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中通道”七连问,可“考”之处全拿稳!
Hi,亲爱的小羊羔儿们~暑期地理思维训练营的综合题1期、选择题1期都已人满封班啦!!综合题2期、选择题2期的余位也不多了,建议想报名的同学们尽早占位哦~


作者 小狮子 | 排版 杳杳

近期,“海底长城”深中通道冲上热搜,这么厉害的工程迟早会在地理试卷中出现,今天我们一起用七个问题,从地理的视角来了解它。



 Q1 

  深中通道在哪儿?

深中通道,连接了深圳前海新区、中山翠亨新区和广州南沙新区,通道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

深中通道主体工程示意图(图源网络)

深中通道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长约6.8公里的海底隧道、伶仃洋大桥(主跨1666米)、中山大桥(主跨580米)、非通航孔桥(长约13公里)、东西人工岛以及深圳机场枢纽(地下部分)、万顷沙(部分工程)、横门枢纽(部分工程)

 Q2 

  为什么要修深中通道?

目前已建成的跨江通道有虎门大桥(1997年)、港珠澳大桥(2018年)和南沙大桥(2019年)。既然已经有3座跨江大桥了,为什么还要建深中和深珠通道呢?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 缓解虎门、南沙大桥的交通运输压力

1997年虎门大桥在建成通车时为全国之最,但因为车流量增加速度很快,再加上多条高速路在此交汇,虎门大桥车流量远超负荷,尤其逢年过节时更容易堵车,许多老司机戏称它为“苦闷”大桥。

图源网络

✓ 港珠澳大桥通行程序繁琐

虎门大桥太堵了,那咱们走港珠澳总行了吧。但由于港珠澳大桥通行许可严格、过境手续繁琐,且过桥费较高(私家车150元/次),让很多车主望而却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这样的背景下,深中通道应运而生。

 Q3 

为何选择成本极高的

  “桥+岛+隧”建设方案?


深中通道最终选用的方案是“东隧西桥”,其成本很高,总耗资约500亿。

如果与舟山跨海大桥(48.16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35.7公里)相比,中通道(24公里)并不算长。

为什么深中通道没有建全桥?或是全部建成海底隧道呢?

  • 地质条件

深中通道所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有多条断裂带经过,采用超长海底隧道,施工和运营风险巨大,因此“全隧”的方案行不通

珠江口盆地构造区域简图(绘图:丁原章)

  • 机场限高和船舶通航

我们往深中通道的东侧看,这里有深圳机场,为保证航空安全,需限高;而且这里还有多条高等级水道,为保证顺利通航,对水上建筑的高度也有严格要求。所以,东边这段,建桥的方案难以实施,因此“全桥”的方案也不行

左图:深中通道与深圳机场位置关系

右图:珠三角高等级航道布局方案图

图源网络


  • 环保要求

深中通道东侧途径各类动植物保护区,因此在这部分地区减少桥墩。

采用海底隧道,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大的通行空间减少汽车在桥面上震动和噪音而产生的干扰,还可以减少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海水污染等。

深中通道周边自然保护区分布图(图源网络)


 Q4 

  修建过程中有哪些不利自然条件?


  • 水文条件

伶仃洋是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湾,再加上底部有两个深沟,海底地形的变化加剧了浪高,使得海洋上“无风也有三尺浪”。

【涌浪】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所形成的波浪。



为了减少水流对墩台的冲击,桥梁修建成弯曲状(如左图)

俯视图

左图桥梁弯曲,桥墩走向与水流方向相符,冲击力小

右图桥梁笔直,桥墩一直在承受水流的持续冲击


  • 气候条件

工程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较多,尤其是夏秋季节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

影响中国的台风路径示意图(图源网络)

  • 海洋环境

海水腐蚀性强,对建筑材料要求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团队在沉管隧道外部添加了牺牲阳极,保护内部的钢质结构不被腐蚀和锈化,还添加了玻璃鳞片涂层,增强保护效果。

【牺牲阳极】活性不同的两种金属连接后,处于同一电解质中,活性强的金属失去电子,受到腐蚀,活性差的金属得到电子受到保护。简单来说,就是在隧道外侧使用了活性更强的金属材料,从而减少海水对海底隧道的腐蚀。


此外海底环境还有高压、黑暗、低温等特点,这些都是施工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不利因素。


 Q5 

  修建过程中的技术亮点有哪些?


