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抑郁症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杀手

2020年4月,陕西安康,一位17岁的高三女学生离开学校,第二天上午,被家人发现,但已经因天然气中毒死亡,是自杀。

女孩的妈妈赶到现场,呆住了:「一进门就发现家里的煤气打开了,满屋子都是煤气味儿。」

事后,据同学说,女孩在离开学校前,桌上留下了一张纸条,纸条上连续写了4个对不起,后来在她的手机备忘录也发现了9个「对不起」。

一共13个对不起,仿佛欠了这世界一笔巨大的账。

可事实上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唯一与之相关的因素可能是,按照女孩母亲所说,最近的模拟考,没太考好,排名有所下降。

其实外人看来很小的一件事,但杀伤力巨大。令我触动的并非自杀本身,虽然心情很悲痛,但那些一笔一笔写下的、一个一个字敲下的13个「对不起」,更让人揪心。

这究竟是多大强度的愧疚感?甚至连死亡都变成了愧疚感折磨之下的结果。

2个月前,一条新闻上了微博热搜。

#抑郁症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央视网

我不是说那位女孩是因为抑郁症走的,别误会,我之所以联想到这两条新闻,是想让你们看到魔幻的对比:

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两种疾病,代表两种离开世界的方式,第一是被迫走的,第二是自己忍不住折磨走的,似乎反映了这个世界某种程度上的撕裂状态

但人们似乎只看到了癌症的可怕,并不了解抑郁症的危险。

不过分地说,他们甚至连了解抑郁症这件事本身就觉得没必要。什么抑郁症,不就是矫情?不就是怂了?不就是装的不想承担责任了?偏见的可怕莫过于此。

当然,我不是专业医生,所以无法从专业角度全面地写抑郁症,我只能写写自己的感受。

作为自媒体作者,最大的好处是我可以听到很多群体的故事,而且是他们往往不愿意对人说的那一面,再加上我有比较强的共情能力,所以我总是觉得,我能理解他们。

说一说他们的绝望,那是一种神奇的经历,很多人理解对「绝望」的理解是:

没有退路了。

比如电影中某个人欠了很多钱,所有办法都想了,没用,于是转身从顶楼跳下,一了百了。

人们很难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绝望,明明世上本无事,明明你还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明明根本没那么糟糕,为什么会觉得人间这么痛苦?痛苦来自哪?

这是很多正常人都无法理解的。

我来告诉你,抑郁症患者的绝望,复杂得多,他们并不是没有退路,相反,没有退路其实是一种坦然,因为结果已经昭示,接受就好了。

心理上折磨人的绝望在于,你明明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再支撑自己往前走,你想退,你想软下来,怂下来,打累了?那我不打了行不行?

你有退路,可是你深深地知道,那条退路,不会被世俗的价值观接受,也不会被你的父母容忍。

你甚至无法说服自己,因为几十年的教育和社会熏陶,你的价值体系已经深深固化,无法撼动。

于是你在累和自我唾弃中反复横跳,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你想,那算了吧,既然这个世界已经这样,那算了吧,那我换个世界呆吧,无所谓了,就这样。

他们的绝望是来自于折磨,累了,极度疲惫。

就像开头那个写下13个「对不起」的女孩,谁能知道当时她内心承受着多大煎熬。

所以对抑郁症深度患者来说,死亡不是可怕的,死是解脱。那些说出「死都不怕,还怕活着」的人,没有这种绝望的经历,他们充满偏见,但他们很幸运。

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有选择,但没有选择的权利。

这是一个社会和教育价值体系的问题,没有给那些失败者留下生而为人的合理性。

我们从原生家庭的层面来谈谈。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有经历过家里某些「陋俗」吗?

