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录:我的故乡情(2023【向阳】征文)

全文长约 3000 字  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我的故乡情

文/赵录

2017年夏天,我和老伴及儿孙们回到了阔别60多年的故乡——山西朔州北邵庄村。老伴、儿媳及三个孙子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塞北小村。
01
村子的面貌已经完全没有了儿时的记忆,土路、土窑、土炕不见了,水泥路通过家家户户门前,村里开通了公交车,各家几乎都有电动车、摩托车,再也不像我小时候要步行30多里路去进城。宽带也覆盖到村子里,村民们大都有了智能手机。
村子里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街道上有几家日用品、食品、百货商铺,日常生活用品等不出村口就可以买到。
儿时记忆中村子里东西南北街道的十字中心是一个广场,家乡话称作“当街”,娱乐活动和村民们集会等大型活动都在这个“当街”举行。每年农闲季节,外地人耍猴的、看西洋镜的、卖水缸、卖炭的,还有卖针线的货郎,都聚集在广场上,非常热闹,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娃娃们最高兴。
东边街道上还有一处供销社门市部,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母亲领着我去供销社向会计求教珠算打法,特别是“四七归”很难学,流传着“学会四七归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

村口

村里的街道

村里的商店

家家户户院子里都种着品类繁多的蔬菜,再加上一两棵果树,比城里人吃的还要新鲜。
家里做饭都使用电灶之类的锅具,基本上不再烧炭做饭,也很难见到袅袅炊烟了。油炸糕、白面馍馍、大米饭、包子、饺子等在我记忆中只有逢年过节办喜事才能吃上,现在成了家常便饭,油条豆浆牛奶鸡蛋和现在城里人一样,也上了早餐桌。
小时候当做主粮的莜面,现在变成了饭桌上的精品,偶尔才能吃上一次。
02
站在叔伯三弟家门前,一眼望去绿色的田野是一片一片一人高的玉米地。莜麦、小麦、谷子、山药蛋、豆类已经很多年不再种植了,平常想吃这些杂粮要到市场上去才能买到。

村里的玉米地,一望无边

村子里真的是十分安静与清新,天空是蓝色的,夜晚可以看到天空上很多很多闪烁的星星,这些都是在大城市里无法感受到的。每天夜幕下凉爽习习晚风和天空中的星光,我们老俩口和叔伯三弟俩口子坐在房檐下叙说了很多过去的、现在的和不久的未来……有时候仰望着星空,有时候双方对视着,沉浸在幸福的交谈中,惬意、爽快、释怀……
小时候经常去邻村司马泊村放牛,那里有大片的水草湿地。在九十年代建成了全国闻名的“神头电厂”。巍巍洪涛山下,悠悠桑干河畔的神头镇河湾是我姥姥的家,姥姥家门前潺潺小河流水,曾经是我童年的欢乐。
电厂远眺
桑干河源头的神头发电厂位于雁门关外,是华北电网骨干火力发电企业之一,担负着向本省和京、津、唐地区的供电任务。
03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北邵庄在方圆几十里内算是个大村庄,有九百多口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建成的北同浦铁路,从大同到太原要经过我们村,站名叫神头车站,乘坐火车的人往往会误解北邵庄就是神头镇。解放后火车站附近建了一个粮库,每年秋收打碾后,附近村子里的农民就会赶着牛拉车或手推独轮车陆陆续续来粮库缴公粮。
小时候的印象里,因为有了这个火车站,村子里常常会有人来人往的景象。
农忙季节,庄稼人在庄稼地里忙碌着,秋收后场面上都是忙着打碾子的喜庆丰收景象。
农闲时在大街上常有人或聚在一起下棋打牌或是聊天,三五成群的娃娃们戏耍着。年纪大些的老汉们在自家院子用高粱杆杆编织一些日用品,女人们或聚在谁家院子里纳着鞋底聊着天,说不完的家常里短……
我们山西人爱吃醋,每逢冬天,有些人家会用小米和曲子自己做醋,分为头道醋和二道醋。我的母亲就有很好的做醋手艺,做出的醋是深褐色的。年年到了做醋的时节,在院子里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醇香醋味。

