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地脉之三
第13章   有酒惟浇赵州土
  燕赵文化的母胎诞生过中华民族的两大圣人,尧和舜;出过两个了不起的开国皇帝,刘备和赵匡胤;还出过以“半部《论语》打天下”的传奇人物赵普、刚正威严的著名谏臣魏征。
  然而真正能够震人心魄,令我们为之击节仰叹的,仍是那慷慨悲歌、充满阳刚之美的群体,他们才是燕赵血脉中的正脉。
  伯夷、叔齐,这两位商代末年燕赵北部边境孤竹国国君的王子,本可以继承显赫的国君位置,过金枝玉叶的荣华生活,然而这哥俩的性格也确实奇特,他们不愿蒙受权力之累,于是离开自己的国度,前去投奔素以贤德闻名的周文王,希望到周国养老,过那种与世无争的清静日子。他们在路上遇到了周国旌旗蔽日的大军,周文王已经故世,他的儿子周武王正带领大军行进于攻打商朝的途中。伯夷和叔齐大惊失色,他们认为周国作为商朝的属臣反叛自己的国君,实属大逆不道之举。两人拉住 周武王的马头,苦苦劝说他不要做这种不仁不义之事。但周武王不为所动,继续东进。后来,周武王统一天下后,伯夷、叔齐感到做周朝的臣民是莫大的耻辱,于是哥俩发誓不再吃周朝的粮食,跑到首阳山躲起来,天天靠采山中的薇菜为生,最后竟饿死在山上,死前,吟诗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迂腐,但不食周粟的耿介气概令人为之动容。他们在后世眼里成了忠臣的典范。
  公孙杵臼、程婴是赵国开创者赵襄子的第五代祖晋国权臣赵朔的门客,当赵氏家族被奸臣贾屠岸尽数杀死之后,两人不惜赴汤蹈火,拼掉性命保护赵朔的遗腹,策划了一起悲壮的托孤计划。当时贾屠岸得知公孙杵臼、程婴二人手中暗藏有赵朔的一个婴儿,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斩草除根的大搜捕,不久,程婴假装怕死向贾屠岸报告公孙杵臼的藏身之处,公孙杵臼及婴儿于是惨遭杀害,贾屠岸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而实际上被杀的婴儿是程婴之子,真正的赵氏后代则被保留 下来由程婴含辛茹苦养大。15年后,婴儿长大了,他和程婴使赵家的冤案得以平反,贾屠岸被处死。又过了五年,程婴见赵氏孤儿已长大成人,赵家从前的基业重又开始发扬光大,便跪在公孙杵臼的坟前向他报告喜讯,然后自刎去黄泉下与自己的知己相会。受到公孙杵臼和程婴拼死救护的赵氏孤儿,就是赵武,他的曾孙赵襄子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平原君赵胜,风度儒雅性情豪洒的赵国君王之子,与孟尝君田文、信陵君无忌、春申君黄歇并驾齐驱,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赵胜的门下集结了3000名当时燕赵一带的精英人物,其中大都是英勇任侠之士。一次,一个门客步履蹒跚地从赵胜的阁楼下走过,赵胜极为宠爱的小妾看见他的走路姿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门客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便怒气冲冲地去见赵胜,要求赵胜杀掉小妾替自己挽回面子,并威胁说如果不这样他将离去。赵胜甚是为难,一方是自己心爱的美人,另一方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的门 客,怎么办呢?他再三耐心地劝说门客,但门客仍然坚持。赵胜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杀掉美人以偿门客之辱。这一举动使3000门客深受感动,遂在后来为赵胜拼死效命。见赵胜如此爱惜人才,天下英才纷纷前去投奔,其中就有五短身材、其貌不扬的毛遂。毛遂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关头为赢得楚国援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被赵胜赞为“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有酒惟浇赵州土,卖丝绣作平原君”,这是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对赵胜的感念之句。
  公元前227年,荆轲死于咸阳,那把喂有毒药见血封喉的徐夫人剑没有能刺中秦王,太子丹的刺杀计划彻底宣告失败,不久,燕国就像软弱的兔子被秦国这只猛虎吃掉了。大刺客荆轲死后,他那气宇轩昂、照天照地的白衣白冠随着时间的粉饰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这个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刺客,值得我们好好地分析一下。荆轲年轻时候是燕赵一带的游侠,当时燕赵一带任侠之风盛行,游侠 特别多,曾经有一段时间,荆轲去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在那里,他受到邯郸最有名的游侠鲁勾践的挑战,精于剑术的鲁勾践试图与他比试一下,就跟他争抢道路,并用难听的话破口大骂,没想到荆轲竟一声不吭,仓皇离开了邯郸,于是鲁勾践把荆轲看作是一个性格懦弱、徒有虚名的人。过了一些年,荆轲刺秦王的事传到了鲁勾践的耳朵里,那时,邯郸也已被秦国占领了,鲁勾践惭愧不已地说:“哎,可惜当年没有同我一道好好地切磋一下剑术。我却不能识别英雄,荆轲是把我当作小人,认为我不值得计较才离开的呀。”
