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原文章节与译文【106-<灵枢7-8>】

作者:潘长宏 

 2023年1月11日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医学巨著,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古老的医学体系,由单纯的医疗知识积累,发展为系统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一直以来被尊为“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还是养生保健的鼻祖。《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讲的是如何正确养生保健,以活到天年。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即120-150岁。几千年来,《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中国历代名医都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创新发展中医的。比如“经方之祖”汉代医圣张仲景,其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成果。、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106-原文(7)】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制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下谷气。此之谓也。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106-译文(7)】

       针刺之紧要,以用针最为关键。九针的使用,各有它适应的范围,长的,短的,大的,小的,各有应用之法。如果用不得法,病就不能治好。病邪浅的如果刺深了,会损伤内部好肉,引起皮肤化脓;病邪深的如果刺浅了,不但不能排除病邪,反而会酿成大的疮疡;小病用大针,气泻过甚,病情必定加重;重病用小针,邪气得不到疏泻,以后也要坏事。因此,针刺要适当运用,误用大针会伤正气,误用小针则病邪不去。上面已经讲了针刺的过错,再说一说它的正确使用方法。

  病在皮肤浅表而无固定的地方,可以用镵针治疗;如果患部皮肤苍白,就不能够用镵针了。病在肌肉或肌腱之间,应用员针来治疗。病在经络,久而形成痼痹的,应用锋针来治疗。病在经脉,气不足当用补法的。应用针压按井、荥、分输各穴。患较重脓疮的,应该用铍针排脓治疗。对急性发作的痹症,可以用员利针治疗。患痹病而疼痛不止的,可用毫针治疗。病已深入身体内部的,可以用长针治疗。患水肿而关节间气滞不通的,可以用大针治疗。病在五脏痼留不愈的,可以用锋针治疗,在井、荥等腧穴用泻法,在取穴时,要根据四季的变化而分别使用。

  针刺有九种方法,以适应九种不同的病变。第一种叫做腧刺。腧刺,是针刺十二经在四肢的井、荥、输、经、合各穴及背部的脏腑腧穴。第二种叫做远道刺。远道刺,是病在身体上部,针刺足三阳经下肢的腧穴。第三种叫做经刺。经刺,就是针刺深部大经在体表所能触到的硬结或压痛。第四种叫做络刺。络刺,就是刺皮下浅处的小静脉。第五种叫做分刺。分刺,就是针刺肌肉和肌肉凹陷间隙处。第六种叫做大泻刺。大泻刺,就是针刺痈疡。第七种叫做毛刺。毛刺,就是针刺皮肤表层的痹症。第八种叫做巨刺。巨刺,就是左面有病针刺右边的穴位,右边有病针刺左面的穴位。第九种叫做焠刺。焠刺,就是用烧热的火针来治疗痹症。

  针刺有十二节,以适应十二经的不同疾病。第一种叫做偶刺。偶刺,是用手对着胸部和背部,正当痛之所在,一针刺前胸,一针刺后背,以此治疗心痹,刺时针尖要向两旁斜刺,以免损伤内脏。第二种叫做报刺。报刺,是刺疼痛无固定部位而上下游走的疾病,垂直刺入,不立即拔针,而用左手随着病痛所在,按其痛处,然后拔出针,再如法刺之。第三种叫做恢刺。恢刺,是直刺在筋的旁边,用提插的方法,或向前或向后,舒缓筋急之象,可以治疗筋痹之病。第四种叫做齐刺。齐刺,是在病处的正中直刺一针,左右两旁各刺一针,可以治疗寒痹邪小而长期不愈的疾病。第五种叫做阳刺。阳刺,是在病所正中刺一针,在周围刺四针,都用浅刺,可以治疗寒气比较广泛的疾病。第六种叫做直刺。直刺,是用手捏起皮肤,将针沿皮直入,可以治疗寒气较浅的疾病。第七种叫做输刺。输刺,是直入直出,发针快而刺入较浅,可以治疗气盛热重的疾病。第八种叫做短刺。短刺,是治疗骨痹病的一种刺法,慢慢进针,并稍微摇动针体再深入,直达骨的附近,然后上下提插以摩其骨。第九种叫做浮刺。浮刺,是从旁斜刺浮浅的肌表,可以治疗肌肉挛急而属于寒性的疾病。第十种叫做阴刺。阴刺,是两股内侧左右都刺,可以治疗寒厥病,必须取足内踝后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第十一种叫做傍刺。傍刺,是直刺傍刺各一针,可以治疗长久不愈的痹症。第十二种叫做赞刺。赞刺,是直入直出,速发针而浅刺,使之出血,这种刺法可以治疗痈肿。

  脉在深部而不现于外的,针刺时要轻微地刺入,并且留针时间要长些,这是为了引导孔穴里的脉气。经脉在浅部,不要急刺,应先按绝其穴中之脉,避开血管,才可进针,勿使精气外泄,而只是除去邪气而已。所谓“三刺”则谷气出的刺法,是先从浅处刺透皮肤,以渲泄卫分的邪气;再刺是渲泄营分的邪气,稍微刺深一点,透过皮肤,接近肌肉,而不在分肉之间;最后到达分肉之间,谷气就会泻出。所以《刺法》上说:开始浅刺,可以驱逐卫分的邪气而使正气畅通;接着深刺,以渲散阴分的邪气;最后刺到极深,即可得见谷气。这就是一刺之中有三刺的方法。因此,用针的人,如不明白不同年份气之所加的道理,以及血气盛衰虚实所引起的疾病情况,就不能称为一个好的医生。

