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书馆线下读书会第六期辑录---《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

第一章  一分为二

可以回答的问题:

1,我们在生活中存在哪些一分为二的错误观念?

2,如何防范一分为二的错误本能?

3,如何理解非黑即白之间的灰度?

分享及答问音频:


主分享文字版:

《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

大家好,我是工商2007班的李一行,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事实》中第一章的内容——一分为二。

作者开篇就说,一分为二,是一种巨大的误解。

很多人对这个世界的现状是无知的,这与受教育水平无关,因为人们自身的世界观是过于情绪化的,往往会先入为主,被自己了解的东西束缚。

作者举了一些我们所不熟知的事实:

在全世界所有的低收入国家里面,60%的女孩能够上完小学;

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而非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75%;

低收入国家的生活水平,实际上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差,而且只有很少数的人生活在这些低收入国家。

.......

究竟为什么,这种一分为二的观念,这种把世界分为富国和穷国的观念如此难以改变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人类有一种很强烈的、情绪化的本能。

这种本能促使人们习惯于把事情一分为二:

好的和坏的,

英雄和恶棍,

我所在的国家和其他国家。

把世界一分为二是简单、直观而且情绪化的方法。因为这种一分为二的方法,暗示了矛盾冲突。所以我们总是不假思索地采用这种方法。

作者就由此告诉了我们避免一分为二的方法。

要想有效地控制我们一分为二的错误本能,我们就要坚持寻找绝大多数。

· 我们要注意只比较平均数的做法。

平均数之外,我们还要注意数据的实际分布。

· 我们要注意只比较极端情况的做法。

在所有的群体、国家或者国民中,总会有极端情况的存在,总会有顶层和底层。

而顶层和底层之间的差别,有时候是极端不公平的。

即便如此,大多数仍然分布在中间状态,而在中间并不存在鸿沟。

· 我们要注意只俯视不仰视的做法。

记住俯视会带来错觉,一切看起来都一样矮,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白岩松写过一本书,叫《白说》,里面给出了几个命题:

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

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在这之间,还有第三种,就是灰度,在黑与白之间,这样的灰度作为过渡,会有无数种深浅。

如果我们单纯用“对”和“错”去判断事情,就是会有失偏颇。西方人做事总是求个对错,而中国人做事总是在把握分寸,为人处世的精髓在于对尺度的把握。

以吵架为例,西方人处理吵架,总是会把对错会分得很清楚;中国处理吵架,就不能把对错分得很清楚。如夫妻吵架,即便是分清了对错,即便是你赢了,结果又如何?到头了要是因此夫妻感情出现了裂痕,这样赢的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中国人讲究彼此各让一步,即便你是对的,也不能得理不饶人,这才是大格局。

任正非就是灰度思维的代表,他曾经说过: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他还这样说: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度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由此可见,任正非对于人性的洞察之深刻,正如他的名字所表达的那样,既正又非,可谓非中有正,正中有非。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有这么一句名言:“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谢谢大家,以上就是我全部的分享。期待接下来和大家的探讨与交流。 

答问交流文字版:

提问:如何防范一分为二的错误本能?

我认为作者在文中给出的三种做法:

我们要注意只比较平均数的做法;

我们要注意只比较极端情况的做法;

我们要注意只俯视不仰视的做法。

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改变固定已久的观念是很难的。在我看来,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感受会让人们逐渐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而逐渐接纳。

提问:如何理解非黑即白之间的灰度?

灰度思维,才是最接近世界真相的思维模式,因为真实的世界就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圆的,时常还是混沌无常的。

它在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随时可以变成白,白随时可以变成黑,这就是灰度。

认知能力越高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就越是灰度的,即不黑不白。从色彩学的角度来说,黑与白之间的过渡颜色即灰色,黑色较为暗淡,白色则突显光明,而灰色却刚刚好。

当然,每个都会面对大量具体问题的决策,而决策就不能是灰度的,必须在两难中坚决拍板,非黑即白,灰度思维与黑白决策不能放在一个层面上。

交流感想

避免一分为二、非黑即白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化、走向极端地看问题。

在必须做出选择的关头,我们是不可避免要做出选择的,但在我看来,这与多元化、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并不冲突

生活中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对错,保持独立的思考、清醒的头脑、辩证的观点,我们才不会被主观的情绪化所影响。

 ----------------------------

第二章  负面思维

可以回答的问题:

1,世界正在变坏吗?

2,不好和更好能够同时存在吗?

3,怎么控制自己的负面思维?

分享及答问音频:

主分享文字版:

大家好,我是工商2007班的母钰曼,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事故》的第二章——负面思维。

第二章它主要讲的是一种负面思维,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往坏的方面去想。

这一章就主要探讨了一个主题,就是世界是否正在变坏?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世界是一直在变坏的,但是作者认为相信世界正在变坏,它其实是一个重大的误解。

比如说这章里的第一个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全世界生活在极度贫困状态下的人口是如何变化的?

结果只有10%的人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贫困人口在减半,其余的人基本上都说贫困人口要么是翻倍或者是不变的。

相比于1800年85%以上的人类,生活在极度贫困状态的情况下,现在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的人口是减少到了9%,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呢,我们却很悲观,看到电视里面那些非洲或者战乱时期受灾受难的人,就觉得这一切是没有改变的。

然后,第二个问题问的是全世界人口的预期寿命,现在是多少岁?正确答案是73岁,但是很多人的答案都比这个岁数要少,认为预期寿命只有60岁,而且参与这个调查的人里,受到教育越多的人,回答的反而是错误的更多一点。

文中一句话,我认为说的比较好,“我们认为世界变得更坏的想法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不应当无视当今世界上仍然在发生的各种悲剧,但是回顾历史,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透明,困难的地区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得到帮助。”

针对负面思维的这个问题,出生在孵化器里面的婴儿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世界。

如果一个婴儿一出生,在孵化器里呆了一个星期以后,他的各项指标都是已经好转的,但是呢,他仍然必须待在孵化器里面,因为他的健康状况仍然不够好,但是我们并不能就这样说,他的健康就一直没有进步,相反我们是可以肯定他的健康状况是得到了进步的。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负面思维?