  荆轲离开邯郸后到了燕国,同一个杀狗的屠夫和擅长击筑的乐师高渐离结为知己,他们几人常常在大街上喝得酩酊大醉,高渐离一边击筑,荆轲一边放声高歌,高兴了就笑,悲伤了就哭,旁若无人。燕国德高望重的老侠客田光看出荆轲这个人非同寻常,就对他很好,很赏识他。等到燕国太子丹准备刺杀秦王四处寻找适合的人选时,田光向他极力推 荐了荆轲,并评价他手下的一大群燕赵勇士说:“我私下观察,觉得您手下没有可以用的人,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来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秦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他们都远不及荆轲,荆轲为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田光评价得很正确,当荆轲和秦舞阳走进咸阳威严壮丽戒备森严的宫殿时,13岁就敢杀人的秦舞阳脸色马上变得苍白无比,与荆轲的镇定自若与冷静的绝代风华形成了鲜明对照。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荆轲的壮举,中国的公元前三世纪将会平淡许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中国历史上还有比这更悲凉、更凄美、更荡气回肠的背影吗?
  李若水,铁骨铮铮的燕赵男儿,北宋176年幽深岁月中出现的第一硬汉。“靖康之难”后,他随两个颇具艺术天分的亡国之君宋徽宗和宋钦宗坐着牛车前往金国,一同作为俘虏的还有3000名王公贵族皇亲国戚。在途中,当金国元帅粘罕侮辱可怜虫似的大宋天子时,李若水 眶眦尽裂破口大骂,粘罕大怒,命人割去他的双唇,血流满面的李若水毫无惧色,仍然大骂不绝,结果又被割去舌头和喉管致死,时年35岁。李若水的壮举连金国人都被震撼了。他们评价说:“辽国灭亡时,慷慨赴死的义士有十几人,而大宋朝灭亡时,义士却只有李若水一人而已。”
  张世杰,南宋最后关头的全国军事长官,与文天祥、陆秀夫齐名的大忠臣。在生死存亡关头,他放弃了元朝高官厚禄的引诱,指挥军队拼死抵抗蒙古军队,最后的守地广东奎山失守后,陆秀夫仗剑把妻儿赶入大海中,自己背着小皇帝赵跳海死去,而张世杰也坚贞不屈,以溺水之举壮烈殉国。
  以上,我们对激昂刚烈的燕赵古风作了片断性回顾,就像燕赵辽远高旷的秋天一样,燕赵古风使我们体验到生命深沉凄丽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刚烈和博大使我们油然生出敬意。“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 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燕赵的古风是悲怆的,这种悲怆源于傲岸的英雄气概;燕赵的古风是通脱的,这种通脱源于人物的豪洒情志。大智大勇的蔺相如和老骥伏枥的廉颇演绎了一段气吞山河的将相和。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猛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当阳桥头横矛立马大喝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犹如晴天打了一个霹雳,吓得一代枭雄曹操屁滚尿流抱头鼠窜。常山赵子龙怀抱扶不起的阿斗在长坂坡如入无人之境,一连杀死了曹军五六十名将校……我们就像祥林嫂向人诉说她的儿子阿毛一样,一遍又一遍津津乐道于燕赵英雄好汉们的旧年传奇,与此同时,燕赵古风也像古龙笔下气态万千的武林精神一样注入到我们的心头。
  燕赵的历史上出现过乐毅、赵奢、李牧、曹彬、高怀德等等一代名将,也出现过刘备、赵匡胤这样了不起的开国皇帝;刘备和赵匡胤尽管善于玩弄政治权术,但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出燕赵人重感 情讲义气的特点,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被东吴孙权杀死之后,他不顾大多数文武大臣的劝阻,不顾北方魏国可能乘机偷袭的危险,尽起全国兵马七八十万去为自己的兄弟报仇,尽管惨遭失败,刘备本人也因此心力憔悴死于白帝城,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备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实现了当初桃园结义时“同生共死”的誓言;经过这次失败,蜀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统一全国的能力了。