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数学:忘得越多,学得越好

前言

在上一次的文章中,我简单讲了讲思维训练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到了很多学龄前的思维课不仅没什么用处,往往还会起到反作用。

很多人问我:“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益的思维训练呢?什么又是真正的数学呢?”

在大家热情的追问之下,我打算暂时跳脱出之前规划的“兴趣班”系列文章,重新起一个“数学是什么”系列,先来给大家仔细讲一讲,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数学”。只有成年人自己先理解了“数学是什么”,才有可能把数学的真谛传授给孩子。

太长不看版

数学的起点来自于抽象,而为了实现抽象,我们首先要学会遗忘。

1. 让孩子超前“学习”数学概念,往往不能提升数学水平。当我们过分强调让孩子去机械地记忆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剥夺了孩子去主动遗忘和抽象的机会,反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举步维艰;

2. 为什么常常有文科生自诩数学不好,不是因为底子不行,更有可能是学习方法出现问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才是扼杀数学成长的罪魁祸首。


抽象是什么 

数学的起点,是通过观察现实,来得到抽象的规律。因此,要想说清楚“数学是什么”,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抽象是什么”。所以,今天我们的文章只探讨这一件事,“抽象”。

数学始于抽象。那么抽象又始于什么呢?

我个人最喜欢亚里士多德对于抽象的解释。亚里士多德说,所谓抽象,就是故意忘记

在这里偷偷告诉大家,其实我的记忆力糟透了。老婆大人给我交代一堆任务,我经常扭头就全忘光了;所以我经常跟她说,一次最多只能交给我一件事,不然我很可能一件也做不成。我比较擅长数学,可能和我记忆力奇差有所关联。

无独有偶,我的博士导师陶哲轩也是如此。陶哲轩是一个少年天才,他不到十岁的时候就被邀请到大学里面,去给大学生和教授们做报告。在这次报告中,陶哲轩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的健忘水平:“我常常丢三落四的。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总是丢掉我的水壶啊,午餐盒啊什么的,我还丢过一件崭新的毛衣……刚上中学仅几个星期,我又把一本图书馆的书弄丢了。我丢过无数支铅笔,圆珠笔,还丢过一个计算器。有一次,我甚至误把班里一个女孩儿的书包给拿回家了……”

小陶哲轩

不仅生活上丢三落四,我们在自己最擅长的数学领域也没有好到哪儿去。小时候上学,经常在数学考试、比赛的过程中粗心出错。陶哲轩就说过:“我知道我应该在竞赛中好好地复查,但糟糕的是我始终很难专心去检查,总是犯一些马虎的计算错误。”这一点我跟他并无不同,甚至当上了大学教授之后,我们仍然有时候会在讲课过程中出现一些粗心的错误。

当然,我并不是说学数学一定要丢三落四。但是,数学家的抽象思考能力比较强,可能跟我们忘性大有些关系。可能正是因为我们擅长遗忘,才把关键的核心部分给抽象了出来。背后具体的原理,可能要等我老婆这样的认知心理学家去研究一下了。

为什么抽象就是故意忘记呢?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解释的。他说,这里有一个苹果——我们故意忘记这个苹果的味道,忘记它的形状,忘记它的手感,忘记一切的一切,最后只记得“反正是个红不溜丢的东西”。如此一来,我们就成功得到了一个抽象的概念:红色。

抽象的起点,其实是就是这种刻意的“遗忘”

我个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定义还可以被扩充完善:不仅是刻意的遗忘,有的时候,无意间的忘记,也会促使我们找到抽象的概念

饭团一岁多刚会说话的时候,我带饭团看绘本,上面画了一个动物,长得很像狗,但其实是一只猫。我当时没细想,直接就说:“这只猫怎样怎样……”饭团一下子就不乐意了,他说:“这个不是猫呀!这个是……这个是……这个是那个汪汪叫的东西!”当时饭团显然是忘了“狗”怎么说了。情急之下,他瞬间抽象出了狗的一个特征:叫声。

跟这个小插曲类似,我的老婆大人小时候也有一个羞羞的经历。据我丈母娘说,我老婆大人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洗完澡找不到内裤了,她着急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我要……我要……我要那个兜屁屁的!”我们看到,她一着急,瞬间就从具体的物体到达了抽象的概念:物体的用途。

所以说,抽象始于遗忘,无论是刻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能达到相似的效果。

接下来,我想讲两个常见的,与抽象相关的学习的误区。

1

超前“背诵”数学

经常有家长焦虑地问我,别人家孩子三四岁就会加减法了,你问他X加X等于几,马上就能报出答案,为什么我的孩子怎么也教不会?

你的孩子不会?不会就对了!没必要羡慕别人家孩子。我不仅不羡慕,还为他们感到惋惜。

实际上,三四岁的孩子还没有办法真正理解“X加X等于几”这个高度抽象的问题。这一方面是他们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经验往往还不够丰富。

要想抽象出事物背后的有意义的特征,首先要有大量的机会去接触与之相关的场景。比如说,坐电梯的时候,孩子发现3层再往上走2层就到了5层;吃饼干的时候,孩子意识到3块饼干再来2块,他就有了5块饼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具体的场景对于孩子是有意义的,直到有一天,在接触了千百次相似的场景之后,孩子忽然明白了,其实可以忘掉楼层,忘掉饼干,抽象出来的3和2加在一起,就是5!

