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家可以催眠?

“你是学心理学的啊?那你会催眠吗?我看电影里可厉害了,几秒钟,弄个怀表晃一晃,或者干脆打个响指,那人就睡着了,啥也不知道了,让干啥干啥,想怎样怎样……”

“不会,不能。你想要干什么?”

“啊?你不会催眠啊!那你还学心理学干啥?你学的肯定是假心理学……”

“催眠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关于它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它的原理……”

“你怎么还腆着脸在这跟我说话呢?催眠都不会还说啥?你看,那边的老师已经开始表演了……哇!人倒下了,人睡着了,人什么也不知道了,身体硬得上面竟然能站人!”

一、神奇的人桥

首先,知道催眠的人大概都听说过“人桥”的表演。

一个人在短时间之内被催眠后,身体变得僵直,头肩和腿脚分别放在两把椅子上,中间没有支撑物,肚子上竟然可以站上去一个成年人!即使是中间有支撑,这种催眠后产生的神奇力量也还是能让很多人对催眠产生震撼的仰视感。

这些仰视的人里面,也包括我。

健身利器——臀冲

我在健身房里做过一个叫做“臀冲”的动作练习腰腿臀腹的力量。与“人桥”相似,也是肩放在支撑物上,只不过另一端使用脚掌和小腿支撑,然后反复弯曲和展开髋关节,白话点说就是屁股点地和挺起肚子的循环。这个动作用到了大腿、屁股、腰、背和腹部的很多肌肉,是训练核心力量的好动作,如果你想瘦腰翘臀练腹肌,这个动作是非常高效的。不负重重复10次就已经很累了,挺起肚子保持姿势10秒钟以上也很累,毕竟大腿肌肉、臀大肌、背肌都是收紧的静态耗能,很快就会酸痛到难以坚持。

我们负重练,我个人体能不强,只能负重50公斤,每次也就能做到10次重复,或者10秒挺直,然后必然会被压塌下去。注意,另外一端还是用脚掌支撑在地面上,小腿垂直于地面,便于腿部肌肉的发力。在这种姿态下,50公斤的负重,是让我这样一个钢铁般的男人感到疲劳的。

如果把我的腿脚也放到支撑物上,保持身体平展的姿态,我估计50公斤的杠铃我能撑3秒钟左右。

不可能实现的受力分析

在催眠后的人桥表演中,我们通常会看到瘦弱的男生或者纤弱的女生,僵直地被架空在那里,中间腾空的部分竟然能支撑住一个成年人!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成年人的体重假设为50公斤,这也就意味着我拼了老命也许能撑住一个人3秒钟(还没试过),我没有办法想象那些比我瘦弱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受力,“人桥”这个姿态中膝、髋、腰关节分别需要分解承受多少力量,以及人体这些部位的肌肉系统收缩之后能产生多少力量,恐怕得出的客观数据会非常可怕。就算不这么理性分析,光是凭借一个常年坚持在业余健身界的钢铁直男的经验,也可以肯定无误地告诉你,很累,我做不到。

这就是我仰视“人桥”和“催眠”的原因。

很可惜,后来又看到一些可笑的“人桥”表演,让我有些失望。比如,我的微博转发过一段视频,里面负责“催眠”的小伙子神情亢奋、大喊大叫,搞得被催眠的姑娘也神情亢奋、大喊大叫,然后也不知怎么弄了一下,那姑娘就没意识了,闭着眼睛两头往椅子上一躺,咬紧牙关默不作声,小伙子就站到姑娘肚子上去了!可惜,视频中能隐约看到姑娘衣服下面隐藏的坚硬板状不明物体,再加上姑娘紧张得咬紧牙关紧闭双眼的样子也不像被催眠之后的淡定,很容易让人产生“催眠”和“人桥”表演就是骗术的印象。

鉴于上述原因,我诚意邀请催眠大师来对我实施催眠,让我亲身体验一下“人桥”的超能状态。整个过程录像,我要反复观察我突破自我局限实现奇迹的那一刻!

我个人愿意出1万元来学习和体会,如果效果好,还可以出更多。

二、催眠——突破自我的暗示

为什么很多催眠师选择“人桥”作为表演项目?

