方法。当然针刺这个理论对用药也同样适用,有余则泻,不足则补嘛。
   这是常见的,或者一般的外感风邪都有这些症状。

“大风颈项痛”- 这个大风无非是说风很大,风邪很严重。这个大风,因为在《内经》里还有别的大风,有的说麻风病也是大风,它也叫大风。这里这个大风看来就是说比一般风邪要严重的那个风邪,不是另外的大风,不是大麻风。
“颈项痛”,风邪侵犯人体,出现了颈项的疼痛,颈项还是足太阳膀胱经所过,所以学《伤寒》有“项背强几几”,项和背都是膀胱经所过。

“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还可以针刺风府穴,来散其风。
风府在颈,其实在哪儿呢?风府在上椎,上椎就是椎上,大椎穴上面一点,刚才我说了,入发际一寸。
   大椎知道吧,颈部颈下边那个最高凸起的那个部位,下边那叫大椎穴,在我们中医传统理论,把那个大椎叫一椎,那叫一椎,和现在解剖的第几颈椎那个算法不一样,大椎上面叫做一椎。
(*大椎,大有高起、开始之意。穴在第1椎凹陷处,是处脊椎较其他脊骨稍大高起。
* 定位,在第7颈椎棘突下(西医解剖学)
笔记者摘自《百度百科》国家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

   因为将来我们学习穴位,学习针灸的时候,它是以那为定点,那为第一椎,因为将来很多穴位,都是以那个大椎穴为准了,那是第一椎。督脉经在正中间,督脉旁外还有两排穴位,它都是以那个为标准。
   除了中间那一行(督脉)之外,在后背膀胱经一共有四行,左边两行,右边两行,顺序怎么排的呢,上下差多少呢,都是以那第一椎为点,一椎,二椎,三椎,往下数的,所以先把大椎定下来,风府是在大椎之上,入发际一寸,所以说“风府在上椎”,这是指的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大风汗出,灸噫嘻,”- 这个看来是表虚,表虚证,针刺固然有补泻,灸也有补泻,但是灸必然是温性,温热的,有风,有寒,适合用灸法,所以这个虚,而且有寒,看来这里头用灸法有补气的作用。
   这个风邪也比较重,这人出汗很多不是一般的汗,灸噫嘻穴,这个噫嘻穴是膀胱经的了。
   我刚才说了,要以大椎穴定下来,大椎是第一嘛,然后两旁都是膀胱经的穴,一边有两排,第一行,我记得,第一大杼,跟那大椎相平的是大杼。

笔记者插图
 
   第一大杼[zhù],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胆细推寻,……。好,噫嘻穴不是里面那一排,是靠外边,就是说不是离那个一寸半,是离三寸的位置上,第二排,膀胱经的第二排穴。
   二三附分魄户当,四椎膏肓五神堂,六七噫嘻膈关藏,这各噫嘻是在六椎旁,那是噫嘻穴,也是是属于膀胱经的。
(附:《膀胱经腧穴歌赋》
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
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胆仔细寻,……,

二三附分魄户当,四椎膏肓五神堂,
六七噫嘻膈关藏,第九魂门十阳纲,……。
笔记者摘自《百度文库》)

“ 灸噫嘻”,灸这个噫嘻穴。

    噫嘻穴怎么取呢?他说,
“噫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  在第六椎旁,旁开三寸,离督脉正中间,在夹脊旁三寸所,怎么取呢?取找到这个三寸,好找,量出三寸左右(老师用手比划,三指并在一起为三寸(同身寸))一般说三横指可以作为三寸左右。
   
“厌之,令病者呼噫嘻,噫嘻应手。”-  还有一种取穴方法,就是“厌之”,就是拿手按之,按着这后背六椎旁,不是现在解剖学那个椎,是我们中医数法那个椎,按那个位置上,六椎旁这位置上,旁开三寸左右。因为怕你找不准,令病人呼噫嘻,你摸到这儿之后,告诉病人让他喊噫嘻,病人说“噫嘻,噫嘻”,好你手上感觉出来了有颤动,这儿就是噫嘻穴,它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令病者呼噫嘻,噫嘻应手”,你手上感觉有那个噫嘻噫嘻,在那颤动,颤动那地方就是噫嘻穴,这是一种取穴方法。不是听诊,而是触诊,拿手触诊,触摸这地方来找这穴位。
   这不我刚才谈到了这个除了外风从外入的病证,还有取穴方法,这就是取穴方法。
   噫嘻穴也是膀胱经的穴位,膀胱主一身之表,所以这几个穴都是膀胱经的穴位,只有这风府,风府是督脉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的嘛,所以阳气也就是卫气不足,才受外风,所以刺风府,下边的几个穴和那个噫嘻都是膀胱经的穴。

   又说,
“从风憎风,刺眉头。”- “从风”就是受风,“从”就是随从,随之而受。
“刺眉头”,眉头,两眉头上的穴位是攒竹穴。刺攒竹穴。
“憎风”也是恶风,由于受了风邪就恶风,肌表疏松了,所以怕风,可以刺眉头上的攒竹穴。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失枕”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落枕,睡一觉起来以后脖子怎么动都不舒服,怎么动都疼。

   落枕取什么穴呢?
“在肩上横骨间”,肩上横骨间肩井穴,取肩井穴,肩井穴在肩上中间那个地方,从那个颈部到肩头的中间这个地方,肩井穴一般不应该深刺,深刺的话,有时影响到肺尖,所以肩井穴忌深刺。