你以为这个过程,会像是我两句话就说清楚这样简单吗?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惊天大发现,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需要极为丰富的场景和演练,才能酝酿出来事实上,一个两三岁就开始接触大量生活中的数学场景的孩子,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如果他能自己剥离生活场景,独立抽象出背后的加减法原理,我认为就是非常聪明的孩子了。

可惜,很多家长完全不愿意耐心地等待孩子去抽象。太慢了!他们想。如果我直接告诉我三岁的孩子,让他记住简单的加减法,他将来不是更轻松吗?说出去我也有面子啊。

于是,与其让自己的孩子真正“学会”加减法,更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背诵”加减法。实际上,这和大多数家长所期待的“数学能力的提升”有着南辕北辙的效果。

剥夺了孩子自主抽象的机会,要求孩子对数学精炼的知识点进行记忆,这不仅不是数学,反而会伤害孩子真正的数学学习,尤其是当孩子的认知能力还远达不到理解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中,做出更仔细更深入的讨论。

2

数学和文科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哎呀我是文科生,所以我数学不行;甚至有人说,因为我数学实在不好,所以只能去学文科了。

这种说法其实完全没有理论依据,却是民间非常盛行的一种信仰。

简单来说,我认为数学学习是为了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而文科学习的目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两者虽然不是一回事,但也彼此相辅相成。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那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呢?

可是为什么在中国,大家都这么坚信文科生的数学不好呢?我认为,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学习文科的方法,往往过于强调背诵和记忆,从而抑制了孩子去主动遗忘、去抽象和提炼的能力

因此我特别反感让孩子完美地背诵古诗词,或者背诵童谣儿歌。让孩子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干巴巴地、一字不差地背诵某个东西,往往就是表明了一种态度:千万不要去思考,不要进行抽象,更别管什么数学了,只要变成复读机,妈妈就最爱你。

当然,也并不是说完全不让孩子记住任何东西,因为遗忘又始于记忆。想要“忘掉”,自然得先记住点东西,才能够有东西去忘。

事实上,遗忘和记忆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刚才已经提到,只有在记忆中拥有大量的生活经验、足够丰富的环境、非常充足的素材,你在遗忘的过程中才能抽象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而很多时候,“遗忘”的经历和“抽象”这个过程,恰恰能够使得你下一次更好地记住

比如说,一首诗可能很多字,根本背不住,但是在经常和别人交流、接触这首诗的过程中,我可以“抽象”出诗的意境,诗给我的情感,诗里面的平仄和押韵的美感。然后,尽管我忘了具体的文字,但是通过回忆这些抽象的东西,通过生活中的触景生情,突然之间,我就一下子想起来这首诗是怎么说的了。

相比单纯要求孩子把诗歌背下来,更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可能是这样:比如说,每一首诗,先给孩子讲故事,告诉孩子这个诗人有什么搞笑的经历,遇到什么伤心的事情,和什么特殊的人在一起,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了这首诗。

虽然这对家长的文学素养要求非常之高,但是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如果一定要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习诗歌,我们还是要遵照刚才说的数学生活化的原则,也让诗歌和孩子的生活先发生点关联,孩子才能真正去“学”,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学习各种文科的内容,不仅事半功倍,而且孩子能够得到锻炼抽象能力的机会,数学能力也就沾光了。

话说回来,对于家长来说,更轻松的方法,就是不教孩子诗歌……毕竟学龄前的孩子,想从诗歌里学习批判性思维,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想单纯以此来锻炼抽象能力,又太考验成年人的功底了。所以我个人认为,诗歌并不适合学龄前孩子去学习,不过这个是题外话了。

总之,不管是小孩子、大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不应该依靠死记硬背去学习知识,不然你的数学老师可不背你数学不好这个锅。


结语

作为一个普通的家长,既不能让孩子背诵加减法,又不能带孩子每天背唐诗,那么,到底应该做点什么呢?

首先,给孩子提供更加丰富的环境,并且帮助孩子把生活和知识建立联系。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是数学,比如我们刚才说的,电梯到几层,饼干吃几块;也可以鼓励孩子更多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比如每天吃饭,让孩子去取筷子,数数看一共要拿几根?一起去超市买菜,让孩子帮忙拿三个土豆,两个西红柿;如果孩子大一点,还可以一起看看价格。只要每天都有机会去体会数学的实际用途,孩子就能积攒大量的经验来酝酿抽象。

其次,多给孩子机会去进行表达。比如说,家长可以关注一下孩子最近经历了什么,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比如孩子看到佩奇跳泥坑,特别兴奋),然后在合适的契机(走在路上看到了泥坑),带着孩子一起回忆一下,曾经发生的事情(咦,佩奇是怎么跳泥坑的?和谁一起跳的?为什么要跳?爸爸都忘了,你快给我讲一讲)。

这时候,你就会看到,孩子不由自主地开始进行抽象概括,将一个复杂的故事,用他自己的视角,提炼出主干和精髓,提炼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提炼出抽象的社交概念和生活概念。而这些,不仅是真正的“思维训练”,更是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的重要技能——不仅能帮助孩子学习数学,还有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等。总之,比花钱买的思维训练课可强太多了。毕竟,给孩子最好的思维训练,只可能发生在他真实的生活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么教幼儿数学加减法
一年级数学:3500道20以内加减法,每天一页,孩子期末一分不丢
幼升小暑期数学25套练习题,10以内加减法,每日做一套开学不掉队
数学思维的行为,一起来看一下
凑十法和破十法最强资料!家长学会了这些,可以直接辅导孩子
一年级数学100道应用题,在暑假孩子吃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