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阳市各县区的名字来历,历史及传说
userphoto

2023.02.07 河南

关注

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辖市、20个县级市、85个县。今天咱们唠唠洛阳市管辖的6区8县1市的历史及传说。

洛阳一名始于战国时期,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谓“阳”,故名。

商从南亳迁至新都,史称西亳。周为王畿地。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置三川郡,治洛阳。汉高帝二年(前205)改置河南郡。东汉改为河南尹。三国魏、西晋均都此,并置司州。北魏改为洛州,太和十七年(493)徙都,复称司州。河南尹仍治洛阳。隋初为洛州,炀帝徙都于此,称豫州,又称东京,后改为河南郡。唐初为洛州,显庆二年(657)建东都,开元初年(713)改洛州为河南尹,天宝初年(742)定为东京。五代后晋称西京。宋仍为西京河南府,属京西北路。金兴定元年(1217)称中京,改府为金昌府。元为河南府路。

明、清为河南府。1913年废府,设豫西道。1914年改称河洛道。1932年南京政府曾迁洛,为陪都,同年设第十行政督察区。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洛阳市。1949年洛阳市、洛阳县并存,均属洛阳专区。1952年洛阳市改省辖市。1955年撤销洛阳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洛阳市及孟津、宜阳、偃师3县。1958年洛阳市改为县级市,属洛阳专区。1964年洛阳市改省辖市。1971年孟津县划入洛阳市。1976年孟津县划入洛阳地区。1983年洛阳地区的偃师、孟津、新安3县划入洛阳市。1986年撤销洛阳地区,将栾川、嵩县、汝阳、宜阳、洛宁、伊川6县划入洛阳市。

一、老城区

1956年设立,因地处老洛阳城而得名。西周时建城。据《尚书·洛诰正义》载:周成王元年(前1042),周公治洛水北岸,营建洛邑。隋大业元年(605)营建东京洛阳。金正大元年(1224)置金昌府,改筑洛阳城,即今老城,“老城”之名由此而来。

二、西工区

1913年,始有西工之名。1956年,改设西工区。因历史事件得名。1913年,北洋政府在洛阳老城以西的平坦处修筑兵营,训练新军。该工程地处洛阳老城之西,时称“西工地”,简称“西工”。

周成王五年(前1038),周公姬旦在此建王城。平王元年(前770),迁都洛阳,至后晋天福三年(938),先后有东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6朝在此建都。1913年,始有西工之名。1928年,冯玉祥驻洛,更名新柳营。1941年,改为柳营镇。1948年4月,属洛阳市第五区(乡级区);9月,改属第三区。1953年,改属第二区。1955年,并入老城区。1956年,升格为县级市区。同年,北窑乡划入老城区,老城区的马路街街道划入西工区。

1958年,与老城区、郊区邙山公社合并为洛北公社,后改称洛北区。1975年,复置西工区,同时将原属郊区的关林镇和龙门镇改称关林街道和龙门街道,划归西工区管辖。1984年,将西工区关林街道和龙门街道,改属郊区管辖。2000年6月,西工区安乐街道改属洛龙区管辖,原郊区的红山乡和洛北乡的8个行政村改属西工区管辖。2010年9月,西工区管辖的道北路街道划归老城区管理,将老城区邙山镇管辖的大路口村、史家屯村划归西工区洛北乡管理。

三、瀍河回族区

1957年设立,因过境河流得名。瀍河因其发源于孟津县横水镇的会瀍沟而得名。区境有瀍河横贯,,且为回族聚居,故名。

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于洛邑,史称东周,辖区为京畿要地。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秦建三川郡,郡治荥阳,后迁洛阳,属河南郡。东汉建武元年(25),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为京畿之地。三国魏黄初元年(220),曹魏文帝(曹丕)建都于洛阳,为京畿之地。北魏太和七年(483),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京畿之地。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次年在城北营造含嘉仓。宋建隆元年(960)洛阳为陪都,属洛阳县。元、明、清3代,属郡县城的东关地区。民国时属洛阳县一区、二区。1948年为市第三区,区政府设在东关,后迁洛阳东站处。