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本能,有的时候就它体现在我们对过去错误的记忆里面

比如说从小就可能会听到,老人们说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有多好,他们还会强调,现在的生活不像以前那样美好。

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我们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自己的这种本能都会刻意的去回避过去的那些经历的不好的事情,那些野蛮和不幸

再者,就是现在因为媒体自由和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透明;但同时媒体在进行选择性地报道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听到比以前更多关于各种灾难的信息。

并且记者他一般报道的都是一些比较不幸的,如果设想记者报道的都是一些很正常的现象,比如飞机正常降落或者庄稼正常的收成,他们就会失业,所以会受到一部分记者媒体方面的影响。

还有就是人们的感性和理性,这方面理性的思考相对的较少。

怎么控制这个负面思维?

主要就是理解不好和更好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就好比刚才说的那个孵化器里的婴儿。

再就是对坏消息要有思想准备;

也不要过分过分地美化历史,有的时候历史它会隐藏一些,它有它的阴暗面,如果揭露出它的阴暗面,可能会让我们现如今的自我焦虑得到一种缓解,

再然后要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大概是这样。

答问交流文字版:

问题一:负面思维的话,我觉得确实好像是比较常见的,我也曾经有过,然后譬如去年新冠疫情的时候,我就曾经想过会出现粮食危机。

但是我觉得负面思维的话,是不是有他可存在的好处啊?

就是你有必要的恐惧,就会做些准备,能够促使你避免这种坏事的发生,但是你过分的乐观,像寒号鸟一样的。不去先做准备的话,然后是不是就会遭到那种灭顶之灾。

就是我理解负面思维的话,就是它可以避免最坏的一种情况,你好像你有一些时候,或者是有一些人杞人忧天的话,他大不了也就是白忧一趟,但是要是没有人指出来的话,有可能就会出现最坏的情况,这是我的一些想法啊。

就是我这样负面思维,它有什么好处吗?

还有墨菲定律,就是什么事情如果会往坏的方向发生,它就一定会发生,好像只有一面涂了东西的一个饼,那个饼掉在地上总是涂了果酱的一面,或者排队的时候总是隔壁的这条队往前走的更快....

它这里对这些有什么解释吗?是否像墨菲定律等,只是是大家负面思维产生误会?

回答:这本书的作者,可能说克服负面思维这一点,可能好处在于更利于缓解文中提到的焦虑。

这几个问题也反映出大家认为这个世界是正在变坏的,然后人们也是处在比较悲观的一种情绪焦虑的一种状态。

他讲的这种负面思维可能就是为了宽慰我们自己,这个世界是正在变好的,不应该用这种负面思维去把它想成在变坏,然后让自己的心情焦虑起来。

里面它也运用了很多客观的统计数据,因为没有这些数据的话,很多人不会相信这个世界是在变好的,这样就是用事实的依据去解释的这样一个问题。

-------------------------------------

第三章  直线思维

可以回答的问题:

1,什么是直线思维?

2,直线思维带来什么影响?

3,怎么破解直线思维?

分享及答问音频:

主分享文字版:

按文中作者的来概括,很多人都认为,世界人口就是在一直增长、不断增长。但是事实是:

虽然世界人口在增长是一个事实,但是,它并不会按照直线趋势增长。

而直线思维让我们以为,如果不采取行动的话,人口就会这样直线增长下去,资源会枯竭,地球总有一天会负担不起这些人口。

由于近两个世纪的人口爆炸增长,直线思维会让人们觉得,增长趋势会持续下去。

在宗教因素和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某些地区崇尚多子多福,导致生育率非常高。于是会产生一种误解,觉得一旦有能力供养更多的孩子,这些地区的人们就会疯狂生育,给地球带来沉重的负担。

作者判断,在未来的100年里,世界人口的确会增长,但是儿童人口保持平稳,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宗教因素也好,传统文化因素也好,并不会使某些地区多生小孩。

以前生那么多小孩,是因为婴儿生下来有一部分夭折,脱贫之后,婴儿存活率会显著增加,如果婴儿都能健康成长到做父母的年龄,无论是什么地区,都会出现生育率下降的现象,也就是一对父母只生两个孩子。

因此,人口增长的部分是成年人。生育率已经下降到稳定水平,人类寿命在继续延长,45岁到75岁的人口会在未来继续增长。由此看出,人口增长是一个复杂现象,不能单单用直线趋势去预测。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这个世界并非只有直线,除了直线之外,还有曲线,曲线也有很多种不一样的,有钟形分布的曲线,也有随机起伏的曲线。

的直线思维是指一种单维的、定向的、视野局限,思路狭窄,缺乏辩证性的思维方式;

但同时也被认为是以最简洁的思维历程和最短的思维距离,直达事物内蕴的最深层次的一种思维方式。

学习并且去建立系统的思维模式是破解“直线思维”的根本办法,当然,思维模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世界就是一个大系统,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系统思维的本质是指在分析问题时从整体入手进行思考,

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系统中的常量和变量,

综合所有信息去预测未知量,

同时客观冷静地对待复杂问题可能衍生出来的其他问题,

从而实现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名叫玛.迪梅普莱,她有一个在当地可算是最出色的私人园林。

每到周末都会有不少人来这里摘鲜花,拾蘑菇,捉蜗牛;有的甚至还会搭起帐蓬,燃起篝火,在草地上野营野餐,常常弄得园林- -片狼籍,肮脏不堪。

负责管理园林的管家,根据迪梅普莱的指示,叫人在园林的四周围上篱笆,竖起“私人园林禁止入内” 的木牌,并派了人在园林的大门看守,但都无济于事,许多人依然通过各种隐蔽的方式进入园内。

这个例子是最典型的直线思维习惯方式,但是我们看到了,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更刺激了人们想进去一探究竟的心理。

直线思维导致我们认为所有事情都是按照直线的方式发展,或直线增长或直线下降。

控制方法:

不去假设事情总是按照直线发展,因为有许多其他发展方式,比如S形曲线、滑梯曲线、驼峰曲线、倍增曲线等。

看待问题不能只根据自己主观的推断,觉得它应该是那样发展,结果应该如此,而是从多方面多结果来考虑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开一个班会或者举行一个活动,不一定要按照做ppt然后演讲等等这样最常规的方法去做,我可以将活动开展到户外或者加入一些新奇的元素让大家耳目一新。

所以要在我们印象中原有的直线思维加上其他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我们的知识需要更新。因为我们的脑子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过时的世界观。他们会对生活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事实问题测试:

1、在全世界所有收入低国家里面,有多少百分比的女孩能够上完小学?

