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心内求的修身方法

曾子关于修养方法的理论对于后世君子人格的培养影响很大。同孔子相比,其独到之处在于发展了儒家学派的修心和慎独理论。


修心理论


孔子所确立的传统儒家的修养论,讲求学、思、行的结合。学是一切修身的开始,思是修养过程中的理性活动,行是将道德原理付诸实践。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强调思与学密切结合。同时,他又以“文、行、忠、信”(《论语.里仁》)四科教授学生,其中的“行”,即实践,可见,学、思、行的融汇是孔子修养论的特色所在。孔子所讲的“思”,固然包括了以“心”求索的因素,但其重点在于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尚不关乎修心。孔子虽然罕言修心,然而《论语》所载孔子之言,亦有涉及修心者,例如,孔子尝谓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种行则从容中道的人生境界,而这一人生至高的修养境界,便是讲求将一切道德律纳诸于心,求得本心之无瑕,而后使美德向外在的举止扩延,达到行莫不中道的地步。事实上,孔子的这个思想已隐隐闪现出对于“心”之作用的重视,但是他并未对修心进行具体阐述,曾子的修心理论正是沿着孔子思想而发展了儒家学说的。

    

曾子的修心论,起源于他对于“身”、“心”关系的认识。曾子说:

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曾子以为人的举止均可溯源于内心,心是一切外在活动的枢机。曾子的这一思想,直接开启了孟子有关身心关系的理论。孟子谓:“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庾哉?”(《孟子.离娄上》)其与曾子理论思想方面的继承性,清晰可见。在深入认识身心关系的基础上,曾子将人类的认知划分为“身”、“色”、“心”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他说:

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为能也;色勿为不可能也;色也勿为可能也,心思勿为不可能也。……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太上不生恶,其次而能夙绝之也,其下复而能改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在曾子看来,人类一切思虑的基础均源于心,心是最本质的实体,而“色”与“身”不过是“心”的外在表现。曾子认为,君子修身的最高境界是“太上乐善”,即君子心中自然(而非强制)地怀有美德;其次是在不知不觉中安于向善;再其次是以外在的约束勉励自己从善。基于对身心关系的剖析,曾子修养论强调修心比修身更为关键。曾子的修心理论,或可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内心敬畏。心内怀有对事物的敬惧,这在孔子学说中即已初露端倪。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所谓“临事而惧”,就是对于事物怀有敬畏之心。孔子还有著名的“三畏”理论,谓“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宋儒释此谓“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论语集注》卷八)。意为修身时心中存有敬畏,才知所作为。此释深得经旨。对于儒家“敬畏”理论,当代新儒家牟宗三有论,谓:“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绝不是生于人生之苦罪,它的引发是一个正面的道德意识……是一种责任感……忧患的初步表现便是临事而惧的负责认真的态度。从负责认真引发出来的是戒慎恐惧的‘敬’之观念……在中国思想中,天命、天道乃通过忧患意识所生的‘敬’而步步下贯,贯注到人的身上,使作为人的主体……本质地说,实是在天道、天命的层层下贯而为自己的真正主体中肯定自己。”见(《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曾子由于其个人经历及其内向思辨的思维特点,所以对此有着更深的体悟。他说:“居上位而不淫,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战战唯恐不能义;诸侯日旦恩其四封之内,战战唯恐失损之;大夫士日旦思其官,战战唯恐不能胜;庶人日旦思其事,战战唯恐刑罚之至也。是故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他倡导自天子至于庶人尽须怀有敬畏心理。在这里,“临事而栗”的敬畏并非简单的明哲保身、胆小萎缩,而是对外在事物所负责任的内心思考。正是“敬畏”,君子对外在事物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孜孜勤奋,如此而欲达则达,随心所欲不逾距。曾子谓“君子祸之为患,辱之为畏,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者恐其及已也,是故君子疑以终身”( 同上),此处提及的“患”、“畏”、“恐”、“疑”等均是敬畏心理的表现。曾子还强调“君子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战战,亦殆免于罪也”(同上),认为在敬畏心理支配下的言论和举止的谨慎可以免于罪祸。曾子在弥留之际总结自己的一生经验:“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其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倍通背,谬也)矣。”(《论语.泰伯》)他还语重心长地说:“《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尔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曾子战战兢兢的敬畏心态却绝非瞻前顾后地畏葸不前,而是包含着曾子对人生的深刻体察。在曾子看来,君子的一生必当有所畏惧,那是由于在个体人生之外,尚有更具震慑力的事物,而君子只有对此心怀戒惧,方能领悟何所当为何所必不当为。在这里,深刻的内心敬畏恰恰是君子向善的一个心理基础,它从较深的层次上使人们免于恣意妄为而陷于泥淖。基于此,曾子强调君子对于道德原则须“终身守此悒悒”,“终身守此惮惮”,“终身守此勿勿”(《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悒悒”、“惮惮”、“勿勿”,皆忧虑敬畏之义,曾子用其说明君子终生须将对道德律的敬畏内化于心。   


其二,反省内求。深刻地反躬自省,是传统儒家提倡的重要修己之道。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这种用于对比的“外物”,多为先贤、时贤。孔子提倡君子“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意谓君子须参照德行高尚之人的行为举止而匡正自身。孔子还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孔子关于君子反省体察诸己的理论,首先是由外在事物为动因,是由外在而引起内在的思考。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这似乎体现出内心自觉反省的意蕴,但仍然是循着“见其过”——“内自讼”的途径,“内省”是在“见过”后,尚未完全上升为彻底的内心自觉和主动。孔子这一“身”与外物而化的理论,对曾子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曾子说:“君子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这实是对孔子“见贤思齐”理论的继承。关于外物对内心的影响,曾子还曾进行过恰当的比喻说明,谓:“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大戴礼记.曾子疾病》)可见曾子十分强调外在事物对于君子内心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这一影响归根到底是由外部植入,而非内心的自觉。曾子在传统儒家修身理论的基础上,更强调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倡导将道德修养推进到净化心灵的深层次,主动地对自己的内心进行道德批评。曾子谓“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意为人的一念之恶及私利欲求均藏匿于心,故必须将修己深入于心,从内心中清除之。在曾子那里,这一认识并不依靠外在事物的约束,而是求诸君子融汇于心的内在道德律,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这段十分著名的话强调君子在省身的时候,运用的是内心固有的道德原则,由此而进行自觉反省。曾子在这个思路上还曾说:

    

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在这里,君子的自我体察,是以深入于心灵之中的“仁义”为尺度,这种内省无须借助于外在事物,而是一种自觉的从善摒恶行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的作者是谁
德则能润身[[德则能润身 儒家养心学说中...]]
现代人如何读经典?朱熹早已经给过我们答案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
《礼记》《论语》,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的酒文化!
陈桐生:孔门弟子对文艺抒情本质的发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