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集历代长城的大成之作——明万里长城 “九边重镇”
金王朝修的万里长城和历代长城没有挡住蒙古族的骏马铁蹄,成吉思汗率领大军灭金后继续南征西伐,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其子忽必烈在中国建立了元朝。
    元朝疆域广阔,长城内外纵横万里皆为国土,且蒙古民族本是马背民族,北方再没有构成危险的其他游牧民族,因此没有兴趣也没必要再大规模修筑长城。然而元朝是建立在民族等级压迫基础上的封建王朝,残酷的民族和阶级压迫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在人民起义风暴中,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元朝遗胄退至长城以北,开始了蒙古封建主与明王朝长 期对峙的局面。
    明朝为了防止蒙古的东山再起,保持对全中国的统治,与蒙古诸部封建领主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战争,明朝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复兴于东北地区,并不断威胁明朝东北部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明朝统治的270多年间,几乎没有停止过修筑长城和经营边防,统计史籍记载自洪武初(公元1368年)至万历末(公元1563年),就曾20余次较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明代长城东起辽宁鸭绿江(今学者确定东端为丹东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讨赖河东岸,横贯今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达7300多公里。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也是现今保存最好的长城工程。
    明代长城的修建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  洪武至正统年间(公元1368至1449年)长城的修建。
    明代前期的长城工程是在全面驱逐蒙古元朝残余势力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修筑的,此段时间主要是先修建长城重要关口,然后建边墙连接。“祖宗设立边关,止以设察非常,盘诘奸细耳。城堡墩台,小有坍塌,摘拨军夫,随时修筑,其有重大工程,不赀费用,则兵部奏行工部派办物科,应用素有定处,其备虑亦已周矣。”明长城的很多关隘,都是在洪武年间所修,如居庸关城是“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将军徐达建城跨两山”;嘉峪关是“洪武五年,冯胜巡河西,始治关为极边巨防”;洪武六年“诏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并武、朔诸山谷间,凡七十三隘,俱设戍兵”;如今的雁门关城,为洪武七年所建;古北口关城,洪武十一年徐达筑于山顶之上,名营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始筑山海卫城,名命山海关”;偏头关,洪武二十二年始建土城;紫荆关、倒马关上城等著名关口,都为洪武年间所建;天津黄崖关建于永乐年间,北京慕田峪关建于永乐二年,河北独石关为宣德元年建,河北张家口堡为宣德四年建;宁武关为景泰元年建;辽宁抚顺关建于天顺八年前……正是这些关城隘口的修筑,组成了明长城的中枢,后来一些连接这些关城的长城的修筑,形成了明长城的基本骨架。其间规模较大的修筑活动有五次:
    一次是洪武四年“发动蔚、忻、山东三处民工和兵士协力修整长城”。
    另一次是建文帝(公元1399—1402年)时期修筑了自宣府(今宣化)到大同境内的长城,又称为“极边”、“大边”。《明史·兵制三》中记载:“建文中,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
    再一次是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修筑了西自今河北万全县洗马林,东至宣化市东北一百余里处长安岭堡的长城。并且“山西缘边墩守始成。”《明会要·边防》中记载:“永乐十年,敕边将治壕垣,自长安岭堡迤西,至洗马林,皆筑石垣,深壕堑,以固防御。”又《读史方舆记要》载:“永乐时,筑边墙于辽河内,自广宁东抵开原,七百余里。”
    又一次是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从河北龙关经独石口至今天津蓟县北,长约550余里的险要地段,修筑了烟墩22座,以加强?t望戍守。同年,还在今宁夏盐池向陕西东北2000里的线路上增筑烽堠,以巩固边备。
    又再一次是正统七年十一月,明朝廷下令“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接相。”这段辽东长城从吾名口至镇北关,全长1500里,并营建了前卫屯兵城和各种堡城、边台。