而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后,没有像历史上的许多开国皇帝那样滥杀功臣,而是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高明地解除了功臣对自己权位的威胁,避免了“敌国破,功臣亡”、“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这说明他没有忘掉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哥儿们。
  当然了,我们还记得另外一些燕赵人:比如说那位华而不实、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将军;比如说那位“笑里藏刀”的李义府先生、那位老奸巨猾做了四个不同朝代宰相的不倒翁冯道老太师,我们就更是不敢忘记了。
  第14章   没落的古风燕赵文化丰腴的肌体诞生了无数的千古风流人物,然而他们最终像泱泱江水中的浪花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我们的目光跨越千年 ,燕赵文化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旧的价值体系被打碎,新的价值体系被确立。燕赵文化的内层发生了复杂而微妙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剧烈程度丝毫 不亚于技术领域。
  在某种半是自豪半是试探的心理驱使下,我们试图从近代燕赵中找到与古代燕赵一脉 传承的精神——那种慷慨刚烈、闪射着阳刚之美的英雄主义古风,然而,我们的愿望落空了,“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切都改变了。燕赵古 风的两大特点“深沉”和“崇高”,前者被保留下来,后者则杳无踪迹,极为罕见了。我们仅仅在头上包着白帕子的雁翎队身上看到燕赵古风的一二残影。火 焰是如此地微弱,残影是如此地暗淡。50年代后期河北徐水公社激动地向全国人民宣布他们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最先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单从勇气上来看这 倒不失为具有燕赵古风的虎虎生气,但如今却成了一则令人辛酸的历史笑话。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事实是,抗日战争期间,燕赵是狗腿子和汉奸最多的 地区之一,惊诧之余,惟一合理的解释是,悲歌慷慨的燕赵古风已经无可奈何地没落了。
  但今天的燕赵人仍然敦朴厚实、豪爽重 情、正直大度、古道热肠,与此同时他们也较南方人保守老成,安于现状;今天的燕赵人“面瓜”虽不多,但阳刚之气已不能同山东人和东北人相提并论了。
  第15章   三足鼎立欧洲著名的教士圣普里安说:“你们必须知道这个时代已经老了。它已经失去了挺立的力量 ,也失去了使它强壮的精力和体力。”大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在人类曾经创造过的28个文 明中,至少有18个已经死亡和消失了。”
  作为北温带的历史主角,燕赵人保持了法国人博丁所认为的执著的性格、魁伟的身体和旺盛的精 力,然而,由于政治力量的强力介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燕赵文化的核心就在潜移默化之中发 生了裂变,它在历史上一体性的文化实体一分为三——北京、天津、河北。
  现在看来,“燕赵文化”这几个字多少潜藏着古老的含意了。在今天,谁还能说同样习 惯于吃大米白面、喝高粱酒的北京人、天津人、河北人,他们的人文情貌大体上是一回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古老的燕赵文化就演出了一幕三足鼎立的历史剧。
  第16章   河北佬与良民文化一说到河北,我们就想起了万里长城、北戴河;想起了“邯郸学步”、“黄粱美梦”;想起了少林寺、赵州桥、深州蜜桃、赵县雪梨、保定酱菜、沧州的金丝小枣、铁狮子……
  一说到河北人,我们就想起了出没于青纱帐和荷花淀中的敌后武工队,他们腰间扎根灰布条,头上裹块白毛巾,一副敦笃厚道的模样。《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电影流行的年头,我们充分领教了河北这块土地的情怀,领教了这里人民的宽广无私的奉献精神。多数河北人是北中国农民中最典型的一个群体,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东西、传统的美德、传统的弊端,及千百年来所积淀下来的苦难感。