1949年第三区与南关、西关合并为第二区,区政府驻老城区东新安街。1950年改属市郊区。1951年属第二区。1952年成立民族乡。1953年析二区设立瀍东回族自治区(乡级)。1955年一区、二区合并为老城区,原爽明街办事处、新安街办事处、瀍东回族自治区和民族乡划属老城区。1957年设立洛阳市瀍河回族区。1958年改为瀍河公社,郊区的白马寺公社划入。1959年复瀍河回族区。1962年白马寺公社划入郊区。2000年洛龙区的瀍河回族乡划入瀍河回族区。2007年洛龙区白马寺镇的马沟村、拦沟村、吕庙村、十里铺划入瀍河回族区。

四、涧西区

1955年设立,因位置得名。

地处涧河以西,故名。原始社会时,已有人类在此耕作。自商代始相继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在涧河东岸构筑王城,城墙西跨涧河七里河村至兴隆寨一带。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涧西为皇家西苑。唐时改西苑为禁苑,又称东都苑或神都苑。北宋以后逐渐荒废。1949年后为洛阳县第四区。1955年改为洛阳市涧西区。  

五、吉利区

吉利区位于洛阳市东北部黄河北岸,距洛阳市区19公里,吉利古称河阳。西和西北与济源市接壤,北和东与孟州市相邻,南濒黄河与孟津隔河相望,东西长13.9公里,南北宽11.16公里。吉利古称河阳。

六、洛龙区

原为洛阳市郊区。2000年改称洛龙区,因洛河及龙门景区得名。洛河穿境,又因有国家5A级景区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得名洛龙区。

2021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孟津县、洛阳市吉利区,设立洛阳市孟津区,以原孟津县、吉利区的行政区域为孟津区的行政区域。1989年,吉利区辖吉利乡、大庆路办事处。2012年,撤销吉利乡,设吉利街道、西霞院街道。2016年10月26日,吉利区撤销大庆路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调整,新设4个街道,按区域划分为西霞院、康乐、吉利、河阳街道办事处。

七、孟津县

孟津地名来历有三:一说因有古津渡而来。二说因古国而来。三说因为周武王会盟地而来。

孟津地名含义有三:一据《尚书·禹贡》注:孟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谓之孟津。另说上古时此地为孟涂氏之国,又说此处有孟河(今负图寺附近),有 “龙马出于孟河”之典,故名。三传周武王率八百诸侯兴兵伐纣,会盟于此渡河,故名盟津,演为今名。

夏属孟涂氏封国。商前期为畿内陆。周设平阴、谍城两邑。战国为韩地。秦置平阴县,属三川郡。西汉为谍城、平阴、平县3县辖,属河南郡。王莽改平县为治平县。东汉复为平县。三国魏时并平县、平阴、谍城县3县为河阴县,属河南郡。晋至南北朝时,归属屡变,但县名未改。东晋置河阴郡。隋大业初并入洛阳县,属河南郡。唐武德二年(619)置大基县(治今孟县西)。八年省。咸享四年(673)复置。先天元年(712)更名河清县,属河南府。宋开宝元年(968)徙治于白坡镇(今洛阳市吉利区内),为河清县,属河南府。金天卷三年(1140)废河清县改称孟津县,县治迁至孟津渡(会盟镇花园村)。经元、明、清、民国至今,县名未改。

明嘉靖十七年(1538)黄河水患,县治迁孟津老城。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道废,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洛阳专区。1959年县治由老城迁长华(今城关镇)。1968年属洛阳地区。1983年属洛阳市。2021年撤销孟津县、吉利区,设立孟津区。

八、新安县

秦代置县,取吉言嘉义命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新安县, 取“新治安宁”之意得名新安,以示安定。

战国属韩,后入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新安县,属三川郡。西汉析置谷成县,新安属弘农郡。三国魏因之。西晋属河南郡。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升新安为郡。十九年(495)复置新安县。北周保定五年(565)置中州。建德六年(577)废。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毂州,新安、东垣并属之。仁寿四年(604)废毂州,废新安入东垣。大业元年(605)改东垣为新安(县治即东垣城),属河南郡。义宁二年(618)以县置新安郡,领新安1县。唐武德元年(618)称毂州。贞观元年(627)新安县属河南府洛州。宋、元、明、清仍为新安县,属河南府。1912年属豫西道,旋改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3年属河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47年属太岳第五专区。1948年属豫西一专区,同年改属洛阳专区。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属洛阳市。

九、栾川县

因境内河流得名。古鸾水(今伊河)以上游多鸾鸟而得名。河流源出于此,因名鸾川。《水经注》载:“世人谓伊水为鸾水,故名斯川为鸾川也。”古代“鸾”、“栾”二字相通,元代以后写为栾川。