一方面是因为酷,另一方面是容易解释催眠的作用。基本上,学界、江湖界和业余爱好者们都能认同的催眠作用是:一个普通人在催眠师的帮助下,可以突破自我限制,做到平常完全不可能做到的神奇事情。

一种最普通的说法是,催眠就是心理暗示,让你的大脑接受催眠师给予的暗示信息,忽略自己平常的那些约束,只听他的,从而“敢于”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情。

再举一个我自己健身的例子,也许特别有助于理解所谓的“突破自我”。

在练习CrossFit 的训练馆中,我可以做起70公斤的高翻(一种举重动作),因为地方宽敞无障碍,地面有安全地垫缓冲杠铃砸落在地面上的冲击力,旁边还有能力更加强大的教练和小伙伴保护与激励,我只需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杠铃和技术动作的完成上就好,不用对周边的环境有任何担心。

但是,在出差过程中去酒店的健身房锻炼,我却只能做起40公斤的高翻。我仔细想过原因,发挥不好是因为我需要担心的东西太多,比如空间相对狭窄压抑,周围都是精致的健身器械怕磕怕碰,地面生硬必须小心控制杠铃以免砸伤地面,或者弄出巨大的响动惊到周围的人,等等。这一切都让我没有办法放开手脚无所顾忌地专注于技术动作,总会不由自主地担心杠铃磕碰造成不良结果。所以,可以理解为是我的大脑命令我不能全力以赴,要顾忌,要小心,重量自然就降低了。

这些担心限制了我真实能力的输出。这些训练过程中的担心,如果我不去特意思考,是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一旦环境豁然开朗,我的能力输出也就能提升近一倍。

以此类比,是不是人桥表演中那个瘦弱的被试,平展开身体之后原本生理上就具备那种巨大的承重能力?只是在神志清醒的时候,他的大脑会不允许自己的关节和肌肉做出这么“疯狂”的事情,怕受伤,没自信,还没尝试就做出了“我不行”的指令。而催眠师的作用,就是通过神奇的暗示,让他的大脑解除了种种自我限制,忽略掉种种干扰因素,相信催眠师,“敢”于去做,结果就做到了!

我非常期待有一天能亲自体会那种神奇的感觉,虽然一万块不多,但也表达了我的心意,希望有催眠高手可以帮我实现这个梦想。

三、大众心中的催眠

有很多催眠术的爱好者都觉得催眠很神奇,他们或多或少有着以下特征:

1) 看过几本关于催眠的畅销书;

2) 没有看过研究和质疑催眠原理的研究文献;

3) 想学会催眠,以达到掌握神技的目标。比如,可以让人睡眠,遗忘,任人摆布。

4) 会展示一些小的催眠术,比如告诉你水放糖了,让你品尝有没有甜味;或者引导你想象一轮太阳越来越亮,然后问你是不是感到眼睛刺痛;或者教你玩磁力掌心之类的游戏。

5) 解释的时候,总是提及“暗示”和“潜意识”,但不能再多一些深入的解释。

爱好者们了解的,并不是真正的“催眠”,更多的是炫技的谈资。你可以问他们一个问题,“被催眠的人会睡着吗?”看看他们怎么回答。

在大多数催眠术表演中,被催眠的人似乎都进入了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就像睡着了一样。就算不是四仰八叉流着口水那种很难看的睡相,也是进入了梦境一样,对现实的世界没有认知和反应能力了。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催眠的看法,“外行们”通常会有两个极端:神化和妖魔化。有的人觉得催眠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对被催眠者为所欲为;有的人觉得催眠彻头彻尾就是骗术,是魔术一类用来表演的节目,被催眠的人是托儿,那些催眠手段毫无真实效果。

这些绝对的观点,本来我也想站队,后来怕丢人,还是决定多读点资料。看着看着,我发现没法绝对地说催眠有效还是无效,资料中有关于催眠有效的硬证据(下文中列举),但对于催眠的手法和原理,描述却比较虚幻,总让我感觉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我们先来看一下,学习和使用过催眠的“业内”人士的观点。

四、催眠行业内部人士自述

有资格被称为催眠师的人,必须经过一些特定培训,合格后才能获得证书。在美国,培训可能要花上几个月,当然还要交上一定数量的钱。参加培训的人有心理医生,有咨询师,也有广告业、咨询业的从业者。

现在我对这些培训具体的课程内容不得而知,如果我对“人桥”的体验是认同的,我就愿意再多花些时间,来进行学习。

催眠治疗和催眠表演

现就职于清华大学的李松蔚老师,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心理学博士,日常也在做临床心理学的工作。这样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在中国肯定是心理学界的专业人士了。他接受过催眠治疗的培训,也会在临床中应用。他关于催眠的观点是:1)人在恍惚状态(trance,即意识不清楚的状态)下,可以产生很多奇妙的、深度的解离体验;2)人在恍惚状态下是很容易接受暗示(suggestion)的,其中,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但是,他认为催眠治疗使用的手法和达到的效果,与那些酷炫的催眠表演是两种类别的事情。他认同催眠在医学临床中可以起到效果,比如镇痛,却不认同催眠表演中种种突破常规的奇迹。