  不得不承认进入近代后河北人日益丧失了古代燕赵崇高的尚武精神,除了沧州一带的人 们还不时耍弄拳棍、脾气较为火爆之外,大多数河北人已经变成了忠厚老实笑容可掬的良民了,一半是黄种人一半是白种人的辜鸿铭称中国文化是良民文化,这在河北人那儿得到了验证,或许是受到北京这座帝王之都八百年浩大王气的威慑和压制,或许是身处政治权力的漩涡中心被严密看管的缘故,河北人越来越把豪洒威猛的固有禀性深深地掩藏起来,他们整年整月把头埋在土地和热炕窝里温和地打发沉重的人生,除非到了危急的关头,他们勇敢无畏的天性才会显露出来。河北人就像一匹驰骋疆场的刚烈战马,由于不堪承受重压,不堪忍受永无止境的折磨,所以一方面不得不忍辱负重谋求生存和希望,另一方面富有棱角的烈性脾气也变得温和老成、暮气横秋,早年那些英姿飒爽的傲岸英气已经被潜藏起来,成为苦难生涯中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的原动力。我们不大准确地把河北 人比喻为迷途知返的老马,然而,河北人已经很少骑马了,“南人乘舟,北人骑马”的古谚在河北消失得无影无踪。
  英国人亚当·斯密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最勤勉。然而,很长时间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天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录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关于中国停滞的问题被曾在戴高乐、蓬皮杜、德斯坦时代担任过七任部长的法国人阿兰·佩雷菲特写成了一本书,书的大名就叫《停滞的中国》。
  亚当·斯密和阿兰·佩雷菲特所指出的中国文明的停滞性,在河北及中国中西部地区较为显著,放之整个中国则不尽然,进入近代以后,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及东部许多地区都发生 了令人吃惊的深刻变迁。金观涛曾指出,中国文明的停滞性根源于中国传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超稳定系统。
  文明停滞性的主观基因在于人们因循守旧的保守性。清朝灭亡后的一段时期,以河北为中心的北中国地区成为了旧制度旧文化的顽固堡垒,它们是南方革命者批判和发起攻击的对象。
  “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河北人就像北温带枝叶茂盛的老槐树一样情愿永远矗立在自己的家乡,他们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繁衍,不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也毫不动摇自己的生活方式,毫不为其诱惑而步其后尘。新的思想新的东西要想进入河北显然比其他地方困难得多,因为河北人很固执,他们坚持自己的道理,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 一瓢饮”的犟劲。河北人的旁边住着一大群素来敏感于政治浪潮、喜好谈论时事的北京人,然而河北人好像被政治整惨了,他们似乎不大关心政治,河北人的旁边盘踞着北中国的一大商业中心天津,那里人的商品经济头脑非常好使,然而德国人利希霍芬在晚清时期考察河北各地后评价说:“河北人缺乏商业精神。”
  是不是因为被自己土地上古老的长城压抑得太久了?是不是因为经历了太多金戈铁马的战争创伤?河北人才变得守土重情,成为中国传统良民的衣钵传人。
  河北人是重亲的,他们很少有忘本的时候,即使是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也不过是一只只暂时停留异乡的候鸟,他们的心中永远燃烧着一团熊熊大火,永远有一个支撑着他们通向一切的难以解释的梦幻情结,这个情结就是故乡。
  河北人对 祖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难以用文字来描绘,难以用语言来传达。在河北人那里,祖先是人生最大最鲜艳的一面旗帜,是人生行为和方向的指导人。
  但是河北人从来不是一些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精打细算、自私自利的老实人,他们是农业文化的沃土培养起来的天性散漫、大大咧咧、诚实可靠、品质坚毅的“自然之子”,他们使人想到毛主席的那句“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个吕端,就是正宗的河北人,他是北宋宋太宗时期有名的宰相,宋太祖评价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得吕端真传的河北人,那可就太多了。