十、嵩县

明洪武二年(1369),因地处嵩山起脉而得名。县处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脉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间。金天德三年(1151),以境内外方山为嵩山起脉,定名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县,始名嵩县。

十一、汝阳县

因位置而得名。明成化十二年(1476),析嵩县东四保十二里和汝州西南隅置伊阳县。后因与宜阳县之“宜”谐音。于1959年,以县城在北汝河北岸,改称汝阳县。

十二、宜阳县

因位置而得名。战国韩始置宜阳县,因治在宜水之北,水之北谓之阳,故名。

夏属豫州。商属雒西地。西周为周南地。春秋属晋,曾为毛国地。战国韩以韩城为都。韩景侯迁国都至阳翟(今河南禹州),于此置宜阳县,属三川郡。秦因袭之。两汉、三国魏、西晋属河南郡、弘农郡。北魏置宜阳郡。隋初郡废。仁寿四年(604)改甘棠县(北魏置)为寿安县。大业初州废,宜阳、寿安同属河南郡。义宁二年复置宜阳郡。开皇初废。唐武德二年(619)改宜阳县(北周明帝二年复置)为福昌县。

北宋熙宁五年(1072)福昌并入寿安县,属河南府。元祐元年(1086)复置福昌县。金改寿安为宜阳县,属金昌府,福昌县属嵩州。元初属河南府路。至元三年(1266)福昌省入伊阳县。宜阳改称宜安。明初复。明、清复置宜阳县,属河南府。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第十行政督察区。1947年以洛河为界,分宜南、宜北两县。1949年复并,仍名宜阳县,属洛阳专区。1968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属洛阳市。

十三、洛宁县

因位置而得名。西魏大统三年(537)在此置北宜阳县。北齐改为熊耳县。 隋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在此筑城,名永固城,后取“永远安宁”之意,在此置永宁县。1913年因与四川的永宁道重名,又以地临洛水,寄寓“希望洛河安宁”之意,改称洛宁县。

十四、伊川县

因位置得名。据记载,商相伊尹之母居住于伊河上游(今嵩县境内),并于此生下伊尹,故称伊河。伊河流贯全县,且境内有宋代理学家程伊川之墓,故名伊川。

十五、偃师市

偃师之名,取武王伐纣,“偃师息戎”之意而来。商汤攻克夏都斟(鄩)后,在附近另建新都。据《读史方舆纪要》:“周武伐纣,回师息戎,因我偃师”。即指周武王伐纣之后,回师西亳,息偃戎师,马放南山,牛放桃林,表示不再用兵,因此得名偃师。汤自南亳迁此,史称西亳(今偃师商城)。《史记·殷本纪》正义云:“亳,偃师城也。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也。”《汉书·地理志》云:“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偃师西十四里。”又云:“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

古称西亳,为商汤的都城。今商城古为滑国地。春秋为尸氏、缑氏地,属畿内邑。秦置偃师、缑氏二县,均属三川郡。西汉高帝二年(前205)仍置偃师、缑氏二县,又有平县,同属河南郡。新莽元年(9)改偃师为师氏县,缑氏为中亭县,平县为治平县。东汉、三国属魏国河南尹。西晋省偃师入洛阳县,单设缑氏县,属河南郡。北魏太和十七年(493),缑氏并入洛阳县。东魏天平元年(534)复置缑氏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废缑氏复置偃师县,属河南郡。大业初复置缑氏县。

唐贞观十八年(644)省缑氏县,上元二年(761)又复,属河南府。开元元年(713)属东都河南府。宋熙宁五年(1072)降偃师为镇,入缑氏。八年(1075)复置偃师,降缑氏为镇,属河南府。政和五年(1115)置偃师、缑氏二县,偃师属中京金昌府。元代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河南府路。明洪武元年(1368)省缑氏入偃师县,属河南行中书省河南府。九年(1377)属河南布政司河南府。1912年属河南省河洛道。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道废,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第十行政督察区。1948年属洛阳专区。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3年属洛阳市。1993年撤县,设立偃师市。2021年撤市,设立偃师区,属洛阳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市历史之洛阳市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二十七卷
卷一百六十二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
河南省一个县,人口超70万,建县历史超2400年!
洛阳市行政区划史,嵩县曾为嵩州,汝阳游离在外|汝阳县|宜阳县|偃师市|洛阳市|伊川县|嵩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