我当时凭着记忆把自己原生家庭种种充满控制的生活小细节都写了上去,现在回想,仍是满屏被支配的恐惧:

1、小时候,开心是一种罪过,吃刚买的零食是一种罪过,父母在打工你刚写完作业准备好好玩一下是一种罪过,看电视时想看自己喜欢的电视频道是一种罪过;

2、考试成绩不好会被骂,玩着玩着突然莫名其妙地让你认一个成语,没认出来而别人家即使长你很多岁的大哥哥认出来了,会被骂;

看电视看着看着突然莫名其妙地问你电视剧里提到的那个城市是属于哪个省份,回答不上来也会被骂。

所以我一直不喜欢看电视,因为承受不了那种压力。

3、 永远是命令式的语气,即使我长这么大了,父母希望你开心点,压力小点,语气也是,你给我开心点,压力小点,听到没?!

4、我不怀疑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我始终认为父母们没有分清楚关心孩子和表现出你在关心孩子的状态之间的区别。

比如我爸,关心我的第一目标永远是让我知道他在关心我,他会无数次强调这一点。

「关心」这个词在他那里是一个名词,一种状态,他觉得让我知道他处于这种状态比我真时的情况更重要。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和我一样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或多或少都有过被父母支配控制的经历,每次我写原生家庭话题时,我都能感受到大家在童年时受过的伤。

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自己伤害到了孩子。

我当儿子的感受是,传统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你需要满足期待,在竞争中胜出,有出息等等,才能全额享受这些爱。

这不是把孩子当成完整的人来爱,而是当成工具来爱,或者只爱某个部分的他们。

工具有两个作用,第一,承载一种基于本能的父爱母爱,第二,满足父母的期待,让他们有成就感,或者,有面子。

你也可以问问自己,你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在竞争中失败,为什么会被骂,会被嫌弃?

难道人没有失败的权利吗?人没有脆弱、懦弱和退缩的权利吗?动物遇到恐惧都知道跑,作为人,难道不可以有知难而退的权利吗?

是的,在相当一部分父母眼中,没有。

这种观念参与到社会价值体系构建中,又深深影响了你自己的价值观念。

于是,整个社会,包括你自己,都只能认可那个成功的、优秀的、永远胜出的、永远符合父母期待的自己,甚至连你自己都无法接受一个失败的、让父母叹息甚至嫌弃的自己。

可是人怎么会一直成功,而从不失败?

绝大多数的人,此生都将归于平凡,甚至归于平庸,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能爬上金字塔尖的永远是极少数,而且非常看运气。

那么,我们如何接纳一个无法胜出的、没有满足父母期待、也没有满足自己价值体系认可的自己?

我们的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从来没有提供这样的观念。

人类学家项飙教授在接受专访时说:

「失败者一定要承认自己是失败的。你不仅是在钱上少一点,物质生活上差一点,而且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头,一定要去承受你是没什么用的,是失败的。」

身上背负太重的期待,世俗的,父母的,长辈的,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没有空间和承载力再去考量自己的期待,那是被挤压的呼声,只能在边角偶尔想起。

折磨正是这样来的,累了,可没有停下的权利;想退缩,可无法认可退缩的合理性,更无法面对退缩后父母的、大众的目光。

其实归根结底,我们需要一种人的教育,把人当人,是人就会有懦弱和脆弱的一面,就会有恐惧,也会疲惫,这些都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儿,都非常合理。

我们此生并不非要光鲜亮丽、站在人群之巅,我们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对成功的定义那么狭隘?

写到这里,我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很简单,把自己当成人去接纳,接纳作为人的伟大,也接纳作为人的卑微。

也希望中国的父母们都能把孩子当成人去爱,爱他符合你期待的一面,也爱他违背你意志的一面。

爱他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

用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来结尾吧,好几次我读到,总是被触动:

我喜欢我的懦弱,痛苦和难堪也喜欢,喜欢夏天的光照,风的气息蝉的鸣叫。喜欢这些,喜欢得不得了。

领导客户甲方邻居已经都不把你当人了,你自己要把自己当人。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学前,资深班主任写给学生一封信:人生没有退路,请努力学习!| 开学季
“夫家靠不住,娘家回不去”
【701】【名著阅读】拿什么拯救“你” ——读《傅雷家书》有感
“儿媳,女人命苦,婚后活该被欺负”听了婆婆的安慰,我更抑郁了
熊孩子犯错怎么惩罚?普通家长打孩子,高段位家长讲逻辑!
初三男孩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焦虑社会的一个悲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