A 20%

B 40% 

C 60%

2、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A 低收入国家 

B 中等收入国家 

C 高收入国家

3、过去20年 全时间生活在极度贫困状态下的人口变化如何?

A 几乎翻倍 

B 保持不变 

C 几乎减半

4、全世界人口预期寿命时多少岁?

A 50 

B 60 

C 70

5、全世界20亿 0~1 岁儿童,联合国预测2100年有多少儿童?

A 40亿 

B 30亿 

C 20亿

6、联合国预计2100年,世界人口增加到40亿,主要新增?

A 15岁以下儿童 

B 74岁以下成年人 

C 75以上老人

7、过去100年 死于自然灾害人数变化?

A 几乎翻倍 

B 不变 

C 几乎减半

8、当今人口接近70亿,哪个地图最佳表示了人口的分布?

9、全世界有多少一岁儿童接种过疫苗?

A 20% 

B 50% 

C 80%

10、全世界30岁男人平均接受的教育时间超过10年,30岁女性平局接受教育时间?

A 9年 

B 6年 

C 3年

11、1996年、老虎、大熊猫、黑犀牛被列为 濒危动物、请问 今天这3种动物那些还是濒危动物?

A 全部 

B 一种 

C 都不是

12、全世界有多少人能够使用电?

A 20% 

B 50% 

C 80%

13、全球气候专家预测,接下来100年,全球温度将?

A 升高 

B 保持不变 

C 降低

(答案:1 C 2 B3 C 4 C 5 C 6 B 7 C 8 A 9 C 10 A 11 C 12 C 13 A)

--------------------------- 

第四章  恐惧思维

可以回答的问题:

1.这世界正在变得危险,你认为正确吗?

2.为什么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选择:在过去的100年间,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是如何变化的?

□ a.几乎翻倍

□ b.保持不变

□ c.几乎减半

分享及答问音频:

主分享文字版:

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第四章恐惧本能。

首先是作者用一个小故事来引入。

这是他自身经历,在他刚作为急诊室助理医师工作的第五天,在医院里工作,资深医师都不在的情况下,他要独立地救助一个穿着救生衣的男人。

这个男人情况非常紧急,当时他认为男人大量失血,并且表现出一种癫痫的症状,但是当资深医师回来之后,发现他整个判断都是错误的。

资深医师发现,所谓作者认为的血只不过是救生颜料,癫痫也只不过是那位病人在冷水中待的时间长了,所以有些抽搐

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认为呢?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恐惧思维,

在作者小的时候他就会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很快就爆发了,所以他对战争有一种未知的恐惧,

也导致了他认为,这个士兵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马上要爆发的一个警示,所以当时被恐惧心理所填满了,所以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这个事件也使他在后面的人生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启示:

人们思考时,情绪化思维本能会捕捉人们的一些注意力。

作者认为,人一直有一种过度情绪化的世界观,

就在所有情绪化的本能中,恐惧本能也是就是人们比较倾向于关注的事情,一些新闻媒体的记者也是利用人们这种本能,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第三个思考问题中调查的答案应该是是几乎减半,但是大部分经过这个调查的人的结论都不是正确的,

原因可能是就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恐惧事情的关注会比较多,

所以也导致了人们对这些事情有一种恐惧的心理,

然后就会加深对它的关注,也会对事物做出消极的判断,

这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第二个思考问题,它的原因。

第一个思考问题,世界正在变得危险吗?

作者的观点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主要是因为

人们在平时的时候由于恐惧的本能,过度的关注一些消极的事情,所以在潜意识里会认为这个世界也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加危险了。

所以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是,就是

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应该让自己冷静下来,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

不要在恐惧中做决定,可能会看到一个更加不同的世界。

问答环节:

问:自媒体标题党是否就是利用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呢?

答:对于自媒体文章标题这件事情,他们这些的确是就是通过一些比较骇人听闻的标题,然后来引起读者的注意,然后,可以算是利用了人们的一些恐惧心理。

问:如何克服这种威胁呢?

答:我认为,可以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能够很好处理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剔除掉那些不与时俱进,在现在对人类构成很大威胁的恐惧情绪,

面对问题的时候,还是要冷静下来,用实事求是的办法去解决,然后要等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再去做决定。

------------------------------------

第五章  规模错觉

可以回答的问题:

1.什么是规模错觉?

2.为什么会有规模错觉?

3.世界人口密码为什么会有人误解?

4.有时候紧急的事情就在眼前,就好比开头那个孩子,任何时候都要考虑最有效的资源分配吗?

分享及答问音频:

主分享文字版:

接下来由向大家分享的这一章是:规模错觉。

规模错觉,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认知的误判。

认识这个名词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作者曾在医疗水平极度贫困的纳卡拉医院工作,一次给一位因严重腹泻而极度虚弱的婴儿服用补盐液治疗,而他的朋友却觉得作者没有尽力去救治,应该给孩子进行静脉注射。

但作者告诉他,这是在现有条件下的标准治疗。他的朋友不同意,于是花费几个小时来给孩子做静脉注射。
  

看到这,我们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站在作者朋友一边,“你必须对每一个患者都做到全力以赴。”

确实,面对生命,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忽视,甚至丧失理性。

但是,作者告诉我们,选择静脉注射,至少会花半小时的时间,而且鉴于当地医疗水平,可能会花上更多时间。“在这种极度贫困状态下,你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事情做得完美。如果你这么做,你就是在从其他更需要这些资源的地方窃取资源。”这不是正真的同情心。

而我们之所以和作者朋友有着相似的想法,是因为面对着拯救生命这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会过度把精力集中在可见的局部,即这个孩子,而忽略掉不可见的整体:整个社区中可能患病死去的孩子从而错误地把资源投入在一小部分问题上。这就是规模错觉。

规模错觉有两个重要方面:

