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别山民俗:送灯

文/刘强

光山县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即灯节)的习俗,除与全国大致相似外,还有其独自特点——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1989 年修编的《光山县志》记载云:“家人团聚吃罢十五饭,大人带着子孙去先人墓地送灯插亮,烧化纸钱,以示对先人的悼念。”在北京工作后,就再也没有在正月十五在老家去祖坟送灯了,细数起来,也有二十几年了。

一、元宵送灯

豫南的习俗,十五大于年,学校、机关单位都放假。

午饭过后,家长拿出提前已准备好粗细均匀的竹签,糊灯笼需要的彩纸,活好面糊,男孩子们便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忙活起来。竹签的竹节处要用刀削平,以免刮破纸灯,竹签一头要削尖,以便插入尚未开化的冻土。纸灯要等裁好纸张,计算好一张彩纸能裁几个,避免浪费。同时还要准备一组大灯,一般是4-6个,是主坟前祭祀用的。除去竹签、纸灯之外,还要备好蜡烛。大约是多少座祖坟、备多少纸灯、多少根蜡烛。准备工作虔诚而细致,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主坟前的大纸灯要配以大蜡烛,竹签也要相应的长一些。一切准备就绪后,孩子们便在家长的带领下,带上送灯的用品——烧纸、鞭炮、烟花等出发去墓地了。

人们根据祖坟的远近、祖坟的数量多少,决定下午出发时间的早晚。距离远一些的要早一些出发,祖坟不在同一处的,需安排不同的人去往不同的地方。道路好的地方可以开车或摩托车去,不太远的地方就一起走着去。送灯的人们在乡间、在山岗的路上相遇,熟悉的人们相互打着招呼,一两句的话语介绍着自己的祖坟大致的地方,然后又匆匆赶路。

来到祖坟地后,先在主坟前放下竹签、纸张、烟花、爆竹,并不立即工作。一般是家长先带孩子们在祖坟旁转一转,介绍哪座坟是自家的,哪些坟是别人家的,自家坟哪座是哪位先祖的。然后指导如何插竹签、如何套纸灯,如何安置蜡烛。明确分工,谁负责哪几座坟。任务明确后,便各自趁夜色到来之前完成各自的任务。家长通常在孩子们完成任务后,还要到各处去检查一番,看位置是否正确,竹签纸灯是否平正,蜡烛是否安稳。祖坟纸灯有无遗漏等。在各项准备工作都就绪后,如果天色还早,则不急于点灯、放炮,因为要在夜色降临后,效果才更好。这时候,各位送灯的人们,因为年年送灯的缘故,多相互认识,因为平时也不多见,此时正是交流的好时间,相互聊一聊工作、生活,聊一聊国家的形势。家长通常只负责主坟前的大灯、组灯,烧纸钱、燃放烟花炮竹一般也是在主坟前进行。

夜色降临时,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孩子们先点亮各自负责的纸灯中的蜡烛,然后聚到家长负责的主坟前,家长虔诚地点上蜡烛,为祖先烧纸钱,三拜九扣的仪式完结之后,才给孩子们指令,可以燃放了。于是乎,各家祖坟前,鞭炮齐鸣,烟花升空,山腰、原野,到处灯火闪亮,烟花绽放。等到天完全黑下来后,漫山遍野都是五颜六色的灯,一片片,一串串,像天上的星空。你会听见到处都是炮声,到处都是盛开的礼花,你真正才会感到什么是节日,什么是发至内心的喜悦,什么是心甘情愿的奔波。

成年妇女一般是不去祖坟的,她们在家庭留守。但她们也有她们祭奠的对象,在这一天,在男人们去祖坟送灯的时刻,妇女们通常也备些灯笼、备些纸钱,或对她亡去的先祖或对她夭折的小儿或她牵挂的已逝去的亲人,在道上、在水塘傍,烧点纸钱、献上自己的一份哀思。

送灯归来,孩子们还沉浸在燃放烟花爆竹的兴奋中,而母亲此时已在家中备好饺子,大家从祭奠先人的情感中转移过来,一家人点亮各房屋的灯,看着元宵节晚会,憧憬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正月十六过后,家乡的年才算是真的过完呢!