“折使揄[yú]臂”,这个“揄”是下垂的意思,下垂,这是讲取穴取什么地方,说手臂下垂,再把肘屈起来。
“齐肘正,”,这时肘尖正对的这个地方,
“灸脊中。”,这个时候再灸,肘尖对着这个地方,脊背这个地方,
笔记者,截屏图 
 
   这相当于什么位置呢?相当于腰上的阳关穴,腰阳关,还有一个阳关,不在腰上。就是垂臂之后再屈折,和肘尖相齐的地方,那就灸这个地方,相当于腰阳关穴。
(让病人双臂下垂,屈肘,取两肘尖连线与督脉相交处,即十六椎下的阳关穴,施以灸法。
笔记者摘自《内经讲义》)

“䏚[miǎo]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噫嘻。”- 
“䏚络”是软肋,“季胁”也是软肋这个位置,肋下。
“引少腹而痛胀”,说这个地方疼痛,胁下至少腹这个地方牵引疼痛、痛胀,又痛又胀。
“刺噫嘻”,也是要刺噫嘻,这还是受风邪引起的,由风邪引起的软肋到小腹的胀痛,应该是刺噫嘻。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 
“腰痛不可以转摇”,腰痛不能够转动。
“急引阴卵”,就是阴囊睾丸抽缩,拘急疼痛。“急引”拘急牵引。
   腰痛了还牵引了睾丸,阴囊这个部位。
   这个时候刺什么呢?
“刺八髎与痛上”,可以刺腰疼这个部位,也可以刺八髎穴,八髎穴也同样是膀胱经的穴,左边有四个,右边有四个,上、次、中、下,一边四个,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左右共八个穴位,所以刺八髎以及腰痛的部位上。

   他说八髎在哪儿呢?
“八髎在腰凥[jū]分间。”- 有的本子就写成,八髎在腰尻[kāo]分间,实际上我们看王冰的本子,还要看其它几个本子呢,它是凥。
   两个字差不多,凥里面是几,尻里面是九,
* 这个尻,就是尾骨尖,也就现在我们说的尾巴骨那个尖,尾尖,那个叫做尻。
* 这个凥,发音是[[jū]],凥者处也,但是在《内经》这个地方这个凥是指的臀部,泛指臀部这样一个位置。
   八髎,这个穴位刚才我说了,是在膀胱经上偏下部的位置,在哪儿呢?
   他说在
“腰凥分间”,从腰到臀部中间这个位置上,就是说八髎的位置是在那。那个尻是这个尾骨尖的位置,《内经》也有尻字。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 
“鼠瘘”,“瘘”就是瘘管,现在这个病不多了,以前这个病常有啊,淋巴结核长久不愈,最后成了瘘管,流脓哒水的,现在瘘还有,肛瘘还多,肛瘘还不少。
   淋巴那个瘘管,现在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少了,特别是过去,结核病淋巴结核完了成个瘘管,这个还是过去的时候,建国以来由于卫生条件改善,结核病已经很少,但是还有,近年由于卫生不注意了,又有一些发生,但是瘘,刚才我说的这个淋巴结核那瘘少了一些了。但是肛瘘还是有,痔疮没治好,成肛瘘了,它也叫瘘,寒热,发热恶寒。
   这些病怎么治疗呢?
“还刺寒府”,应该来刺寒府。
   寒府在哪儿呢?
“寒府在附膝外解营。”- 就是在膝盖外边这个地方,这个是在膝阳关,刚才不是有个腰阳关嘛,这个是在膝阳关,在膝盖上边一点。
(笔记者,插图 

   下面又说,
“取膝上外者使之拜,”- 取膝上外这个穴位,他把后边叫外,前为阴,后为阳,腹为阴,背为阳。
   膝外边是哪儿?
   是说的委中穴,腘窝那个地方。
“取膝上外者使之拜”,那就是古时候那么一抱拳,一鞠躬,一敬礼,这不是跪拜,你这样一弯腰,这个腘窝就突出来了,这是委中穴。
   取委中穴怎么个取法,取委中穴应当使之拜,一抱拳,一弯腰,腿就绷起来了,不能屈着膝弯腰,这不成,一般人也不这么弯,这是取穴方法。
(笔记者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些质疑,
1.“膝外”,不应是指委中穴,因为“委中穴的位置:膝盖后面的直线中间”是在膝后。
2. 前面一句,讲的是“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即刺膝阳关穴),它才是在膝的外侧。
3.所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应该是承接上一句,讲膝阳关穴的取法,本人试过,当身体前俯身时,膝外侧阳关穴,是一个深深的凹陷,按之酸麻胀。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4. 当然不能否认,取委中穴的时候,用“使之拜”的方法,也确实可以方便取穴的。)

“取足心者使之跪。”- 你比方,想取足心的涌泉穴,这怎么个取法?
“使之跪”他跪下之后,两脚向后窝起来了,这涌泉穴就出来了,这同样是指取穴的方法。

   但是这一段的重点是说的,外风侵入人体之后,出现的症状,常规使用的一些穴位和取穴的方法,这是第一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03: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黄帝内经 第卅一讲 《素问.骨空论》
一六二 | 譩譆 | 足太阳膀胱经 | 大风汗出,譩嘻应手
《灵枢》本输第二
腧穴不是“点” (1)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第二章第七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