  河北人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因循守旧、顽固不化的,只要稍微举上几个事例,就不难看出这一点。那位以“胡服骑射”而名留青史的赵武烈王,就是河北人勇于创新的一个典范,他带头脱下宽大厚重的裙裳而改穿细 腰精干的胡服,以骑兵代替战车,拉开了战国军事史上伟大改革浪潮的序幕。又如那位被历代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所感念吊怀的燕昭王,他为了得到精英人才使国家走向强大,不惜花一大批钱在都城郊外建了一座高大的黄金台,上面堆满了金子,以虔诚的姿态来招揽天下英才,结果很快就有乐毅、辛剧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从四面八方赶来,燕国从此走向了强大。又如秦朝时那位河北的著名方士徐福,竟然勇敢地带了一千名童男童女,坐着漂亮的画舫奏着仙乐到茫茫的大海中去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颇有点“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味道,结果搞来搞去徐福竟被一些日本人认作伟大的祖先神武天皇,至今仍有不少日本人到河北来吊怀。上述史实足见河北人并不是保守的“倔驴”。
  尚武精神在河北彻底地没落了,看来河北人是真的不喜欢大刀 和枪杆子了,那么他们会在文化方面收拾旗鼓大有作为了吧?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这里的文化水平远赶不上南方各省。就拿科举考试来说吧,作为环拱京师、地位显赫的直隶(即河北)大省,在清代的科举考试中,河北人在总共114名状元中仅占4人,他们是陈德华(雍正甲辰科)、张之万(道光丁未科)、陈冕(光绪癸未科)及末代状元刘春霖(光绪甲辰科)。在科举考试上江苏、浙江、安徽等南方地区独占鳌头,在明清时代出现的224名状元中,他们占去了一大半,整个北方加起来只有29人。这充分说明五代以后随着整个经济重心的南移,到了明清时期,文化重心也彻底地“孔雀东南飞”了。
  北京和天津在河北人心目中有着特殊自豪的意义,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河北的一个部分,只是到了后来才横空出 世脱离了出去,正是河北,哺育并滋养了它们,使之成为光耀的明珠。
  从地理上看,河北、北京、天津三地就像一个母亲怀抱着自己的两个儿女。翻开一些介绍河北的书籍,开头总是这样的:
  “打开祖国的地图,首先收入眼帘的是一颗光芒四射的红五星,她照耀着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就是祖国的首都北京。到北京去,不论从椰林葱郁的海南岛,林海雪原的兴安岭,或从牛羊成群的内蒙大草原,都首先要爬上河北的大地。河北位于首都北京的周围,并与天津毗连……”仔细品味一下这些自豪的语句,河北人对北京、天津的亲近之情溢于言表。河北就像个失去了昔时丰神瑰姿的干瘪老母,北京、天津这两个伟岸大器的儿女使她产生出无限欣慰的慰藉之情,而儿女的光环遮掩住了母亲。第17章   北国“恶之花”在漫长遥远的古代,天津是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那些煌煌巨著的史书很少提到过它。那时的天津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海天一色的万顷碧波,成群结队的灰羽海鸥在宁静的海岸上鸣叫,除此之外,不时来往着一些驾舟到渤海捕鱼捞虾的渔民。
  只是到近代,天津才在屈辱中带着梦想从燕赵文化的边缘腾空而起。就像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上 海和香港一样,如果没有欧洲人坚船利舰的大举侵略(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天津后来“海天富艳,景物饶人”的繁荣殊不可理解。香港、上海、天津都是近代中国畸形发展的产物,是交织着卑耻与富丽的“恶之花”。1840年之前,香港岛是个人烟稀疏的荒凉海岛;而上海不过是个仅有十条小街道的蕞尔小城,这里的人 们常常撑着乌篷船做点小本生意,他们以会讲苏州话为人生的一大荣耀,把到过南京作为充分展示虚荣心的一大快事;那时天津的情形比上海、香港好得多,它是通向煌煌大都北京城的漕运和海运的主要集散地,也是北京东边的交通和军事咽喉关口,但从全国范围来说,它不过是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小城镇,它在一般人的眼里仅仅是北京的卫星城而已。然而,历史 却令人惊诧地选择了香港、上海和天津,使它们迅速成为古老农耕文明通向现代文明的最初望台,成为过去通向未来的宏大诗篇的交汇之地。
  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罗兹·墨菲说:“世界上大都市的兴起,主要依靠两个因素:一个大帝国或政治单位将其行政机构集中在一个杰出的中心地点(罗马、伦敦、北京);一个高度整体化和专业化的经 济体制,将其建立在成本低、客量大基础上的贸易和工业制造点,集中到一个显著的都市化地点(纽约、鹿特丹、大阪)。”
