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牌DTC增长力】鞋服新零售之“避坑”指南

主笔:邹小困

出品:增长黑盒研究组

大家好,我是邹小困。

最近我们增长黑盒推出了全新栏目《品牌DTC增长力》,由创始人Alan访问数字营销领域解决方案的专家,以每周四晚直播的形式为大家奉上满满的干货。

本周主题围绕鞋服行业展开,直播间请到了两位新零售行业的资深专家,一位是众策文化传播的张颜荣summer,她曾任洽客联合创始人、中研行业电商事业部总裁;另一位是乐品云仓的创始人曾天鑫,他有着10年品牌特卖经验、并兼任多家上市公司私域运营顾问。

在这里,我将为错过了直播的小伙伴们倾情回顾一下上周四的精彩内容。在Alan的主持下,大家共同探讨了鞋服行业中有关门店导购、零售、数字化等问题。

噢对了,为什么叫做避坑指南呢?虽然老话常说吃一堑长一智,但对于零售转型来说,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而如果能少踩坑少走弯路,便是最大的收益,就等于多挣到了钱。

避坑1:认识到线下的刚性成本

可能从业者比其他人更能敏锐地感知到,自2013、2014年起,鞋服行业的线下门店客流就开始减少。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消费者不买单了,而是购买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尤其在淘宝、拼多多占据消费者视野之后,消费者愈发喜欢便捷的线上支付,不光是一二线城市,就连低线城市也已经被激活。

因此,虽然消费总量在上升,但走进终端门店的消费者却在减少。短短几年内,美团同城零售的订单数量已经从每天10万单上升到6000万单,大幅度稀释了线下的客流。

消费者越来越看重自己的时间成本,买货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线上自然更受青睐。”张颜荣这样说道。

不过,对于鞋服这种巨量SKU的行业来说,体验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毕竟许多人挑选起来需要反复比对和试穿,线下门店还是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是一场疫情又令线下渠道的劣势一览无余,人工费用、场地租金,造成线下的刚性成本高,起盘门槛高,抗风险能力差

曾天鑫就分享了他的“血泪史”——“疫情来的时候,我们大概每个月亏100万左右,一两个季度过去,基本上把前一年的利润全部搭进去了。”

我们之前曾经分享过华创证券一篇研究,他们对比了线上和线下的成本结构,最后的结论是线下刚性成本高,起盘的难度更大;线上相对来说门槛仍是低的,且理论利润值要高于线下。

避坑2:看定倍率还是周转率?

张颜荣称,商品的周转率和利润率,决定了一个品牌是不是真的具备零售基因。而在关注利润率之前,通常又会关注定倍率。

一般来讲,在商业蓬勃发展的时候,行业的定倍率通常是会相应抬升的。但线上化这件事情有一点特殊,淘宝最初出现并打破原有业态的时候,定倍率先是往下降的,这是因为因为商家希望用较低的价格获取大量消费者。

在2010年左右,鞋服的定倍率是5-10倍,而近些年大幅的价格战使得鞋服产品的定倍率为大幅下降,有些甚至低至2.8倍。

不过这几年,当市场慢慢回归理性,定倍率又有回升的趋势

事实上,定倍率的提升与整个渠道结构有关,若渠道多元(例如线上、线下、代理、加盟均具备),则定倍率比较平稳;若渠道单一(例如只有淘品牌),定倍率就有可能比较低。

大家时常会认为,利润率和定倍率相辅相成,决定了一个品牌是否赚钱。但张颜荣表示,周转率更加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企业手上是否能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做下一步的规划,甚至扩大生意。

曾天鑫对此深表赞同,“大家拼的就是周转效率,货其实还是同一盘货,但当越来越多强势的渠道出现,并且有资本驱动时,对整个生态的挤压还是非常厉害的。”

避坑3:关注小众细分,不要贪大

当商品极大丰富之后,同质化必然会不断加剧,与此同时,涌入各个赛道的商家也在逐年增加。不同于以前有货就能卖的批发市场,现在的商家需要考虑的是精细化运营

而当不再以货为核心时,我们发现,有一种路线是特别具有强劲的发展力,那就是小众型

小众型的产品常被称作“小而美”,线下叫设计师品牌或者原创品牌,线上叫新锐品牌,但不论称呼如何,其本质都是针对一类人去做生意。尤其是鞋服行业,瞄准一个特定的人群去做小而美的产品,可以占据很广阔的赛道。

但前提是,要先弄清楚你的产品是做给谁的,这些人有什么样的标签,什么样的画像,乃至他们的文化价值体系是什么。对核心人群了解得越透彻,你的品牌未来就有越大的机会

除了圈定人群之外,现在做品牌与过去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基础能力。以前的品牌只要有好的研发、设计、渠道就足够了,但现在远远不够,在这一系列的基础上,还需要有品牌故事,同时让消费者参与并表达意见。

让你的产品自己张嘴说话。”张颜荣解释道,这属于产品的文化属性范畴。当一个品牌可以传达文化理念、态度,再结合抖音、小红书这样国民度高的宣传渠道,本身的文化属性就能得到放大。

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与其喜欢的文化相关的商品,光有好的材质和功能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因此,产品的开发者必须重视品牌背后的链接力,这链接力便是文化、情感和社交

避坑4:到底该追逐GMV还是利润?

有了产品也有了品牌故事就是万事大吉了吗?显然,在当下竞争激烈的零售赛道上,还得关注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我们都知道,商业的第一要义是逐利,但逐利究竟是怎么个逐法,新品牌和老品牌似乎有不同的理解。据我们的观察,新品牌喜欢追求GMV和规模,老品牌则执着于利润

那么,到底应该看重GMV还是利润?张颜荣给出的答案是,企业转型新零售需要分阶段来看目标

一个品牌的诞生,按照最粗略的划分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关注点不同。

新零售第一阶段是跑通种子测试,也就是在10-20个A类店铺里实现门店和导购数字化,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就能看到种子门店的客户开始在线上主动下单;

第二阶段是跑GMV规模,跑量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基建的部分是否合理,以及如何优化。

第三阶段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库存通、商品通、价格通等前提下,优化各个换机投入产出开始追求持续的利润。

新零售改造对于企业的主要价值点有三:

1. 管理带来的效率提升,因为非常多的老板并不巡店,光是加强这块就能产生20%的增长。

2. 线下存量用户的精细化运营可以带来30%左右的增长。

3. 通过“”在线上开拓单客经济,也就是在自己的门店私域内交叉销售其他品牌的产品,这块能带来30%-40%的增量!

避坑5:该如何激励导购?

抛开其固有的缺陷不说,线下店其实是一个传统且有效的DTC场景。而完成DTC实际操作的,自然是门店导购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踏DTC | 安踏转型,构建不只有FILA的增长飞轮
2020年,品牌/零售/产品的风往哪吹?
盒马难下沉、“京腾”不稳定、品牌很警惕…一名资深顾问对新零售的冷眼观察
耐克、朗姿、Kappa同向而行,新零售成必答题
纽约SOHO区的DTC品牌都在上市,上海安福路的品牌刚到C轮
SaaS专题报告:私域流量大潮兴起,商业SaaS千亿市值可期|saas|私域流量|电商|微盟集团|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