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网—关于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
为国际友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
应邀在哈佛讲学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发布会
王琦教授出席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颁奖大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琦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医学正形成三个朝向。一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二是从群体医学向个体医学发展;三是人类疾病的防治与健康维护从“生物医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三个朝向都关联到一个核心命题,那就是从疾病医学向“人”的医学的转变。
一、 为什么从研究人的“病”转向研究病的“人”
科学革命的本质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如天文学中的哥白尼革命,化学中的拉瓦锡革命,物理学中的爱因斯坦革命,新范式最终取代了旧范式而进入了新的认识水平。医学也不例外。
18世纪以前,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医生把人比作机器,认为疾病就是机器某部分的机械失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形成了以治疗为主的机械医学模式。到19世纪,生物学家、医学家提出了进化论、细胞学说,发现了微生物等致病因子,从生物学角度明确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这可以说是医学的第一次革命,也是现代医学建立的基础。
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鼠疫、天花、结核等恶性传染病的销声匿迹,各种慢性病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人们逐渐意识到,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环境污染等有密切关系,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可以说是医学的第二次革命。
此后,人类对于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由组织水平到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再到基因水平;从广度上,新的疾病不断被发现,40年来,至少有30种新的病原体被发现,新型疾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现,至《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全称为“国际疾病和相关保健问题统计分类”,简称ICD-10)中,其系统收录的疾病已达3万余种。旧的问题还没得到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体系下,这种“从因入手”的拮抗治疗法总是被疾病牵着鼻子走,形成了诸多的困惑和尴尬。
人们开始反思:医学的目的究竟是维护人的健康,还是消灭人的疾病?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医学的目的的再审查》的报告中指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它根源于近代医学模式的、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
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应当是人的医学,而不是疾病的医学。1996年WHO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人是疾病的载体,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土壤,无论是外界环境、生活习惯还是行为方式所引起的疾病都会导致生物体自身的损害。以上情况表明,研究疾病常常是被动的、滞后的,研究人体自身才是主动的、本质的。于是,在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的基础上,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从研究人的“病”转向研究病的“人”成为医学发展的新趋势,这标志着医学第三次革命的来临。
但什么是人的医学,如何研究病的“人”?
大千世界,人各百态。每个人都秉承了父母不同的遗传特征,具有不同的生活居处,不同的喜怒哀乐,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可以说是千差万别。而以人为中心的医学就是要在综合考虑个体间差异性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疾病诊疗方案和预防保健措施。因此,我们要研究病的“人”,首先就要从研究个体差异入手,研究体质,这将为个体化诊疗作出贡献。
我在第344次香山科学会议《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个体化诊疗》主题评述报告中对个体化诊疗的表述是:“个体化诊疗是基于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个体医疗设计,采取优化的、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使之更具有有效性与安全性。并据此拓展到个性化养生保健及包括人类生命前期的生命全过程,从而实现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化。”
二、人的体质如何研究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要对人的体质进行整体状态的研究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有人将中医体质研究过程凝练成“32+32”两个数字。
“32”分别是提出三个科学问题、构建四个基本原理、发现四个差异特征群、发现九种基本体质类型、形成两个体质辨识方法和工具、开发三个体质辨识技术、提出三辨诊疗模式、构建体质三级预防体系、创建一门新的学科;研究成果是经过了“32”年学术研究征程所取得的。
1. 三个关键科学问题——体质研究的理论核心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的人,才能取得科学的成果。
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在研究体质之中,提出了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所有的研究便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是体质可分论。
首先是人类体质可分的理论基础。在微观世界中,人们发现了蛋白质,发现了染色体,而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人,我们又发现什么了呢?人在出生之时,已经初步具备了形体的胖瘦、强弱、高矮等不同特征,随着生命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每个个体又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不同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反应状态。现代生物遗传学研究证实,构成DNA四种碱基的排列方式决定了无穷无尽的形态结构,形成了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DNA有完全相同的碱基排列次序,因此,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个体差异现象是绝对的。