注意局部而忽略整体,

注意到单一的数字而误判它的重要性。

就比如,我们所熟悉的一幢20层高楼,在一座县城里可能会是一个让人惊讶的建筑,但在一线城市里,它都甚至不起眼。

再比如,由于它往往与负面思维的本能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系统性的低估世界的进步,把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在看得见的受害者和个体事件上

谈到世界人口分布时,我们普遍会回答,世界上只有20%的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

但事实上,这个数字非常接近80%,甚至90%;

88%的儿童能够得到疫苗注射,

88%的人能用上电,

90%的适龄女孩能够上小学。

我们看不到的,其实是这个世界汹涌澎湃的美好。

那我们如何控制规模错觉时呢?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两种方法:

对比与比例。

第一个,数字对比。

简单说,就是将数字进行对比,在我们看到单一的数字时,我们要立马想到其他的数字与它做对比。

对比的好处就是能有效减少单个数字的重要性,避免我们的误判。

当我们看到2016年有420万死去婴儿,我们很难不在在情感上作出反应,但是当我们知道世界婴儿死亡人数在1950年是1440万,两年前是450万,一年前是440万。这个数字就看起来小多了。

因为它是当时世界历史上的最低点。数据永远比我们的认知重要。

在这其中,有一个二八原则。把数据放在一起作比较,用找最大数字的方法找最重要的数字。

这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清单,我们列上很多认为重要的东西,当资源有限时,我们总会知道哪几件重要性会超过其他事情,找到对我们占到80%重要性的事情,从而做出选择。

有一个经典的案例:世界数字密码

有些人会觉得代表着经济与生产力的大部分人会生活在北美与欧洲,但其实是在亚洲与非洲,而且生活在北美与欧洲的人是代表着20%的经济,而不是80%。

第二个,研究比例

通常来说,一个看起来很大的数字的真实含义,往往存在于它除以一个总数得到的比例中。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420万死亡婴儿,当我们将2016年与1950年的数据分别除以当年婴儿出生总数得到比例,再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16年的婴儿死亡率是令人震惊的低。

在我们看到一个单一的令你印象深刻的数字时,最好的实事求是的办法是把它和其他数字做对比或做除法,数字和比例往往可能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含义。我的分享结束。

答问交流文字版:

提问

问题一:因为他讲的这种怎么克服规模错觉,就是如果你有一个全部的消息的话,你当然可以把它进行对比,然后看待比例,这样的一种方式确实是客观理性的思考数据的方式。

但是假如你没有这种全局的这种数据,你只有个体的数据,这时你怎么看呢?

回答

第一个问题,当只有单个的数据时,我们确实无法做到作者提到的对比和比例的方法,但是我觉得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

看到这个数字,我们尝试去想想这个数据的真实含义,

在过去可能是多少,别人面对时会是什么样的等等,它主要给了我们一种认知,帮助我们去减少它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让“理性战胜我们的感性,数字屏蔽我们的感觉”,

让我们更冷静的面对、思考、处理,这也是一种减少规模错觉吧。

问题二:我曾经听过有书对这本书的解读,解读认为这本书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倾向于不停地要激发大家对对现代社会的满意度,或者是强调要看到积极面,要认识到媒体塑造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但我想每个人的视角不都是局部的吗

就是你怎么可能会以这种全局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

而且每个人他也都会把自己的独特视角,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看得特别重,因为每个人能够切身感受的东西,也就是自己的体验。

这是我的一种想法吧,

而且有一句话叫做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你不去关注每个个体,只关注群体,真的是正确的角度吗?

就像假如一个给婴儿接生的人,犯了错误,导致某个婴儿的死亡,他这时候总不能辩护说这一个人的死亡,在规模效应之中根本微不足道吧?责任就是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他做错了就是错了。

我在想他强调这种规模错觉,除了让我们也感觉到这种积极的一面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他觉得只看到局部是很不好的一种情况呢?

回答:

大部分人会由于各方面原因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事情 ,管中窥豹必不知全貌。

我们无法得到所有的消息,无法找出最优的处理方法,提倡避免规模效应,是去除人的情感因素后,由数据和分析作出的提炼,得到更加冷静的结论,是不可或缺的。

但出于我们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或许理想是丰满的,但能力并不允许我能够将这项理论及时转入现实。

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有达到避免规模错觉的能力。当然,书籍的作用、作家的使命或许就在于竭力改变现状。

思想的提出不一定必须得到现实的完全映照,但他必须存在。

思想的高度也许需要一生攀爬,一生难以企及但当我们仰视上方,始终需要指引。

因此我认为《事实》教告我们避免局部虽实现困难但十分必要。

整体感受

规模错觉其实是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本能,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无法完美及时的避免。

但是作者给我们提供的方法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也许不能完美的利用,但我们可以学习、思考,将它们变成我们的一种习惯,

在很难改变认知时,尝试着将它们变成我们的第二选择,给我们更多的可能。

我们多去思考事情的本质,尝试改变我们的固有认知,去弱化一下我们的第一印象,让理性撼动一下我们的感性。

--------------------------------

第六章  以偏概全

可以回答的问题:

1,什么是以偏概全?

2,为什么以偏概全是不妥的?

3,怎么防范以偏概全?

分享及答问音频:


主分享文字版: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事实中的第六章:以偏概全

针对这一章我提出来三个问题,大家更加关注问题三,我将针对这一问题来进行重点分享

1.什么是以偏概全?

2.为什么以偏概全是不妥的?

3.怎么防范以偏概全?

人们总是容易注意局部而忽略整体,这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但往往也会因为单一的数字而错误判断了它的重要性

媒体也会常常迎合这种规模错觉的本能,而去夸大单一事件、事实或数字的重要性。

规模错觉的两个方面和负面思维的本能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系统性的低估了这个世界发生的进步。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说自己穷的都快要吃土了,这其实就是一句自嘲,现在无论如何也不会穷到要吃土的程度。

但为什么我们会说“吃土”这两个字呢?

