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绘动画】湿地系列第三弹:沼泽

你好呀,我是羊羊。这是我们湿地系列的第三期视频,今天来讲沼泽。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考题中已出现多次,比如2014年全国卷Ⅱ(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沼泽),还有2018年全国卷Ⅲ(非洲的索瓦盐沼)等。希望看完这个动画,能让你对它的印象更加深刻。

我们依例把视频的文字稿放在下方,方便你查阅哦~


 0
1 

到底什么是沼泽?

沼泽是土壤过度湿润,生长湿性植物,有泥炭累积或有潜育层存在的土地,看这个公式就比较清楚啦。它就等于A+B+C。


A、B、C这三项,咱们一个一个说。

A. 土壤过湿

这是水分收入大于支出导致的,按照 “进水多,出水少” 的思路,咱们就能找到沼泽的形成原因。


水分收入,主要看垂直方向的降水,和水平方向上的地表径流汇入;

而水分的支出情况,主要是蒸发、下渗、以及水平方向的径流流出这三种水分的损失方式。

B. 什么是泥炭?什么是潜育层?

先说泥炭,沼泽水多,土壤缺氧,在厌氧条件下,植物残体不能完全分解,累积速度大于分解速度。未被彻底分解的植物残体、腐殖质以及部分矿物质,便形成泥炭其实泥炭也称草炭、泥煤,是煤最原始的状态。在气温较低的寒温带,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更容易发育泥炭,像西伯利亚地区的沼泽,大都属于此类。

泥炭地

再说潜育层,当植物残体的累积速度小于或等于分解速度时,就只出现一定厚度的草根层,而无泥炭积累,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0%左右,这种就被称为潜育沼泽,中国东北三江平原的大多数沼泽基本就是这个类型。

C. 沼生植物是什么?

沼生植物喜湿、耐涝,根系常常浸没水中,为了适应缺氧的环境,根系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荷花、睡莲、香蒲等都是常见的沼生植物,另外沼泽中还生活着多种动物,形成了丰富的生物群落。

我国沼泽分布广泛,但并不均衡,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东北、青藏等地。

左图:图源网络 | 右图:图源东北地理研究所


 0
2 

沼泽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 气候因素

气温(蒸发)、降水对沼泽的形成来说,是最关键的。一般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弱的地方,比较容易发育沼泽。

② 地质地貌因素

地势低平的地方,排水不畅,有利于水分的汇集和停滞,如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地。

如果某处的地下有不透水岩层,导致水分难以下渗,易造成地表积水,从而形成沼泽。

③ 水文因素

水文因素主要考虑的是这里的河流状况,只要牢抓 “来水多,去水少(慢)”的思路就行。

在分析“来水多”时,河流水量、河网密度、流域面积等角度都可以用;

在分析“去水少/慢”时,我们需要看看有什么原因可能造成河流流速慢,是地势平坦?还是河曲发育多?抑或是出现了凌汛,冰块堵住了水的去路?


④ 土壤因素

土壤颗粒越细、质地越黏重,透水性就越差,地表越易积水。冻土层的发育也会增加下渗难度,从而造成地表水的积存。

⑤ 植被因素

沼泽植被也在沼泽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植被的存在会增加地表摩擦力,延缓地表径流;另一方面某些沼泽植被具有吸水保水能力(如泥炭藓),可以增加地表储水量,最终使地表过湿。

⑥ 人类活动

比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如水库、灌溉设施、运河等)会导致地下水位抬升,使地表水补给增多,导致地表过湿,促进沼泽的形成。

当然,如果人工排干沼泽水,如北大荒的开发,也有可能带来沼泽面积减少的情况。

制图:小奶糖


 03
 

沼泽的形成路径

无论原来是水体,或是陆地,都有可能形成沼泽。

  • 先来说说水体沼泽化

江河湖海的边缘浅水地带,或是其他地表有积水的地方,都可能因泥沙堆积,水深变浅,水生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而逐渐演变为沼泽。

以湖泊为例,湖泊就可能在机械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下,逐渐淤积成沼泽。

【机械沉积作用】河流带来的物质,在入湖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并逐渐向湖心扩大,从而使湖底填高,水体变浅,湖泊缩小。


【生物沉积作用】植物死亡后残体堆积在湖底,使湖泊逐渐淤浅,面积缩小,植物带逐渐从湖边向湖心移动,最后整个湖泊变为沼泽。

  • 再来看陆地沼泽化

刚才说的"水体沼泽化"是由湿趋向干,而"陆地沼泽化"则是相反的,由干趋向湿。

在森林、草原草甸、灌区、坡地以及冻土地带,因排水不畅或蒸发微弱,地表过湿,大量喜湿植物生长,逐渐形成沼泽。

制图:小奶糖


 04
 

沼泽的功能与保护


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遍布的沼泽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它是纤维植物、药用植物、蜜源植物的天然宝库;也是珍贵鸟类、鱼类栖息和繁殖的良好场所;还具有独特的生态与科研价值。(PS.其实沼泽功能大部分和其他湿地是类似的哦~)

制图:小奶糖

近几年,国家对环保护越来越重视,伴随着产业升级、公众环保意识提高,我国的沼泽面积(特别是在东部)已呈现出“恢复”、“回转”的态势。

制图:小奶糖

记得做完题再走哦~


 05
 

习题链接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泥炭是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潮湿和缺氧的环境下,因不能完全分解而堆积形成。下图示意若尔盖湿地示意图。


1.若尔盖沼泽湿地是泥炭沼泽型湿地,从地形的角度说明其泥炭的形成过程。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若尔盖沼泽湿地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 
(上下滑动查看)

1.【答案】湿地内部低平,径流汇集形成沼泽,潮湿缺氧;海拔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堆积形成泥炭。
【解析】泥炭的形成条件:①是潮湿缺氧;②是有机质累积速度大于分解速度。根据材料可知若尔盖位于川藏交界处的川西高原,且海拔在3000米以上,内部低平。因此可以从地形低平、海拔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高原内部较低平,利于径流汇集和停滞发育沼泽,形成潮湿缺氧环境;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速度慢,导致有机质累积大于分解,堆积形成泥炭。

2.【答案】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地下多冻土,水不易下渗。
【解析】从水循环的的角度分析沼泽的成因,可以参考正文中关于土壤水分的[进][出]来分析。[进] = 大气降水+ 径流汇入;[出] = 蒸发+下渗+ 径流流出。若尔盖湿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寒区,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在地形抬升影响下,降水较丰富;海拔较高,气温较差低,蒸发量小;地势平坦,流速慢,流水排水不畅易积水;海拔较高,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最终形成沼泽湿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专题—沼泽湿地
沼泽——低洼积水 杂草丛生的大片泥淖区 广义的沼泽泛指一切湿地;狭义的沼泽则强调泥炭的大量存在
位于青藏高原的“若尔盖沼泽”,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分布区
高中地理小专题(二):沼泽问题
【同步练习】:2.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6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地理概念:水循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