唤起模糊的记忆

另有一位德国认证催眠治疗师、督导级心理师王辉老师自述,她曾经协同青岛警方工作,利用催眠技术帮助证人挖掘原本模糊的记忆,清晰地记起了现场目睹的涉案车牌号,但在清醒状态下,证人是完全没有特意去记忆车牌那种细节的。换句话说,眼睛看到了图像,大脑并没有特意存储起来,是催眠的作用唤醒了大脑对自己已输入信息的二次读取,这一次是特意的。

王辉老师的观点是,催眠是一种心理咨询技术,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更多的时候,是心理师通过催眠,唤醒来访者潜意识深处的想法和愿望,让他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

当然,除了心理咨询、临床治疗、协助警方等应用外,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靠讲授和表演催眠的内容来讲课、培训,帮助工作繁忙、心理压力巨大的人们进行心理调适,也是与“催眠”有关的一种应用。

恍惚状态

类似的描述还有很多,学习和使用过催眠技术的人,大都认同一个说法,即催眠是利用特定的手法让人进入恍惚状态,并对处于恍惚状态的人实施暗示催眠成功的表现就是,被催眠者忽略掉了自己的大脑指令,身体听从暗示传递的信息指令。催眠师的指令作用小到让人觉得疲倦、控制肌肉运动,大到疼痛阻断、失忆或者产生幻觉。

那么,除了这些“懂行人”提供的说法之外,催眠究竟有没有很过硬的证据,来证明它的存在以及效果是可信的呢?

有!

五、一些靠谱的证据

学界中占比小

在美国心理学会APA的心理学架构里,56个二级学会中有一个“心理催眠学会”(30,Society of Psychological Hypnosis),57个研究主题中也包含一个“催眠”的独立主题,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心理学界是认可催眠这项研究的,尽管占比只有1.7%,远远小于心理咨询和精神障碍相关研究的占比,但毕竟是存在的。

如果要从大学以上的专业教育设置数量来看,则颗粒无收,全球心理学专业排名靠前的高校,包括哈佛、斯坦福、牛津,以及国内的北师大、北大和清华等,都没有设置催眠专业。而业界最佳获取催眠正规培训的方式,是参加为期半年左右的培训班,具体报名条件可以自行查询。

但,没有高等教育专业的设定,并不代表催眠就是错的或是假的知识存在。

来自临床界的认可

二战以后,除了美国APA设立了催眠心理学分会之外,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在心理学会下专设催眠研究学术分会或单独成立催眠学会。1955年,英国医学会肯定了催眠在医学临床中的应用。1958年,美国医学会AMA发表声明支持催眠治疗与医学上的催眠使用。亚洲区域,日本在1956年成立催眠研究会,1963年成立催眠医学心理学会。

这么多国家的学术界共同认可和鼓励一个方向的研究,肯定不是都被魔术表演蒙蔽的结果。事实上,在二战以后,催眠术在治疗战争神经症患者、牙科和产科临床等方面表现快速、有效、经济,才有越来越多的官方学会认可其功效,并开始系统研究。

在临床使用的催眠治疗领域中,艾瑞克森的表现极为杰出,也被学习催眠的人所仰慕。

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

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1901—1980)是正规的精神科医师,最早研究精神分析,后又研究催眠,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国会为议员讲解催眠的催眠师。催眠术在最近几十年再度兴起并越来越火热,在助人专业领域中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工具,主要应归功于艾瑞克森。

艾瑞克森所拥有的“神奇的”催眠治疗能力,绝大部分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他终生献身于催眠事业,在六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发表了100多篇与其兴趣有关的各种主题论文。他在1957年创立了美国临床催眠学会并被选为创会主席,同时担任美国临床催眠杂志的创刊编辑(1958—1968),还发起设立了美国临床催眠学会教育及研究基金。

艾瑞克森是一个创新者,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催眠的理论与技术。他提出“随意式催眠”(permissive hypnotism)的概念,不拘地点、不拘形式,经常在普通的清醒对话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来访者产生改变。这个功力的境界就给了很多影视剧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进而塑造出了一些大师角色,可以在谈笑风生间让人陷入恍惚状态。

艾瑞克森认为催眠状态(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是自然状态,当被催眠的人处于混乱(解离)的情况时,催眠状态就出现了,目的是为了重新建立身份。他说过:“催眠师不能‘控制’病人,他们只是帮助病人学会‘利用’自身的潜能及潜意识,从而更容易达到期望中的治疗结局。”