那是因为我们确实见过有人在吃土,比如非洲,比如南美洲一些国家的人,他们不仅会吃土,还会吃蚊子或者其他的虫子。所以,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不仅限于生活,在我们这属于自嘲的东西,在别人那里却是现实,但好在,这个比例正在缩减,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开车,不能只低头看方向盘,而是要抬头看路,否则很容易把车开到沟里。”

如果你需要得到一个正确的解决,就更应该抬头看路,那么

抬头看路的方法其实就是去看整体的比例,

用整体的比例变化来判断趋势,

从而得出事物发展的趋势结果,用这样一种结果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每个人都会在头脑中自动地进行演绎和归纳。

这是下意识的行为,这也不涉及偏见或者受教育程度。归纳法对我们来说是绝对有必要的,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思维的结构。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看到的所有事物,都认为它是单独的一类的话,我们将无法有效地用语言来描述这整个世界。

归纳法也是非常必要和有用的本能。

但同时,就像本书中介绍的其他本能一样,也有可能扭曲我们的世界观。

归纳法有时候会使我们错误地把非常不同的人、事物或者国家划分到同一个组,而忽视它们的不同。

我们会自动假设我们归到一类的事物是非常相似的。这样我们就经常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以我们看到的很少数的非正常案例来给整个群体下结论。

在这个方面,媒体再一次充当了这种本能的朋友。

误导性的以偏概全,以及极端典型,都是媒体善用的手段,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很轻松、很快速地沟通。

我从今天的报纸上随便挑几个案例给大家看:乡村生活、中产阶级、超级虎妈和黑帮成员。

错误的归纳分类就会导致我们脑海中形成错误典型。

比如说,人们经常提到种族和性别的错误典型。这样就会导致许多问题。

错误的归纳分类方法将会使我们无法正确地理解事物。

一分为二的本能促使我们把世界分为我们他们

而以偏概全的本能使得我们认为他们是完全一样的。

从这一章我体会到了实事求是的方法

具体来说要想控制住我们的以偏概全的本能,我们要经常质疑自己的分类方法。

1.      ·在同一类别中寻找不同。

特别是当一个类别非常巨大的时候,我们应该试图找到有效的办法来将其分得更小、更准确。

2.      ·在不同类别中寻找相同。

如果你发现不同的类别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相似性,那么要考虑,你的分类方法有可能是不正确的。

3.      ·在不同类别中寻找不同。

不要假设在一个类别中适用的规则可以在其他类别中同样适用。

比如收入水平第四级的人不要假设其他级别的人也适用同样的生活规则。再比如失去意识的士兵和沉睡中的婴儿是不同的。

4.      ·注意大多数。

大多数仅仅意味着超过一半,我们应当具体区分,大多数究竟意味着51%还是99%

5.      ·注意极端案例。

活灵活现的图片往往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它们有可能只代表着极端案例,而不是普遍现象。

6.      ·不要假设别人是傻瓜。

当你发现一些奇怪现象的时候,请保持好奇心和谦卑之心,去探究这现象背后的道理

答问交流文字版:

提问

这张我认真读了,确实蛮受震动的,然后他先讨论到这种不同类别的时候,他们要注意它们的不同之处,

讲到一个翻身婴儿翻身的这个事情,你看你应该看到那部分的,就是士兵的话,让他们俯着睡,对避免呕吐把呼吸道给噎住,会非常有帮助,人们就理所当然的推论,对于婴儿来说,也让他们趴下来睡,会更安全。

后面有证据证明。其实他们仰着睡,他们自己感觉到呕吐要来时,他们可以侧过头来,然后可以吐掉,如果他们趴着睡,他们想侧过头来就更难

以偏概全给我感觉有点像是贴标签

我们都知道,贴标签是一种简化,这种简化常常是不对的。

但是似乎又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的一种在效率和准确性之间的一种妥协,就像直线思维一样的,使得我们能够更快地去处理一些事情。

根据丑小鸭定律,两只白天鹅的差异也许大过白天鹅与丑小鸭之间的差异,任何分类都是主观的,主要看你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分类呢?

回答

我觉得就是如何来分类的话,就首先就是要做到一点,就是实事求是,

因为就是你想找到一个分类方法,因为任何你找到的分类方法其实是具有相对性的,就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它的分类是这样的,而相对于艺术,他不是这样的,

像作者提出的是,面对已经分为几种的类别,在同一类别,不同类别中寻找他的相同或者不同点,

但是如果说我们想寻找一个分类方法,我们就应该

就这件事情你想要达到的目的,

或者说这件事情,最后你想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来找到你对他所定位的一个方向。

就是我觉得以偏概全确实是人的一种本能,就是我们在分类的时候不可能是把它分的那么细,或者说分的那么好,但是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这个分类更加具有合理性。

整体感受:

要避免以偏概全

首先要学会在大多数中寻找不同的类型

比如你身边有十个四川人,其中有八个喜欢吃辣椒,有两个不喜欢吃辣椒,那你就知道,四川人并不是都喜欢吃辣椒。

其次是学会在不同类别中去寻找不同,

比如不同收入的人,生活习惯其实也是不同的。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看清事实的真相。

最后,我们理性看待极端事例,

比如电视中会出现贫困山区的学校很简陋,你就会认为所有的山区都是这样的。

 ----------------------------

第七章  命中注定

可以回答的问题:

1.什么是命中注定的本能?

2.这种本能从何而来?

3.如何才能控制命中注定的本能?

分享及答问音频:

主分享文字版:

第七章

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命中注定的本能这一章,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命中注定的本能,

根据书中介绍所谓命中注定的本能,就是我们认为一些事物内在的属性将决定其命运,无论是人民,国家,宗教还是文化,这种思想认为所有的落后都是他们内在本质造成的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就像作者开篇举了一个例子,他受邀去爱丁堡做一场演讲,他用了各种图表,数据,各种各样的例子,告诉大家现在最佳的投资机会就是去投资那些在进步中的非洲国家。

他给了详细的数据,全面的资料,演讲也进行的很顺利,听众们也认真倾听,并且也问了一些很好的问题,但是当它结束会议的时候,却有一个穿着得体的老绅士走过来,告诉他:

我看了你的这些数字,我也听到了你演讲的内容,但是我认为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否则非洲根本不可能取得什么进步。

我在尼日利亚待过,所以我知道这些,这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根本就不允许他们建造一个现代的社会,永远不会。”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种本能的进化史根源。

