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决定了孩子的自驱力? 自我决定论。

有孩子的父母常常羡慕的”别人家的自推娃“, 会想尽各种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真正理解那些”自推娃”为什么会主动学习, 也就是他们的”自驱力”来自哪里, 是如何形成的? 是他们天生的, 还是后天培养的?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在科学的方法的引领教育下都可以拥有”内驱力”, 而成为”自推娃”? 还是跟孩子的”性情”, 父母的“性格”, 以及家庭教育的培养方式有关? 本篇科普短文系列一, 先介绍一下我们行为背后真正动机/动力的科学基础-”自我决定论(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SDT)”。下期文章将关注如何增强孩子的自驱力, 成为'自推娃'。

什么动机/动力(Motivation)?

动机简单的说就是驱动你”行为'的动力, 也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 主动还是被动, 背后的真正“原因”, 是你致力于事业和追求梦想而行动, 和朝着目标努力的基础。我们所做的多数事情都是出于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需求(Need), 或欲望(Want)的某种结合。

什么是自我决定论?

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基(Edward Deci)和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首先在1985年的《人类行为中的自我决定和内在动机》一书中介绍的。是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理论, 涉及人的内在成长和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 与在没有外部影响和干扰的情况下做出选择的动机有关。该理论是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 第一, 对成长的需求是驱动我们行为的前提。第二,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自主动机很重要。在心理学中, 自我决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指每个人做出选择和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使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选择和生活, 其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 工作, 养育子女, 运动和保健等领域。 

自驱力(Intrisic motivation)与外驱力(Extrinsic motivation)?

内驱力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  探索和学习的内在倾向, 是基于兴趣, 好奇心等而追求内心的愉悦, 完成一个目标的追求, 和实现梦想和卓越的一种'内心感受', 而不是金钱, 权力或表扬之类的外部奖励。换句话说, 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追求和梦想是自驱力的源泉。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包括, 改变生活习惯以感到更健康, 比如更健康的饮食, 减肥, 良好的睡眠习惯; 追求成为艺术家, 创业者, 企业家的梦想; 或与他人建立牢固, 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自驱力/自我激励其实已经超越了基本动机, 常常是一种欲望而不是基本需求, 其真正的意思是坚持不懈地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更好的改变生活的”能力”。  自驱力要求相信自己, 保持激励,并能够在在遭受挫折的情况下继续前进。换句话说, 内驱力需要的是对”长期目标”坚持的一种热情, 勇气和坚持, 也就是坚毅(Grit), 是在孩子成长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品质。

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在研究了成功人士的的特征时发现, 一个人的激情和毅力是最终成功的重要品质。在初始的兴奋慢慢消退后, 坚毅是可以让我们比目标的最初动机更进一步, 并将你带到成功终点的最关键因素。在心理学中, 内驱力被认为是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最佳动机。

内驱力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了解知识型(Knowledge)。一个人仅仅是因为好奇心而想去获得新的知识, 了解周围的事物和探索世界。

取得成就型(Achievement)。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迎接挑战, 超越自我, 具有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成分。 

体验刺激型(Stimulation)。它是最具有自主性的自驱力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 从事某种活动是为了获得行为本身内在的快乐, 这是一种最高形式的自驱力。

与内驱力相比, 外驱力是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 自我需求, 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 outcome)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例如孩子获得好成绩高分而避免父母惩罚, 改变外观以取悦他人。外在动机/外驱力是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外部因素, 旨在获得某种”可见, 可以感受和触摸到”的回报, 例如金钱,地位或良好的绩效。 

自我决定论中对外驱力的不同形式及其产生的环境做了分类。主要决定于外部动机是否被消化并因此整合到自我意识中, 而转化为内驱力。四种不同类型的外部动机通常在“自主程度”方面有所不同。

  • 外部调节(External regulation)。是最不自主的一种行为, 受外部需求或可能奖励的控制。比如我学习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

  • 引入调节(Introjected regulation)。 做事的动机是对规则的接受。尽管这些行为是内部驱动的, 但常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控制, 因此行为被认为是被动和非自我决定的。比如, 一个人从事一项活动是为了避免焦虑或责怪, 或是增强自我。一个在父母的严格要求和管控下学习的”好学生”, 其学习的行为很可能是避免父母的责骂。如果他们不能在进入更紧张的高中, 大学阶段找到自驱力, 往往学业会一落千丈甚至放弃学业, 甚至亲子关系紧张和破裂, 甚至引起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 认可调节(Regulation through identification)。 可以有意识, 发自内心且自觉地评估目标或法规, 并认可遵守特定规则对个人的重要性。一个初高中生, 虽然也喜欢打游戏, 上网, 但也能理解和认可父母对他们的期望, 学校纪律的重要性; 并认可获取知识, 追求自己的理想, 自立更生的社会意义, 并能”自我控制”而保持学业的优异。