(火针)

  刺法有五种,用以适应与五脏有关的病变。第一种叫做半刺。半刺,是浅刺而出针很快的一种方法,不损伤肌肉,就象拔去一根毛发一样,可以疏泄皮肤表层的邪气。这种刺法和肺相应。第二种刺法叫做豹文刺。豹文刺是一种多刺的方法,刺点象豹的斑纹一样,在患部的左右前后针刺,以刺中络脉为标准,可以消散经络中的积血。这种刺法与心脏相应。第三种刺法叫做关刺。关刺是直针刺入四肢的关节部分,可以治疗筋痹,刺时千万不可出血。这种刺法与肝脏相应。它又叫渊刺,或叫岂刺。第四种刺法叫做合谷刺。合谷刺是正刺一针,左右斜刺二针,象鸡足一样,刺在分肉之间,可以治疗肌痹病。这种刺法与脾脏相应。第五种刺法叫做输刺。输刺是直入直出,深刺至骨的附近,可以治疗骨痹病。这种刺法与肾脏相应。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106-原文(8)】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于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气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哀悲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胭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106-译文(8)】

       黄帝向岐伯问道:针刺的法则,必须先以病人的神气为依据。因为血、脉、营、气、精,都是五脏所贮藏的。如果失常,离开了贮藏之脏,五脏的精气就会失掉,出现魂魄飞扬、志意烦乱,本身失去思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自然的病态呢,还是人为的过失呢?为什么说德气能够产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天之生我的是德,地之生我的是气,天德地气交流搏击就生成了人。因此,演化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叫做精,阴阳两精结合而产生的生命运动叫做神,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的知觉机能叫做魂,跟精气一起出入而产生的运动机能叫做魄,可以支配外来事物的叫做心,心对外来事物有所记忆而留下的印象叫做意,意念积累而形成的认识叫做志,根据认识而研究事物的变化叫做思,由思考而产生远的推想叫做虑,依靠思虑能抓住事物发展规律处理得当叫做智。

  因此,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顺应四时寒暑气候的变化,调和喜怒而安定起居,节制阴阳之偏而调谐刚柔,象这样,才不至被虚邪贼风所侵袭,可以长生不老。

  所以过度的惊恐思虑,会伤神气,伤了神气会使阴气流失而不能固摄。悲哀过度的,会使气绝而丧命。喜乐过度的,会使气散而不能收藏。忧愁过度的,会使神气闭塞而不能流畅。过分的恼怒,会使神志昏迷,失去常态。恐惧过度的,会由于精神动荡而精气不能收敛。

  过度的惊恐思虑,会伤神气,神伤就会恐惧自己控制不住,日久则内耗伤,肌肉脱消,皮毛憔悴,颜色异常,必死于冬季。

  过度的忧愁而得不到解除,就会伤意,意伤就会苦闷烦乱,四肢无力,不能举动,皮毛憔悴,颜色枯槁,必死于春季。

  过度悲哀影响到内脏,就会伤魂,魂伤会出现精神紊乱,致使肝脏失去藏血功能,阴器收缩,筋脉拘挛,两胁骨痛,毛发憔悴,颜色枯槁,必死于秋季。

  过度的喜乐就会伤魄,魄伤就会神乱发狂,对意识活动失去观察能力,其人皮肤枯焦,毛发憔悴,颜色异常,必死于夏季。

  大怒不止会伤志,志伤则经常忘掉自己从前说过的话,腰脊不能俯仰屈伸,毛发憔悴,颜色异常,必死于季夏(即夏末之月的六月)。

  过度的恐惧而解除不了,就会伤精,精伤就会发生骨节酸楚和阳痿,常有遗精现象。因此,五脏是主藏精气的,精气不可被损伤,如伤就会使精气失守而形成阴虚,阴虚就不能气化,那样人就不能生存了。所以使用针刺的人,首先要观察病人的形态,从而了解他的精、神、魂、魄等精神活动的旺盛或衰亡,假若五脏的精气都受到损伤,针刺就不能治疗了。

  肝是藏血的器官,魂又是依附于血液的,肝气虚就会恐惧,肝气盛就会发怒。脾是藏营气的器官,意又是依附于营气的,脾气虚就会使四肢活动不灵,五脏也不安和,脾气过实就会发生腹胀、月经及大小便不利。心是藏脉气的器官,神则依附于脉,心气虚就会产生悲伤情绪,心气太盛就会狂笑不止。肺是藏气的器官,魄是依附于气的,肺气虚就会发生鼻塞、呼吸不利,气短,肺气太实就会发生大喘、胸满甚至仰面而喘。肾是藏精的器官;人的意志是依附于精气的,肾气虚就会四肢发冷,肾气太盛就会有胀满、五脏不安之状。因此,五脏如患病,一定要审察其病形,了解元气的虚实,从而谨慎加以调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第一章第九节
黄帝内经 素问白话 第三十二页
《重竭与逆厥》
针之要
黄帝内经11——13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