在历史上,人类生活在相对稳定、很少改变的环境中。

认识到环境的稳定性,并且假设这种稳定性会持续存在,对于人类的生存是很重要的。

同时为你所处的特定群体宣称一种所谓的命运,也将有利于将这个群体团结在一起,并且产生一种优越感。

对于命中注定本能的最普遍的表达方式,就是我提到的这位爱丁堡的老绅士的说法,非洲只是一个破箩筐,永远不可能追上欧洲。

另外比较普遍的说法就是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的世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或者由于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某个国家、某种文化、某个宗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乍看起来,这些说法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当你仔细分析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的本能通常都会欺骗我们。

上面这些高傲的说法,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感觉,而不是事实。

在当今社会,这种认为事情一成不变的本能将阻止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会使我们忽略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者认为,社会和文化并不像岩石一样不可改变,他们是在持续变化中的。

我现在来介绍,怎样就是控制这种命中注定的本能。

作者在原文中给到了一些方法,

首先他觉得要做到实事求是,就是要认识很多事情,看似看起来似乎保持不变,仅仅是因为改变发生的非常缓慢,

想要控制命中注定的本能,就要记住这些缓慢的改变也仍然是改变。

他还有一些更加具体的就是针对到个人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追踪持续的提高

这就也就是每个小的改变,在几十年后也可以积累成巨大的改变,

然后要更新你的知识,

有些知识很快就会变得过时,技术国家社会文化和宗教都在持续的改变当中。

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比较有意思的,就是要与老年人对话

他说,如果你想弄清楚价值观是如何改变的,请想一想你的祖父母的价值观和你的价值观有什么不同。

最后还可以收集一些文化改变的案例,找到反面的案例,来挑战那种认为文化一成不变的说法。

答问交流文字版:

问答部分

他讲的这个我其实我挺同意,就说文化的东西的话是在不停的变化的,然后但是人们有命中注定的感觉,他也给出了一些解释了,好像说这是一种群体的一种自主的选择,然后这种选择的话有利于团结,有利于良好的感觉吧,

但是我觉得理性的另外一方面的话,是不是也应该看得到有些变化的话,他确实就是太缓慢,以至于在我们有生之年其实是看不到他的变化的,就是说人,或者说人的话,是无法做到这么敏感的去感受它的变化,

我想说的这个事情,好像我们中国的话有很多这种很感人的这种童话传说,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还有夸父逐日,他从我们的理性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都会觉得这些东西好像都达不成,不超过宇宙速度你是跑不到太阳那里去的,然后精卫填海的话你更是做不到愚公移山的话,最终的话也是要感动天神,然后天神才把你搬走的,但是你如果真的自己就决定了自己的后辈子孙的话,全部都要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对子孙来说也有点不公平,

就是这种命中注定,像我们会觉得好像遗传的天生的,这些东西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命中注定啊?

当然有一些东西不是命中注定,但是我想强调的是不是另外一个方面的话。有些东西的话,他确实是具有一种本性的一种特征,也不是说是属于这种外在环境的一种影响,

对,然后你从你个人角度来说,你觉得哪些东西是人本质的特征?

然后或者觉得根本不能改变,像我觉得人一个不能不可改变的一个信念就是人终将一死。

回答:

我也觉得有些东西的确是命中注定的,就是刻在基因里的,就是我们无法去改变它的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太多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了,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我们可以改变的东西越多的同时,我们不能改变的东西好像也在变得更多。

但是我觉得这种命中注定的本能与命中注定是不太一样的,可能就是我们把命中注定这种概念扩大化了,

就是我们认为这种东西是命中注定的,但是它可能仅仅是在一种生物学层面上,或者说某一方面上是命中注定的,但是我们却把它扩的更宽,扩到文化,扩到社会,扩到未来的发展各个层面,我们都觉得它是不能改变的,是注定的。

就是它把这种命中注定夸大了就是,它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但是我觉得可能并不是决定因素。

而且我还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它命中注定会怎么怎么样,并不是我们真的确定这是一种命中注定,反而是我们的命中注定有了怀疑,对它即将可能的改变产生了恐惧,而对自己进行自我麻痹的一种本能。


---------------------------------------

第八章  单一视角

可以回答的问题:

1.如何去判断我们陷入了单一视角,又如何去解决呢?

2.数据在解决问题中发挥什么作用?

3.学习单一视角这一章,给我带来什么启示?

分享及答问音频:

主分享文字版:

chapter 8第八章 单一视角

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第八章:单一视角

不知道大家在认识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会从哪里开始对他的看法呢?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你仅仅看着我的脚的照片来形成对我的看法,虽然我的脚是我的一部分,却是我整体上比较丑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我的胳膊就没有那么丑,我的长相也并不难看。所以仅仅看到我的脚,是不能代表看到了我的全貌的。”

其实这就是单一视角的一个体现。

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单一原因和单一的解决方案,在书中,作者就把这称为人类的单一视角本能。

诚然,我们都喜欢简单的想法,都欣赏洞见真相的时刻,也都享受真正理解到真相的喜悦。当我们拥有了一个简单的想法,并且发现它可以解释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会非常开心,觉得这个世界变得简单了。

但是,这并不能真正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真实问题,我们也无法真正地去认识这个世界。

政治的意识形态专业局限性是导致我们容易单一视角化去看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

意识形态主义者

人民的共同信仰,也就是意识形态,可以使我们建造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使得我们拥有了民主自由和公共卫生保险。但是意识形态主义者也和那些专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一样,他们的思维往往被单一视角所固化,而且有时会造成更加有害的结果。

在本书中作者举的是古巴和美国的例子。

古巴:穷国中最健康的国家。

古巴的卫生部部长总结,这就是单一化视角下的一个结论。为什么要满足于成为穷国中健康水平最高的国家呢?难道古巴人不配变得像其他健康国家的人一样富有、自由吗?

作者演讲结束后,另一位古巴的青年将古巴的卫生状况总结为——同等健康水平的国家中最穷的,这便是另外一种解读事实的方法。

美国:富裕国家中健康水平最差的

意识形态主义者们从他们自己的单一视角出发,通常会要求你对比古巴和美国。他们会坚持说,如果你认为美国比古巴更好,你就应该反对古巴所做的一切,你就应该支持自由市场经济。不知说到这里,大家是否有感觉到一种熟悉感。

②专业人士

专家们和社会活动家们

专家就一定意味着事事权威吗?并不是这样。且不说在非专业领域,某些专家在本专业领域也并不一定能够专业。

再次举一个书中的例子。问大家一个事实问题,

1996年,老虎、大熊猫和黑犀牛被列为濒危动物,那么请问到今天这三种动物中的哪些还是濒危动物?