二、习俗追溯

光山送灯的历史大约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至少有 600 年以上了。目前,在正月十五送灯习俗的只局限在光山县及周边乡镇,同一地区的信阳市其他县区再无此俗,河南省其他市县也未曾听说。就全国而言,也只有江西的新建县及其以北至庐山以南的几个县市、山东省宁阳县、黑龙江省宜春市及湖北等地有此习俗,其余地方尚未发现。由此可见,光山元宵节给祖坟送灯的习俗,在信阳乃至全省独具特色,在全国也不多见。这大概是因为光山的居民主要是由有正月十五送灯习俗的江西新建县迁来的缘故。其它部分地方有此习俗,大概也是由江西居民徙往的原因,旧县志之所以没有记载此俗,或因当时人口稀少,送灯仪式简单,不能形成规模使然。

光山正月十五送灯的习俗之所以延续至今,与它特有的社会价值相关联。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对逝去先人的纪念。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时,给家里死去的新老先人的坟前送灯,表达对先人的纪念,让先人在另一个世界没有黑暗,不再孤独。二是孝道的教育和传承。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抚今追昔,祭奠先人,这不仅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中华民族尊老敬祖传统美德的固有要求。在口传心授中,将孝敬先人的美德代代相传。三是凝聚作用。平时兄弟子侄忙于生计、学习,各奔东西,聚少离多,交流较少,有的甚至因为一些事情心生芥蒂,来往不多,但在祭奠共同的逝去的先人这件事情上,大家又是高度一致的,大家正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在一起交流和沟通。因此,每逢正月十五,光山籍人士无论身居何地,都风雨无阻地回到家乡给祖坟送灯。年复一年,浩浩荡荡的送灯队伍和壮观的送灯场面给光山的灯节造就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三、愿景遥想

给祖坟送灯,是祭奠逝者、先人的一种优良传统,但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时下的坟地一般都在山岗、原野等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耕作的地方,时常无人清理、野草荒径,墓地生态欠佳。另外,正月十五送灯,竞相燃放,无人清理,满地狼藉,对环境是一种污染,不必要的攀比也是一种浪费。同时,豫南送灯习俗,传男不带女,对于妇女不够公平,不便妇女寄托对亲人逝去的哀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送灯习俗也许会发生一些变化,向工业文明、甚至现代文明过渡。一是集约化。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用地的越来越紧张,未来社会土葬将逐渐被火葬取代。坟地逐渐集中化,既节约土地,又便于管理。二是园林化。墓地是安放逝者的圣地,应该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生态良好的;是让人心情舒畅、祭奠之后让人放心的地方;是让人在自己的生活发生变化时想对逝去的亲人说些什么的时候,想来愿意来的地方。园林化的管理能满足这些奇托情感的需要。三是错时祭奠。在封建社会,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忙于相夫教子,从此与祭祀、祭祖、纪念逝去的亲人无缘,这不公平,也过于残忍。现在,很多是独生子女,送灯的习俗也会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相应变化,以适应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错时祭奠,让妇女有时间回娘家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去祭奠自己的逝去的亲人。女孩子未成年时,随家长一起祭奠逝去的先人,出嫁后,在一同祭奠夫君亲人的同时,也有自己祭奠娘家亲人的时间。国家对节假日进行调整,在清明节放假三天,大概也是考虑到人们祭奠亲人的感情需求吧。四是文明祭奠。心中有孝灯长明,祭奠重在感念先人的心。祭奠可以是一杯酒、几束鲜花、几句心里话。祭奠是沉静的,是默默的,是感念的,是美好的!是重内心沟通与交流的。

【参考文献】

[1]《光山正月十五送灯习俗》 [2015-03-04]光山第一门户网——光山热线

[2]《豫南部分地区元宵节送灯习俗调查》 豆丁网

[3]《“送灯”习俗中的价值意蕴》 作者 王德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光山非遗:元宵送灯
河南光山县(豫南)独特的元宵节文化
清明祭祖到底是先烧纸,还是先修坟,原来大有讲究,并非迷信
豫南民俗丨灯送上元夜—元宵节送灯习俗深度解读
崇明这些扫墓祭祖的习俗,你都知道吗?
家乡的元宵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