    中期  景泰至万历年间(公元1450至1620年)长城的大规模修筑。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英宗朱祁镇率兵去攻几乎统一蒙古各部并大举攻明的瓦剌部,在居庸关外的木土堡(今河北怀来县东),遭瓦剌军围攻,全军溃败,死伤者达10余万,英宗也做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为“土木之变”的战役。“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等蒙古部落不断兴兵侵犯掳掠,迫使明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特别是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达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战争,威胁京师安全后,明廷对蒙古采取了“以守为经”的方针,更加重视长城的修筑。170年间,长城修建规模空前,并沿长城完善确定了九边十三镇的防御体系。这场筑墙运动以成化七年(公元1467年)巡抚余子俊筑延绥镇边墙为肇始,其后,余子俊又奏筑自黄沙嘴至花马池的宁夏河东墙;巡抚李铭督修蓟镇关口长城;巡抚李承勋及韩斌、周俊又先后修筑辽东边墙;巡抚、都御史贾俊奏筑宁夏城西南墙;总制秦筑固原内边长城;三边总制杨一清请筑固原陕西宁夏边墙;总制尚书王琼修宁夏深沟高垒;宣大总督翟鹏督修宣大边墙;兵部右侍郎翁万达增筑宣大边墙;巡抚苏祜筑内三关边墙及辽东边墙,巡抚杨博主持大规模增筑甘肃镇边墙;总督谭伦、总理戚继光及总督王一鹗、巡抚蹇达先后扩建蓟镇边墙;辽东总兵李成梁重修辽东边墙;三边总督李汶筑甘肃镇边墙等等。连年兴师动众,每筑上千百里,皆墩堡相连,层层布防,且在紧要处又多重构筑,尽将通人马处堵塞。这一时期修建的长城工程要比以前加高加宽,而且大量用砖包砌,墙上有垛口女墙,绵延如链,且跨墙加筑墩台,又创建砖石空心敌台,万余里的边墙,高度可达8、9米,最高处可达10多米,宽度顶宽可达6米,最宽处也可达10多米。
    后期  天启至崇祯年间(1621至1644)长城修筑的尾声。
    明万历年间,东北建州女真崛起,明朝任命的都督佥事、建州左卫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后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即汗位,建立后金政权,年号天命,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盛京(今沈阳)。为扩展势力,后金在辽西一带与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1626年努尔哈赤在围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时)被明军大炮击伤死去。皇太极(清太宗)继位,为天聪元年。1635年皇太极派多尔兖西征河套,灭察哈尔部林丹汗,漠南蒙古全部归附,各部首领于天聪十年(1636)集于盛京,拥皇太极为“共主”,即帝位,改国号为“大清”,更年号为崇德,同时征服朝鲜,统治了东起日本海、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北达外兴安岭,西北抵贝加尔湖,南近长城的广大地区,军事力量大为增强。皇太极数次派兵越过长城奔袭明朝,日渐衰落的明朝依靠以前修筑的坚固长城防御工程进行了有效的防卫,并不断修补毁坏的长城,最后终因退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的降清,清兵才得以长驱中原,定鼎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和指挥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并能经常修缮长城关隘,明朝把长城沿线分为九个防守区段,称之为“九边”,长城也称之为“边墙”。九边是在明初边地都司、行都司的基础上,根据当时边防形势实行分地守御的原则形成的,它的形成以设置镇守(都督、总兵官)为标志,各边设置镇守的时间并不一致,大约到弘治年间九边镇守才设置完毕,因为是九个,所以称为九边重镇。这九边重镇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九镇。九边九镇之外,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务,保护帝陵(今明十三陵)以及战备的需要,明廷又在嘉靖年间于北京的西北填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并于万历年间从蓟镇析置出山海镇,于固原镇析置出临洮镇。
    长城沿线九边重镇的建立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明史·兵志》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而今学者考证,除甘肃镇设于洪武年间外,其余的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宁夏镇俱形成于永乐年间,延绥镇(也称榆林)形成于正统年。原三关镇(也称山西镇或太原镇)建于宣德年间,固原镇建于弘治年,昌平镇与真保镇确立于嘉靖年,山海镇及临洮镇析置于万历年间。
    “九边重镇”(即九边十三镇)除去从蓟镇析出的山海镇与从固原镇析出的临洮镇外,其所辖长城范围及总兵驻地大致如下:
    辽东镇  总兵初驻广宁(今辽宁北镇),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北锥子山,全长970余公里。
    蓟镇  总兵初驻桃林口,后移迁安寺子峪(也称狮子峪),天顺年又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境内)。管辖的长城最初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原名灰岭口),自析昌平镇后,西改至慕田峪(今北京怀柔县境)。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880余公里。