□ a.全部都是

□ b.其中的一种

□ c.全部都不是

正确答案是,除了在个别地区或者某些细分物种,大熊猫、老虎和黑犀牛的数量在过去的许多年间是持续增长的。那些在大街小巷张贴保护熊猫贴画的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我们已经在人权、动物保护、妇女教育、天气变化、灾难防范以及其他的一些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社会活动家们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总是在告诉我们事情在变得更坏。

相信如果能克服单一视角的错误的话,如果他们能够认识这个世界所产生的进步并且愿意把这个社会的进步告诉所有人的话,他们也许能获得更多的成就。

就像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如果我们总是执着于或迷信于某种特定的想法,那么我们就会自动忽略不符合我们想法的信息。这不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真相的方法。

相反,我们应该持续地测试自己的想法的不足之处。

对我们自己有限的经验采取谦卑的态度,积极获取最新的信息。

对我们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要保持好奇心。

要多和拥有不同意见的人交流,把这些不同意见看作帮助我们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有用的资源,而不是仅仅和那些和我们有共同观点的人一起交流。

数据在解决问题中发挥的作用

     所有的解决方案,对于解决特定的问题都是很管用的,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方案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多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

数据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数据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数字背后的现实,但是数据是有它自己的局限性的。

如何去判断我们陷入了单一视角,又如何去解决呢?

    其实单一视角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完全避免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去减少他所带来的影响。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多去询问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再来汇总和整理。

我一直都觉得我们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很好的制度。

不同地区推选出自己的代表传达他们需求和利益再到最后进行一个汇总这有效避免了上层领导在制作决定时的单一视角问题同时也反映了群众的诉求。

答问交流文字版:

提问

作者的话的意思,就是说这种专家也不能信,然后意识形态的话也需要反省,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吧,

但是她好像也没解决,如果一个问题很复杂,解决方案的效果不是那么一致,有一个滞后,如果滞后特别的严重,你也不知道你采取的方式是不对,所以有些时候的话我不知道,你说的这种一套工具,到底是要这个问题能够怎么解决?

避免单一视角他是个很好的提醒,但是如何去获得这一套工具,能够解决问题的一套工具,这一部分的话,后面的这个建议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建议的。

回答

    就像老师说的,当我们手里拿的是锤子的时候啊,所有的问题在我们眼里都看成是钉子,我们可以用锤子很好地把东西砸进去,但是却不能很容易把它拔出来,其实这个地方显示的就是单一视角。

当我们一旦掌握了一项技能,我们就会将这一个技能套用在所有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上,也像老师您所说的一样,它可以很好地得出结果,但是在对于这种在已知条件下,我们可以去和使用其他工具的人进行交流,来得到我们最终使用的工具的结果,形成一个针对已知问题的一个最好的解决措施和方法。

小马过河其实体现也就是一种实践的一种状况。小马问了大象,兔子和其他动物后得到了经验,那么我自己再来实际操作,这就是一种用实践来检验,再通过我们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最后的总结,以实现避免单一视角的一个问题。

面对复杂又庞大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无法得到一个迅速的回应,在这个时候,我的个人观点是,我们还是应该听取专家的建议的。在书中,作者有提到专家的建议,在非专业领域的非权威性,但是在专业领域内,他还是有一定的权威性的。虽然它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总体上应该去相信专家的建议,但同时保留一定的怀疑。不过我们的怀疑应该建立在一种事实的基础上而非盲目地去怀疑,就因为某一位专家在某一个领域上的不足或者错误,于是怀疑他所有的成果,这也是不对的。

在阴谋论的观点上,我的理解就是,当我们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对正确事实的认识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对阴谋论进行一个理性的判断的。阴谋论其实是一种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猜测,但是这些推测一般都是建立在以针对某一个攻击对象或者一种目的的基础上,然后进行的一系列的推测。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会为了实现他的目的,进行不断的完善,于是出现了自圆其说的现象。但是当我们能认识,明白整件事情的实际情况的时候,就自然不会相信这些阴谋论了。

最后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使用的工具,其中必备的工具之一就是那个最刚开始的锤子,因为锤子是我们所掌握的一种技能,在这个锤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判断在这一方面的一些基本的常识问题,然后再与使用其他工具的人进行一种经验的交换,纵使问题再复杂,但是它一定符合那个领域的一些基本规律,再运用基本规律进行一定的判断,排除掉一定错误的选项,再最后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得出最后的结果。

虽然最后的结论的验证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立马体现它的效果,但是在一些基本理论的支撑下,我们的整体方向是大致和所需相符的。

   这就是我的全部回答,谢谢。

读后感想: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的世界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要学会去自己判断是非,去正确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圈,走出那个习惯的环境。学习知识,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用科学来武装自己。

学习单一视角,让我们认识到单一视角存在的这个事实,以及它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学会克服和减小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当我们每个人把想法表达出来,把想法汇总起来,接受的观点和信息不再那般闭塞,视角便会更为丰富,有助于我们摆脱单一视角的局限。

想要学会判断,就要先立足根本。避免单一视角,我们也需要先学会锤子地用法,然后再去看看扳手和卷尺。

------------------------------- 

第九章  归咎他人

可以回答的问题:

1.坏事情发生时我们的本能是什么?

2.事情做错时,我们首先应该做些什么?

3.当有人号称自己做了什么伟大业绩的时候,思考如果没有这个人,是否这件事情仍然可以发生?

分享及答问音频:

世界上的大药厂都缺乏针对穷人特有疾病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无法责备药厂的老板、董事长或者股东。即使我们谴责他们,也将于事无补。

事实上,我们不应当为任何事责怪任何一个个人或团体。

原因是当我们找到了替罪羊的时候,我们就停止思考了。

事实往往非常复杂,往往存在系统性的原因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改变这个世界的话,我们必须深刻地理解它的运行规律,而不是简单地考虑究竟该责怪谁。

要做到实事求是,就是当人们开始找替罪羊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错误的,并且能够记起,简单地归咎他人只会使你把握不住问题的真正要点,并且无法集中注意力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要想控制归咎他人的本能,我们应该停止寻找替罪羊。

· 寻找原因,而不是寻找坏人。

坏事情发生时我们的本能是什么?