从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到中国《黄帝内经》的“阴阳二十五人”,2500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这种个体差异现象如何分类的问题,但始终未能找到系统的分类方法,或偏重于气质分类,或方法过于单一;或属于“现象”分类;或未能直接应用于临床和预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任何学科的研究,首先要解决分类的问题。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研究利用。正确的分类是促进科学进步,产生重大发展的基础。例如,地球上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早在《尔雅》中就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因此通过把形态上极为相似的物种归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生物学分类,即7个等级逐级分类,由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这样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因而从理论意义上说,分类学是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
在长期的临床、科研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对人群个体差异性进行分类的重要性,并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首先,提出体质之所以可分有两个前提,一是体质的形成与先后天的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的多样性与后天因素的复杂性使个体体质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即使是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体质特点也是动态可变的,所以体质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呈现其多态性特征。
二是处于同一社会背景,同一地方区域或饮食起居比较相同的人群,其遗传背景和外界条件类同,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形成群体生命现象的共同特征,从而又表现了群体的趋同性,不同时代的人群也呈现不同体质的特点。个体差异性与群体趋同性是相互统一的,没有个体的差异性就无“体”可辨;没有群体的趋同性就无“类”可分,因此二者形成了“体质可分”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阴阳、气血、津液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体质现象即是阴阳、气血、津液盛衰变化的反应状态,因而能从中医体质学角度进行分类。所发现的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体质类型及其形成的概念系统,反应了不同人群的个体特征,为“体质辨识”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我们开展基于代谢组学的体质分类研究,发现阳虚、阴虚体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发现二者生物特征主要表现为能量代谢、脂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差异,以及神经递质、脏腑功能的改变,为体质可分提供了新的依据。
我们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平和质心理特征研究中,发现阳虚质与内向性、痰湿质与随和性、平和质与外向性,三种体质与各自心理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证实了体质与心理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体质心理学角度为体质可分论提供了新的依据。
第二是体病相关论。
体质差异是重要的生命现象,是疾病发生的环境,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疾病的转归和方向。不同体质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发展规律不同,用药后的反应不同,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质差异
治病必求于本。解决了根本,才能治好各种疾病。但这个“本”究竟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就是体质。
医学几千年来一直在“求本”,在找“病因”,但我们找到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原因呢?为什么他会得高血压、糖尿病?因为他有代谢综合征,为什么得代谢综合征?因为他肥胖。为什么他肥胖?因为他不注意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为什么他注意饮食结构、生活方式,还会肥胖?因为遗传。那如果他家只有他自己肥胖呢?
中医体质研究发现,某些疾病,甚至是一类疾病的发生与人的体质因素与类型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风属于痰湿体质较多,成为发生这些疾病的“共同土壤”。人们过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被疾病“牵着鼻子走”,而没有注意到这些疾病的共同背景。抓住了体质就抓住了根本。现代医学也把这些病称为“代谢综合征”,从代谢障碍和胰岛素抵抗去解释其发病原因。其他还有“结石体质”、“结核体质”、“痛风体质”、“糖尿病体质”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第三是体质可调论。
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通过干预可以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甚至从根本上改变治疗观点。
调体可用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亚健康的表现虽然繁多,但相同体质的人总会有一组相类似的表现。比如阳虚体质的人会有四肢欠温、易出汗、头发易落、肌肉松弛等表现;阴虚体质的人,则会面色潮红、有烘热感、眼睛干涩、口干咽燥、皮肤偏干等;痰湿体质的人多表现为肥胖,肢体不爽或身体沉重等一系列症状。因此,根据亚健康的表现不同,判断为不同的体质,再辨体用药,就可达到有效干预亚健康的目的。如可以针对痰湿体质之人饮食宜清淡,少食肥腻;阴虚体质之人,少食辛辣制品;阳虚体质之人予以温补之品等。辨体用药、改善偏颇体质不仅可以调整亚健康状态,阻断其向疾病状态转变,还可以达到积极预防的保健策略。
中医体质学对于现代难治病的治疗,则主要体现在对其高危人群的调体干预上。