    昌平镇   总兵驻昌平(今北京昌平县)。管辖的长城是从原蓟州镇防区划出的渤海所、黄花镇、居庸关、白羊口、长峪城、横岭口、镇边城诸城堡长城线,其东北起于慕田峪关东界,西至紫荆关,全长230公里。
    真保镇  总兵驻保定,管辖的长城北起紫荆关,经倒马关、龙泉关、娘子关、南至故关,全长390公里。
    宣府镇  总兵驻宣府卫(今河北宣化)。管辖的长城东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治所分界处,西至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全长510多公里。
    大同镇  总兵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东北),西至鸦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村东山),全长330多公里。
    太原镇  也称山西镇,三关镇。总兵初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后移驻宁武所(今山西宁武)。管辖的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旧县城)的黄河岸边,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至太行山岭之真保镇长城,全长800多公里。因该镇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边),故又称为内长城,而偏头、宁武、雁门三关也就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相对在东边的蓟镇与真保镇的居庸、紫荆、倒马三关就为“内三关”。山西镇长城多为石墙,并有多重。
    延绥镇  也称榆林镇。总兵初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管辖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全长880多公里,在大边南侧另有“二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墙头乡),曲折迂回,西至宁边营(今陕西省定边)与大边墙相接。延绥镇长城遗迹多被积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平做了公路,尚有夯土墩台存在。
    宁夏镇   总兵驻宁夏卫(今宁夏银川)。管辖长城东起花马池,西至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县西南),全长约1000公里。宁夏镇长城遗迹大部分埋于流沙之中,仅贺兰山段石砌城垣有断续残存,并保存一段因断层地震活动而造成的错位现象。
    固原镇  也称陕西镇。总兵驻固原州(今宁夏固原)。管辖长城为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临洮,全长约500公里。明后期改线重建,西北抵红水堡西境与甘肃镇松山新边分界。固原镇长城遗迹除景泰县境的“松山新边”保存较完整外,其余地段城墙圮坍严重,仅保存夯土。
    甘肃镇  总兵驻甘州卫(今甘肃张掖)。管辖长城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至嘉峪关西讨一带讨赖河岸,全长约800公里。甘肃镇长城遗迹,虽经风沙剥蚀堆埋,仍大段保持连贯的墙体,在山丹境内还保存着一段两条间距10余米的平行墙体。
    明代万里长城多是沿袭北魏、北齐旧长城进行修建的,个别地段新筑和改线建筑。但明代修筑的长城,并不是整体固定不变,有些地段在不同时期有进有退有变化,有的间距达数十里,这也是在有的地方至今有数条明长城同时存在的原因。重点防区充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构成纵深、多道的筑城体系,也是明代万里长城发展到完善程度的一个特点。
    明代万里长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宏大,最为完善的军事防御工程,在其不断地调整建制中形成了一个从中央政权通过各级军事、行政机构,联系最基层军事单位及守城戍卒的完整防御体系。如明初长城关口隶属卫所管辖,至隆庆万历年间,九边重镇之一的蓟镇曾下设“道”,又在“道”下按不同情况分为若干“路”,每“路”包括许多“关”,以及堡城、墩台等。如山海关隶属蓟镇永平道下的山海路(永平道东协四路:山海路、石门路、台头路、燕河路),山海路领6个关城:包括本关(山海关)、南海口关、角山关、三道关堡、寺儿谷堡、东罗城。山海路往西是石门路,石门路领管3个提调(提调是镇守地方的武官称谓,在守备下):黄土岭提调、大毛山提调和义院口提调。其中黄土岭提调管7个关营城堡:黄土岭营、黄土岭关、一片石关、大青山口关、庙山口堡、西阳口堡、炕儿峪堡。而蓟州道中协三路:太平路、喜峰路和松棚路。其中松棚路领管2个提调;潘家口提调和洪山口提调,其中洪山口提调管4个关营城堡:洪山口关、白枣峪寨、西安峪寨、松棚营。蓟镇另外的五路是:马兰路、墙子路、曹家路、古北路、石塘路。在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及故关一线,嘉靖年间则以这四大关口为中枢,下分重点隘口为各路,各路下辖各段关口。作为明长城防御工事的关口、堡城,又直接管辖一些城楼、敌台和烽火台(墩台)。巡防的戍卒用呼喊、传递或烽火为号,经由各级军事组织,把敌情传递至关城守备,各路军校首领(游击或分守参将)。直至镇守总兵或巡抚,由镇守传报到朝廷。明长城的防御工事,可分成镇城(镇守或总兵官驻地)、路城、卫所城、关城、堡城、营城、城墙、墙台、敌台、烟墩(烽火台)等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其中大大小小的关城堡城尤为要害。采取以关城为重点,以长城城墙相连接,构成点线结合,以点护线的筑城体系,是明万里长城发展到完善程度的另一特点。
