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大旗竟让宋宗室来扛

南宋亡了,“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人来了,画院这一机构被废止,被国家豢养在画院的画吏正式“下岗”了,在重文崇文滋润下的前朝读书人感觉自己也“百无一用”了。不识中原文化的异族统治者一下子造成了大批文化人找不到存在感,这就是元初的文人心态。

元代虽然在版图上做到了统一,但是思想文化上还呈现严重的“南北对立”,元代帝王也不是傻子,深谙“以夷制夷”之道,为了巩固统治必须拉拢汉族士大夫,于是派人去江南邀请那些文化圈内的意见领袖出来做官,放在今天就是某大品牌找大V、大号转发吸粉洗白。

《人骑图》局部 赵孟頫

纵30cm,横5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时,蛰伏在江南的赵孟頫终于等来了机会。赵孟頫的妈妈是一个极富战略眼光的虎妈,她很早就告诉儿子“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你不多读书,如何超乎常人?”赵孟頫也是争气,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声名在外。御使大夫程钜夫下江南替朝廷笼络汉族士人,赵孟頫在这份笼络名单是第一位的。

作为江南名士之首,赵孟頫得到忽必烈的单独召见,忽必烈见到赵后认为他气度不凡,如同神仙中人,一下子就给赵副宰相职务。赵孟頫自此仕途平步青云,元代历任皇帝都很敬重他。

赵孟頫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宋代赵家宗室,他的政治地位及血统让赵孟頫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使得他有巨大的影响力。虽然赵在艺术最大影响力在书法领域,但是在绘画上,他的影响也很广泛而深远。

《红衣罗汉图》赵孟頫

纵:26厘米; 横:52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


赵孟頫的艺术观点是复古,他推崇魏晋风骨与唐代法度,批评南宋时期艳丽工整的院体风与刻意为之的求新求变之风,这种妍丽的皇家风气在赵孟頫眼里过于奢靡而颓废,而过于激进的个性化表达在他看来是失去了传统法度。

很多朋友或许有个疑问,为什么赵孟頫不沿着南宋的“边角之景”而大胆创新,而偏偏去古人寻找寄托与慰藉呢。在这个文化心理方面,小编想多说几句,这个复古不是个例,而是东西方都有的一种心态。

遥想西方文艺复兴之际,我们后人总结为“人文主义”,具体来看那些伟大作品,依然没有摆脱中世纪近1000年的宗教主题,只不过艺术家们偷偷地把那些神画的更像活生生的人罢了,这就是“旧瓶装新酒”。因为文艺复兴之际,旧有的天主教势力依然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无可震撼,虽然那些先驱思想家跟艺术家已经内心跟他们决裂,但是那些艺术家固然有贼心没有贼胆去光明正大对着干,只能曲线一点。

《鹊华秋色图》局部 赵孟頫

纵:28.4厘米,横:90.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个时候复兴一词就提出来了,何为复兴?顾名思义就是祖上曾经阔过。他们这群先驱艺术家不满现状,未来谁能预料呢,只有通过中世纪以前的东西去否定现在的东西,于是乎兴起对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一轮学习热潮,我国古代文人也经常用“借古讽今”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是一个微妙而普遍的心理。

再远点说,孔子老人家就是代表。孔子生在礼乐崩坏的时期,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试图通过恢复西周宗法分封旧制来挽救乱世,结局我们都清楚,孔子的保守而复古的政治主张生时并没有被采纳,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及对后世的影响。

赵孟頫是宋代宗亲却出来替元代做官,官至一品大员且受宠,虽然当时没人敢公开议论,但是赵孟頫毕竟骨子里是个文人,他对“士大夫失节”心里清楚且在意,所以,他认为宋肯定是文化不行了,他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做一些改变,何况他还是前朝宗室。

《秀石疏林图》赵孟頫

纵27.5cm,横6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所以他批评近世(南宋)而去追求辉煌的魏晋、唐代,也得到了元代统治者的默许,元初的复古思潮就在这个条件下开展了。复古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思潮,常发生于对未来迷茫对现状不满的时期,诸位看看现在我们提倡的“民国热”“汉服热”“手工传承”“古方”,何尝不是似曾相识呢?

赵孟頫是一个严谨而认真的人,甚至带点刻板,你让他画马远、夏圭那样的作品是很难做到的,这跟个人性格有关。但是赵孟頫是一个绕不开的人,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而是身体力行,也是一个“诗书画印”全才。

(下图请横过手机来欣赏)


《水村图》赵孟頫

纵24.9厘米,横12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 “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余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 这是赵孟頫的绘画观念,他推崇唐代的古雅,痛陈南宋院画的浓妆艳抹的工丽。

他还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理念,强调以书法入画,这使得绘画摆脱了单纯的工匠之气,文人色彩更加浓厚。“到处云山是我师”也是赵孟頫的艺术观点,他主张画家应该取法自然,提升对自然的观察与领悟能力,反对南宋文人画家“墨戏”的随性,不赞同笔墨为文人泄愤的工具。

严谨刻板的赵孟頫,以一品大员及前朝宗亲的身份推行了自己的艺术主张,最关键有三点:(1)作画贵有古意,这个主张带来了对“真、朴、简”的追求;(2)书画本同来,中国是象形文字,汉字就是高度抽象化的图像,扭转了过度追求形似的院体匠气之风,赋予绘画更多意向与文人内涵;(3)云山为师,强调了对自然感受与绘画功底的重要性,遏制了“墨戏”的不良风气。

《幽篁戴胜图》赵孟頫

纵25.4厘米,横3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赵孟頫被诟病“迂腐”“创作力不足”,但是他尽自己最大可能在异族统治期间去传承并发扬了中华文化的文脉,这些贡献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艺术风格的变化不是朝夕完成的,一代艺术家固然有一代人的使命。

赵孟頫的山水画不但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
爲兿 | 赵孟頫的时代与绘画变革
人谁无死,如空华然 | 赵孟頫:在风华绝代与委屈求全之中挣扎一世
“以书入画”、“书画同源”浅析—读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
赵孟頫画人物---力学唐人 追求古意
元 | 趙孟頫和書畫一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