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

    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被明确提出。并指出数感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特别是在新授课后,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结合自己几年的低年级教学实践,来谈谈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标准》中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良好数感的养成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就可以达到的。而是穿插在我们数学教学的每一段过程,应该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1、联系生活,获取数感。

    能把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因此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学具来摆表示这个数,可以用手指表示,可以用数字卡片表示,使物与数一一对应。甚至将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有几个花坛,有几盆花,有几棵树等等。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然后认读数字,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说的数,想想还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表示?例如数字6,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示:我家有6口人,6比8少2,10比6多4;用一道算式表示:3+3=6,7-1=6;通过以上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认识10以内的数,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

2、重视估数,训练数感。 

    数学活动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标准》中指出: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 

    首先要让学生经历估数的过程。教师事前准备好一袋100颗的豆子让学生看,估计有多少颗?学生的答案不一,相差很大,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教师用手抓一把,让学生再猜约有几颗,数了以后证实是25颗,再抓一把,再猜:可能有三十多颗吗?可能只有几颗吗?让学生明确:两把差不多,数量不可能相差太远,估数要有一个范围。数了证实是28颗,学生通过估计抓一把大约有多少,先获得一个直观感觉,再通过均匀的抓几次,估一估,数一数,逐步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一把大约抓多少”的直观感觉。这时让学生再重估这袋大豆的颗数,在原来估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对数量的感知水平提高。从剩下的大豆里继续抓,抓了3把刚好抓完,得到结论:这袋大豆约是100颗左右。最后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来验证估计的数和实际的数相差多少,体会估数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感知与体验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借助“一把大豆大约有多少”的标准估计出一袋大豆的数量,还可以借助其他中间量去估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自己带了多少花生,怎样能数出100颗”,学生的策略就是丰富而又多样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具体地感知了数量的多少,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从而作出对数量的判断,训练了学生的数感,使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3、合作学习,交流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认识数的时候,对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都带有各自鲜明的生活烙印,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发现生活中的两位数和生活中的两样事物进行比较的活动,学生们很感兴趣,纷纷记录下来,如:一个星期比一天长得多;老师的个字比同学高的多;美术课比语文课少很多。数学课比语文课少一些;大河里的水比小沟里的水多很多;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以其独特的认识,用小孩子的共同语言来进行交流,同伴的语言更容易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锻炼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学会了倾听,从别人的描述中发现、思考了问题,为数感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实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教师应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契机,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习惯于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4、拓展运用,升华数感。

    数学课堂是培养数感的好机会,课外探究活动的延伸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如: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两位数,学生必须留意并细心观察、记录在校内、校外的事物的数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发现的结果是各种各样的,如: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花15分钟;今天是15日,明天是16日;今天的气温是13~22摄氏度;家里座机是7个数字,手机号码有11个数字等,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也表示一个序数,还可以表示一个范围和编号。学生对数的理解大大丰富了,学会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这样既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又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也是建立数感的具体表现。再如:每次发作业本之前,让学生猜一猜手中全对的一叠作业本有多少,或是用一句话描述全对的和要订正的作业本之间的多少关系;当学生开始会用数学的眼光量化看世界时,应该说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数感了。

     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浅谈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
怎么才能学好小学低年级数学?
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符号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