我们通过对现代难治性疾病患者的体质进行干预,使其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使其所患疾病失去了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如对于过敏性疾病,提出了改善过敏体质,从而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新观点、新方法,并根据此观点研制出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康胶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实验研究证明,过敏康胶囊可降低小鼠抗原特异性IgE,抑制致敏小鼠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复发有良好作用。
在改善肥胖人痰湿体质及治疗相关疾病的过程中,给予痰湿型体质单纯性肥胖的人群服用化痰祛湿方,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体重减轻,痰湿体质指标得以改善。药效学实验表明,化痰祛湿方药能减少体内脂肪的聚集,改变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转,防止肝纤维性变,从而达到改善痰湿体质而减肥降脂的目的。我们通过上述研究初步验证了“体质可调论”。
2. 四个基本原理——体质研究的理论背景
原理是解释事物如何产生形成的或其为什么发生的、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定律,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或道理,是在大量观察、实践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
就体质研究而言,其经验基础是对人群中个体差异性的观察与总结;其理论背景则是人们对这种个体差异性的基本看法。进行中医体质研究,必须探明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
一是“体质过程论”,认为体质是一个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这就是说,在人体的发育过程中,体质的发展经历了幼年、青年、壮年、老年等不同阶段,每一阶段的体质都具有其不同的特点,比如,临床经验证明,早产儿及新生儿应尽可能少用氯霉素,否则会出现腹胀、呕吐、进行性苍白、紫绀等一系列症状,即所谓“灰婴综合征”,这是由早产儿及新生儿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于他们肝内缺乏一种代谢氯霉素的酶且肾脏排泄功能也较差,使氯霉素血浓度过高所致。这种现象在青年人就不会发生。
二是“形神构成论”,认为体质是个体躯体素质与相关的心理素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我们运用心理学上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对痰湿体质进行了与个体心理特征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痰湿体质的个性以中间型为多,内向型次之,外向型最少。其神经质水平以情绪稳定型为多,中间型次之,不稳定型最少,初步印证了形神构成论的理论。
三是“环境制约论”,即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重要的作用。在个体体质的发展过程中,生活条件、饮食构成、地理环境、季节变迁等对体质均产生一定的制约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使当代人类的体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等“文明病”、“富贵病”发病比率较以前显著增加。
四是“禀赋遗传论”,即遗传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毫无疑问,体质差异,个体体质的形成与遗传密切相关,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这种遗传背景所决定的体质差异,是维持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3.四个个体差异特征群——体质分类的标尺
分类法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进行分析整理,分门别类,从而找出规律,预见未来。正确的分类是促进科学进步,产生重大发现的基础。
如何对体质进行正确的分类?我们通过检索大量的古代及现代文献,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实践,提炼出个体差异现象的四个表达特征群,即体质特征可以从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点、反应状态四个方面表达,以此作为寻找人与人之间异同点的标尺,从而划分体质类型。
形态结构指可以观察的包括躯体形质的特征群,生理机能指可以观察的特异生理信息的特征群,心理特点指可以观察的性格、情感等心理方面的特征群,反应状态指可以观察的对自然环境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特征群。比如,痰湿体质的人,形态结构表现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生理机能多见皮肤出油较多,多汗,汗黏,眼泡轻微浮肿,容易困倦等,心理特点以温和稳重多见,在反应状态上对梅雨季节、潮湿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4. 九种基本体质类型——体质研究的核心成果
以四个特征群作为划分体质类型的标尺,我们研究发现“亿万苍生,人有九种,一种平和,八种偏颇”,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比如气郁质的人,像《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一样,见到落花,心生惆怅,发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慨,这种体质的人都有一种多愁善感、忧郁脆弱的情感特征。
在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中,证实了人群中确实存在9种体质类型,其中,平和质占32.75%,8种偏颇体质类型依次为: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痰湿质、特禀质。我们从微观水平探索了体质的生物学内涵,如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研究,发现阳虚、阴虚、痰湿与平和质比较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谱,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发现痰湿质具有独特的遗传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也发现,阳虚质、阴虚质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减退,及与环核苷酸系统和免疫功能紊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部分痰湿质存在血脂代谢紊乱、糖代谢障碍及嘌呤类代谢障碍。这些都为体质分类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5.形成两个体质辨识方法与工具,量表编制与标准建立
标准的建立是一门学科客观化所必需的工具。
