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觉醒及改变——《认知觉醒》读后感
userphoto

2023.01.08 湖北

关注

一、基础信息

全名为《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周岭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59.80元,豆瓣评分8.1。

周岭简介摘自豆瓣,作家,自媒体人,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读起来接地气、极易懂,给人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之感。他的思考不慌张、不迎合,常被读者誉为一股清流。其文章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多家媒体争相转载,公众号:清脑。

快到年底时,想着每年要做的总结和计划,偶然看到此书,就拿来阅读,边读边想边做,算是开卷有益!

二、全书脉络

分为上下篇,上篇为“内观自己,摆脱焦虑”,共有三章,讲了大脑、潜意识和元认知,属于知识性的介绍、概念和理念的灌输,为下文进行必要的铺垫。

下篇为“外观世界,借力前行”,共有五章,包括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和早冥读写跑,在上篇的基础上,运用在思考、学习、行动、情绪管理和一些学习习惯等。

全书最后的结语,作者结合自己觉醒前后的对比,重点阐述了自己的反思的方法论和践行状况,可算是全文的非正式总结吧。

三、思考及收获

作者关于大脑的描述与之前学习的内容相差不大,不过提到的关于理智脑的运算速度远远低于其他两类大脑,进而通过类比得出为何人类会有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普遍问题,这个逻辑看起来比较自洽,也符合大家日常观察到的现象。这部分最触动我的不是这个逻辑,因为按照我目前形成的科学观,这种逻辑的证明方式太过简单,而且依赖的生物学前提也不够明确,而是看到作者提到的大脑计算的一些数据,让我突然发现,可以去好好学习一下当前生物学关于大脑的部分,不管是证实还是证伪目前比较流行的这些学习精英们关于大脑相关知识的引用,哪怕是这些所谓的理论其实都站不住脚,都得不到公认的理论支持,至少比全盘接受或简单否定要强:)

作者专门提出了模糊的概念,并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

如在学习方法上,作者提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要把烦恼的事情清晰化——即通过正视、看清、拆解、化解,这样就能获得主导地位。这部分感觉跟GTD的“心如止水”境界比较相似,做法也是类似的,都提倡将脑海中的事情全部倒出来,记录下来之后有助于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

如在执行力上,作者认为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并得出计划目标的必须拆解清楚。个人理解是对SMART工作法的不同角度诠释。

在占篇幅40%多的第一篇中,作者还提出了其他的一些概念,如感性的重要意义、元认知的概念等等,这些相对上面提到的理智脑和模糊概念而言,我并不算陌生,触动也不是很大,就不再进行分析和阐述了。

在下篇中作者提出的第一个概念-身心合一和身心分离就跟我的实践不一致,身心合一其实跟正念的理念很像,就是提倡行动和感受要一致,比如吃饭就好好吃饭,学习就一门心思学习,玩就放开玩,但是反例之一就是跑步的时候在思考其他事情,或者听音乐来让自己逃避无聊或者痛苦。我恰恰就是这样的,我跑步基本上不会全身心投入到跑步中,如自己的呼吸、摆臂、脚步上,99%都是在听学习资料、偶尔听听歌,哪怕偶尔忘带耳机,跑步时也会去思考工作、学习或者生活,因为实在无法完全投入到纯粹的跑步中,而自觉并不会影响跑步的快乐,如内啡肽的产生,也应该不会影响跑步的锻炼效果,如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帮助等。

这种与自己理念或行为的不一致倒不会引起我的反弹,一定要挖空心思去证明作者不对,因为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只有极少数的教科书上的理论或者纯粹的理工科实践,能够很容易地进行理论或实践的证明或证伪,很多社会科学的理论都有非常狭窄的适用范围,更不用说市面上这些科普或非科普类的书籍,他们的正确和错误更是有非常多的前提和限制条件,只不过作者要么有意忽略,要么是真不知道,他们的书中基本不会提及这些前提和限制条件,所以会引发我的思考,但不会因为书上所谓的“结论”而匆忙地去肯定或否定自己。

下篇中另外一个触动我的概念是关于如何利用潜意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文字摘录在第五部分的第9条,即全神贯注去想方法,如果想不到就完全放下,全身心去做其他事情包括休息、娱乐时,潜意识很可能会降临。虽然书中并没有很好地把整个逻辑贯通,但很巧妙地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又一次强化了身心合一的优点,让我触动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做法可能有效,而是作者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值得学习借鉴。

后面的章节,作者提到了很多自己的实践,也能看到很多其他同类书籍的影子,如刻意练习中的有效反馈、费曼原理、教学相长等,可能这些书几本都看过,不少概念和实践自己也有在实操,所以有认同感,但没有太多新的触动,就不再赘述了。

四、实践计划

1、学习计划和工作计划的调整,核心思路是聚焦及明确,聚焦是精简原来过多的项目数,如学习计划分类后每类只选1~2个目标,工作计划也选择性地减少数量,如每日计划列重点3项工作,每周也尽量不超过5项,其他工作通过日程、收集栏等其他方式进行跟踪。年度学习计划已经在元旦期间践行完成,月度、周、日工作及学习计划也同步开始实施;