  • 整合调节(Integrated regulation)。 是最自主高级的一种外在动机。当规则与自我兴趣, 信念和价值完全融合时才会发生。整合调节虽然仍被归类为外在动机, 但与内在动机具有共同的特质, 因为是出于自我对外在因素的价值接受和认可, 而不仅仅是对做一件事情的内在享受或兴趣。根据孩子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 你会发现那些”自推娃”都有相对健康的亲子关系。这得益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 不断整合了环境信息和父母价值观的言传身教, 并在自身性情和性格基础上能够发展出的与家庭和社会认可相对一致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些自推娃在以后不断认知成熟的基础上, 结合人生阅历,  对世界的理解, 可能会把整合调节的外驱力最终转化为以兴趣, 幸福感, 价值观为基础的强大内驱力。

虽然外驱力和内驱力在理论上是可区分和不同的, 但在现实中, 多数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都是复杂的, 通常同时会有内外动机的驱动因素。例如, 一个运动员努力训练即有可能是出于外在的动机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丰厚的奖金, 也可能出于内在的动机而从活动本身中获得满足感。所以自驱力和外驱力常常形成一个连续的谱系。纯粹自发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驱动的, 而在另一端, 则是非自我决定的行为, 缺乏任何满足感和兴趣。在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的行为倾向于位于谱系的中间。

自我决定理论的心理需求三要素: 胜任感(Competence), 自主感(Autonomy) 和归属感(Relatedness)。

  • 第一, 胜任感。 内驱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胜任感。当你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或成功地掌握一项新技能时, 会有很强的成就感而感到愉悦。这些正面的感受会激发更多的内驱力让你尝试再做一次, 或者尝试更进一步掌握更多技能。

    比如孩子的游戏成瘾有时是因为孩子在玩游戏过程中能够源源不断获得的胜任感。成功地从一个级别升级到另一个级别, 孩子们会感到自己很会玩游戏, 比没能升级的玩家强, 而产生更多的自信心和胜任感。这是精心设计的网络游戏如此令人上瘾的重要原因。尤其那些在现实学业中没有达到“父母预期'学习成绩的学生。因此, 父母想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自驱力, 需要给孩子适当, 积极的表扬, 奖励, 和避免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与期望', 其目的是希望他们在现实的学业中, 而不是在虚拟网络世界中找到胜任感。

  • 第二, 内部动机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才能产生, 这个条件就是他必须要来自于自我决定论中的”自主感”, 即出于“自由选择”, 而不是被迫从事一项活动。对于一个有内驱力的人来说, 当遇到困难时, 可能会承认并找到原因, 并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继续向目标前进。而同样的挑战对于一个没有内驱力的人来说, 可能会找借口, 拒绝承认自己错误, 甚至指责他人, 因此会觉得没有自主控制局势的能力, 而中途放弃。

  • 第三, 归属感, 指人们做为带有社会属性的动物在现实中感受到的相互关联, 人际间的亲和力, 安全感, 被尊重和关心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成长中, 尤其是叛逆期的青少年, 保持良好亲子关系如此重要的原因。

    例如, 一个与父母有牢固依恋关系的婴儿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探索欲望, 他们更愿意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互动,  这本质上是出于在有安全感基础上的内在动机。有研究显示, 当小孩在有陌生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更加积极的去完成一项有意思的任务; 而如果陌生人对他们置之不理时, 他们对做同一件事情的兴趣会大大降低。当然, 根据事情的不同, 有些人并不需要外界其他人的影响和激励而独自去做有兴趣, 有意义的活动, 比如读一本喜欢的小说。因此, 归属感并不是内在动机的必要条件, 但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内驱力的重要因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有且仅有两种途径,第二种最具可行性
自我决定理论
心理学:物质奖励也可以激发内在动机,养出有主动性的孩子
​40年前,心理学家就写了本自鸡修炼手册
孩子考了好成绩,究竟要不要用物质奖励?
孩子自不自律,取决于你的这5个教育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