故乡典型的农家小院

04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在叔伯三弟家里看到了保存下来的木板制作的大衣柜和铜制洗脸盆,见证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父母成家时的“奢侈品”。面对这两件古老的家什,我久久停立,思绪万千……
父母是给我们生命的人,是我们生命的缔造者。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份浓浓的亲情永远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老式衣柜和铜盆,家中保留下来唯数不多的老物件,深深唤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我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人,旧社会在神头镇娘家是姐弟四人中唯一念完高小的,出嫁到北邵庄后是村子里仅有一位念过书的女人,解放初期在村里的小学校担任过代课老师。这次回乡遇尔在街上碰见同我一辈的发小,还与我说起:小时候你妈妈教我念过书识过字。
母亲在解放初期在村里的小学校担任过代课老师,每个月村委会给母亲十斤小米作为报酬。母亲是北邵庄唯一参加全县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当年还担任过村子里妇女互助组的组长,每天组织妇女下地劳动。
1945年父亲从军后,母亲既要拉扯我们兄弟俩又要下地劳动,家里家外所有活儿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受苦受累的日子里受了不少委屈。
那些日子里,每当母亲心里特别难受憋屈的时候,就会去我们家路对面的庙里哭一场,自己诉说心里委屈的事儿……年幼的我追到庙里拉着母亲的手要回家,母亲说哭完了舒服些。
只到解放后,政府要求村里对军属家庭派工帮助地里的农活,压在母亲身上的担子才减轻了不少。
1948年大约秋天的时候,村子庙里临时设置了解放军某部后方医院,每天晚上都有从前线送来的受伤战士,特别是受重伤或是做了手术的战士撕心裂肺的哭叫声,每每惊动了母亲时,总要伤心地念叨:你爸爸这会儿在哪里打仗?活着还是受伤了?
那些日子母亲提心吊胆睡不踏实。
父亲确实在战场上受伤了,是在保卫延安的西府战役中受了枪伤。子弹贯穿左上臂进入了左胸,差一点点击中心脏,留在左上臂的一块弹片伴随了父亲一生。
后来父亲常常给我们讲,他的几位老首长、身边的好多战友都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了,他能活到今天,“知足了!知足了!”生活中我们稍有一些情绪话,父亲就会说:你们满足吧!
父亲不善言表,但对孙子辈的爱与成长寄予很大希望,他们也没有辜负爷爷的厚望,继承了爷爷对党信仰坚定的红色基因,在各自岗位发挥着骨干作用,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父亲的残疾军人证书

父亲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解放初期又在玉树藏族地区艰苦环境工作多年,母亲含辛茹苦在老家耕作守家,娘仨相依为命十多年,母亲的爱全部沉浸在我们心身上,麻油灯下缝缝补补纳鞋底做新鞋,过年想方设法给我们兄弟俩穿上新衣裳。
母亲一生沧桑苦难,满脸皱纹瘦弱的身子都是年轻时过度劳累受苦落下的,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至今挥之不去。这些艰苦的经历,形成了我们家“知足、勤俭、诚实、艰苦奋斗、感恩社会”的家训家风,我们三代人遵循着这个家训,砥砺前行,健康地成长着!
父母亲以知足活得充实,以正直活得坦然,以善良活得从容。不浮不躁低调做人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严谨做事会一次比一次优秀。成功时候不要忘记过去,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未来,这已成为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准则。
05
短暂的返乡之旅结束了,留下的记忆和唤起的回忆却越来越清晰。和亲人们的团聚是短暂的,令我欣慰的是大家的生活都平静而幸福。
和亲人们分别时依依不舍……相见亦难,别亦难。

2019年4月初稿于广州

2021年7月修改于秦皇岛

后记:

在我耄耋之年还有记忆的时候,几年来断断结结续续地写下了上述文字。记忆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一会儿想起一件事,补充进去,过了一会儿又记忆起一件事……每晚不能很快入睡时,脑子里又闪出一件事儿。

写下这些文字的那些个夜晚几乎都是浅睡眠。所写的内容都是真实的,有些凌乱,只是留给后人看看罢了。

就在我的文字反复修改补充的过程中,叔伯三弟来消息说村里的电路、厕所都改建了,几百年来冬天烧煤取暖成为了历史,家里房间装上了空调。

祝愿故乡的亲人在小康生活的道路上越来越幸福美满!

2021年8月于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景●归乡掠影
一九七四年的那场大雨
一个成功女人,不敢回老家了
故乡印象
【来稿选粹】刘振桐|清明时节忆爹娘
若荷|找不回来的灵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