体质差异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探索体质差异规律,开展体质研究关键是如何对人群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现象运用一个标准化的工具进行分类,从而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进行体质辨识和疗效评价,最终形成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和方法学体系,从而为人群中体质类型的判别提供理论指导与应用工具。
体质研究课题组自1978年开始体质分类研究工作,通过对108种传统文献及168种现代文献进行梳理,对中医体质分类的理论渊源及形成发展进行了系统整理,为体质分类标准化量表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中医体质研究课题组按照研究目的的确定——体质类型概念框架的建立——条目的收集和条目库的形成——条目的精选——问题的形成——预调查——调查和测评的过程,从充分体现中医体质类型内涵入手,以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严格按照量表编制的方法和程序,开发了可以对体质类型进行科学评价的测量工具——《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
在该量表的开发和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在量表的编制、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录入、统计分析等方面均按照科学方法实施,严格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研究结果的质量。该量表再现性的相关系数表明,该量表重测信度良好,有充分的内部一致性,显示了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的效标效度。
为进行中国人群和日本人群的体质比较研究,课题组在《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性能评价良好的基础上,和日本富山大学、富山国际传统医学中心合作,将中文版的中医体质量表开发为日文版,并进行了信度、效度评价。总体来说,该量表的日文版性能评价良好,可应用于日本人群的体质评价以及进行中日体质比较研究。
在基于《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科学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经专家多次讨论论证,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分析,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利用本标准可进行简单快速的体质类型判定,并可用于比较干预前后分数变化,分析干预效果等。《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认定为学会标准。
6. 三个体质辨识技术——拓宽应用领域的实用技术
如果说《中医体质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制实现了体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那么我们开发的三个体质辨识技术,又拓宽了体质研究应用的领域。
雷达分析图——由于人体内气、血、阴、阳的偏颇往往兼杂出现,因而体质状态亦多有兼挟,为此开发了雷达分析图,将体质得分直观地标注于图上,连接得分点,根据所围成面积的大小进行复合体质的判定。
个体体质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在进行了大范围的实践应用之后,会得到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修正,我们开发的个体体质信息采集分析系统能够针对原始信息群,实现体质信息存储访问与可视化统计分析和体质参数修正两大功能。
三维中医体质模型——基于9种体质类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实现对特殊的体质外部细节特征的视觉描述与动态展现,为体质特征模型化及体质健康推广的普及化提供了视觉手段,能够应用于教学、科研与临床。
7.三辨(辨体—辨病—辨证)模式——指导“治已病”的多元诊疗模式
诊疗模式是人们对诊疗活动内在规律认知的反映,其实用性与先进性直接关系到临床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我们提出了要形成符合中医当代临床科学规范的、多元动态的开放性的中医诊疗新模式,要根据临床实际,灵活运用辨体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多种方法相互结合补充。
辨证的指向目标是“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特点与规律作为研究的主体;辨病的指向目标则是疾病全过程的病理特点与规律,是对某一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而辨体所指向的目标是“人”,将人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诊察形体、禀赋、心理以及地域和奉养居处等对人的影响,亦即人对这些因素的反应。
在患病过程中,体质、疾病、证候三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规律与特征,而病与证的发生都以体质为背景的。若将体质、疾病、证候三者割裂开来,都不能准确把握生命过程中的疾病现象。由于体质、疾病、证候对个体所患疾病本质的反映各有侧重,所以强调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尽管三者指向不同,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归于统一的。因此辨体、辨病、辨证在临床诊疗中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它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
8.体质三级预防概念体系——指导“治未病”的多级预警体系
预防是在某些危害还没有发生前,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其发生。由此可见,“治未病”不是现有医学的延伸,而是有着全新的内涵和广阔的领域。为此,我们提出了“体质三级预防概念体系”,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为从大面积人群治未病角度提供方法与途径。
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如痰湿体质易感湿邪,易患痰湿为患的疾病如眩晕、胸痹、痰饮等。因此,对于具有偏颇体质而未发病的人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积极改善偏颇体质,增强自身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对于理化指标正常,但身体确有不适感觉的亚健康人群和理化指标处于临界状态的人群,如高血压临界、糖耐量调节受损等,现代医学往往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根据体质类型建立辨体防治方案,对高危人群进行方药干预,纠正体质偏颇,可达到对相关疾病预防的目的。
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应及时治疗,防止发展。注意患者的体质差异有利于确定证候的变化趋向。证具有变化的特征,证的变化趋向是由体质决定的。因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到体质对证候的制约与影响,从而掌握证候的转变规律,更好地为治疗服务。在治疗中注意积极改善患者的偏颇体质,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证候,治愈疾病。
