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人合一的真正含义,长久之道!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外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哪一个也回避不开。但是,对这个命题的理解、解释和阐述,却相当分歧。学者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理解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这是很自然的,几乎没有哪一个哲学史上的命题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

比如天人感应、天人交泰、天人同德等等理论,有人说是错的,其实不然,只是片面而已,也都是对的,这些都是“天人合一”所包含的。

一、天人合一的发展

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

董仲舒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但究起起源,应该说天人合一的萌芽在《易传》中就有了。

《周易·乾卦·象言》:“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

这个“大人”,是大人物,指统治者。在这里,天人合一中的“一”是道德。

后面再发展就出现了现在天人合一的各种版本,笔者认为“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状态。

下面笔者用儒释道三家理论来简单论述下天人合一。

二、儒家——天人合一

《孟子·尽心上》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更加强调的是人性,人性是以天为本的。在这里,孟子不仅把道德赋予天,而且还以道德之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根本依据。

如《孟子》曰“尽心、养性、修身”以至“事天、立命者”;《中庸》中的“尽其性”以至“与天地参”。

到了汉代,董仲舒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天人感应”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他在

《春秋繁露·阳明义》中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到了宋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维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进一步成熟,虽然宋明理学“天人合一”思想和张载“天人合一”观都源自于孟子的天人观,但是他们以及“二程”的理论都对孟子和董仲舒的“天人”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是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并且将博爱思想引入其中,在此基础上肯定了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朱熹又将天理、人欲发展到极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显然,儒家的“天”具有道德的含义,也就是道德之天。可以理解为“天人合德”。

二、佛家——天人合一

佛家的“天”是与人的世界相对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完全没有人世问一切苦难的清净境界,佛家讲的“天”总是超越人的立场,不会归结到人自身,而是归结到成佛一脱离人世苦难的清净极乐世界。

如果说儒家讲“天”是为了积极的人世,那么佛家讲“天”则完全为了要慎行于当世,是一种立足当世以求出世或者消极地人世的人生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的这种思想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生活,也否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价值。

在佛家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

按照佛教的观点,世间皆苦,生活是痛苦,而且整个人生就是痛苦,甚至生命或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人生要摆脱这些痛苦,必须超越“三界”,立足于当世,在人间修行,这样才能按照功德大小进入天国,达到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完全是与现实对立的,是一切皆空的,功德大圆满的“天人合一”境界。

六祖慧能曾言“本来无一物了,何处惹尘埃”,就是“空”的一种极高的境界,也就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

三、道家——天人合一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与佛家略有不同,道家在论述“天人关系”时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以究天地人之际为本。在中国文化史上,无论道家、道教还是仙道、方道都把“道”看成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庄子》:“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枷锁,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勾画的宇宙生成模式。天地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都不能离开道而独立存在。道家把天地人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宇宙,用丹书中的话说就是“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人身这个小宇宙也有它的“道”、“气”、“阴阳”和“五行”,它与大宇宙、大自然同源、同构、互感。

人的生是精、气、神的化生;人的死是精、气、神的衰竭。所以,道家要求人们保持这种精、气、神的初生饱满状态,不要虚耗以致枯竭。为此,道家提出了“积神生气”、“积气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一整套“性命双修”的神秘修炼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潜在能量。使自我小宇宙的精、气、神与大宇宙的精、气、神相互沟通,最终达到人天合一。说白点就是身与自然的合一;当然这个“身”从整本《道德经》里可以看出指身体与德行的双重意义。

四、黄帝内经——天人合一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灵枢》中曰“人与天地相参也”,

《素问》中曰“与天地如一”。

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用白话说就是,宇宙自然是道,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体有365个穴位,一年刚好365天;人有4肢,一年有四季;人体有12条经络,一年刚好12个月;脊椎有24节,一年刚好24个节气;人有七窍,一个星期有七天等等。可以无限地对应下去,也就是说人体运行与大自然的运转规律完全吻合。

总而言之就是“天人同构”或者说是“天人相应”。

对此《易经》中有所论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段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大体是:真正的高人,做事情要和天地的功德相契合,和日月的光明相契合,和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吉凶动向相契合。只有这样事情做在天时前面的时候,才不会和天的意志相违背;做在天时后面的时候,才能主动地奉行天的法则。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顺天行道”,也是‘顺天应道’。

五、总结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道”在冥冥之中主宰着天与地与人,他无声无息,无形无状,而又无时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讲“天人合一”,其实就是顺道而为,追求与道浑然一体的境界。违反了道的作为也就是逆天而行。顺应了道的行为就能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是一种我即为道、道即为我、大无为、大自然的至高境界与状态。

这里笔者虽然不是道门中人,但是比较偏向于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天就是道,道就是自然,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人的本身和行为要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长久!

六、尾言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外,还应有不损坏自然的相应约束,应有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功能。否则科学很多方面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场福祸相伴的悲喜剧,甚至是一场灾难。

在人类的婴儿时期,天人本来是大体一致的,人类依赖于大自然的资源而生存繁衍,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猛兽、疾病的侵袭心存恐惧,故此对大自然存有敬畏爱护之心。人类只是自然界物质存在链条中的一分子,应该和自然界中的万物和谐相处,而不应该自视为天地万物的主宰,唯我独尊,为所欲为,肆意改变和破坏自然,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物质和统治欲望。

如最近的沸沸扬扬的“新型冠状病毒”,大家再仔细想想以往的在灾难,如泥石流、非典、地震等等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人类违背了天道自然,乱砍乱伐大肆破坏了环境造成了泥石流和地震,大量吃杀野生动物造成非典、冠状病毒的诞生...这些都是本质原因;也是人类的亲手而为。本身违背了儒家的“仁德”、佛家的“空”,和道家的“自然”。

所以人们应该深深反省,现阶段只有众志成城,努力配合政府措施,用最快时间克服“新型冠状病毒”。

灾难是天道的一部分,无法完全避免,但是我们可以把它降到最低,甚至在萌芽状态时把它消灭。“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千万别放弃,整合历来经验、配合国家,我相信最终邪不胜正!这里笔者也呼吁大家别传谣言,应该为武汉人民打气加油,尽一切所能响应国家号召,配合政府策略荡除“邪恶”要相信浩然正气、天地长存!

人类与自然,只有处于一种能够满足人类永恒生存的和谐之中,才是长久之道。

只有法天效地、乐天知命、顺应自然,追求天地人合一的生存状态和境界,才是符合道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医学堂丨传统养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道家的人生哲学
【老庄】老庄之道是什么?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体现
历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