当坏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找到一个清晰而简单的理由去责怪其他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归咎于人的本能。

我们似乎总是很自然想到,一定是有其他人故意做坏事。我们总是倾向于相信有人利用权力或者手段,才能够使得事情发生,否则的话,这个世界就会让人感到不可预测、令人困惑和非常可怕。

做错事时我们首先应该做些什么?

实事求是。

寻找原因,而不是寻找坏人。当坏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试图去责怪任何个人或群体。

首先接受没有人刻意为之这个事实。

然后努力去理解这一事情发生背后的系统性原因。

.当有人号称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业绩的时候思考如果没有这个人,是否这件事情仍然可以发生?

答案是否定的

通常是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使得好的事情发生

寻找系统,而不是寻找英雄。

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做错事应该怎么做

本文作者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讲师,站的角度也比我们要高很多,

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他说的把一切的成败都看做是系统的原因。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所负责的环节出差了,的确责任与自己无关。

但是我很认同在做错了事后,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先想着去归咎他人。

做到实事求是,不推卸责任,问心无愧。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吸取经验教训。

---------------------------------------

第十章  情急生乱

可以回答的问题:

1.什么是情急生乱的本能?

2.人类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急生乱的本能?

3.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真正迫在眉睫的问题?

分享及答问音频:


主分享文字版:

路障和心理障碍会在事出紧急的情况下阻碍我们的正常思考,也就是情急生乱,

当我们陷入恐惧中,并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我们就会过分地思考最坏情景,于是作出非常愚蠢的决定,在事出紧急的压力下,我们的分析能力就会丧失,情急生乱的本能,使得我们在感知到危险的时候就立即采取行动。

人类的祖先在看到狮子的第一瞬间也是逃跑,而停下来仔细分析各种可能性的人类早已经灭绝了,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真正紧急的危险已经不多了,相反要面对面对更多复杂抽象的问题,这时情急生乱的本能就会驱使我们做出复杂的决定,也会让我们非常迅速做出一个看起来当时很适用,但是在以后就看起来很愚蠢的决定,

它使得我们感到很大的压力,放大了我们的其他本能,并阻止了我们分析思考,使得我们仓促的做出决定,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行动。

未来的风险是无法让我们快速做出决定,也无法让我们立刻投入行动,通常只有当我们相信某种未来的风险其实是一种迫在眉睫的风险时,只有当我们相信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解决问题的机会的时候,我们才会迅速采取行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遇到的情况都并不是最紧急的时刻,所以我们都会有这种情急生乱的可能。

所以说,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

我们应该采用渐进式的行动并对效果进行持续评估,而不是采取过激的行动,

所有的社会活动家都应该尊重五大风险,也就是

全球性传染病

金融崩溃

世界大战

气候变化

以及极度贫困

但是也不要刻意的夸大数据夸大事实来制造恐慌,也就是我们前面有一章说到的恐惧本能。

情急生乱,会非常恶劣的扭曲人们的世界观,要控制自己情绪生理的本能,控制自己其他过分夸大的本能,

也就是像我们的书名,说的是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的决策,我们无需为人们夸大其词描绘出来的各种问题担忧,应把注意力聚焦在真正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上。

答问交流文字版:

问题:你说到情急生乱的时候,让我想起我自己的一个经历,就是我作为父亲嘛,带着我读幼儿园小班的儿子去学习,然后他学习的时候很不专心,搞得我就非常的焦急或者是非常的愤怒,我就会对他进行怒吼,

然后我的想法就是,你怎么能这么不专心呢,你这养成了这种坏的习惯的话,将来会怎么样?后你也可以说我是情急生乱了就是。

也许他学的那点知识我知道当然不重要,但是我把它给抽象为,就觉得这是一个迫在眉睫,有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他要专注起来,

但是我理性思考的话,你要现在我再回想的话,也觉得好像他也还太小了,也不也许也不一定需要那么专注,

但是就是每一个人的话,采取行动的时候,他都被他当时的情绪所裹挟,然后这个时候他肯定也不知道那么多的整体这种数据。

理想的做法,也许我应该去搜索一下他这个年龄应该怎么样去教导他,然后或者是他是不是这样子是正常的,或者是怎么回事,

但是问题是我并不关心整个这么多年龄中的这种教育问题,我就关心的是他是我儿子,我希望他学习要认真一点,

也就是说怎么不被自己的情绪所掌控吧,但是情绪上来了,他也会觉得这个事情很迫在眉睫,这个时候怎么办?

我就想问这种情况的话,就是什么时候的话应该摆脱情绪的困扰,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听从情绪给出的行动的直觉?

我想问的是这个问题。

解答:

就像您刚刚所说的就是看到您那个幼儿园的小孩子就是他学习不是很专注,你当时肯定一下子就会特别的不爽然后就说他是不是辜负了我的对他的教育啊什么的,然后这么不爱学习,然后一下子火就上来了嘛,

确实是,这其实就应该控制一下自己的心态,然后或者可以把自己带入到他那个年龄段去想一想

然后呢,我在如果是我的那个年龄段的话,我也不会很专注的学习。面对自己的情绪的话,可能以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次他不认真学习的情况,总会在实践中慢慢找到真理,也可以找到控制自己情绪的最好方法。

这次读书分享的感悟:

对《事实:用数据思考 避免情绪化决策》这本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了人的很多本能,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


-----------------------------------

第十一章 实践中的实事求是

可以回答的问题:

1,影响作者一生的陌生人,这本书献给的对象与作者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十项本能以及相应的应对,如何用图形表示?

3,为了帮助世人建立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教育界,新闻界,政界等可以做些什么?


详见

图书馆线下读书会第六期---《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事实》:接近真相的思考方式,都是反本能的
《事实:避免情绪化决策》(下)
10种思维本能:看透大脑深层思考逻辑,拥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事实》读书笔记
事实与懒惰——推文《事实》by汉斯·罗斯林
事实|认识错误思维模型,拥有实事求是世界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