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锡老茶馆世相百态之第七回:警界头目盘踞蓬莱

距崇安寺山门不远的蓬莱茶馆,二开间二造进深,为中式平房,开设在观前街83号,位于观前街口的地段,创建于1932年,老板叫赵吉甫。蓬莱茶馆开业时着实闹猛了一阵子,内部设备布置和当时一般茶馆有很大区别,适应潮流,设备新型,追求舒适。坐的是靠背藤椅,用的是透明玻璃杯,开水冲下去,杯中绿茶立时显出清润的翠绿色来。如果是红茶,则金红的茶色分外亮丽,这在当时很为独特。墙壁上还挂有书画镜框,大块玻璃天窗,阳光充足,如此适意的茶馆,让一些见识不多的无锡老百姓大开了眼界。



蓬莱茶馆是个好地方,商界中人和部分纨绮子弟纷纷前来喝茶享受,也吸引了一班文雅人士,感觉较一般茶客似乎高了一等。谁知好景不长,两三年经营下来,茶客不增反减,日见冷落。别说一般的小市民茶客很少光顾,就连原先热衷于此的文人雅士,也很少露面了。



原来,蓬莱茶馆这个好地方,被无锡县政府、警察局里一批缉捕人员、警探看中了,成了他们常来常往的地盘。特别是靠西边的雅座,几乎被县政府,公安局的警务人员、侦缉队长和青帮的线人占用。那些警长、探员每天上午必到,在此喝茶叙谈,密议办案线索,甚至私分黑钱。有了这帮人物天天光临,一般的正经茶客也就远而避之,因此生意日渐稀落。这些人天天来喝茶,却从不付茶资,说是一年一算,实际是“喝白茶”。老板赵吉甫有苦难说,也不敢得罪他们。



其实也不止蓬莱茶馆一家遭殃,旧社会无锡有些警界头目和黑道人物串通一气,明目张胆地以茶馆为据点,作恶地方。据地方旧闻记载,从无锡火车站下来,在工运路与交际路口,有一家三层楼、三开间的大茶馆名叫青莲阁。地处交通要道,自晨至晚,茶客不绝。后来被青帮老头子当侦缉队长的薛福瑞强占为据点,他的一班徒子徒孙,在此包庇烟赌,贩卖毒品,逼良为娼,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因为有官方背景,形成了茶馆中的恶势力,有很长一段时期。此外汉昌路有一家多宝春茶楼,是政务警长吴正荣的儿子吴阿玉开设的,上午卖茶,下午、晚间开起赌场,聚赌抽头,依仗恶势力,无人敢碰。后经报纸揭发,由驻锡宪兵营长黄公侠予以搜捕封闭,吴阿玉被判刑三年。

政务警长吴正荣绰号“沙壳子“,无锡人都知道,此人目不识丁,兵痞出身。民国初年,混得无锡县公署探长职务,等于清代的捕快头目。他仗势欺人,敲诈勒索,做尽坏事,老百姓恨之入骨。吴正荣生平自称有“三爱”,爱戏子、爱票子、爱骰子,即爱唱戏的女人、钞票和赌博。他在老北门外坛头弄开了一家和熙台茶馆,实际上是一个赌窟,北大街、北塘、江阴巷一带的银行、钱庄、纱号、绸布店、南北货行等店主、职员中的一些赌徒,晚间聚集于和熙台豪赌,进出很大。后来吴正荣因烟案被二区专员公署拘捕,革去县府公职,移解苏州高等法院判了三年徒刑,和熙台赌场亦被取缔。谁知无锡沦陷后,这吴正荣却故技重演,投敌当了汉奸,又做起了伪县公署的警长。他招集走狗,把蓬莱茶馆作为他特务活动的据点,听得哪里有抗日言论,就去进行恐吓,敲诈勒索,不达到目的就拘送日本宪兵队。后来他又登出广告,居然胆大包天地要招抚四乡抗日游击队,不久就被游击队的除奸团,派人秘密进城,在观前街当场击毙。这是后话。

却说眼见蓬莱茶馆经营不下去,赵吉甫只好脱手,将茶馆盘出去。接手的老板叫陈盘荣,30多岁年纪,这位陈老板头脑活络,颇通经营之道,做人八面玲珑,老板娘郑少琴更是了得,待人处事好比阿庆嫂,能说会道,白道黑道都能应付自如。



陈盘荣接手蓬莱茶馆后,除了照样接待好那些警长、探员,维持好每天的早茶供应外,又在长方形大厅的左面添了一座书台,在大门上挂起了蓬莱书场的招牌,经营起了书场生意,邀请苏沪名家于每日午后和晚上演出。这样蓬莱就变成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茶馆书场两不误。



其实江南一带书场的前身,大多数就是茶馆。旧时茶馆上午供应过早茶之后,下午便冷清下来,可是炉火依旧旺,桌椅也现成,请上一位说书先生来说一下午,生意自然就增加了许多,虽然下午专门来喝茶的人是不多的,但喜欢听书的人却不少。



蓬莱自从挂起了书场招牌,演出大厅也弄得像模像样。说书人坐的书台,做得宽大而精致,周围有铜栏杆,十分气派。大厅前排摆上一张正对书台的长桌子,俗话叫作“状元台”,相当于现在的贵宾席。坐在状元台的都是资深的老听客,说书先生对这些老听众是不敢得罪的,因为这些老人非常挑剔,一不留神说漏了嘴,当场就会被“现开销”,喝倒彩。到蓬莱书场说书的,都是当时走红于江南一带的名档响牌。像弹词名家夏荷生、范玉山、范雪君、张鉴庭、张鉴国、严雪亭、姚荫梅等到无锡,总会来蓬莱演唱献艺。由于经常能请到比较有名的说书人来这里,加上茶馆地处市中心,市口好,设施好,早市喝茶,下午、晚上听书,蓬莱的生意竟火红起来了。