  北京和天津正是这两种大都市的典型。在相当长的时段里,如果没有了北京,天津的一切都无法想像。与上海、香港不同的是,天津几乎可以说是由北京派生出来的一朵大鲜花。
  伴随北京城 浩然王气的突起,以及整个北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以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格局:经济中心在温润富腴的南方,而政治中心则在以北京为尊的燕赵及其他北方地区。这种政治经济中心分离的最直接后果是漕运和海运的空前发展,南方以粮食为主的产品需要大量地运往北方,这种深刻的背景使占尽地利的直沽(天津)登上了历史舞台。
  拥有 渤海、大运河、永定河、潮白河、海河水系构成的便利的水运网络,加之地处北京东段咽喉门户要地,天津最终成了“九河津要,七省通行”的重镇。其初步崛起于金元时期,成为拱卫京师的重镇是在明成祖时期,进入清代以后,天津的规模尽管不大,但对北京的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世纪后半叶后,天津实际上成了西方列强击向 中国心脏的一张王牌,它是北中国的贸易中心,是当时的第二个“上海”,是洋人全面侵华的另一个大本营。在这个大本营里,万商云集,商贸活动盛极一时,许多漂亮的公园和欧式高楼只对外国人开放,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天津迈着蹒跚的步履翻开了“灿烂”的一页,这一历程,无比屈辱而意味深长。它不是中西文化温情交融生下的宁馨 儿,而是被胜利者蹂躏后产出的孽种。
  不管怎么说,一座崭新而昌盛的大都市终于矗立在了渤海之滨,它正在以中国文化所罕见的气象展示它那迷人的勃勃生机,大悲院、杨柳青年画、小站稻米、狗不理包子……它文化的内部充斥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那铺天盖地的旧式洋楼和相距不远的紫禁城遥相辉映,令人扼脘仰叹、百感交集。
  第18章   北京的天鹅绒大幕就像一匹脱缰的骏马从燕赵文化的围栏中突围出来,在舒卷的云群和坦荡的大地相连之处,一座登峰造极的伟大城市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它不断延伸的历史贯穿着整部中华文明,它的形象雍容华贵,它的风骨浩大优雅,它的雄霸王气照彻四方。
  巍峨舒展的长城,云蒸霞蔚的皇家园林,华光凝照的红墙黄瓦,肃穆庄严的皇权,红旗、伟人,丹桂飘香的四合院,轻捷的画眉,清幽的合欢树,京剧、古画、喇嘛塔……北京!一座集豪迈与柔情于一身的高深莫测的帝王之都,它贯穿了“南国水乡的富饶婉丽,北方草原的粗犷豪放,西部大漠的苍凉凄郁,东部沿海的热情繁华”。在古老博大的中国,有哪座城市能像北京这样把“戈壁滩如云马队的骠悍与苏杭丝绸鱼米之乡的温情,最悠久的文明与最现代的气氛都凝聚于一身呢”?
  与其他世界上著名的都城比起来,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太过于漫长了。早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黄帝部落的都城就在距离北京不远的涿鹿,周武王灭商后曾把黄帝的后裔封在蓟国,而把燕国封给大功臣召公,后来燕国灭掉蓟国后把都城建在了蓟。从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灭燕,到唐朝末年的1000 多年间,蓟城称渔阳、幽州、幽燕、蓟县、涿郡、范阳,是扼守中国北部的政治、军事、商业和交通的一方重镇。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幽州升为南京(燕京),作为四大陪都之一。1153年在北京历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正式把燕京作为国都,从此北京成为比长安、洛阳、开封等名都更为重要的北中国轴心城市。过了一百多年,被欧洲历史学家称为“上帝之鞭”的蒙古骑兵统一中国后,于1127年将北京(大都)定为首都,由此开始,那以后的640年北京连续成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的北国重镇上升为受万里山河朝拱的大都会。
  在浩荡的王气诱惑下,古人再三啧啧称赞的这块风水宝地,终于被选作了帝王们的栖身之地;数不清的达官贵人王公老爷像燕赵特有的鸦雀一样云集于此,他们掏出搜罗而来的大把钱财和民脂民膏,把此地装潢得浓艳富华。