  • 沉管隧道工程规模大、技术难度高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长约6.8公里,断面宽度最大达到55.46米,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工程规模大。

沉管隧道示意图与建设图(图源网络)

在海底完成隧道对接,难度好比“海底绣花”。

深中通道采用“推出式接头法”,将最终接头与最后一节管节一同制造,把推出段放置在管节内,就像一个巨型的抽屉内盒,然后再整体推出。

这种全新的接头结构装置为世界首创,极大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速度

为了保障精准对接,还采用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安装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共有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管节的沉放大多选择在冬季,此时珠江处于枯水期,水位较浅,风浪较小,易于施工。


  • 海上作业工厂化、智能化、模块化

深中通道的桥梁制造采取的是模块化生产方式,即每一段桥梁的制造都是在陆地上的“智慧梁场”完成,再由“天一号”架梁船运送到海上拼装。

相比在海上直接施工,这种新模式有利于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降低施工风险缩短制作周期,同时更好地保护了伶仃洋的生态环境

【智慧梁场】位于中山市马鞍岛,是一个应用物联网+、信息化等技术,推行生产智能化、工厂化,实现模板自动化的预制梁场。


智慧梁场(图源网络)

【架梁船】集取梁、运梁和架梁功能于一体,用于海上桥梁施工的船体结构。


“天一号”架梁船海上作业(图源网络)

模块化施工,我们并不陌生,世界上很多大型工程的建设都采用了这种新模式,18年的新课标一卷就考过。

 Q6 

  啥时候修好?

  建设完成后的意义如何总结?


2023年6月11日8时,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终接头顺利推出。这座“海底长城”终于合龙,深圳和中山两市在伶仃洋海底实现“牵手”,预计将于今年11月底全线贯通,2024年通车。

深中通道的贯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具体有哪些呢?这类设问,我们在综合题里常常遇到,可以从交通经济社会等角度作答:

  • 交通

✓ 缩短深圳、广州、中山三地的通行时间,加快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 缓解虎门大桥运输压力提高运输效率
✓ 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 经济

✓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加速珠三角城市区域发展,实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 拓展城市经济腹地扩大深圳、广州、中山的城市服务范围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 社会

✓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 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 促进旅游发展等。


 Q7 

为啥修深中通道属于

  开发海洋经济的范畴?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

我们可以用三个单词来快速判断某个产业是否属于海洋经济的范畴。

✓ “from”,来源于海洋的,比如海洋渔业、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医药制品等;

✓ “to”,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的生产和服务,比如海洋船舶业、海洋设备制造业等;

✓ “at/in”,发生在海洋上的,比如海洋运输、跨海大桥建设、海洋旅游等。深中通道的建设就属于这个类型。

点击链接,详细了解海洋经济→海洋经济


  做完题再走~ 

深中通道东起深圳,跨越珠江口后连同西岸的中山市,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通道工程(下左图)。采用了东隧西桥的方式,其中6.8公里长的海底隧道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结构(下右图)”,具有能适应超宽、深埋、变宽等建设条件,承载能力、抗裂性能好,耐久性有保障,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等优势。据此完成1-2题。


 答案与解析 

(上下滑动查看)

1.B
【解析】深中通道东侧为深圳机场,且有多条高等级水道,为了保障飞机的正常起落和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采用海底隧道,B正确;不能缩短通行距离,受隧道条件限制,车行速度可能受限制,通行时间未必能缩短,A错误;修建海底隧道,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结构,还要修建人工岛,因此建设成本高,修建难度大,C错误;隧道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结构,旅客不能欣赏到隧道外的水下风景,D错误。故选B。

2.D
【解析】深中通道沉管工程位于珠江口的海底,冬季珠江处于枯水期,水浅,且夏秋季节易受台风影响,风浪大,不易施工,故选D。



粤港澳大湾区继港珠澳大桥开通后又一项超级大工程正在建设中,这就是一条总长24公里的 “深中通道”(连接深圳到中山)。受航运和空运等条件限制,采用了“东隧西桥”的设计方案,其难度堪比港珠澳大桥。读下图,完成3-4题。


3.两座跨海大桥建设面临的共同自然障碍有
①海域宽阔 ②海啸 ③海冰多 ④台风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向粤东、粤北和粤西等边远地区转移产业,主要原因是
A.资金密集型转出
B.能源资源不足
C.加强区域联系和协调发展
D.改变地理景观

 答案与解析 
(上下滑动查看)

3.B
【解析】两座跨海大桥所处海域宽阔、水深、流速急,工程量大,难度大,①正确;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该地发生海啸的概率较小,②错误;该地位于回归线附近,气温高,无海冰出现,③错误;该地临海且位于低纬度地区,台风多,④正确,综上B选项正确。故选B。

4.C
【解析】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增加,环境污染加重,污染治理和控制费用增多,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将原有传统产业向外转移,为新产业腾出空间,且利于加强区域联系和协调发展,C正确;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工资大幅度提升,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和地价上涨,转出的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A错误;转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能源需求量不大,B错误;产业转移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理景观,但改变地理景观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C。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800吨钢柱直插海底!中国造又一跨海大桥,90层楼高投资超百亿
深珠通道成功中标!粤港澳大湾区又将建造一座超级跨海大桥 #珠海 #深珠通道
【湾区交通】运六脉神剑,通湾区东西:从港珠澳大桥到虎门二桥,到深中通道,到虎门三桥……
超级工程实现超级提速 两小时车程缩至20分钟
11座跨海通道!中国最大的“市”,呼之欲出
可复制的世界湾区经验,不可复制的“黄金内湾”机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