9. 一门新的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是一门学科建立的标志。关于理论体系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黑格尔在谈到哲学的理论体系对哲学的重要性时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偶然性的。”
几十年来,我带领团队运用文献学、信息学、临床流行病学、数理统计学、心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进行体质研究,构建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至2005年出版《中医体质学》创新教材,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的建立——中医体质学。
作为生命科学范畴的一部分,中医体质学理论特色在注重调节人体整体机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个体体质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其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与当今医学发展趋势相一致,且这一特色贯穿于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保健养生、康复的全过程。中医体质学以自身主体性与开放相容性为发展模式,以新兴交叉学科的面貌,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中异军突起,并将带动诸多相关学科群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体质研究对国民健康的促进作用
我们所建立的体质辨识方法广泛应用于生命质量评估研究、健康管理及中医体检,深入到医院、社区、家庭。
健康管理是通过健康评价,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来制定改善目标,选用针对目标的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的目的。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体质偏颇是疾病发生失调的内在依据。同时,正是由于体质的不同,导致机体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过体质辨识,可以实现个性化的、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目前的健康体检,多是进行西医理化检查,将指标异常作为健康或不健康的标准,在加入体质辨识后,对指标正常但已是偏颇失衡的体质状态就能够进行早期干预。比如,一个人肝功能是好是坏,通过仪器可以查出来,但一个人焦虑,仪器是查不出来的,体质辨识是补充了机器不能够做到的那部分,有些早期病理信息比机器辨识更为提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41家“治未病”中心,均建立了体质辨识中心、体质调养方案。广东省中医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治未病中心,涵盖体质辨识中心,成立至今已进行了数万人次体质辨识,并给予保健和干预。浙江省中医院体质辨识中心通过将中医体质辨识与医学体检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动态监测等手段相结合,对受检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评估,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识体检结论和报告,建立受检者个性化档案,定期跟踪,开展四季养生、冬病夏治研究,并在冬令进补季节根据九种体质研制出辨体调理膏进行干预,得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开拓了中医院的健康服务市场。
体质的成果还应用于不同人群的养生防病,帮助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治未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养生防病,根据不同的体质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案,比如阴虚体质宜食用滋补肾阴的食品;阳虚体质宜食用益火温阳的食品等。
对于亚健康人群,可以依据不同体质类型制定相应的调体措施,改善体质偏颇状态,防治亚健康。通过研究,我还发现中医体质与不同类型亚健康的关系,如疼痛型亚健康与血瘀质相关;早衰型亚健康与阳虚质相关;疲劳型亚健康与气虚质相关;心理型亚健康与气郁质相关,这些为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提供了依据。
体质辨识是个体化诊疗和普适性相结合的有力工具。200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发放《首都市民中医健康指南》500万册,推广应用中医9种体质,形成广泛的社会实践。2009年10月10日卫生部颁布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中纳入中医体质辨识,是唯一一项中医体检内容,实现了中医药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首期计划建立3亿份健康档案。
总之,中医体质学研究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交融,体现了复杂的科学思维,体现了学科前沿;它符合原始创新,为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了新的学术增长点,突显中医学重视整体调整的思想,符合WHO关于“21世纪的医学应该以人类健康为主要方向”的医学目的,符合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前景十分广阔美好。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辛的劳作。在我生命的年历中,每项成果的取得都是艰苦劳动的结果。在全国20000例大样本体质流行病学调查期间,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调查结果,我足迹遍及祖国北至吉林、南至福建、西至新疆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
人生如旅,岁月如歌。回首一路走来的中医体质研究学术历程,有艰难险阻,也有风景无数,只有从传统中来又能超越传统,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医学才能发展。虽然这条路走起来艰辛,但也其乐无穷。“一重山水一重天,万里云天万里路”,我们从事的中医体质学术之旅还会继续一如既往地坚定地走下去。
《科学时报》 (2010-6-8 A3 探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央视《健康之路》正在讲——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五)
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个体化诊疗
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
王琦院士:中国人的九种体质
遗传学
治未病:9种体质不同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