  与罗马、巴黎、伦敦、巴格达、开罗这些都城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都城未免换得太过于频繁。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历史上中国都城的每一次辉煌,都暗示了不久将来的毁灭。与其他都城飘忽不定的命运一 样,北京也饱受了战争的创伤,它多次倒在改朝换代的血泊中。燕京,大金国女真人作为征服者的光荣之地,后被蒙古人的铁骑烧掠一空,成了一片凄凉的废墟。元大都,当时所有城市中光辉的典范,马可·波罗笔下彩云簇拥壮丽倾人的梦幻之都,繁华得无法想像的人间富贵红尘:“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歌棚舞榭,选九州之芬,……结春柳以牵愁,凝秋月而流盼,临翠池而暑清,褰绣幌而雪暖。一笑千金,一食万钱。它方巨贾,远土浊官,乐以销忧,流而忘返。”这座居住着百万人口的城市,几天之内就被小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给毁了,它的精华部分全部被夷为平地,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除掉蒙古鞑子的污秽王气。
  北京城作为都城的第三次大规模规划重建,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这位从亲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天下的永乐大帝雄心勃勃地开始营造他的一国之都,他驱使百万军民大兴土木,从四川、云贵、湖广运来楠杉大木,从房山县运来汉白玉石材,在山东临清烧造城砖,在苏州烧造铺地金砖。从1404年到1420年,前后历时16年之久,新北京的主体工程才基本结束。新的北京城充分蕴涵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礼仪秩序,它的布局讲究威仪、对称、气魄、均衡、尊严,皇权是这个城 市建筑灵魂式的中心环节和崇拜对象。明清的北京城被高大壮丽的城墙所围绕,它庞大的身躯由三个部分组成:宫城(又叫紫禁城,位于中央,周长3公里,前一部分为朝廷,后一部分为皇帝寝宫)、皇城(为朝廷官员的住宅区和各行政衙门所在地,周长9公里)、京城(市民住宅区和商业区,周长23公里,三个城方正宏大,从里向外排开)。马背上的满族入主北京后被它无与伦比的尊贵气象倾倒了,他们对此垂涎三尺,决定把首都定在这里,并且在入主中原的200多年里未对北京作大的改动,只是在郊区的湖光山色中建造了众多穷奢极侈的皇家园林,其中最有名的是所谓的“三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万寿山的清漪园。
  北京带着一片金黄色的亮彩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点点清晰起来,然而它的形象终日重叠在朦胧的面纱和阴影之中,使我们敏锐而深沉的眼眸如坠云中,我们有点儿看不清它真实的面庞了。
  这座英气与暮气横逸的帝王之都,当它从燕赵文化圈里突兀出来之后,冷酷威严的斧钺和皇权实际上已经阉割了它当初悲歌慷慨的人文气概,这种由祖先那儿蔓延下来的血性阳刚之气藕断丝连地向着深层的文化腹地发展, 它显得丰富多变,灵敏而敏感,它是北京人最隐秘的心灵基因之一。
  北方雄阔的风景使偌大的北京城看上去既站立于地上,又融于空中。类型迥异的文化积淀把这座文明古都弄成了一个大染缸,它的腐蚀力和凝固力极强,呈现出保守的典雅样态。对北京文化形成重大影响的群体文化圈主要有几种:
  一是皇家宫廷文化圈。皇帝老儿神秘莫测地扮演着北京城众星捧月的角色,他是最大的亮点,使北京人沐浴浩荡的皇恩,并使他们脚下的土地成为天子脚下的一方沃野;皇帝老儿在庄严的紫禁城和漂亮的皇家园林里随心所欲地耍威风,寻欢作乐,他在殿堂之上过着惟我独尊的生活,死后葬在京郊的地下,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威然高耸的文化圈子。
  二是贵族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子明显是从皇帝那里派生出来的,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们,他们吃的是龙肝凤脯,穿的是绫罗绸缎,戴的是珍珠玛瑙,住的是豪宅大院,出门有华丽的轿子等候着,进门有丫环香软的小手服侍着,他们是金枝玉叶,是钟鸣鼎食之家,是一生下来就注定要享受荣华富贵的贵人,一般人是无法进入他们中成为其中的一员的。贵族文化圈尤其是清代 的世家八旗子弟,他们悠闲散漫的生活作风对一般的北京人具有磁铁般的影响力;晚清时期北京城内著名的王府有恭王府、摄政王府、庆亲王府、郑亲王府、克勤郡王府、顺承都王府、礼亲王府、宁郡王府、孚王府和和敬公主府等等。
  三是官僚文化圈。这个圈子里的人,成分非常复杂,他们是地位显赫、毕恭毕敬的朝廷京官,手里掌握着指挥全国的生杀大权,从外地爬进这个圈子是人生的幸事,需要有超常的拍马手段得以升拔;所谓京官津商,北京城里多的是官僚,天津城里多的是商人,官僚们最拿手的好戏就是看皇帝的脸色行事和搞窝里斗,目的都是一个,为了谋得更大的权力。在中国有了权力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切。他们要学会毕恭毕敬、不卑不亢的愚忠本领,要学会在各种各样场景下演戏的神情,他们战战兢兢,每日如履薄冰,因为伴君如伴虎,皇帝老儿一不高兴了,就可以把你砍了丢出去喂狗,他们心头潜藏着别人难以察觉的极大快感,因为他们已经获得的位置是天下人梦寐以求的,然而他们还是不大放心,因为说不定哪天就有人在皇帝面前参他一本,或是耍个花招就把他的乌纱帽给摘掉了;官僚文化圈有点像柏杨说的酱缸,是一种“奴才政治,畸形道德,个体人生观和势利眼主义” 的混合体,长期生活在“酱缸”之中,日子久了,自然产生一种苟且心理,一面是自大炫耀,另一面是自卑自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官僚们的内心世界很复杂,清朝末年著名的传教士丁韪良评价他们说:“在文学上他们是大人,在科学上他们是儿童。”
