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都江堰:一条游了两千年的鱼

中国很多神话传说,听起来仿佛凭虚御风、游乎四海之外。比如大禹治水,我宁愿相信,大禹是中国历史上前赴后继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的“治水者”群像的代名词。

而都江堰,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老江湖”,是“大禹们”留下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功绩。都江堰被称作“世界水利工程的鼻祖”,这也许有些夸张,但谁让它是存在了两千年、至今仍然在发挥巨大功用、造福广袤成都平原的水利工程呢?

都江堰扼守岷江冲出山谷、奔向成都平原的咽喉。成都平原是巨大的冲积扇平原,总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河渠纵横、水网密布,使这里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倾斜扇面,水网纵横

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公里,而落差270多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治水工程的约束,岷江爆发洪水时一定象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成都平原汪洋恣肆;而遇上旱灾,大片田地又是烈日烘烤,庄稼欠收。

都江堰渠首工程示意图

居高临下的都江堰渠首工程,恰是成都平原防洪灌溉系统的龙头所在。一条颀长的人工堤坝仿若一条大鱼顺着水流的方向安卧江中,尖尖的“鱼嘴”迎着水流,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泄洪排沙,内江引水灌溉——这就是俗称的“鱼嘴”分水堤。

都江堰分水堤:岷江上的一条鱼

在分水堤下端修建飞沙堰,把进入内江的过量洪水和沙石排到外江,内江水继续流入凿山开辟的“宝瓶口”——这是内江灌区引水的总闸门。

四六分水:水旱从人

江水在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控制下,水流量有一个奇妙的“四六分水”法则。鱼嘴分水堤起到了“四六分水”的作用,当岷江在枯水期,江水主流流向内江,进水六成,从宝瓶口送往灌区;洪水期间,江水主流直冲外江,外江进水六成,内江进水只占四成,如果四成洪水量过大,只有20米宽的宝瓶口起到了控制闸的作用,而飞沙堰却是非常出色的溢洪道,引导过量洪水排向外江。奔腾不息的岷江犹如一条苍龙,在都江堰与“一条鱼”握手言和,浩浩汤汤向下穿行,成都平原至此成为千里沃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奇妙的弯道:凹凸有致 

(原始图片:高明鑫)

都江堰渠首工程水流示意图

(原始绘图 李洋)

都江堰修建于岷江的一处弯道上,内江处于凹岸,根据弯道水流规律,表层水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向凸岸(备注:此处凹凸指水岸陆地形状而言)。

凤栖窝

      因此随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随底层水流向外江,进入内江的沙石,多半被洪水从飞沙堰冲到外江,还有一部分沉积在宝瓶口凤栖窝一带,避免了大量沙石进入灌区。

凤栖窝里的“凤凰蛋”

    “深掏滩,低作堰”是都江堰岁修的“六字诀”。根据古代人民的经验,每年冬春枯水季节,“岁修”开始,民工们用竹篾和圆木绑成杩槎,在内江截流,内江断流后就开始掏挖内江的沙石。

  来自上世纪80年代纪录片镜头

深掏滩就是要把沉积在“凤栖窝”一带的沙石掏到足够的深度,保证内江引进充足的水量,送往灌区。要掏多深呢?古代人民通过实践,在凤栖窝埋了三根铁桩,叫做“卧铁”,掏见卧铁,就够深了。低作堰,是指飞沙堰顶不要做得太高,堰顶过高,进到内江的大量洪水、沙石就无法拍到外江。

“竹笼”治”水龙“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能看到肩挑手扛在凤栖窝“深掏滩”的场面,利用沉积在河床的卵石修砌堤岸和利用竹笼装卵石护堤,到就地取材,热火朝天。正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岷山上的滚石,此时变成束缚水龙的“竹笼”和堤岸,这种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智慧,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千年古堰的“深掏滩低作堰”的古训成为写在墙上的风景,取而代之的是岁修不再“深淘滩”,凤栖窝中建“大坝”。原来,在距离都江堰上游约不到10公里的岷江上,2001年破土动工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库——紫坪铺水库,历时5年完成,水库大坝高度150多米,正常蓄水位800多米,是一座巨型水库。它拦腰截断了岷江,也截留了岷江水中的推移质,流向都江堰的水变清了,凤栖窝中没有残留的石蛋,反而河底被江水日益冲刷,已经掏空了“卧铁”下面的河床,现在只能回填垫高河床才能保证达到“岁修”时规定的通过宝瓶口的水量标准。

如果说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那么现代人在大江大河上一座有一座修建的钢筋混凝土大坝则是“基建狂魔”,这些庞然大物阻断、改变了天然的水脉,甚至诱发了地震等自然灾害,有的水库竟然被沙石填满……

如果大禹、李冰活到今日,不知他们会对现代的水利事业怎么看呢?两千年后,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又是怎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呢?

山水手记

01

都江堰,“都”之我见

A 都——大也,岷江古人视为长江正源,以江名之,都江就是大江,都江堰就是大江上的一个土水坝。

B 都——“水泽所聚谓之都”(郦道元《水经注》),都江堰的分水鱼嘴,居高临下,派生了密集的河渠水网,组成了庞大的水利灌溉系统,“水泽所聚”恰如其分。

C 都——美好,《诗经》中“颜如舜华、将翱将翔”的美女孟姜被誉为“洵美且都”,而力保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水旱由人”的都江堰,貌不惊人,却蕴含大美。

02

离堆与离碓

当初李冰切断玉垒山,凿开宝瓶口,把岷江水引向东面流入成都平原,因开山辟石而离开母体的小山,被称作“离碓”duì),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述了当时全国有名的水利工程和建设中,关于都江堰,也有20个字的记载:“於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有记载说李冰开辟宝瓶口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发明火药,当时是用火烧山石,崩开河道。

现在,把“离碓”写作“离堆”,堆,本意是土丘,而此山如果是土堆垒的话,显然禁不住岷江的千秋冲涮,所以,我更愿意叫它“离碓”。

03

树奶与垂乳银杏

网上的离碓公园内,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旁立石碑“张松银杏”,相传是三国时西蜀的张松所栽种,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

长满“钟乳枝”的银杏树

     最奇特的是,银杏树枝上有倒长的钟乳状突起,什么来由呢?查了一下,原来这是树龄古老的银杏树才有的特征,一般在较大的侧枝下面悬挂着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瘤状物,这种瘤状物俗称“树奶”或“树瘤”,我国学术界叫它“钟乳枝”,国际上也认为它是气生根,“树奶”的形成与树龄有很大关系,所谓银杏树“不过千年不垂乳”。

都江堰离碓公园的张松银杏

04

岷山石

      在民间收藏界,还有一个品种叫岷江石,它产自四川省岷江河床和河滩上,是岷江推移质长期被水洗刷的产物,岷江石属江河卵石,质地坚硬,表皮异常光滑润泽;石色有红、绿、黑、灰、白等,色彩纷呈,图纹奇妙,有的象山水草木,有的象抽象画,钟灵毓秀,是丰富地质变化的产物。

清溪石墙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文看懂四川都江堰工程是怎么工作的
都江堰,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源
古人的智慧,这才是我见过最直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讲解
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怎样工作的?一文就懂了
畅游巴蜀之拜水都江堰 | 悦读读书
都江堰作为千年奇迹,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何能造福人类两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