书场有个规矩,演到中场要休息一下,叫“小落回”,后来无锡人以讹传讹,俗话说成了“小乐惠”。在此间歇中,堂倌热情地为客人冲茶水、送茶点、递毛巾,服务十分殷勤周到。老板陈盘荣这时已经成了开创无锡书码头的名人,说起江南一带书场茶馆,评弹艺人中没有不知晓陈盘荣的,都用“盘官”的昵称来亲热地叫他。



市民听书成瘾,逢到名档,场场爆满,为了容纳更多听众,陈老板干脆把前排正中的“状元台”也撤掉了,改为长条靠背椅贵宾席。即使如此,许多听客还是买不到坐票,只能贴着墙壁听“壁角书”。无锡本地的评弹票友,偶尔也会到蓬莱书场去亮个相,如当时有个名叫“云璈票房”的票友团体,社长周静啸,票友共十八位,似乎全是工商界人士。民国三十年中秋节期间,分别在蓬莱书场和大娄巷中南书场连续日夜演出《七侠五义》、《珍珠塔》、《啼笑因缘》、《潘金莲》等选回。




蓬莱书场解放后依然是营业兴旺,许多评弹名家、响档都先后到该场演出。一直经营到1959年,观前街开始拆迁,拓建人民路时,才关门停业并拆除。



据说瞎子阿炳弹奏的琵琶名曲《龙船》,就是在蓬莱书场从苏州弹词艺人张子蟾那里学来的。当年,江南一带茶楼书场都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凡是弹词艺人,在说正书之前,必须加奏琵琶套曲。当时正在蓬莱书场演出的张子蟾,弹的琵琶套曲就是《龙船》。阿炳早就知道有这样一首曲子,也会弹几下,但却无缘聆听名家弹奏。那天午后,阿炳由老婆董催弟搀扶着经过观前街,准备到崇安寺卖艺。当他走到蓬莱书场附近,突然被隐隐传来的琵琶声所吸引,感到蛮好听,就在书场门口的街沿石上坐下来静静地听。这时被书场老板的女儿看到了,就把阿炳领到书场后台坐下。阿炳向姑娘打听,那位评弹先生是从哪里学来的曲子?不料姑娘的回答让阿炳大吃一惊,原来这张子蟾的《龙船》套曲大有来头。



说是在清末时期,苏州有位勤奋好学的弹词艺人,名叫张步蟾,不但书说得好,而且擅长各种丝竹乐器,其中琵琶的技艺最高。一次,张步蟾听说被清廷封为“天下第一琵琶”的浦东派琵琶宗师陈子敬路过苏州,就千方百计见到陈子敬,要拜他为师。陈子敬见他一片诚心,就收他为徒弟,传授浦东派琵琶,并提供了很多琵琶曲谱,其中就有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套曲《龙船》。张步蟾特别喜爱《龙船》,后来又把它传给儿子张子蟾。由于这是陈子敬先生的嫡传之作,加上张子蟾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演奏技艺,所以在书场开演前,一首《龙船》套曲特别受观众欢迎。此后一连数日,阿炳入迷一样来到蓬莱听《龙船》。待到张子蟾在书场的演出档期要结束时,阿炳还过去请求张子蟾再弹奏一遍。张子蟾晓得阿炳是民乐高手,就认真弹给他听,还把自己演奏《龙船》的体会,以及陈子敬先生当初对父亲的点拨也告诉了阿炳。

从此以后,阿炳决心把琵琶名曲《龙船》发扬光大,经过无数次反复体会和操练,终于把《龙船》的弹奏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在崇安寺场子上,阿炳常常弹起《龙船》,以此吸引听众。他每次都将琵琶横放在头顶,高举双手边弹边解释琴声所显示的音乐形象:“锣鼓敲起来了,第一条龙船来哉,第二条又赶上来哉,第三条龙船……”有声有色,煞是热闹。据说后来蓬莱书场老板的小女儿,还缠着阿炳,一定要跟他学弹《龙船》。





关于阿炳在蓬莱书场学艺的这段佚事,还有另一个版本。据音乐家黎松寿教授回忆说,是张步蟾来观前街蓬莱书场演出弹词《双金锭》时,阿炳跟他学的。这两个版本中的评弹艺人,一个是父,一个是子,父亲张步蟾的名气比儿子张子蟾更大,到底是谁指点了阿炳,也弄不清了,不过父也好,子也罢,阿炳所弹《龙船》曲子源自浦东派琵琶宗师陈子敬的真传,这件事肯定错不了。有意思的是目前出版的琵琶套曲《龙船》有三个版本,一个是陈子敬的,一个是林石城的,再一个就是阿炳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林石城和阿炳的版本都是源自陈子敬的。

下回预告

欲知无锡老茶馆之世相百态,请看第八回

《维新人物聚集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瞎子阿炳:生前吃喝嫖赌,一曲《二泉映月》,死后却比肩贝多芬?
阿炳琵琶曲&二胡曲《龙船》《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听松》等
吃喝嫖赌抽患梅毒致盲,音乐天才阿炳由富到穷卖艺糊口的跌宕人生
凄风冷雨心中暖,瞎子阿炳的音乐情缘
瞎子阿炳的真名叫什么
华彦钧(阿炳)年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