艾瑞克森指出,催眠疗效的取得并非一定要以受术者进入“恍惚”(trance)状态为前提。这与大部分催眠界人士给出的解释还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请注意,艾瑞克森对催眠效果的描述,突出强调的是被催眠人自己的“主动”角度,主动学习和认识自己,主动突破自己,催眠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辅助者。

这个观点,也同样来自另外一位对催眠抱有强烈质疑的学者——斯潘纳斯。

斯潘纳斯的质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尼彻莱斯·斯潘纳斯做了很多关于催眠的实验,提出了针对“催眠可以让被试进入到另外一种精神状态”这个结论的很多质疑。

斯潘纳斯的主要观点是,催眠之所以能取得那些记录在册的效果,主要不是因为催眠师神奇地切换了被试的精神状态,而是被试本来就愿意达到那个效果,甚至非常主动积极地进行配合和努力。所以,根本无须依靠“昏睡状态”或意识状态的改变等模糊说法,就可以解释清楚那些神奇效果。

斯潘纳斯针对催眠著名的“止痛”效果,进行了“冷压测试”实验,即让被试把手放在零度冰水里坚持住尽可能长的时间,结束后打分评价疼痛感觉,然后进行比对。还记得吗?科学实验的最基本方法,比对。

两组被试都知道要泡冰水,但一组被告知泡一次,使用简单的“分心”忍痛法。另外一组被试则被告知要做两次浸泡,一次使用简单的“分心”忍痛法,第二次要先进入催眠状态,再次浸泡后比对效果。

你猜怎么着?

被告知要泡两次,也就是还要被催眠后泡一次的被试,给第一次浸泡的忍痛效果打分都很低,意在说明普通方法的忍痛效果差,以达到给催眠止痛效果加分的目的。斯潘纳斯指出,这就证明了对疼痛不敏感的催眠行为可能是由于被试自己本来就有这样的意图,而不是因为真的进入了某种意识分离状态。

从这个角度讲,催眠,也许是效果最显著的“安慰剂”。

我个人认为,大部分关于催眠效果的记录,都来自于被催眠者的口述,也就是主观表达,这也正是催眠“有效”的原因,如果是用单盲或者双盲的方法进行细细的辨识与比对,也许能逐步解开催眠的神秘面纱。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安慰剂”效应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也的确能帮助“患者”改变自己的主观感受,甚至能积极影响器质性疾病的治愈。而肌体的健康中,也确实包括了精神系统的健康,就连生理健康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内分泌、情绪、认知等精神层面的健康。能实现这种客观上的康复和优化效果,是值得重视、尊重和继续深入研究的。

但是,看到这里,请牢牢记得,无论是哪一方的观点,催眠肯定不是“唰!”的一下就给你换了个脑子,进入了梦境或者超能状态。凡是这样来描述催眠的,要么是知道的少,要么是在骗你玩儿。

我还是很期待被“人桥”的那一刻。我会很配合,不会故意排斥和抗拒,因为我也想看看自己的真正实力到底有多大,究竟能不能突破自我体能的极限。

六、总结

这一篇,又一不小心写了6000字。配图是我在飞机上画的手稿,真的尽力了。

我一开始就知道,如果被试不愿意配合,就很难被催眠。催眠师在舞台上表演“人桥”,也需要挑选那些容易被暗示的人来操作。

为了写这篇“外行”对催眠的初级学习,我进入了焦虑的掉书袋模式,读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初级读物,整整三天,没有找到特别“实锤”的可引用催眠技术细节。文献中介绍了一些惯常使用的“稳定”催眠手法,但没有找到这些方法在人的大脑中能够产生效果的具体原理,写得最多的内容,是催眠的各种神奇结果,但这些结果又大都来自于被催眠者的主观陈述。

从客观的数据来看,催眠的原理无论是“切换大脑操作系统”,还是“引导潜力的爆发”,都有相关“有效”的证据存在,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辨析更加深入的脑内变化过程。

最后,催眠也的确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只要不过分神化它的功效,就可能成为一个踏实的科研方向,在临床中取得更大的、更稳定可重复的“有效性”。

这一篇介绍性的入门知识文章写得不容易,但写完之后,心里清爽很多,也踏实很多。在下一篇中,我们将集中探讨大众对心理学的另一个误解——心理学可以让人快乐,让人成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普】有催眠这回事吗?催眠大师都是真是假?
小崔不抑郁 || 治好“飞行恐惧症”的神奇催眠术
【催眠知识7】催眠在心理学方面的发展
抑郁症-躯体症状的催眠生理治疗策略和思路
我与催眠大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看懂这7本书,包你成为催眠大师
如何学习催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