    明长城的关口堡城很多,以蓟镇为例,明成化十三年的《总兵官都督李公边政记》讲:“蓟州镇起古檀以极榆关,内护京师,外控夷虏,大口三十八,小口七十四,列营三十二,戎卫十六”。而洪武十五年九月,北平都司开报“京东京西险隘二百余”,并一一列名。《明史·洪钟传》则记载:洪钟“自山海关西北到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延亘千余里,缮复城堡二百七十所。”嘉靖十四年的《山海关志》卷首图列山海关至居庸关撞道口共大小关口营城250余处。嘉靖年的《西关志》中列居庸关管辖隘口108处,紫荆关管辖隘口96处,倒马关管辖隘口60处,故关有隘口101(包括娘子关、龙泉关)处。又如《大明会典》载,宁夏平原有156个驻军的堡寨。整个明代,随着长城线的不断变动和建制的变化,长城关口和城堡的数目也不断变化,大略统计,明代长城的大小关口与堡城总计不下2000余处。而明代修筑长城的总长度也大大超出一般认定的7300公里。因为这个统计,没有计算许多废弃和改线了的长城。较为精确的统计明代修筑长城的总长度,将是一件需要各方统筹努力的事情。
    明朝自嘉靖年间特别是隆庆万历年间,在城墙上大量构筑具有较完善的战斗、生活设施的虚台(空心敌台),进一步加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这是明代万里长城发展到完善程度的又一个特点。    
    中国长城,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二千多年来一直在延续不断地修筑,前面所举是倾国家之力修筑的情况,事实上,即使是长城内外大统一的唐代、元 代和清代,个别地段的长城(特别是重要关口的长城和关城)也没有停止过修葺,当然其主要作用已不在于国防而在地方治安与交通经济。如清康熙七年朝廷就曾下诏拨币修筑过长城,其中山海关一段就修了3公里。清乾隆三十一年,四十年及咸丰四年都修过嘉峪关及其周边长城。直至清同治五年还修过长城,其中从山海关老龙头至花场峪就补修了近2.5公里长城,并在各关口修筑栅门,通水处修涵洞以泄水,墙上用葛针扎顶,墙外开挖长壕及品字梅花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长城的保护、维修及综合利用给予高度的重视。从1950年开始,在中央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所发布的文物保护命令、指示、条例中都把长城列为重要项目,自1952年开始,根据著名历史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的提议,配合外宾接待和旅游开放,中央政府拨款首先维修了居庸关、八达岭和山海关长城。其后又逐年维修了嘉峪关、金山岭等处长城,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嘉峪关三处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又第二批、第三批公布了玉门关长城烽燧,居延(烽燧、塞墙)、金山岭长城、兴城(宁远卫城)城墙等长城重点地段、关城、卫城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正是中国加快改革开放的时期,由《北京晚报》、《北京日报》、《经济日报》等单位发起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维修长城的社会赞助活动广泛开展起来,邓小平为此写下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题词,在这一题词的号召下,由政府拨款和民众捐款,对许多重点地段的长城进行了维修、修复及新修,如北京的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司马台等处长城、河北的山海关老龙头、金山岭、马兰关长城、天津的黄崖关长城、辽宁的九门口、虎山长城、山西的雁门关、陕西的镇北台、甘肃的嘉峪关、玉门关、阳关等等。
    为维修中国长城捐款的,有很多外国人,这些外国人几乎遍及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门将“拯救威尼斯,维修长城”国际活动的捐款转拨北京市维修了慕田峪一段长城。
    二千多年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长城,其总长度有人统计当不下50000公里,其蕴含的人类文明的价值,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越发清晰地呈现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长城九边重镇指的是哪些地方到底是九边十一镇还是九边十三镇
大明蓟镇防御体系,古代王朝大修长城的最后一次努力
九边重镇
最后的长城:帝国的遗产,民族的象征
九边建制
长城博览在山西|穿越古代,了解明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