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华:清明节、寒食节期间,为何可以饮酒?

仲春时节,春雨也绵绵地多了起来,又到了一年的清明节,这次疫情影响,也无法回汉扫墓,小区被封已经做了三次核酸,每日禁足在家,除了写作读书,便是做点美食犒劳自己,可是清明即至,有一天我们的祖先习俗中是不动火的,这一天也被称为“寒食节”,而在清明的时期祭祖,也是与这一个节日有关系的,而且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悲且,是可以饮酒赋诗的,很多人可能都还不知道把,今天我们就来将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包括古人为何在这一天饮酒的缘由,介绍给大家。

其实严格的意义来说,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一个节气的名称而已。

而目前清明是与端午、中秋相同的国家法定假日,也成为民俗中祭祖和扫墓的传统节日,其实这个习俗的来源更重要的就是跟“寒食节”有关,现在清明也是中国“时年八节”之一,在冬至过后的108天,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清明通常并不是指某一天,而是4月4日—6日其中的日子。

作为中原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习俗,其实严格的意义来说,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一个节气的名称,周朝时期即开始有清明节的习俗,距今已超过二千五百多年了。

清明节乃中国三大“鬼节”之一,主题是“悼念亡人”和“祭祀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早期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比较靠谱的是源于古代帝王“墓葬”的祭礼,后来民间也开始仿效,也纷纷于仲春与暮春季节,相约祭祖扫墓,经过历代沿袭,逐步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到后来逐步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清明的节气无关,而是与另一个节日,寒食节的融入有关。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顾名思义,即禁止烟火、只吃冷食,只不过在后来生活演变发展中逐渐融合了古人此阶段的扫墓、踏青等习俗。

说到寒食节,不得不提两个人,在春秋时期,一位是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追杀,仅带几人随从仓惶逃离,一路颠沛流离,受尽苦难,另一位就是随从中的忠臣,介子推割股充饥,才保得重耳活命,最后历经波折,重返皇位,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登基后开始对其追随者进行封功赏赐,其中介子推却婉言谢绝,带着老母去往深山隐居,晋文公苦寻不着,即采用一记蠢招,点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山来。

奈何介子推去意已决,宁死不出,待山火消去,在一棵树下发现介子推母子二人的尸骸,晋文公大哭不止,为了纪念和缅怀介子推的功绩,在他忌日这一天就不再动火,只吃冷食,并号召天下这几天禁烟火,这是早期关于“寒食节”的由来的典故。

因为时间与二十四节气当中的清明正好重合,后来逐步就以“清明节”作为代称。

所以清明与寒食本是两个节日,但由于时间相近,又加上扫墓与寒食禁烟火的习俗融合,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节与清明节便合而为一了。

在春秋时期,因为寒食节间,家家要禁烟火三日,而这个季节,冬寒未尽,连续几天仅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特别是我们中原地区的汉文化民族,并不是以食肉为主的;于是,另一个民俗,便是通过喝酒暖身的习俗便流传开来。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这个阶段,特别是寒食节期间,民间开始制作并饮用甜酒浆的习俗。

到了秦汉时期,社会礼制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推行内容,特别是儒家文化内容中,忠、孝都是基本的社会人格基础,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两点基本不会被任何人所信赖。

社会风气的大环境氛围,造成这个阶段对祭祖和祭扫坟墓十分重视,据《汉书》记载,西汉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可见其对此节气的重视;到了唐代时期,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传统农历中,清明节气距寒食节很近,人们通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而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才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上坟扫墓等仪式也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纳入到清明节的习俗之中了。

后来,朝廷统治者为顺应民意,鉴于社会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便以官方文书的形式确定,清明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种文化习俗一直影响了大部分的汉文化区域,2008年,我国政府也专门下文,将清明节纳入与端午、中秋、春节相同的四大法定节假日了。

而宋元以后,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在民间还有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的习俗。所以清明时节可以扫墓,但是古人不烧纸,不动烟火,只是延续下来,逐渐已经被世人所淡忘了。后来,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

古时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明,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

另外,随着时代更替,在宋朝时,清明时节,出现了一种新的习俗,就是饮酒开始与郊游相关。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同过,而寒食节期间饮酒可以增加热量暖身,这也弥补了此时不能生火起灶,冷食食用的不适,是清明节饮酒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明节期间一个是季节多雨多寒,大多气氛消沉悲穆,另外缅怀故人,心情低郁,容易引人胸中郁结,故而也会使人常常借酒消愁,对酒当歌,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表达的就是这段场景的最好描述,虽未直言,但人们寻找酒家的目的,也应该可想而知。

彼时诗人们关于这几天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酒是个好东西,也是可以抒发情感的一件衍生品,可浇愁亦能洗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特别是儒家文化熏陶的影响下,古人历仕从来讲究以孝为先、在这样的节气时期,至情闻名,扫墓缅怀故人,难免会心情复杂,如此时节忆起亡故的亲人怎会不心怀感伤、黯然落泪?胸中有郁结,唯有寄情于酒,希望醉了,就暂且忘了伤痛,故而古人常常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

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都是上午阳气较足的时候扫墓,扫墓要携带各种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故人墓碑前,焚纸培土,修整清理一番,或者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于坟上,然后叩礼行拜,祭酒以敬亡人。

而有些身处外地,无法亲自回墓地扫墓的人员,吃午饭时得在家中备上一杯酒,以酒代祭是一种简单的祭祀仪式,饭桌上为祖先置放酒菜,先敬祖先后,家人才能开始进食,表达着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缅怀。

所以,每至清明时节,人们也常常借扫墓之机,全家老小携带酒食春游,在外聚餐,名曰踏青。

据宋代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记载,“南北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犹多……妇人淡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垒”,在开封城外郊区,更是“四野如市”,当时人们利用这个节气假期,相约群聚在郊野丛林之间,陈杯列盘,劝酒酬席,在美酒佳肴的烘托下,抒怀纳故,儿童少年也是难得到郊外撒野,尽情游玩,整个画面也是颇富情趣的。

时至今日,虽然清明节本意是祭祖扫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节气在更大意义上已成为一个全民休假、娱乐的节日,寒食的来源和习俗已经渐被遗忘,少为人知,而借用这个假期踏青、出游成了趋势,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祭奠。

前两年我们曾经看过腾讯视频出品的一部视频,《客从何处来》,就是选取当代名人雅述,品茗话古,共同追溯其历史文化典故,不仅缅怀祖先的文化和习俗,而且将这种文化从个人延伸到大众,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取得大量共鸣,更弘扬了传统的道德文化,这种创新的方式和内容,不失为多元化社会环境下的一种探索。

清明节,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不论朝代更替、世事变迁,它始终扎根在人们心里,代表着人们最朴实的情感,随着社会发展,清明节是更多在外漂泊之人的一个心灵归宿,更代表着一种乡愁,始终谨记“祖上几何,我从何处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岁时的轨迹(15)清明,祭祖扫墓再踏青
中国史之节日由来(清明节)
【天下爹娘】清明节,谈谈中国孝道文化的内涵与礼数
可庄重祭祀,可欢快郊游:古代清明节究竟怎么过?
节气节日同一天 清明节吃寒食
古人为何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