  四是精英文化圈。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精英在这里聚集一堂,使北京成为了北中国的文化中心和藏龙卧虎之地,“槐花黄,举子忙”,北京是裁决科举考试的最高裁判席,每次进京应试的举子近万人,这里有全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全国规格最高的讲学场所壁雍、人才荟萃的翰林院、规模巨大藏书丰富的彝伦堂(皇家图书馆),有京师大学堂,有专门买卖古玩字画的琉璃厂,有繁华的商业场所大栅栏,有幽静的的西山八大处,有烟霞扑地的钟灵山水。精英文人对北京的向往是必然的,他们的才华在这里如鱼得水,许多良好的机会使他们一不小心就轻而易举地跻身于名流的行列。
  五是市民文化圈。“宁为天子脚下一丸泥,不做它方一撮土”,北京人实实在在地品尝到了北京的好处,他们在中规中矩的四合院里活得倒也滋润,种两盆花、养只鸟什么的,做点小本生意,赚不来大钱但乐得清闲自在,他们不大 去招谁惹谁,富有同情心、人情味和幽默感,他们豁朗大度、彬彬有礼,但他们缺乏商业精神。他们是都市中的“自然之子”,是京剧迷,容易陶醉在风景如画的良辰中。他们是深谙生活之道的良民,保守而服从权威。他们懂得如何机警地避开政治的危险性,并从残酷的生活中提炼牛奶和鲜花。总的说来他们大都是些可敬可爱的人,习惯于在葡萄架下喝冰茶、吃雪藕,或在茶馆里自豪地用京片子国语大声地谈论国家大事,政治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桩大事,“政治是北京生活中的盐,没有政治,北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寡淡无味。”对于那些有志于政治的人来说,北京正好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大舞台。老舍曾揭示说北京市民中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官迷”。“京油子,卫嘴子”,北京能说会道的侃爷遍街都是,其中不乏“三寸不烂之舌”、不让张仪、苏秦之人。曹禺《北京人》中的陈妈可以随便瞧不起府外的任何人,因为她是一个曾经很荣耀的大家族的奶妈;许多北京人有一种类似于陈妈似的优越感,因而他们在与外地人彬彬有礼的交往中,心头内含着一层居高临下的东西。记得曾参向他的老师孔子描述自己的理想时说:“暮春之时,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 嵇康则说:“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北京市民中,曾出现过许多高人韵士。
  综前所述,皇家宫廷文化圈、贵族文化圈、官僚士大夫文化圈、精英文化圈及民间市民文化圈构成了混杂的复合型文化。它们深刻地交织在一起,使这座帝王之都的神光乍离乍合,真实面容扑朔迷离。再加上不断有大量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它的文化肌体当中,于是变幻中的北京在我们的视角中就愈发地模糊起来。
  然而,模糊的北京有时却也清晰。比如说那华光绝尘的“燕京八景”——琼岛春阳、太液秋风、玉泉趵突、西山晴雪、蓟门烟树、卢沟晓月、居庸叠翠、金台夕照。比如说那鲜丽古典的景泰蓝,色泽光润的雕漆,晶莹剔透的玉器,小巧玲珑的内画壶,精细柔软的京绣,工艺艳彩的绢花、挑补花。比如说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仿膳小吃,六必居酱菜。比如说那高大的前门、崇丽的天坛、莹洁的汉白玉华表。比如说那满街神灵活现的侃爷、倒爷、官老爷。
  北京是大雅大俗的,雄健而灵柔,它风情万种的彩色体态在巨大的激情中保持着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之间伟大的调和,令人着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性格习惯大解析:如何与全国各地人打交道
论战国红缟玛瑙及战国时期燕赵文化的基本特征
燕赵文化追踪之三:地位
探秘北方性格地图
许振东、张学军‖京畿文化的学术视域与多维建构 ——兼论京津冀三地区域文化研究②
我是河北人之七——保定:江湖你大哥,人狠话不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