2、反思回顾的调整,学习了作者的践行方式后,总结这几年个人的反思回顾方式,优化调整如下:(1)通过微头条的方式,力争每日输出一个点,关于技术、管理、学习等各方面的收获或反思,以改进去年之前放在周末进行全周回顾的做法;(2)取消周末回顾小结,因为越来越成为记流水账,而改为每周六的日程提醒,对本周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安排好周末的集中学习和输出时间,进行精读、开发、思考输出,切实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回顾;

3、待深入学习了解,从本书及其他同类学习提升的书籍中,多次提到了大脑的生理结构、各部分的作用,以及这些结构对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但因为这些书籍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专著,因此讲得比较浅、有相似也有不同,但都缺乏深入地分析和阐述,所以,在个人学习任务中增加一项——学习了解生物学上关于大脑的相对权威的知识,一方面为自己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可以真正理解大脑对人们学习工作的机制。

五、摘录

1、人类的三重大脑: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也称原始脑、基础脑、鳄鱼脑、蜥蜴脑等;情绪脑,哺乳动物发展出来的独特情感区域,有了情绪的加持,哺乳动物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趋利避害,大大提升生存优势;理智脑,人类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来新皮层,可以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创立文明,也称理性脑或思考脑。

2、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看起来很低级,但它们张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因此其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000000次/秒,堪比当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个人计算机;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相比起来简直弱极了,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耗能。种种迹象表明,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3、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而单纯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避难趋易,不自觉地沉浸在表层的学习量上,同时表层学习也是最能直接看到效果的,底层的改变则不那么容易发生,所以急于求成的天性也会促使我们选择前者。

4、人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烦恼,但多数人习惯被动承受,少有人乐于主动面对。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这样描述人们对于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动脑,享受幸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各种微妙的关系,而承受痛苦则只需陷在那里不动。

5、很多人把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环境干扰或是意志力弱,其实,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所谓选择模糊,就是我们在面对众多可能性时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选择模糊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而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逃避,也就是说,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总之,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我们比拼的不仅仅是成长的速度,还有成长的模式。在这条赛道上,领先的群体都有意无意地做着同一件事:消除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

6、在小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书中,主角之一的刘丹尼说过这样一个观点:“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如何看待它。当你对这件事进行反应的时候,总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说有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但是你在这个反应当中会有一个哪怕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

7、元时间的概念:一天24小时看起来每分每秒都一样,但实际上并不相同,有些时间的权重要远远大于其他时间,这些权重大的时间叫做“元时间”。元时间通常分布在“选择的节点”上,比如一个事情、一个阶段或一天开始或结束时,善用这些时间会极大程度地优化后续时间的质量。换句话说,所有面临选择的时间节点,都可以被称作“元时间”。在元时间内我们要做什么呢?很简单,就做一件事:想清楚,基本的应对策略便是: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8、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成为思维舵手有三种方法: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9、想让潜意识工作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彻底关闭清醒的“意识”,即彻底忘却原来那件事。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10、找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以前一直以为多花时间才能学好、才能达到效果,其实那是因为自己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见效,这样反而不容易坚持。现在降低了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反而能持续增强,虽然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可能会变长,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坚持最终可以产生复利效应。

11、学习高手都有意无意地坚持着这个思维准则: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所以你也不妨把这句话当成口头禅,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12、如果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时,认为只需要找一个最权威、最确定的认知体系去学习和照搬就好了。那么就说明我们把“知识”和“认知”混淆了,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和选择”。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正是“学术知识体系”和“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区别。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13、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无论做学习计划,还是做工作安排,他们都会给自己留足够的闲余,让自己从容地面对每一刻。

14、我们大多数人都低估了类比(比喻)的作用,认为它只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事实上,它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是我们的认知工具。认知语言学科的创始人乔治·莱考夫曾这样定义和评价“类比”。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恰恰是学习的本质!因为人类只能通过已知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我们很难凭空去理解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而类比,正是连接未知事物和已知事物的桥梁。

六、附录:

跨年读完了《认知觉醒》,虽然此类书籍看过了不少,如《如何高效学习》、《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万万没想到》、《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认知突围》、《有效学习》、《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除了前面一、两本如《好好学习》做了读书笔记,其他同类书籍只是做了一些摘录,因为整体上大同小异,只能说有一些感触点。

在本书的阅读中,有所不同的是带着自己的想法——总结自我践行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法,不时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回顾,考虑如何优化,并结合去年学习计划完成情况的总结和今年学习计划的制订,自觉有所收获,遂记录成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知觉醒》:厉害的人都在这样做
认知觉醒
《认知觉醒》:反思与觉知,晚做总比不做强
《认知觉醒》: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普通人如何对抗不确定性?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认知觉醒:走出迷茫,开启另一个清醒的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